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

2015-01-22 11:51尹琳琳刘如秀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通阳肾阴心脉

尹琳琳,刘如秀

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

尹琳琳,刘如秀

中医学将冠心病归入胸痹心痛范畴,著名中医学家刘志明教授,遍览诸家论述,结合自己70余年临床经验,对冠心病病因病机提出独到见解,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尤以肾元匮乏为要,以补肾通阳活血为法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为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冠心病;胸痹;刘志明;心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根据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故将其归入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传统中医中药疗法在治疗胸痹的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冠心爽合剂为刘志明教授临证70余年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以补肾通阳,调理气血为法,尤重心肾,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1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胸痹病名源于《内经》,《灵枢·本脏篇》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条文中首次提出“胸痹”病名,并指出胸痹的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胸阳不振,下焦阴寒过盛,阴寒乘其阳位,胸阳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此为本虚标实之证,并成为后世论述胸痹的主要病机。后世医家对“阳微阴弦”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与详细论述,如《类证治裁·胸痹》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刘志明教授又对“阳微阴弦”的病机进行了发展,认为宗气不足为病之因,心阳亏虚为病之本,肾元匮乏为病之根[1]。

2 从心肾论治冠心病的理论探析

2.1 心肾在生理状态下密切联系

2.1.1 心肾相关,水火既济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说明了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为心肾相关奠定了理论基或左心室射血分数尚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 2005年ESC及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病础。心居上焦属阳主火,肾居下焦属阴主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火在上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机体才能够维持阴阳协调平衡。《千金要方》首次论述:“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清代《傅青主女科》曰:“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炙”,说明心肾不交则发生病理变化。明代·周慎斋指出:“肾水之中有真阳,心火之中有真阴”,并得出“欲补心必先实肾,欲补肾必先宁心”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韩氏医通》中交泰丸皆是心肾同治的有效方剂。

2.1.2 心肾在经脉上相互连接 心肾同属少阴,且经络相连,如《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说明心肾可通过经络在生理上相应。

2.2 心肾在病理状态下密切联系 早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即指出:“肾病者……虚则心中痛”,《景岳全书》中也指出:“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不因乎精”。可见肾虚是心痛发病的原因之一。肾为先天之本,内蕴元阴元阳,《景岳全书》云“五脏之阴,非肾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肾不能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肾精渐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肾阴亏损,不能濡润心阴,心阴暗耗,脉道空虚,血流滞涩,心脉不通,且日久阴虚火旺,灼津成痰,痰瘀交结,心脉痹阻,发为胸痹。罗斌等[2]指出肾虚痰浊与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又如《医林改错》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指出肾之元气已虚,气虚不能推动血行,瘀血停留可为胸痹。刘志明教授认为老年人肾虚必然累及到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使脏腑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故肾虚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病理基础[3]。胸痹病多发于老年人,亦与其元气已虚有关,所以胸痹心痛病证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首先责之正气虚弱,其中尤以宗气不足为病之因,心阳亏虚为病之本,肾阴匮乏为病之根;寒邪、瘀血、痰浊、气滞等邪气为标,其中尤以痰浊瘀血为要[4]。然而,诸邪产生与肾虚密不可分,肾阳亏虚,一则心失温熙,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心脉挛急而发胸痹;二则气化失司,聚湿成痰,停聚心脉,发为胸痹[5]。刘志明教授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确立了补肾通阳,调理气血的治法,补正不忘祛邪,心肾同治[6,7]。

3 典型病案

男,70岁。2014年2月11日初诊。主因“胸痛10年”就诊,现表现为偶有胸痛心悸,胸痛与活动无关,无胸闷,无头晕,无咳嗽,静坐时易嗜睡,双耳耳鸣,如知了叫,休息后耳鸣减轻,纳可,眠安,二便调。既往冠心病2年,否认高血压,否认糖尿病。查体:血压122/80 mmHg,精神可,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舌质淡暗,苔薄黄,脉沉细。辅助检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诊断:中医诊断为胸痹;西医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房性早搏;室性早搏。辨证为肾精亏虚,胸阳不振,瘀血阻络。治法:补肾通阳,活血化瘀。方药:制何首乌15 g,桑葚15 g,太子参20 g,茯苓15 g,三七6 g,蜜甘草6 g,法半夏9 g,薤白12 g,瓜蒌15 g,炒杏仁9 g等。水煎服,每日1剂,7剂。2014年3月10日二诊:未发胸痛,偶感胸前区不适,耳鸣,无头晕,无心悸,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黄,脉沉细。继服上方。2014年3月20日三诊:病情平稳,未发胸痛,症状减轻,偶有左胸部不适,纳眠可,二便调。继服上方。此后一直服用上方加减,未发胸痛。

按:患者年已七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患者己过八八,肾脏已衰,肾精不足,其症见心悸、静坐时易嗜睡,双耳耳鸣实乃肾精亏虚之象,肾精亏虚不能上荣心脏、头部、耳窍,故见心悸、嗜睡、耳鸣。肾之元气已虚,气虚不能推动血行,瘀血停留故见胸痛。舌质淡暗,苔薄黄,脉沉细亦为元气不足,瘀血阻络之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故应用,制首乌、桑椹填补肾精,太子参益气养心,心肾得通;瓜蒌薤白半夏汤与茯苓杏仁甘草汤通阳化痰、宽胸散结。李亚娟等[8]研究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舒张血管且为内皮依赖性舒张,从而达到治疗心绞痛型、急性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的作用;三七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补肾通阳,活血化瘀之功。

女,68岁。2013年10月10日初诊。主因“间断胸闷发作30年”就诊。现胸闷、乏力、气短、头晕,口干、口苦,时有腹痛,受凉后明显,纳可,眠安,小便调,大便偏稀。既往冠心病30年,平时自服愈心痛、倍他乐克;高脂血症、乙肝、胆囊切除术后、子宫切除术后。查体:血压100/64 mmHg,精神可,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诊断:中医诊断为胸痹;西医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乙肝、胆囊切除术后、子宫切除术后。辨证为肾阴亏虚,心脉痹阻。治法:滋肾通阳,活血化瘀。方药:生地15 g,白芍12 g,党参20 g,薤白12 g,瓜蒌15 g,茯苓15 g,甘草6 g,炒杏仁9 g,麸炒枳壳10 g,丹参15 g,川芎12 g,菖蒲10 g。水煎服,每日1剂,7剂。后以此方加减规律服用,未发心慌,无头晕。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患者年老肾虚,精不上承,心气失养,胸阳不振,心血瘀阻,发为胸痹,故见胸闷;元气不足,故见乏力、气短、头晕,腹痛,大便稀;肾阴不足,故见口干、口苦。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亦为肾阴亏虚,心脉痹阻之征。故选用生地、白芍滋养肾阴,党参益气养心,肾阴得复,心阳得通;取《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半夏汤与茯苓杏仁甘草汤通阳化痰、宽胸散结;枳壳通阳消痞,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畅心脉;菖蒲化痰开窍,诸药合用,共奏滋肾通阳、宽胸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4 讨 论

刘志明教授从医7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胸痹病机及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注重治病求本,采用补肾通阳,调理气血的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刘老在补肾通阳活血的基础上,治疗灵活多变,考虑个体之差异及兼夹之不同,加以仔细辨证论治,乃为中医之特色治疗。

[1] 刘宇,刘如秀.刘志明老中医从肾论治冠心病的机制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1):1376-1378.

[2] 罗斌,唐启盛,侯秀娟.论肾虚痰浊与老年病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6):459-465.

[3] 刘如秀.刘志明教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经验[J].新疆中医药, 1993(4):34-37.

[4] 刘如秀,刘宇,徐利亚,等.刘志明从肾论治胸痹[J].四川中医, 2013,31(2):1-3.

[5] 马龙,刘如秀.刘志明教授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验[J].中医学报,2013,28(186):1643-1645.

[6] 刘志明,刘如秀.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709-714.

[7] 刘如秀.刘志明治疗老年病经验[J].中医杂志,2001,42(7):404-405.

[8] 李亚娟,周佳玮,卞卡,等.瓜蒌薤白半夏汤舒张血管机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4):5-7.

R541 R289

:A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3.047

:1672-1349(2015)03-0391-02

2014-07-08)

(本文编辑王雅洁)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7122153);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No.2007BAI10B01-093);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资助项目(No.830104)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刘如秀,E-mail:linlin576159505@sina.com

猜你喜欢
通阳肾阴心脉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基于“取类比象”法探讨通阳与肿瘤防治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