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族的生态意识观

2015-01-27 02:36王卫红
绿色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水族生态意识

王卫红

摘要:指出了贵州世居民族水族有着鲜明的生态意识观,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中有充分的体现。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弘扬水族进步的生态意识,加强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意识;水族;水利村

中图分类号:Q9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2-0290-02

1自然崇拜中的生态意识

自然崇拜是指将自然现象、自然物和自然力当成某种神秘力量和神秘事物,对之进行宗教性的祭祀崇拜活动[1]。贵州荔波县水利村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渗透着水族人民的生态文化思想。其中,拜石头、拜古树的信仰尤为浓厚。

1.1拜石信仰

拜石信仰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对石头产生的一种敬畏与崇拜之情,对其进行宗教性的祭祀活动。在水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多接触的是大自然,如天地山川、巨石古树等,“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2]。”在水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水族有着祭祀石头的习俗,认为石头就是神,不容侵犯,将凡是赋予神性的石头称为石菩萨。每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前去祭拜石菩萨,求得庇佑。当愿望实现后,他们又会隆重举行祭拜仪式,以此来表达对石菩萨的感谢与尊重。久而久之,在水族人民心中形成了一种拜石信仰。

在荔波县水岩、水尧等寨,就有拜霞(祭拜石菩萨)的习俗,于每年五、六月间择日举行。水岩十三寨以拉垒为首,各寨均有明确分工,分头准备所需物品。水尧寨的拜霞活动则是在霞田里举行,霞田旁有一高约二尺像“人”形的石菩萨,还为其盖了一间小房子,祭祀时将母猪放入霞田里,众人下田捉猪,谁捉住猪,大家则为他敬酒以示嘉奖。这样一来,田里的秧苗全被踩烂,主家不仅不索赔,就是颗粒不收也高兴。拜霞后若第二年庄稼收成仍不好,还须继续用肉酒供祭。

祭拜石菩萨是水利村一个普遍的现象。除了村寨公共敬奉的石菩萨外,大多数家庭还有自家的石菩萨,它们多立于各家房前屋后某一隐秘角落,甚至在黑乎乎充满虫蛇的山洞里,每逢初一或十五,各家都会带上供品前去祭拜。此外,在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做重大决定的事情时,也会前去祭拜,希望得到石菩萨的保佑。在他们看来,石菩萨无所不能。正是由于对石头的这种依赖,久而久之,使得这里的水族人民对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喜爱之情,他们爱护石岩,不随意开山炸石。这样的行为让许多石岩被很好地保留下来,给很多植被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生态的平衡发展。

1.2古树崇拜

除上之外,水利村水族还有古树崇拜的习俗。这种崇拜主要表现在对风水树及坟山树的尊崇与保护上。

水族寨边、水边的大树是专门护佑村寨平安的,拜树风俗一直流传下来。当人们遇到不愉快或不顺心的事,就会带上鸡、糯米饭、酒等供品去拜古树,并在树上贴上红纸或搭上红布,祈求平安吉祥。

在水利村,每一个寨口寨脚都挺立着高大的枫树、杉树等树木。这些枝叶繁茂的古树,给人们提供了聊天娱乐和休息的场所,并成为一个村寨的标志,这里的水族称之为“风水树”。他们爱护先人种植的这些风水树,以乡规民约或祖训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如在《村民规约》中明确规定:“要尊敬、爱护风水树,不准乱伐风水树,对山林管理必须实行人人有责,户户承担,护林有功者奖,毁林者罚的原则;各农户在自己的责任山或自留山上,每年都要进行义务造林和育林,力争在七年内全面绿化稀有林山坡;各农户要把自己的责任山林管理好,不准乱砍滥伐,不准放火烧山,不准毁林开荒,不准买卖山林等违反国家的山林管理制度……。”总之,寨民不允许对风水树有任何轻慢的言行举止,更不允许对之有丝毫破坏损伤,甚至树上掉下来的枯枝败叶,人们也不能带回家当柴火烧。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些树是先人的馈赠,尊敬古树是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在他们心中,这些树是神,神圣不可侵犯,是他们内心的归宿和寄托。

此外,水利村还有崇敬坟山树的习俗。水族多以血缘关系组成,村寨与家族常融为一体,因而都有传统的坟山,寨中正常死亡的人都埋葬于此。水族有相信灵魂不死的信仰,坟山成为鬼魂聚散栖息之地,长在上面的树木既是隐蔽鬼魂住宅的东西,也是鬼魂附身之处所,因而被视为神圣的风水树,绝不允许破坏。本村寨的人自幼受到这种思想的熏陶,不会轻易动坟山上的一草一木。外村寨的人在坟山上砍树,就是对村寨祖灵的冒犯,将受到严厉制裁。

正因为水利村的水族非常喜爱树木,所以村里有这样一个传统的习俗,即在婴儿出生时要到地里种植一棵树,祈愿婴儿长大后能成为栋梁之材。由于这树与婴儿的命运紧紧相连,家里人对这树护理得十分周到,决不让它受到任何伤害。

总之,不管是拜石信仰,还是古树崇拜,皆渗透着水族人民强烈的生态意识。不论他们出于怎样的目的,都起到了保护大自然的作用。对石头的崇拜,对树木的爱护,都体现出水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

2祖先崇拜中的生态意识

祖先崇拜是为了表示对亲属亡灵的尊敬与敬畏,祈望祖先神灵能帮助活着的亲属,抚慰亲属亡灵而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2]它是水族宗教信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自然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族是一个泛神的民族,信仰鬼神有很多,大约七八百个,并有一套复杂的鬼神体系。在众多的鬼神信仰中,以祖先崇拜最为普遍。无论是节日、丧葬,还是婚嫁,祭祀祖先都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祭拜祖先,求得祖先的保佑,愿祖先赐福消灾,确保在世的人事事顺心,子孙平安。祭祀祖先的活动,水族在过节、丧葬和婚嫁中都有体现。如清明节来临之际,人们会带上所需祭品(公鸡、糯米饭、酒、肉、钱纸、香烛等)前去坟山祭祖扫墓,祈求吉祥,人畜兴旺;过卯节时,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屋子,备办节日所需的物品,并祭祖树。卯节祭祀祖树一般以家族或一个村寨为单位集体祭祀,目的主要是祈求树神保佑全家族或全村寨农业生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他们相信,通过祭祀祖树,可以有效地遏制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端节时,“吃素”祭祖。祭祖的时间从戌目的晚饭开始到次日晚饭前止。其间,全家一般都要忌荤食素,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祭祖讲究用素食作供品,其中以南瓜、茄子、豆腐、花生等最常用,忌用动物的肉作供品,也忌动物的油脂混入供品中。endprint

总之,水族在清明节去坟山祭拜,祈求平安吉祥,将坟地打扫干净,有助于坟山上花草树木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在过卯节时祭拜祖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祖树的崇拜,增强了水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对祖树的呵护,对生产生活环境的爱护。所有这些,让我们从水族祖先崇拜中看到了其生态意识的影子。

3图腾崇拜中的生态意识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它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相信本氏族同某种动植物之间有超自然的关系,这种动植物就被视为图腾。”[3]对被视为图腾的动植物的崇拜行为就叫做图腾崇拜。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水族也不例外。从古至今,水族仍保留着较浓厚的图腾崇拜,通常以龙或鱼作为图腾物。其中,鱼图腾崇拜对水族社会生活的影响更为深远。

水族人民多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优越的自然环境给鱼提供了良好的生存之所,这使得水族先民很早就认识了鱼。水族以鱼作为图腾,原因有三:一是鱼为先祖的救命者,相传在洪荒浪里是鱼托起兄妹避难的葫芦,使其免遭沉没,从而保护了先祖;二是鱼有旺盛的繁殖能力和机灵的特性,水族人民既想依赖鱼为自己提供丰富的营养品,更想借助鱼旺盛的生殖力和机灵特性来繁衍种族,出于延续种族的迫切愿望,人们艳羡鱼强大的生殖力,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像鱼一样生生不绝;三是远祖生存的环境对鱼类等水产的依赖。正因如此,使得鱼成为水族的图腾。如今,在水族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鱼的崇尚,如在服饰上绣有鱼的图样;在探问婴儿性别时,通常以鱼娃或虾娃来指代;在酒歌中还唱道:“这地方好田好塘,篱拦獭草鱼在水中央,没少啥鲤鱼草鱼满塘。”赞美歌中也这样唱:“我来到神龙宫殿,现咱来鲤鱼草鱼地方[4]。” 这些歌词不仅赞美了鱼米之乡,更赞美了这里地杰人灵,人丁兴旺。

自古以来,渔业经济始终是水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水族人除了去河里捕鱼之外,还学会了自家养鱼。有的人家自己修池塘养鱼,有的即在自家的田里养鱼,形成一种“鱼稻共生”、“饭稻羹鱼”的特点。像这样的景象在水利村随处可见。每当种上水稻之后,水族人家通常都会在田里放养鱼苗(以草鱼、鲤鱼为主)。待稻谷成熟后,鱼也长大了,他们将田里的水放干,继而收鱼。将鱼收完后,便可收割稻谷了,可谓喜获双丰收。

这种“鱼稻共生”,一方面增加了鱼的来源,避免了水族人在河里过度捕鱼而造成鱼种锐减,给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鱼及其它植被的生长,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避免了水族人在河里捕鱼而造成对河流的污染,给鱼类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有利于鱼类更好地繁衍,从而避免了某些鱼类及其它水生动植物的灭绝,有效地维持了生物的多样性。这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玉时阶.现代化进程中的岭南水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24, 234.

[2]陈国安.水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88.

[3]刘之侠.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98.

[4]张振江.荔波永康水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族生态意识
日照水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
买鱼
Spectrum Brands品谱集团全球宠物水族事业部(Global Pet Care)收购Omega Sea
民族文化有传人
上帝的水族馆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