平中见美的南阳烙画

2015-01-22 05:58林迪
时代报告 2015年1期
关键词:烙画刘秀南阳

林迪

不用任何颜料,只需一管烙笔,顷刻之间,便可在竹木或宣纸、丝绢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各种各样的烙画作品来。这便是被称为“世界艺林一绝”的南阳烙画。

烙画亦称烙花、烫画、火笔画,是以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的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不施任何颜料,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取其相应温度进行勾、擦、点、烘,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创作出的书画作品为茶褐色,古朴典雅,精美绝伦。据史书记载,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到了光绪三年,才被南阳的民间艺人赵星三重新发现整理,并延续至今。关于南阳烙画的起源和发展,在民间还留下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

烙画王传说

西汉末年,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能手。无论是尺子、 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等栩栩如生,跃然其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李烙花”。为人忠厚,心地善良,老两口以烙花为营生在城里开了个门面。此外,方圆百十里若有集镇起会,他总要带些烙花品去凑热闹。有一天,李烙花在紫山边的一棵大树下小憩(紫山今距南阳城西北约三十里),忽然有一慌不择路的男孩气喘吁吁地朝他跑来,“噗通”一声跪在他面前,说有坏人追杀。求他相助,这小孩不是别人,正是年仅十二岁的刘秀,被王莽追杀。李烙花急中生智, 把刘秀扮作逃饭的哑巴,引到一块隐蔽的大石板面前,让他睡在上面, 躲过了莽兵的追杀。临分手时,李烙花看他可怜,送给他一只精美的烙画葫 芦作为盘缠,并嘱咐他一路多加小心。刘秀和李烙花分手后,风餐露宿,历经了千辛万苦。后来,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于公元二十五年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号称光武帝。此时身为帝王的刘秀并没有忘记昔日李烙花的救命之恩,差遣心腹携带葫芦暗中查访,找到李烙花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花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花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而当年刘秀睡过的大石板,人们后来称为“刘秀床”并延续至今。

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士赵星三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隐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枪杆上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遂潜心研究,久而久之,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其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弟子:大徒弟李潘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功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精通山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工艺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而享誉国内。当时,南阳城内已有专卖烙画的店铺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恒”筷子铺最为有名,赵星三的四个徒弟成了“福聚恒”的顶梁柱。“福聚恒”的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北京、西安、天津、开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单“福聚恒”一家,店员艺人已发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规模。

烙画的传统工艺

烙画操作工艺分“卧烙”和“坐烙”。前者侧卧操作,但只能烙制小件工艺品,且不易掌握。20世纪40年代,终于有人想到用笔架支撑烙笔而坐着操作,称为“坐烙”。无论是“卧烙”还是“坐烙”,都是采用油灯加热烙笔的方法。直到1958年,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应用现代电器,产生了“电烙”。

早期的烙画作品,多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来,历代艺人不断探索实践,尝试吸收西洋画的一些表现手法,也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烙画的材料也从竹木发展到宣纸、丝绢,可做成10多米长的巨幅壁画,也可是直径不足1厘米的佛珠。

烙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烙画很讲究布势,即所谓“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的画虽然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杂乱无章,这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如吴昌硕的《错落珊瑚枝》。

烙画的疏密和虚实都颇有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清人邓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画面中“疏”与“密”的关系。“疏”得不当,会使画面凌乱、松弛、没有精神;“密”得不当,会使画面板结、沉闷、滞重无光。要么以点为密,以面为疏;要么以面为密,以点为疏。“疏”有赖于“密”的安排,“密”有赖于“疏”的衬托,应该强调两者的差距,形成疏密的强烈对比,这样画面才会有生气。太虚则画面会感觉太空,稀软无力,轻飘而无所归依,必须以实补之定神;太实则又会造成画面凝重阻塞,难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虚来调节缓冲。应以淡者为虚,浓者为实。疏者为虚,密者为实。动者为虚,静者为实。轻者为虚,重者为实。次者为虚,主者为实。白者为虚,黑者为实。潘天寿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色,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也。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远者为虚,近者为实。少者为虚,多者为实。

古人云:“墨分五色。”烙画的色彩看起来单一,但其实并非如此。烙画的色彩由两大要素组成:一是颜色,二是墨色。如李方膺的《鲇鱼图》 ,全图以墨色为本,浓淡虚实,趣味横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对于没有一定功底的葫芦烙画爱好者来说,拓稿是他们进行葫芦烙画底稿最好的办法,可把选好的图案打印在纸上,用胶水把复写纸粘在图案后面,用胶带把制好的拓稿粘在需要烙画的葫芦上,用笔把图案描一遍,选好的图案就会很轻松的复制到葫芦上了。把稿子拓到葫芦上,最好用陈旧的复写纸。

南阳烙画可分为八个系列,20多个品种,上百个花色。画轴系列包括丝绢、宣纸和树脂布,作品主要有人物、花鸟、山水、书法,人物则多以《红楼梦》《西游记》《西厢记》《三国演义》以及敦煌壁画等为主。板画系列有各类壁画、屏风、座屏、台屏和挂匾等,可反映国画、年画、工笔写意、书法、人物肖像、世界名画和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近几年又推出烙画彩蛋、贺年片、工艺圆珠笔杆,套色烙画、树脂布烙画等。

南阳烙画的图案设计也刻意求新,巧妙地把南阳的文化古迹和名人名画设计成烙画图案,画面生动逼真,人物栩栩如生。烙板画“江天楼阁”“万里长城”,烙纸画“清明上河图”等作品气势雄伟,工艺精湛,分别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和广交会“珍宝馆”。传统古画“八仙过海”“红楼梦大观园”等客厅画屏,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品出国展览,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1959年,老一代烙画大师王世英、田子秀、牛金星等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烙制的《黄河在前进》大型木板壁画被人民大会堂悬挂和收藏。1987年3月,上千件南阳烙画作品在新加坡展销引起轰动,当地的《新明日报》评论:“以火笔在木板、宣纸、丝绢上作画,是世界艺林一绝”。全部烙画作品被抢购一空。其中一幅宣纸烙画条屏《钟馗打鬼图》被新加坡国家博物院珍藏。

近年来,从事烙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独创出了将重彩入木三分的工艺彩烙画技法。这种既有油画的立体质感,又有中国画笔墨韵味的彩烙套色现代火烙画艺术,在传统烙画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油画与国画的长处,经过烫烙、烤彩和特殊处理,不仅保留了火烙画的浮雕效果,而且完美地再现了绘画艺术的勾、描、皱、擦、点、线、渲、染等各种笔意。山川云海灵动,毛发毫纤毕现,画面生动逼真,动物栩栩如生,不仅立体感增强,色泽鲜艳,而且永不褪色,利于收藏。.

烙画将传统中国画融于烙画之中,以铁为笔,以火为色,将国画创作中的一些笔法和构图方法引用其中。同时也借鉴了西洋油画风格,将西洋风景油画模仿得惟妙惟肖。在平实中见美丽,在古朴中见高雅,这就是烙画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烙画刘秀南阳
烙画映照时代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火笔生花
刘秀苦寻同窗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
张守福:潜心弘扬千年烙画
南阳 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拜祖谒圣品南阳古韵
刘秀苦寻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