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状况

2015-01-24 10:07刘源
中国畜牧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盖度牧草生产力

草原生态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为着力解决草原的生态问题,先后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西南岩溶地区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针对重点退化区域进行治理,让大面积天然草原休养生息。在此基础上,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推进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随后,在全国牧区半牧区旗县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对禁牧、草畜平衡实施补助,加快牧区生态修复。

近年来,随着各项生态保护工程及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草原生态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部分草原生态显著改善,使得我国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势头有所减缓。但是,我国草原生态总体仍很脆弱,全面恢复草原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

2014年,受夏季降水持续偏少的影响,新疆北疆、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天然草原出现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旱情。受旱灾影响,新疆和内蒙古灾区牧草产量、盖度、高度均有所下降。尽管遭受旱灾,但由于草原补奖政策和各项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有力,生态保护效果逐步显现。

2014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超过10.2亿吨,虽然较2012年、2013年略低,但与2005年开展全国草原监测工作以来历年数据相比,仍处于较好水平,较近十年平均水平高4.04%。2014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3.6%,虽然较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但仍较2011年增加2.6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一旦遭到破坏,其生态状况的好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逐步恢复植被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草原生态环境整体发展趋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典型区域生态监测—呼伦贝尔草原

2014年,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等单位,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

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超载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呼伦贝尔草原生态退化趋势明显;但在2004年以后,随着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力度的加大,草原生态逐渐好转。

目前,呼伦贝尔草原植被盖度和生产力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接近,均位于内蒙古十二个盟市之首,但总体生态状况、群落中物种数和多年生植物比例、群落稳定性还没有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草原生态依然脆弱。

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整体恶化。2004年呼伦贝尔草原覆盖度降到历史最低值65.2%,较20世纪80年代的最高值85.1%,下降约20个百分点,但整体下降趋势相对缓慢。在此期间,呼伦贝尔草原生产力呈现出同样的下降趋势。2001—2003年,呼伦贝尔草原生产力降到约1050千克/公顷,达到历史低谷,较20世纪80年代草原调查时下降约47.2%。

2005年至2014年,呼伦贝尔草原生态逐渐恢复。2014年草原植被盖度79.9%,较2004年约增加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11年至今,草原植被盖度始终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基本接近20世纪80年代平均水平。

在生产力方面,2004年后随着草原植被的恢复与生态的改善,草原生产力开始波动式增加,近三年来基本达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其中,2014年草原生产力为1979.7千克/公顷,较2001—2003年增加约88.5%,略低于20世纪80年代1988千克/公顷的水平。在此期间,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化速度趋缓,草原开垦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耕地面积出现负增长,草原开垦开矿得到基本遏制。

21世纪初以来,呼伦贝尔市的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鄂温克旗和陈巴尔虎旗四个牧业旗退耕还草面积达到8.7万公顷,约占21世纪初耕地总面积的34%。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依然脆弱。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呼伦贝尔草原群落中物种数、草群平均高度和群落稳定性仍然较低。其中,温性草甸草原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下降约15%,多年生优质牧草比重下降10%以上,一年生牧草所占比重增加3.3个百分点;温性典型草原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下降约28%,多年生优质牧草比重下降25%,一年生植物所占比重增加11.8个百分点。

监测表明,虽然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恢复较好,生态状况总体好于内蒙古其他草原地区,但是由于牲畜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大幅增加,一些夏季牧场及公路两侧、水源附近、居民点周围的草场超载过牧现象持续发生,导致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和产草量均显著低于禁牧区,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依然脆弱。

猜你喜欢
盖度牧草生产力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三裂叶豚草在新疆典型生境的发生分布调查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黄山市近30 a植被盖度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太白山太白茶资源状况研究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