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南乡村社会公共文化生活的现状分析

2015-01-28 07:25王易萍杨丽萍陈同丽蒋灵敏玉林师范学院537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活动

王易萍 杨丽萍 陈同丽 蒋灵敏(玉林师范学院 537000)

一、桂东南地区公共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国家重视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在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文化系统工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群众参与性上都得到加强。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重经济,轻文化”体制的限制;政府的文化供给和农民的需求错位;文化人才的流失以及当地村民缺乏文化自觉性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桂东南地区公共文化在建设和发展的滞后。结合多方面因素,桂东南乡村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偏少,文化基础设施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目前桂东南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文化生活的现状而言,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财政存在投入水平低度化和非均衡化的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出现文化建设阵地缺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状况。调查发现,不少乡镇文化站没有经费预算,事业建设、业务活动和日常办公等基本经费不足。当地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的普及率较低且形式单一,文化活动室占25.5%,农家书屋占41%、阅报栏占24.5%、文化健身广场占24.5%、网络场所占5%。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大多数文化站和乡镇政府一起办公,缺少专门的工作场地和活动场所;农家书屋数目少,更新程度慢,学习资源缺乏;文化健身广场占地面积极小,有些村落甚至没有,举办活动只能到户外找一个稍微宽阔的场地。没有相应的音响、乐器,要用的时候只能去县城文化馆或私人家里借。由于大多数活动室都建在室外,遇到刮风下雨只能取消活动,所以,文化活动设施的落后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质量的高低。

其次,公共文化活动经费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活动开展极不平衡。目前,虽然国家重视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但由于乡镇政府机关的财政收入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资金既要用于发展生产又要投入文化事业,资金必然捉襟见肘,从而忽略了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支持,导致地方文化建设逐渐萎缩。在调查中可看出,文化活动设施的普及率在30%左右,在调查中的乡镇中,只在少数几个村落建立了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许多地区虽有文化下乡活动,但遇到一些交通不畅、地处偏远的村落就容易被忽视,极少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除了在传统节日组织一些写春联、逛庙会、舞龙舞狮等活动,其余则被看电视、听广播、玩手机等私人性的文化取而代之。

(二)政府的文化供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错位,私性文化取代了传统的公共文化活动

随着网络影视文化的席卷,农民也不自觉的卷入其中,而传统的公共文化遭受“冷落”。由于农村传统的公共文化处于相对的“静态”地位,尤其是一些相抵落后的地区,由于地域封闭、信息流动较慢,以致传统公共文化得不到发展更新,难以适应当代群众的心理需求。政府虽然不定时的组织“送书、送戏、送人才”等文化下乡活动,但这类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的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以“国家”为本位,而非以“农民”为本位,缺乏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受众地位。往往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将乡村文化视为落后文化),文化下乡的效果不明显,导致供给与需求脱节,使得私性文化取而代之。

调查发现,桂东南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看电视、打牌、搓麻将和聊天,农闲时他们花在看电视电影的时间占83.33%,调查的200人中有35%的人了解或会使用电脑,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只在某些传统节日开展。由于网络文化趣味性更强、获取途径更方便,而传统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多数年轻人更愿选择前者,以致公共文化的的观众减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也就渐渐丧失了传统的韵味。

(三)农村文化精英外流和文化人才匮乏,公共文化活动缺乏领头羊,导致活动难以开展

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紧缺,素质不高,缺乏文化传承发展领头羊。由于基层文化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另外,现阶段农村中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文化精英外流和文化人才匮乏,农村社会出现“空心化”发展趋向。因此,文化活动缺乏领导者、组织者,仅由几个村干部负责带领开展,而大部分村干部也是当地农民,一来缺乏组织和管理能力,二来没有这方面经验,如果再加上个别村干部不愿奉献自己的个人时间,这类群众性的活动便很难有效的开展。其次,公共文化管理体系不完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缺乏完整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文化站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散漫,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四)当地农民缺乏文化自觉性,导致文化阵营的流失

首先,普通大众对传统的文化活动定位不够准确,他们认为传统的公共文化活动太老土、过时、沉闷、繁琐,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存在差距,不能满足他们当下的娱乐需求,属于落伍的文化形式,很多传统文化在年青的一代中已是可有可无,甚至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绝迹的危机。目前农村盛行的公共文化活动主要是跳广场舞、看戏、看电影、打牌打麻将、下棋等另外,还出现了赌博、买卖六合彩等不健康的文化活动。当地农民在用于文化事业方面的消费也为数不多,在接受调查中大部分村民的家庭每个月每个月用于报纸、书籍、电视等的文化消费都不尽相同,50元以下的占43.5%,50-100元的占26.5%,100元元及以上的占10.5%,没有用于文化的消费占24.5%。由此可看出,文化主体对文化活动的不够重视也是导致文化活动缓慢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过分注重“物“的建设,忽视”人“的建设,导致许多先进设备因不懂操作而闲置。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直接影响了优秀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正是由于农民本身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传承的责任和义务感,导致农民过于注重物质文化生活而忽视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活动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可有可无,没有起到作为文化主体的推动作用,以致文化活动的开展的次数越来越少,逐步淡出农民的生活。

二、桂东南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对策选择

自十六大以来,国家开始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文化得到了较大发展。针对目前大部分农村村庄原子化及空心村等凋敝趋势,对公共文化生活相对活跃的桂东南地区,提出利用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增强农民的村庄生活面向。建设内容健康、形式丰富多样、贴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和深受村民喜爱的公共文化活动,以满足新时期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具体来说,要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长足发展,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桂东南地区各级政府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充分认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确保当地的公共文化活动正常进行。

(二)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观念,经济、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相应的文化活动设施落实到位。例如,当地乡镇政府可逐年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比例,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下乡、农村文化队伍培训、农民自办文化和各类先进典型的奖励等,二是保障建设资金,建议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列入县(市、区)及乡镇财政预算。三是加强村文化活动室的后续管理,确保文化阵地正常开放,提高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比如聘请村文化管理员,对管理员每月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经费由县(市、区)及乡镇财政和村共同分担解决。四是对于新建的综合文化站建设用地,建议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有关部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班上。五是鼓励企业捐资建设综合文化站,相应投入资金可抵扣税费。

(三)培育文化人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要想农村文化活动正常有序进行,则必须要有领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管理机制极为重要。一是要解决乡镇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干部人员编制紧缺问题,应在人员、编制、经费、福利、办公和活动场所等方面上予以保证。聘用有一技之长和热心于公益文化事业的村民为文化宣传员,逐步建立一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二是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政府不但要定期举办培训班让这些文化带头人进行定期学习,还可以选送农村农村文化骨干赴省内外高校、艺术团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继续向前推进注入新的活力,带领农村公共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重新燃起人们对当地公共文化的热情

桂东南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主要是在传统节日内开展,如舞龙舞狮、写春联主要在春节进行,祭祖主要在清明节或重阳节进行,农闲之余主要被私性文化占据,看点电视、打牌、上网、玩手机或者是在村子里的某个特定的地点(一般是村子里的小卖部或大树底下)聊天,公共性文化活动主要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村民集体进行拜神(社王、石狗哥哥、关带老爷、盘古等),还有就是社日。形式较单调乏味,以致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在村子里,都是成群结队的出去玩,老人小孩也只能自寻其乐。

要想解决当地农村村庄原子化及空心村等凋敝趋势,则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激发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办自演文化活动。解决文化供给与需求错位的难题。以群众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为宗旨,大力发掘桂东南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尽可能多的文化活动来吸引和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1]李江涛等著.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庞朴著.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北京:和平出版社,1988.

[3]刘延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桂南采茶戏.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4]安应民.构建均衡发展机制——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5]李华.农村公共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李建仲.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探索.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活动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