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国内十年(2004-2014年)研究的分析

2015-01-28 07:23胡茶娟沈春蕾
中国远程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论文期刊英语

□ 胡茶娟 沈春蕾

一、前言

2000年,戴斯孟德·基更博士在上海电大40周年校庆报告会上做了题为《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学习,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的报告,此后国内掀起了对移动学习解读和探索研究的热潮。在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蓬勃发展的背景下,2004年,韩玲[1]等发表了国内第一篇有关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论文,探索性地将移动学习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提出了移动英语教学的基本组成和教学思路。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技术与数字技术合二为一,移动学习的开展具备了更加坚实的技术现实,移动性、多向性、情境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支持学习者个性化、交互化和协作化等多类型高效学习的实践可能。为深入分析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动向,本研究对国内十年(2004-2014年)移动英语学习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对今后移动英语学习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以中国知网为期刊论文数据统计源,以“移动学习”和“英语”为主题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经过对其主题、关键词、摘要进行核实,剔除非英语类移动学习相关文章,最终确定116种期刊、194篇论文为分析数据。在对论文发表数量和发表期刊分布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目前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现状做出客观描述与分析,本研究选取发表在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24篇论文作为定性分析样本(本研究选取的24篇论文为CSSCI来源期刊收录或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收录),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分析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的研究现状。

三、文献统计与分析

(一)论文数量分析

根据2004-2014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年代分布数据(图1),国内最早的一篇关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论文发表于2004年,随后该领域研究经历了一段空白期(2004-2007年),直到2008年这一研究方向的论文才开始逐年增加。因此,结合论文发表的年代分布以及在CSSCI期刊的发表数量(图2),本研究将这十年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①研究酝酿期,即2008年之前,国内学术界对移动学习研究处于引进和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国内学习技术和设备有限,移动学习技术相对滞后,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还仅停留在概念接受和普及上,因而移动英语学习相关研究总体处在萌芽阶段。②研究发展期,即2008年至2012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在定义和技术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移动英语学习研究也随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此阶段,国内学者积极探索移动学习模式和移动学习技术在英语语言学习上的具体应用,如移动学习在英语词汇学习上的应用等。国内CSSCI期刊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在2012年达到峰值,表明将移动学习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可能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研究者们希望通过技术促进英语学习实践,这恰巧也正是信息技术发展给整个国内英语教学带来变革的具体表现之一。③研究理性期,即2013年以后,尽管总论文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发表在国内CSSCI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呈下滑趋势,二者成反向关系。考虑到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体系是国内学术评价的重要工具,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此阶段移动英语学习研究量多质少,出现研究瓶颈。也就是说,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后,国内学术界对移动英语学习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有了更高的要求,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开始迈入理性发展阶段。

图1 2004-2014年移动英语学习研究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年代分布

图2 2004-2014年移动英语学习研究CSSCI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年代分布

(二)论文期刊分布

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将相关期刊论文刊载数量以递减的顺序排列(表1),可以分成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根据布拉德福定律1∶n∶n2的关系,按接近5∶25∶125的比例关系将期刊论文大致分成三个区:载文量在6篇以上的期刊共5种,发表论文累积量为40篇,为核心区;载文量在2-5篇的期刊共27种,发表论文累积量为70篇,为相关区;载文量在1篇的期刊共84种,发表论文累积量为84篇,为离散区),每个区域刊载的论文量大致相等,此时移动英语学习研究领域论文分布在核心区的共有5种,该核心区域内出现的期刊与CSSCI索引期刊目录并不吻合,仅《现代教育技术》为CSSCI来源期刊,说明目前大部分的移动英语学习研究不够全面与深刻,缺少高影响因子。再从十年来CSSCI期刊刊载的移动英语学习论文数量来看,共24篇,占以移动英语学习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总数量的12.4%。根据刊载数量(图3),这些期刊依次为《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中国电化教育》、《外语电化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和《科技与出版》,共10种。根据CSSCI期刊索引目录分类,只有《外语电化教学》为语言学类期刊,其余七种均为教育学类期刊,说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在十年的发展中以教育学研究为主导,大部分研究侧重移动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性探索研究,即研究核心侧重于移动学习技术及其应用上,而能呈现出移动英语语言学习行为和特点的研究还不太多。因而,一方面,今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应该侧重对移动信息技术和设备辅助下的语言学习行为的研究,更加理性地看待语言学习和技术应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语言教育的信息化和技术化为大势所趋,国内语言类主流期刊应该顺应国际趋势,适当加大对技术促进外语教学与学习研究的重视和关注,为此类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三)论文内容分析

为了进一步对目前移动英语学习的研究现状做出客观梳理和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24篇论文作为样本,拟从研究内容(研究主题、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研究类别、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和研究手段)两个维度做进一步分析。

1.研究内容

就研究主题而言,根据样本文献的关键词、摘要和主要内容,本研究将这些研究成果归为五类(表2)。第一类是移动英语学习理论模式研究,此类研究为移动英语学习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构想。如韩玲等[2]发表了国内第一篇有关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论文,对移动英语教学的基本组成与教学模式进行了构想;曹超[3]、顾世民[4]进一步结合移动学习技术对英语移动学习理论模式进行了探讨;胡茶娟等[5]分析了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反馈模式构建要素。第二类是移动英语学习技术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涉及语言编程、软件开发等,对研究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研究者大多具备计算机或教育技术的专业背景,如高敏等[6]、方海光等[7]、王伟等[8]对移动英语学习系统进行的设计和开发研究;廖宏建[9]提出了移动学习环境中通用的情景本体模型,探讨了基于位置服务的知识地图在英语移动学习系统中的应用。第三类是移动英语学习资源建设研究,包括对移动英语学习教材、数字资源的设计、整合和应用等,如刘军等[10]、冉敏等[11]、白若薇等[12]对移动学习资源包进行的设计和应用研究;杨伟燕[13]、王轶等[14]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进行的探索;李睿[15]提出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建设与之匹配的辅助移动数字学习资源系统。第四类是移动英语学习实践研究,此类研究关注移动学习在英语听、说、词汇等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应用和实证研究。如张洁等[16]、李艳平[17]通过移动学习技术对英语听、说教学展开的应用研究;李红美等[18]、杨丽芳[19]关注了移动学习系统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Saleh Al-Shehri等[20]让学生通过移动电话访问Facebook并由此体验情景化学习;王济军等[21]利用移动学习技术创设了培养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真实学习情境。第五类是移动英语学习的教师角色及能力研究。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与移动学习技术的发展,专注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尤佳鑫等[22]对340名小学英语教师就数字化教材的技术接受度和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TPACK)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表1 刊载移动英语学习主题论文期刊核心区分布情况

图3 移动英语学习研究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分布

就研究角度而言(表2),由于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提高,因而,根据样本文献所关注的不同语言技能,目前的研究情况大致如下:在英语语言单项技能的移动英语学习实践研究中,利用移动学习技术创造培养英语听、说、词汇等英语能力的实践研究已经展开,只是为数不多,如曹超[23]、张洁等[24]、李艳平[25]、杨林伟等[26]和李晓东等[27]都通过移动学习技术对英语听、说学习进行了模式探讨和实践研究;王伟等[28]、李红美等[29]和杨丽芳[30]探讨了移动学习及移动智能学习系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作用和应用。除此之外,在英语专项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移动学习实践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对比而言,大多数文献为英语学科移动学习的探索和尝试研究过于笼统,并未深入和细化到对英语具体语言技能的移动学习研究,这类研究占文献样本研究总量的近三分之二(62.5%)。

表2 样本文献的不同研究主题和角度数量分布

2.研究方法

(1)研究类别。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刘润清[31]将外语教学科研区分为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和实用研究(practical research)。就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表3),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类别以应用研究为主,这些研究为解决移动学习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提供方法或思路,如刘军等[32]、冉敏等[33]、白若薇等[34]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性质,文秋芳、韩少杰等将外语教学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35]。为了更好地说明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变化趋势,笔者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三种类别对样本文献的研究性质归类。从图4可见,移动英语学习研究方法从早期的定性研究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定性与定量研究并存的局面,并逐渐朝定量研究过渡,这说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越来越注重实证研究的开展,着眼于通过实践行动检验移动英语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技术、方法对语言学习行为产生的成效。

表3 样本文献的研究类别

图4 样本文献研究性质变化趋势

(2)研究对象。样本文献的研究对象包含了教与学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其中,以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可进一步细分为小学生、英语专业大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由表4可知,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移动大学英语学习研究占16篇,表明已有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关注度很高,如曹超[36]、杨丽芳[37]、胡茶娟等[38]指出,当代大学英语学习者“数字土著”“手指上的一代”等学习特点让移动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潜在需求和可能。虽然尤佳鑫等[39]对移动英语学习环境下的教师TPACK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但从以教师为对象的移动学习研究文献数量来看,移动英语学习环境下英语教师角色及能力研究似乎还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关注。

表4 样本文献的研究对象

(3)研究主体。本研究对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及专业背景进行了分析。论文作者几乎全来自国内高校系统,而就论文第一作者的专业背景来看(图5),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主要为英语和教育技术专业。另外,研究选取的样本论文中有15篇涉及跨学校或跨院系合作研究,说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具备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需要强大的研究团队支撑。但是,属于研究团队交叉跨学科合作研究的仅有2篇,表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还有待于继续加强跨学科领域合作和发挥交叉学科知识互补优势。

图5 样本文献研究者分析

(4)研究手段。外语研究的基本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教学实验、个案研究、追踪研究和行动研究等(表5)。统计发现,样本文献中定量研究的11篇论文使用的研究手段为问卷调查(72.7%)、访谈(45.5%)和教学实验(72.7%)。其中,实证移动英语学习研究(8篇)的主要开展手段为教学实验,但实验周期相对较短,存在一些局限。

表5 样本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手段

四、思考与建议

(一)研究总体趋势

移动英语学习是信息化外语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促成外语教学范式从量变到质变的实践之一,是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组成部分。从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十年的发展来看,它符合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由理论到应用再到实践的研究特点。如前所述,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起步较晚,如今刚进入从基础研究到实用研究的理性期,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对这种新型的英语学习范式进行反馈和改善,从而进一步深化移动英语学习的理论模型,实现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良性循环。

同时,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应该专注于移动学习环境下教与学的主体行为研究。从本质上而言,移动英语学习应该“研究语言教育行为”,正如胡加圣、陈坚林提出的“尽管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特性,但其主体属性为外语教学”。[40]那么,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主体属性应该是借助移动学习技术的英语教学活动下教与学的两大主体行为研究,即对教师和学习者移动学习行为的研究。但是,国内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移动英语学习应用探索研究上,缺少对具体学习或教学模型实施中学习者语言行为的研究。因此,今后移动英语学习领域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移动学习技术支持下的语言教育行为研究,加强对移动英语学习的评估研究。

(二)研究内容

从移动英语学习的定义来分析,其研究内容可以是支持英语学习的移动学习技术研究、移动技术下的英语学习资源研究和移动技术下的英语学习过程研究。从移动英语学习的主体属性来分析,其研究内容可以进一步确立为以语言学习行为为评价核心的移动学习技术、资源和过程研究。就目前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而言,研究内容涉及移动英语学习的理论模式、实现技术、学习资源和学习实践研究,可谓研究范围甚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是否考虑到与英语课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今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内容应该紧密围绕英语学习行为展开,避免割裂开来的纯技术或纯语言学习的研究思路,既要把握好交叉学科知识的特点,又要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研究的目的。除此之外,移动学习技术环境下教师行为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技术面前教师的角色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对于教师的角色、信息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等教师行为研究是今后移动学习研究应该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范式,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但目前的移动学习技术还是有限的,移动英语学习研究需要理性看待移动技术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大都将研究视角定位于移动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方法或思路上,通过实证研究检验移动学习技术对诸如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是否产生效果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专注于写作、阅读等具备长文本特点的移动学习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今后移动学习研究应该细化研究内容,更加具体且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单项技能移动学习实践和评估,以点带面,不断优化移动英语学习整体设计。

综上所述,今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内容应该更多地关注以语言行为研究为主题的移动学习实用研究,并且细化研究,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单项技能开展移动学习评价性研究。当然,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由于阅读和写作具有长文本特性,移动英语阅读和写作学习实践还有待尝试和开展。然而,可以肯定,移动英语学习今后的研究将以移动英语学习技术、资源和学习过程研究为依托,以探讨具体英语语言技能学习行为研究为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实用研究是近年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这一方向让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在方法上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发展。目前的实用研究以教学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多为短期共时研究,不能精确反映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语言行为的发展情况。今后,可以采用“一种生态化整合性研究方法”,比如可以对某个学习个体展开移动英语学习个案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其英语学习行为的变化规律。在此过程中,再“以行动研究的立场,动态地、多层面地验证、调整、修改和完善”[41]移动英语学习理论、模式或方法。总之,今后移动英语学习研究手段应该更加丰富,可以同组跟踪、多组共时、聚合交叉。例如,通过对学习者在移动英语学习环境下的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其语言能力发展轨迹,或者通过多组学习者的对比实验共时研究分析移动英语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行为的影响等,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移动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行为特点。

移动英语学习的实施包含技术和需求两个基本前提。21世纪的大学英语学习者是技术的一代,是当下移动网络技术的践行者,具备开展移动英语学习所需的信息素养和学习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的颁布让高校最大规模的英语教学实践——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从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结构性变革。而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更是重新定位了大学英语课程,倡导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新生态。这意味着大学英语学习者和高校英语教师应继续作为移动英语学习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

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具备交叉学科研究特性,这样的特点不仅让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具备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还要求研究团队具备多元学科背景,如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所以,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应该在把握语言教育行为研究主体属性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具备多元学科专业背景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对移动英语学习范式进行从理论模式到实际应用再到评价优化的良性研究循环。最后,目前大部分的移动学习研究者为高校英语教师,鉴于教师自身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信息技术能力有限等客观原因,建议今后移动学习实现技术研究走商业化道路,通过项目招标等形式交由专业的软件公司或信息服务公司完成。

五、结语

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已经在英语语言教学研究中获得认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方面,移动英语学习领域充满了无限前景,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推动下展现出其勃勃生机;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移动信息技术及移动设备的局限性,移动英语学习研究应该理性对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中技术与英语教学各要素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对待技术与学习的关系,移动英语学习研究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为移动英语学习实践服务。

[1][2]韩玲,满朝辉,邵文.移动英语教学的构成、特征与评估[J].中国远程教育,2004,(12):43-45.

[3][23][36]曹超.利用Podcasting技术构建英语听说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9):99-103.

[4]顾世民.虚拟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辅助教学模式研究——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集成框架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1,(11):59-65.

[5][38]胡茶娟,张迎春.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反馈模式构建要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7):71-78.

[6]高敏,吴介军,姚红静.基于手机的M-Learning系统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8):93-96.

[7]方海光,吴淑萍,李玉顺.基于EML构建移动学习资源对象单元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75-79.

[8][28]王伟,钟绍春,吕森林.面向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移动智能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64-68.

[9]廖宏建.移动学习中基于位置服务的个人知识地图及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4,(6):96-103.

[10][32]刘军,余胜泉.移动英语学习资源包的设计和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64-68.

[11][33]冉敏,余胜泉.小学移动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0,(9):58-63.

[12][34]白若微,周榕,张文兰.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0-54.

[13]杨伟燕.远程英语教学环境中整合移动技术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2):26-32.

[14]王轶,崔婷婷,王青华.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18-120.

[15]李睿.大学英语教材辅助移动学习资源系统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4,(8):107-110.

[16][24]张洁,王以宁.移动技术促进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5):72-77.

[17][25]李艳平.利用博客技术构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一项基于移动语言学习理论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5):68-72.

[18][29]李红美,徐振华.智能教学系统支持英语学习的案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66-72.

[19][30][37]杨丽芳.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2,(7):54-58.

[20]Saleh Al-Shehri,马东明,贺万霞等.口袋中的语境:应用移动电话和社交网络进行情景化的语言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12,(7):34-40.

[21]王济军,修永富.移动学习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9):47-57.

[22][39]尤佳鑫,孙众,宋伟.数字教材的技术接受度与教师TPACK能力的相关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102-108.

[26]杨林伟,伍忠杰.基于Web的多媒体新闻语料库的检索与实施——以听力教学与研究为目的的设计模型[J].现代教育技术,2012,(8):72-76.

[27]李晓东,张虹.基于情景感知的移动英语学习软件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5):60-63.

[31]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5]文秋芳,韩少杰.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0]胡加圣,陈坚林.外语教育技术学论纲[J].外语电化教学,2013,(2):3-12.

猜你喜欢
论文期刊英语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读英语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酷酷英语林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