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植物资产管理的对策

2015-01-26 20:07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江苏无锡214153
商业会计 2015年1期
关键词:核算资产植物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资产与设备管理处 江苏无锡214153)

一、高校植物类固定资产的特征

植物类资产是指包括一般野生植物在内的,可以发挥生态绿化作用且具有观赏性的,可再生、有效用的,同时也能以货币计量的有形财产。狭义上的植物类资产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藤本、花卉及草坪植物。广义的植物类资产包括乔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种子、苔藓和拟蕨类等植物。其特性为:

(一)再生性。即植物资产是可再生的,在经历出生、生长、繁衍、消亡的循环过程中,根据不同物种的特性,通过种子发芽或枝条嫁接等途径,植物资产可再生,这是植物资产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别资产的根本属性。如房屋、办公家具、实验设备一经使用、耗损,就不能靠自身力量恢复到初始状态,它们不属于植物资产。

(二)效用性。即植物类资产服务于特定主体的过程中的自然属性,也就是对于植物类资产的服务对象来说必须是有效用的、有价值的,可以是观赏效用、生态效用或经济效用等。如花农养花,花可以观赏,花便有了观赏价值,若将这些花卖掉,花就实现了它的经济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效用性与盈利性不能等同,既不是只有盈利才有效用,也不是只要有效用就能盈利。

(三)存在性。即被确认的植物资产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在确认前就已存在。但并不排斥确认日后的不可预测性,如待确认的苗木,现在是成活的,将来有可能病死,但这些苗木仍可以作为植物资产进行确认。

(四)货币计量。这个特点是由植物资产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植物类资产可被用来进行一系列的经济行为,经济实体要获得所有权就必须付出代价,而付出具有价格形式,必须要用货币计量。

二、高校植物类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只局限于对土地、房产、仪器设备、家俱用具的管理,对植物类资产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植物也是固定资产的意识,没有将其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范畴,有关账簿建立、管理归属问题没有明确,“重资金管理,轻实物管理”、“重设计施工,轻管理养护”是目前高校植物类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会计核算不到位,入账无统一标准。根据《高校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提高,在使用过程中须按规定计提折旧,这样就导致许多价格相对较低的资产已达不到固定资产入账标准;现有的房屋及构筑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家俱用具等固定资产在按规定计提折旧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减值,消值。而植物类资产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使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保值增值,所以植物类资产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而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中,许多高校在对植物类资产进行账务处理时,因缺乏统一核算标准,在发生植物资产的资金开支时,一般都在当年的会计记录中作为费用列支,只在当年的会计记录中有开支资金记录,没有按规定形成“植物类资产”的记录,造成植物类资产实物存在,却没有账务登记,成为名符其实的“有物无账资产”,形成固定资产管理的漏洞。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划分不明确。高校对植物类资产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采购、验收、入库、调拨、处置、报废、盘点清查等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没有明确责、权、利等关系。许多高校在基础建设或绿化建设完成后,把植物类资产直接交由后勤管理部门或绿化养护部门进行简单日常养护管理,对于植物的栽植、移植、买卖、消亡处置、养护考核等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使植物类资产在管理(使用)过程中,无章可查,无据可依,植物类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被随意的移栽、砍伐、损毁、丢弃等,管理混乱,账实不符,账账不符,家底不清从而造成植物资产流失。

(四)植物配置缺乏标准,规划布局品种失衡。高校在植物引进时缺乏有效论证,普遍存在植物种类单一,多样性不够的现象,大多还停留在以量取胜,单纯地追求绿地绿化率为目标的初级阶段。对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观赏特性、植物结构比等没有统一考虑,植物资产配置不合理。

(五)缺乏专业人员,管理水平不高。高校现有管理人员多为征地农民、失业人员、进城农工等,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知识缺乏。许多高校把植物类资产的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许多植物由于养护不当造成成活率不高,或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资产使用效益低下。

(六)植物评估方法难定,价值计量缺乏依据。与其他固定资产相同,对植物资产进行管理时首先要确认其价值,现行的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但没有一种评估方法能适用所有的植物,如现行市价法只适用于市场有参照物的有可比性的植物,对于珍稀物种及新培育的物种无法评估;重置成本法缺点是重置成本的确定缺乏客观性,间接成本及物价变动指数难以确定。

三、加强高校植物类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管理观念。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对植物类资产管理认识的不足,扭转“重设计施工,轻管理养护”的思想。高校领导、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后勤养护部门等都应从根本上树立植物资产管理的意识和理念,高度重视植物资产的管理,把对植物类固定资产的管理放在与科研设备、实训设备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使植物资产发挥更大效能。

(二)建立植物资产管理机制。高校要充分认识植物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符合植物类资产特性的管理机制,实行“统一领导、分职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统一领导”即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的植物资产管理工作。“分职管理”即财务部门负责植物类资产的价值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植物资产的实物管理;养护部门负责日常养护管理;“责任到人”即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养护管理部门及每株植物都要落实责任人,做到定岗、定责、定人,上下衔接,责任到人,改变以往简单、粗线条的模式。

(三)完善管理制度。建章立制是做好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高校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植物生长特性的管理制度,包括申购审批制度、购置(引入)论证、采购验收制度、保管养护制度、盘点清查制度、损毁赔偿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建立植物资产核算标准。针对高校财务核算中,因无入账标准而不设置“植物资产”的现象,各高校应建立入账标准,根据植物资产的特殊性,可通过分类核算和增值核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植物资产核算管理。分类核算:根据植物类资产生长特性,分类别进行价值计量以便财务核算,如乔木、藤本、草本花卉按株为计量单位;竹类、灌木按平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被、草坪按亩为计量单位等。增值核算:植物类资产在生长存续过程中会发生价值增值,高校可以以五年或八年为一个周期,组织专业人员(或评估公司)在充分考察调研市场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对植物类资产进行逐株评估。对增值幅度较大的(超过10%或15%)进行账面价值的调整,完成植物类资产的增值核算。

(五)加强购前论证。高校在新校区建设或景观绿化改造时,要加强植物类资产的引入论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地水文、气候、地理、土壤性质、周边环境等条件的前提下,引进适应本地生长的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等,在保证植物成活率及低养护成本的基础上,尽量发挥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还要考虑植物配置的艺术性、合理性,充分利用植物的色、香、形态与形体的变化组合,为广大师生营造美丽、舒适、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使植物类资产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六)清查核资,摸清家底。高校要对现存的植物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根据种类、规格登记造册,并参照市场同类或类似种类植物的公允价格进行估价,对达到固定资产入账标准的作为植物类固定资产登记入账。对目前尚未达到固定资产入账标准的植物要建立实物明细台账,以便后期进行增值入账核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摸清家底,全面了解植物类资产的情况,提高植物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一致性。

(七)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高校要特别重视专业管理队伍的建设,配备专业资产评估人员、绿化养护的人员,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人员的业务学习,可通过现场指导、挂职锻炼、外出参观交流等方式进行培训,培养一批较全面的管理业务骨干,以加强对植物资产的管理,确保植物类资产的保值、增值。

(八)加强养护监督管理。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或后勤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能,根据不同植物特性、地理位置等的不同,划分养护等级,分别制定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养护质量标准及操作规范,并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植物养护情况进行检查,对照养护标准进行考核,并作为衡量部门及部门负责人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此规范植物资产的养护工作,提高植物资产的养护质量。

(九)实施信息化管理。高校应利用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平台,将植物资产的类别、名称、规格、数量、单价、保管人(养护人)、种植、移栽、报废等方面的信息,全面录入到信息系统中,加强植物资产的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通过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及时全面了解植物资产的存量、分布、价值增值及使用情况,为植物资产购置预算提供依据。

(十)加大宣传教育。高校要开展爱护绿化植物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校园报纸、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窗口,宣传爱绿护绿的知识,努力营造全员参与保护环境、爱护植物的氛围。

猜你喜欢
核算资产植物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基于CMMI的软件组织资产库建设与应用实践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今年3季度起实施季度GDP核算改革
植物也疯狂
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