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展:基于系统内部主体之间以及系统之间关系的视角

2015-01-29 22:22卞元超白俊红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10期

卞元超,白俊红,2,3

(1.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苏创新经济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23;3.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展:基于系统内部主体之间以及系统之间关系的视角

卞元超1,白俊红1,2,3

(1.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江苏创新经济研究基地,江苏南京210023;3.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探讨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以及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创新系统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开放式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梳理了关于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基于知识溢出、空间计量经济学和区域创新两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系统之间联结关系的研究进行归纳。并评述了其中的不足,为更加全面认识区域创新系统领域研究动态和趋势提供启示。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关系;系统之间关系

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运行与绩效评估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别从开放式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与协同创新,以及知识溢出与创新空间效应等方面,梳理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和各区域创新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以期加深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认识,并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1区域创新系统:内涵、运行与绩效

“区域创新系统”由Cooke等提出,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支持并产生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它主要由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主体构成,各主体在地理上相互分工并关联[1]。后续研究中,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源自演化经济学,企业的互动学习和变革过程已经超越了其本身,涉及大学、研究机构、教育和金融部门等。如果这些部门之间在特定区域内的互动频繁时,就可以认为存在一个区域创新系统[2]。目前学界对区域创新系统定义和内涵等探讨已经较为丰富[3-6]。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应当具有一定地域空间和开放边界,包含企业、研发机构、高校、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用户等内部主体,这些主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社会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社会系统。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Asheim和Gertlert认为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和产业的创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各自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流动[7]。顾新则认为创新是知识流动的结果,它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合作各方提供各自的生产要素,为合作做出贡献,这种相互关系也是知识流动的基础[8]。不仅如此,亦有部分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主要源于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所产生输入与输出,这一过程伴随着大量的资源使用和系统内部的学习互动,增加了主体间的交流速度,降低交易成本,并使得各行为主体分享一个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从而形成高度的信任和文化认同[9]。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估,Autio从社会经济区域和区域创新环境,Doloreux从创新能力和链接能力,Faggian和McCann从人力资本等角度建立了不同的区域创新绩效评估体系[3,10-11]。中国学者朱海就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网络创新能力,强调了区域内主体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并从企业创新能力、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12]。而关于区域创新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目前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评价法和客观分析法等方法[13-17]。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计量学在创新体系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发展[18]。采用这一方法,学者们通过厘清区域创新系统领域研究的脉络和发展方向,以及探析相关能够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关键因素,发现关于区域创新系统领域的研究趋势逐渐表现为从其内涵、运行与绩效评估等方面发展到区域产业创新以及区域技术转移等方面[19]。

2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包含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及金融服务中介等多个主体[20],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现为以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创新要素的稀缺性,以及创新过程的日益复杂,创新活动无法由单个主体完成,创新活动体现为一个开放的过程,即“开放式创新”。而作为其实践表现形式,产学研合作创新和协同创新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2.1开放式创新

创新不再是一个主体的内部研发行为,而是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以合作竞争的方式表现出的一种开放过程,即“开放式创新”。这一理论认为创新属于一种网络化活动,单个组织可以基于创新网络,从其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有价值的创意和资源,运用外部和内部的研发优势实现研发成果商业化,并在使用自己与他人的知识产权中获利[21]。在“开放式创新”中,组织创新活动的边界是模糊的[22]。它已经成为现代创新主体提高创新成果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重要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主体可以将其创新网络拓展至全球范围,这种全球化的“开放式创新”便形成了全球创新网络。它是一种具有更高开放度的网络创新模式,创新主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创新资源要素和合作伙伴。但是,作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类型,全球创新网络又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特征,即由于嵌入了不同国家的创新环境,全球创新网络必然受到其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23]。

2.2产学研合作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在创新要素方面的优势互补,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24]。这种以技术契约形式存在的合作创新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且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它可以约束交易主体的行为,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作用还包括:增加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25];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26];内部化研发报酬等。

但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亦存在着某些“毁灭”的机制。首先,如果合作创新的交易成本长期不能低于个体内部运作的费用,或低于合作后的回报,则这种合作就难以为继[27]。肖丁丁和朱桂龙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就发现产学研合作中知识生产过程是规模报酬递减的[28]。其次,合作创新中,收益分配的主动权掌握在产业部门手中,这会降低学研等部门的研发积极性,并导致整个合作创新体系的破裂。因此,利益分配能够影响合作创新是否能够成功,甚至会影响到后期合作的决策行为。再次,信息的不对称亦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也会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产生一定的阻碍。最后,亦有部分学者认为产学研合作中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也可能导致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失败[29]。

基于此,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评估,发现其不足,进而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也是目前学界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部分学者基于投入-产出的视角来评价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绩效[30]。但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异质性组织间的合作,各主体间的合作管理是影响合作关系的关键。因此,有学者强调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评价中需要考虑过程维度,即构建基于投入-过程-产出的指标体系[31]。另一方面,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效果,樊霞等采用非参数PSM法,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效应,认为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专利的影响不显著[32];魏守华等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研究,发现无论是项目合作还是人员交流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都有助于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33]。

2.3协同与协同创新

协同学理论认为系统是广泛存在的,系统是由不同的子系统所构成,而不同的子系统亦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要素[34]。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干作用是促进系统演化、产生协同效应的重要力量,并使得系统朝着有序结构发展。

许庆瑞等从全面创新管理的角度,认为创新要素的协同体现在技术、市场、战略、文化、制度等要素的有机整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协同效应[35]。陈劲和阳银娟认为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及相关辅助要素的多主体协同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22]。进一步地,解学梅将协同创新定义为企业通过创新要素的耦合以及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并从实现途径角度将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36]。不仅如此,学者们还就协同创新的模式[37]、协同创新的机制[38]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3区域创新系统之间联结关系的研究

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各个区域创新子系统构成的,但根据系统科学理论,这种构成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重复与叠加,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对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它体现为通过知识溢出产生的区域创新系统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联结关系。这也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

3.1知识溢出与创新的空间效应

Romer认为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是知识溢出的根本原因[39]。知识溢出的过程则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传播[40],因此,基于不同主体之间交流的角度考察影响知识溢出关键因素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除了不同知识和技术的特征属性以外,多数学者还认为空间距离是影响知识溢出的关键。这是因为,对于显性知识,它可以用专利或书面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传播。而很多隐性知识是含糊的,难以编码,它们无法被形式化和记录,只能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等形式进行传播。因此,随着距离的增加,隐性知识的传播可能会失真和衰减。Gomes等在对企业联盟与知识溢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企业间在地理上的接近可以明显促进知识溢出[41]。Cassar和Nicolini也认为地理空间邻近更有利于组织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和空间技术知识的溢出,以及邻近地区彼此创新成功的可能性[42]。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也进行了实证检验。Keller基于“距离衰减”原理,利用部分OECD国家制造业数据估计了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研发投入对其他9个国家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技术的溢出是地方化的,距离对技术外溢具有反作用,技术的溢出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并得出了国家间知识溢出收益衰减一半的距离约为1200公里的结论[43]。符淼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认为随着空间距离快速下降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导致技术局部集聚等问题的原因之一,并发现在一到两个省的范围或800公里内为技术的密集溢出区;800公里以上为快速下降区,技术溢出效应强度减半的距离为1250公里[44]。

正是因为空间距离在影响知识溢出中的关键作用,创新活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Audretsch和Feldman认为空间集中导致的地理邻近不仅降低了创新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而且提高了企业交换思想的可能性以及意识到最初重要知识价值的可能性,特别是降低了科学发现和科学商业化的成本,且在知识越密集、知识的作用越重要的行业,创新活动表现的空间集聚倾向就越明显[45]。

3.2空间计量经济学与区域创新

尽管Krugman认为知识流无法看到,没有任何文件记录可用于测量和跟踪[46]。但是,Jaffe通过改进的Griliches知识生产函数,引入溢出的空间效应,研究了区域层面的R&D溢出[47]。Anselin等则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它放松了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空间数据匀质性的假定,考虑了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性,克服了传统方法估计和检验失效的问题[48],因而成为后续学者研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空间效应的主要方法。得益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快速发展,区域创新活动空间效应问题的实证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者们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基于不同的空间加权矩阵,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效应。

国内学者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来考察区域创新空间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李婧等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相关与集聚,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创新生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而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自相关会产生重要影响[49]。万坤扬和陆文聪借鉴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结合空间滞后模型,发现本地区的技术创新会受到相邻地区技术创新正方向的影响[50]。钱晓烨等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通过估计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并引入二阶段回归模型,加入空间依赖性,估计了人力资本通过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研究发现从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省域技术创新活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不明显[51]。王家庭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研发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和政府区域优惠政策的空间溢出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发现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和政府区域优惠政策对区域技术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的空间溢出却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了微弱的负面影响[52]。

4评价与总结

第一,目前研究要么关注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要么关注各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在一个完整的框架内,将二者进行系统性地考察,这也使得以往研究并不全面。事实上,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来看,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生产活动同时包含着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联结关系。忽略任何一面都将不利于全面地揭示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区域创新的整体绩效。

第二,目前关于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多局限于产学研合作创新,关于协同创新研究也仅限于对其概念、模式等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究竟协同创新如何测量,其怎样对区域创新生产及其绩效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等,尚缺乏理论上的阐释和严格的计量检验。而且关于开放式创新、全球创新网络与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研究中也较为缺乏。这不利于全面探析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第三,关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空间联系,一方面,目前研究忽视了对R&D人员和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进行考察,这将不利于全面探究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空间关联的形式。另一方面,目前研究中对空间关联形式的考察亦主要局限于地理邻近,而对非地理邻近形式空间关联的考察还相对匮乏,特别是非地理邻近是如何对创新活动产生空间关联效应的,尚缺乏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Cooke P,Braczyk,Heidenreich.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ole of Governance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M].London:UCL Press,1996.

Cooke P,Boekholt P,Todtling F.The Governance of Innovation in Europe[M].London:Pinter,2000.

Autio E.Evaluation of R&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6(2):131-140.

柳卸林.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新思维[J].人民论坛,2006,(4):15-16.

毛艳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07,(2):84-90.

王焕祥,孙斐.区域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36-40.

Asheim B,Gertler M.Understan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Handbooks of Innova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Omta S W F,Fortuin F T J M.Effectiveness of Cluster Organizations in Facilitating Open Innovation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Case of Food Valley in the Netherlands[A].Open Innovation in the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2013.

[10]Doloreux D.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1):243-263.

[11]Faggian A,McCann P.Human Capital,Graduate Mi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British Regions[M].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

[12]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25(3):30-35.

[13]Baumert,Pellitero M.Analyzin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rough a Multi-perspective Econometric Approach:the Spanish Case[Z].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INFERS Annual Conference in Economic Research,2005.

[14]刘明广,李高扬.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3):72-74.

[15]Guan J C,Chen K H.Modeling Macro-R&D Production Frontier Performance:an Application to Chinese Province Level R&D[J].Scientometrics,2010,83(1):165-173.

[16]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1):75-78.

[17]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综合评价及分析[J].管理评论,2009,21(9):3-9.

[18]张忠华,包阳,刘云.国内创新网络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3,33(9):117-122.

[19]徐迎,张薇.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7):100-106.

[20]Cooke P,Schienstock G.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 Regions[J].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2000,1(3):265-280.

[2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or Technology[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Cambridge,MA,2003.

[2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23]马琳,吴金希.全球创新网络相关理论回顾及研究前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109-114.

[24]杨东升,张永安.冲突分析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6(6):134-138.

[25]陈光华,梁嘉明,杨国梁.产学研合作研发是规模经济的吗?以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为例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32(6):882-889.

[26]Fiaz M.An Empirical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R&D Collaboration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y in Society[J].Technology in Society,2013,35(3):191-202.

[27]刘松年.影响产学研合作的理论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0-23.

[28]肖丁丁,朱桂龙.产学合作中的知识生产效率——基于模式II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6):895-903.

[29]董静,苟燕楠,吴晓薇.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障碍——基于企业视角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20-25.

[30]金芙蓉,罗守贵.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3):43-47.

[31]曹静,范德成,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7):114-118.

[32]樊霞,陈丽明,刘炜.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倾向得分估计研究——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实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2):63-69.

[33]魏守华,王英茹,汤丹宁.产学研合作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3,35(5):19-30.

[34]Haken H.Synergetics:an Introduction[M].3nd ed.Berlin:Spring Verlag,1983.

[35]许庆瑞,蒋健,郑刚.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3):16-21.

[36]解学梅.协同创新效应运行机理研究:一个都市圈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31(12):1908-1921.

[37]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38]王进富,张颖颖,苏世彬,刘江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1-6.

[39]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40]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1):144-156.

[41]Gomes C B,Jaffe A B,Hagedoorn J.Do Alliances Promote Knowledge Flows[J].Financial Economy,2006,80(1):5-33.

[42]Cassar A,Nicolini R.Spillovers and Growth in a Local Interaction Model[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8,42(2):291-306.

[43]Keller W.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1):120-142.

[44]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8(4):1149-1566.

[45]Audretsch D B,Feldman M P.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A].Handbook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2004.

[46]Krugman P R.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1.

[47]Jaffe A B.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Evidence from Firms’and Patents,Profits,and Market Valu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5):984-1001.

[48]Anselin L,Varga A,Acs Z.Local Geography Spillover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42(3):422-448.

[49]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7):43-55/65.

[50]万坤扬,陆文聪.中国技术创新区域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J].科学学研究,2010,28(10):1582-1591.

[51]钱晓烨,迟巍,黎波.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创新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4):107-121.

[52]王家庭.技术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55-61.

(责任编辑谭果林)

RIS Research Development:Perspective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Inner Bodie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Systems

Bian Yuanchao1,Bai Junhong1,2,3

(1.School of Busines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2.Jiangsu Research Base of Innovation Economics,Nanjing 210023,China;

3.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Nanjing 210044,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inner bodies of RIS,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ISs are important fields in the research of RIS.The paper sorts out relationship among inner bodies from the open innovation,IUR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synergy innovation aspects in former research of RIS.And it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RIS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knowledge spillover,the spatial econometric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At last,through commenting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studies,the paper would benefit the study of dynamic of RIS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offer references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RIS;Relationships among inner bodies;Relationships among systems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卞元超(1991-),男,安徽六安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技术创新与管理。

收稿日期:2015-04-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3097;71303122),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开放课题(SK20130090-10),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DDB00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B-b/2013/01/00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3ZDIXM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