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类污染物的危害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15-01-24 05:15赵晗艾仕云丁葵英郝莹孙军李建军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15年6期
关键词:色谱分析双酚酚类

赵晗艾仕云丁葵英郝莹孙军李建军

(1.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山东潍坊 261041;2.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酚类污染物的危害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赵晗1艾仕云2丁葵英1郝莹1孙军1李建军1

(1.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山东潍坊 261041;2.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主要介绍了酚类污染物对人体、环境、食品及生态的影响及危害,进一步论述了对酚类污染物检测技术如色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的研究进展。

酚类污染物;危害;检测技术;进展

1 前言

酚类化合物是指芳香烃中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生成的化合物,根据其分子所含的羟基数目可分为一元酚、二元酚和多元酚,根据其挥发性可分为挥发性酚和不挥发性酚。酚类化合物的水溶性随着羟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大,由于可形成分子间氢键,多数酚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沸点,难于挥发,可在土壤、水等环境中长期存在。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酚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目前,自然界存在的酚类化合物多达2 000余种。在酚类化合物的合成、提取和使用过程中,部分酚类化合物被释放到环境中,引起环境污染。如含酚废水是当今世界上危害大、污染范围广的工业废水之一,是环境中水污染的重要来源。这些废水若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可污染大气、江河、海洋、地下水、土壤和食品,给地球上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酚类化合物被美国国家环保局列为129种优先控制污染物的黑名单,含酚污染物的危害与检测是环境化学、食品化学、毒理学等学科重点研究任务之一[1]。

2 酚类污染物的危害

2.1对人体的危害

环境中的酚类污染物既可以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也可以间接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当酚类污染物在人体内富集到一定量时,这种危害作用就会体现出来。酚类化合物是原型质毒物[2],与细胞原浆中蛋白质接触时,可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性蛋白质而使细胞失去活力。酚类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有:影响人类的生殖功能,导致不孕不育[3];影响免疫系统,导致人类免疫系统失调,癌症发病率上升;通过母体或母乳把酚类污染物及其代谢物传给下一代,使婴幼儿神经发育或觉醒反应不正常;影响内分泌系统,干扰垂体激素、甲状腺素等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影响人体生长发育。酚类污染物还可以影响神经系统,使神经受损,出现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

2.2对土壤及水环境的影响

土壤及水环境被酚类污染物污染后,部分酚类污染物可以被土壤吸附,或者变成溶解物,长期残留在土壤及水环境中。酚类污染物能够引起土壤酸碱度、硬度、结构、组成成分等特点发生显著变化,而水体酸碱度、营养物质成分及含量等发生变化,可以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阻碍或抑制土壤及水体中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严重的可造成生态灾难,使动植物面临灭亡危险。酚类污染物进入土壤及水环境后,还会影响与其联系紧密的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表层的酚类污染物会在风力作用下不断扩散,扩大污染面积;土壤及水环境中残留的酚类污染物通过淋洗和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造成污染;另一些被悬浮物吸附的酚类污染物,也会在外力作用下迁移,造成地表水污染[4]。被酚类化合物污染的废水如果被用来浇灌农田,会造成农作物死亡。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将11种酚类化合物列入129种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并提出了中国的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其中包括6种酚类化合物[5]。

2.3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酚类污染物与食品安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酚类污染物可以通过“土壤(水)—植物(微生物)—动物—人类”的食物链,使有害物质逐渐在动植物体内富集,从而降低食物链中农副产品的生物学质量。酚类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有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6]。

2.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壤及水环境中酚类污染物的污染,可以抑制生物的生长或者在生物体内富集。食用了酚类污染物的野生生物体,生命受到威胁,总数减少,其区域分布变窄,种群间的平衡变坏,最终影响了生态平衡。江月玲[7]研究了苯酚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苯酚能抑制水稻幼苗生长,且随着苯酚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越明显。经苯酚处理后,水稻幼苗根和茎的生长均被抑制,且鲜重、干重、水分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也下降。

3 酚类污染物的检测

由于酚类污染物对土壤及水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对其进行准确检测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目前,酚类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色谱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免疫分析法、电化学法。

3.1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是利用不同物质在色谱柱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最终达到将其分离的效果。常见的色谱分析法有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等。由于色谱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精确度和分离效果,在酚类污染物的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Pocurull等[8]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自来水和河水中的11种酚类污染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多数酚类污染物的检出限均在1-10 ng/L之间。Liu等[9]利用GC-MS对水中具有内分泌干扰性质的酚类化合物(17β-雌二醇、17α-炔雌醇、4-壬基酚、BPA、4-辛基苯酚)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色谱分析的影响条件和因素。Wissiack等[10]利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法(LC-APCI/ MS)实现了对氯酚和硝基酚污染物的分离检测。Puig等[11]利用LC/MS研究了地下水中16种酚类污染物的含量,发现各种酚类污染物的含量在0.1-2.5 μg/L之间。但色谱分析法具有检测成本高、样品处理过程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等缺点,不利于对大量样品进行检测,且无法进行实时检测。

3.2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的分析方法。与色谱分析法相比,光谱分析法的仪器较便宜,操作简便,试剂用量少,测试费用低。目前,用于酚类污染物检测的光谱分析方法主要是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

肖宇芳等[12]利用NaOH与五氯酚反应生成五氯酚钠,将五氯酚从土壤中提取出来,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于319 nm波长下对五氯酚的含量进行加标回收测定,回收率为91.2%-116.7%,最低检测限为2.0 μg/mL。吴坤等[13]利用分光光度法成功对土壤中的五氯酚进行了测定,回收率为85.50%-95.38%,检出限为0.01 mg/kg。Fan等[14]将动力学检测法与荧光检测法结合,建立了水样中痕量BPA的阻抑动力学荧光检测法。

3.3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技术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对微量抗原或抗体进行测定的方法。免疫分析法减少了样品前处理步骤,可实现高通量筛选,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Kim等[15]以4,4-二(4-羟基苯基)戊酸和牛血清蛋白交联制备了双酚A的多克隆抗体,利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双酚A进行了检测研究,线性范围为2-1000 ng/mL,回收率为96.3%-107.2%。Liu等[16]将双酚A的抗体柱与荧光剂诱导脂质体柱串联用于高灵敏测定水中双酚A,线性范围为0.02-140 ng/L,优于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方法。Li等[17]比较研究了酶联受体筛检(ELRA)和重组酵母雌激素筛检(YES)两种方法对雌二醇、双酚A和白藜芦醇三种酚的检测,结果表明ELRA法对双酚A和雌二醇检测灵敏度较高。Yakovleva等[18]以壬基酚多克隆抗体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壬基酚进行了检测,检测限可达8 mg/L。

3.4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化学电池内被分析溶液的组成及含量与其电化学性质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法既可定性又可定量,既能分析有机物又能分析无机物,并且许多方法便于自动化,可用于连续、自动及遥控测定,在生产、科研和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刘志敏等[19]以石墨烯-离子液体修饰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对氨基苯酚的电化学行为,线性范围为为5.0×10-6-5.0×10-4mol/L,检出限为3.0×10-7mol/L,回收率为95%-108%。刘秋香等[20]和何晓英等[21]分别研究了双酚A在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和纳米金-离子液体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线性范围分别为2.5×10-7-1.0×10-4mol/L和5.0×10-8-2.5×10-4mol/L,检出限分别为1.0×10-8mol/L和4.42×10-8mol/L,分别对实际水样进行加标测定,双酚A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0%-100.1%和99% -105%。

4 展望

酚类化合物是当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种类繁多且多数具有持久性,对环境和人体均有严重的危害。研究酚类化合物的危害,必须了解酚类化合物的污染机理及含量,所以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技术也将是研究重点。目前,由于电化学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在酚类污染物的检测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随着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快速、简单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和测定方法将是今后酚类污染物检测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色谱分析法以其准确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成为酚类物质的主要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适合于测定简单的酚,多元酚和组成复杂的酚则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串联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能有效去除干扰,将是酚类化合物检测方法重要发展方向。

[1]杨磊.酚类污染物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2]吴勇民,李甫,黄咸雨,等.含酚废水处理新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3):150-153.

[3]杨淑贞,韩晓冬,陈伟.五氯酚对生物体的毒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质,2005,22(5):396-398.

[4]马洪涛,袁宁,李生.水体中酚类化合物的危害及其测定方法[J].科技信息,2007,30:38-39.

[5]田芹,江林,王丽平.水体中挥发酚测定中的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研究进展[J].岩矿测试,2010,29(2):161-168.

[6]曲桂玉.食品和环境中部分有机污染物的检测[D].吉林大学,2013.

[7]江月玲.水体酚类化合物污染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1997,14(2):41-44.

[8]Peñalver A,Pocurull E,Borrull F,et al.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to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o determine phenolic compounds in water sample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2,953(1-2):79-87.

[9]Liu R,Zhou J L,Wilding A.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phenolic compounds and steroids in water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4,1022(1-2):179-189.

[10]Wissiack R,Rosenberg E.Universal screening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phenols at the lower ng/L level in water samples by on-line solidphase extraction-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within a single run[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2,963(1-2):149-157.

[11]Puig D,Barceló D.Determination of polar priority phenols at parts per trillion levels in water using on-line liquid-solid extraction follow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coulimetric detection[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1997,778(1-2):313-319.

[12]肖宇芳,刘广民,董永亮,等.土壤中五氯酚的快速测定[J].岩矿测试,2008,27(2):117-119.

[13]吴坤,徐淑霞,陈红歌,等.土壤中五氯酚的测定及其生物降解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5):30-33.

[14]Fan J,Guo H,Liu G,Peng P.Simple and sensitive fluorimetri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hormone bisphenol A based on its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redox reaction between hydroxy radical and rhodamine 6G[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7,585(1):134-138.

[15]Kim A,Li C R,Jin C F,et al.A sensitive and reliable quantification method for Bisphenol A based on modified competitive ELISA method[J].Chemosphere,2007,68(7):1204-1209.

[16]Liu X,Li H,Xu Z,et al.Development of hyperbranched polymers with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for ext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s in cereal samples[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13,797:40-49.

[17]Li W,Seifert M,Xu Y,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estrogenic potencies of estradiol,tamoxifen,bisphenol-A and resveratrol with two in vitro bioassays[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4,30(3):329-335.

[18]Yakovleva J,Davidsson R,Lobanova A,et al.Microfluidic enzyme immunoassay using silicon microchip with immobilized antibodies and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J].Analytical Chemistry,2002,74(13):2994-3004.

[19]刘志敏,王珍玲,李志华.对氨基苯酚在石墨烯-离子液体复合物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1,30(11):1267-1271.

[20]刘秋香,陈艳玲,梁艳,等.双酚A在壳聚糖-FC-134-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J].分析科学学报,2007,23(6):701-704.

[21]何晓英,宋桃,樊光银,等.双酚A在纳米金-离子液体复合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1,30(5):543-548.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tection of Harm of Phenolic Compounds

Zhao Han1,Ai Shiyun2,Ding Kuiying1,Hao Ying1,Sun Jun1,Li Jianjun1
(1.Weifang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Weifang,Shandong,261041;2.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Scienc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effect and harm of phenolic compounds to human,environment,foodstuff and ecological were introduced.The advances on detection methods of phenolic compounds were reviewed in detailed,including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spectral analysis,immunoassay and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Phenolic compounds;Harm;Detection;Progress

X502

E-mail:zhaohanciq@163.com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2013IK300);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技项目(SK201283);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QW032)

2015-11-11

猜你喜欢
色谱分析双酚酚类
一种用于合成双酚A的复配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牛奶中双酚A、双酚F和双酚S
抗倒酯原药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20%吡噻菌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倒挂金钩中酚类成分的研究
黄荆酚类成分的研究
车前子酚类成分的研究
购物小票会致癌?
白茶中的有机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