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磷虾产业专利技术布局与趋势分析

2015-01-29 06:00岳冬冬王鲁民黄洪亮郑汉丰冯春雷江航李子牛
极地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类磷虾发明人

岳冬冬 王鲁民 黄洪亮 郑汉丰 冯春雷 江航 李子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0)

0 引言

随着人类对渔业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海洋捕捞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渔业资源基本得到充分开发。据FAO报告显示,2009年,已完全开发的种群数量约占渔业资源种群开发总量的57%,已遭过度开发的种群约有29.9%,未充分开发的种群仅为12.7%[1]。其中尚有开发潜力的种群,即未充分开发种群主要有中上层鱼类、头足类、软体动物和南极磷虾等资源[2]。已有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南极磷虾是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资源量相当丰富,其生物量约为6.5×108—10×108t,保守估计总量也可达2.5×108—6×108t,在可持续条件下,可捕量大约为目前全球渔业总产量[3],可见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和利用潜力巨大。在世界渔业资源衰退以及各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南极磷虾资源备受关注,主要开发国家有前苏联、乌克兰、日本、韩国、挪威等,主要采取南极磷虾资源捕捞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策略。而部分发达国家则仅采取技术研发与储备的发展策略,静待发展时机,如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3]。中国于2009/2010年开始南极磷虾探捕工作,相对其他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国家而言,发展起步较晚,在资源探查与分布、高效捕捞技术、深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3-4]。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表明,世界上每年发明创造成果的90%—95%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充分利用这些专利文献信息,可以缩短60%的科研周期,节约40%的科研经费[5]。无论是从金钱成本还是时间成本方面来看,有效挖掘专利信息,都是在现代竞争中获胜的重要途径。

中国将成为各国南极磷虾技术产品竞争的重要市场之一。目前,国内外对南极磷虾的利用形式有钓饵、虾仁、虾粉以及虾油在内精深加工产品等[6],随着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中国作为南极磷虾相关产品潜在消费市场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关注,如挪威AKER集团与山东科芮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加拿大海王星生物科技公司与中国上海“开创远洋渔业公司”签署备忘录,计划在中国合资组建一家南极磷虾加工销售合资公司。因此,通过专利情报分析方法,从专利申请量、申请类型、地区分布、申请领域等角度对中国南极磷虾产业的专利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对中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 数据来源

本文对南极磷虾专利进行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系统[7]的专利文献数据库,专利检索时间范围从1985—2013年10月。以“磷虾”为关键词在题目和摘要中进行检索,经过阅读去除掉相同和不相关的专利后,共获取南极磷虾专利131件。单从数量角度而言,在中国布局的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并不多,这一特征与世界南极磷虾产业成熟度以及中国南极磷虾市场发育状况都有着密切联系,但同样可以利用这些专利信息,分析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在中国的布局状态以及发展趋势。

2 中国南极磷虾产业专利现状分析

2.1 总体趋势分析

通过对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系统的专利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在1985—2013年间,共有131件南极磷虾专利在中国布局。各年份南极磷虾专利申请量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南极磷虾产业专利申请量变化趋势Fig.1.Patent applications trend of Antarctic krill industry

本文所检索的专利数据信息时间截止到2013年10月份公开的专利,由于受发明专利审查程序的限制,从专利申请的提出到公开需要18个月,因此,出现了图1中2012—2013年南极磷虾专利申请量的陡然下降,2012—2013年间的数据变化趋势随着专利申请的不断公开会有所变化,因此图1中结果仅供参考。

在1993—2002年间,除了1999年和2002年申请量分别为3件和5件外,1993年、1995年、1996年和1997年都仅有1件专利申请。2004—2008年,每年都有2件专利申请量。自2009年开始,南极磷虾专利申请量快速增加,实现了每年较上一年申请量的翻番,其中2012年申请量达到57件。

按专利申请年份对第一申请人进行分析,1993年,在中国申请了第一件有关南极磷虾专利,申请人为费尔森医疗有限公司。在2002年之前,南极磷虾专利申请人均为国外相关机构,包括费尔森医疗有限公司、拜奥蔡姆系统公司、费尔森医疗有限公司、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日本水产株式会社、舍布鲁克大学、生物酶系统公司。直到2002年,中国海洋大学才开始进行磷虾专利申请,当年申请了3件。

2.2 专利类型分析

在最终获取的131件南极磷虾专利中,发明专利126件,占总量的96.18%,其中PCT发明申请16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占总量的2.29%;外观设计专利2件,占总量的1.53%。从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南极磷虾专利在中国的布局以发明专利为主,而与具体产品密切相关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极少,仅占总量的3.82%。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而言,在一个产业处于刚起步阶段,主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均以发明专利的形式表现,即技术储备阶段。由此可见,南极磷虾专利在中国的布局情况符合中国南极磷虾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的客观情况。

2.3 IPC类别分析

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在中国布局涉及的IPC分类较多,分布在A、C、D三个部的22个小类,其中2件国际外观设计分类为09-03,即箱、盒、容器、(防腐)听头或罐头。按IPC小类对南极磷虾专利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中国申请磷虾有关专利的领域主要集中在5个IPC小类中,占总申请量的66.41%。具体为磷虾油的制备方法(C11B)、以磷虾为基础的饲料(A23K)、磷虾相关产品的制备(A23L)、磷虾捕捞网具或养殖(A01K)、医药领域(A61K)。

表1 不同IPC小类南极磷虾专利数量与代码含义Table 1.Patent number and codemeaning of different IPC subclasses of Antarctic krill

2.4 国别与地域分析

(1)国外申请情况

国外申请人在中国进行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的国别有7个,专利申请数量为22件,涉及的申请人有16个。其中加拿大在中国申请有关南极磷虾专利的数量最多,共7件,包括5个不同的申请人。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主要国家申请情况分析Table 2.Major national applications analysis

(2)国内申请情况

国内申请人申请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分布在9个省市,共计109件,其中山东省、上海市、辽宁省为专利技术主要产出区域。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主要省市申请情况分析Table 3.Major provinces and cities applications analysis

2.5 申请人特征分析

(1)国外申请人特征分析

从申请人特征来看,国外申请均为职务发明。为了进一步分析国外申请人在中国申请有关南极磷虾专利的合作情况,引入申请人合作度概念,即申请人总量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专利申请合作度越高,反之不然。通过计算,国外申请人合作度为1.14,说明国外申请人在中国进行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时单一主体行为居多,较少有共同申请、合作布局的行为。

对第一申请人涉及的IPC小类及专利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国外第一申请人关注领域分析Table 4.The areas of concern of the first applicant of foreign analysis

从表4来看,国外第一申请人涉及的IPC小类,除日本水产株式会社和塞拉斯有限责任公司外,多数申请人关注IPC小类更为集中,其中在医药领域(A61K)进行磷虾专利研发申请的企业数量最多,有5家,共申请的专利量有10件;其次是磷虾油的制备方法(C11B),涉及3个国外申请人;最后,以磷虾为基础的饲料(A23K)研发企业也有2家。

(2)国内申请人特征分析

从申请人特征角度分析,国内有关南极磷虾的专利申请职务发明占到98.17%。从申请人合作度角度分析,国内有关南极磷虾的专利申请合作度仅为1.02,比国外专利申请合作度更低。对申请量在前13位的第一申请人涉及的IPC小类及专利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

与表4中的国外第一申请人相比,表5中的国内第一申请人有三个特点:一是国内第一申请人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仅有3家,而国外第一申请人则全部为企业;二是国内第一申请人关注的IPC小类均较多,最多涉及6个,与国外第一申请人重点关注一个IPC领域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国内第一申请人关注的领域主要为磷虾油的制备(C11B),而对于医药领域的研发及专利(A61K)申请还没有关注。

表5 国内第一申请人关注领域分析Table 5.The areas of concern of the first applicant of domestic analysis

2.6 发明人分析

(1)国外发明人分析

在一定程度而言,一件发明专利涉及的发明人越多,说明该项发明的研究团队更强大,常用发明人合作度指标表示,即发明人总量与专利总量之间的比值。利用发明人合作度指标对国外申请的22件专利的发明人数量进行分析,国外申请的发明人合作度为3.05。国外申请主要发明人及出现的频次如表6所示。

从表6对国外申请涉及的主要发明人分析来看,这些发明人主要关注的领域在两方面:一是与磷虾有关的医药领域(A61K);二是磷虾油的制备(C11B)。相比而言,上述发明人对与磷虾有关的医药领域(A61K)更为关注。

(2)国内发明人分析

利用发明人合作度对国内申请的109件专利进行分析,结果为4.71,大于国外专利申请的合作度,说明国内单件南极磷虾专利技术的研究队伍规模比国外要大。国内申请主要发明人及频次如表7所示。

表6 国外申请主要发明人及频次Table 6.Themain inventor and frequency of foreign applications

表7 国内申请主要发明人及频次Table 7.Themain inventor and frequency of domestic applications

表7中国内主要发明人关注的领域包括:食用油或含磷脂的产品的制备方法(A23D)、磷虾相关产品的制备(A23L)、用磷虾制备饲料的方法(A23K)、磷虾捕捞网具或养殖(A01K)等。

2.7 法律状态与生命周期分析

(1)法律状态分析

法律状态信息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专利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在出版的发明专利公报、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和外观设计专利公报上公开和公告的法律状态信息,用来表征一项专利或专利申请所处的法律状态,主要有: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专利权的无效宣告等。

对检索的131件南极磷虾专利信息截止检索时(数据库平台更新时间为准)的法律状态进行了分析,主要有7种类型的法律状态。如表8所示。

表8 按法律状态统计的专利量Table 8.Patent statistics of legal status

从表8中给出的7种类型法律状态进行分类,其中授权专利有32件;处于申请中的法律状态有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两种类型,共计83件;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后,进入公共领域的法律状态包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专利权的视为放弃以及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4种类型,共计16件。基于此,可以看出,中国正迎来磷虾相关专利研发申请的高潮期。

(2)生命周期分析

专利生命周期指分析一项技术从申请专利到授权再到进入公共领域的时间长度,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从申请到授权的阶段,时间长度取决于审查国家的专利审查效率和专利类型;二是从申请到进入公共领域的阶段,可再分为授权前进入公共领域和授权后进入公共领域,主要取决于专利申请人的申请策略、审查国专利制度以及技术质量等因素。一般不对授权之前但未进入公共领域的专利信息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因此,仅对表8中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授权、专利权的视为放弃、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等5种法律状态对应的专利生命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见表9所示。

表9 各类法律状态专利申请的生命周期分析Table 9.life-cycle analysis of the legal status of patent application

从表9中,法律状态类型为“授权”的专利生命周期仅为1.84年,说明中国南极磷虾发明专利审查效率高,平均不到2年即可获得授权。

法律状态类型为“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的2项专利均为国外申请人,生命周期长达9.5年,涉及的IPC小类为A61K,应重点作为研发参考。法律状态类型为“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的4项专利为国外申请人,可能是通过公开该项专利技术信息来为其他技术获取更好的保护和市场价值。

3 南极磷虾专利技术信息运作自由分析

“运作自由”(freedom to operate,简称为 FTO)分析,即在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实现新产品、新方法或新服务的商业化生产、销售和使用。其中进入公共领域[8]的专利技术信息就是可以进行FTO分析的重要资源。

从专利制度角度分析来看,属于中国公共领域的专利技术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没有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并获得专利权的技术信息;二是虽然在中国提出或获得专利权,由于各种原因已经不受法律保护的技术信息,如:(1)超出了《专利法》规定期限的专利;(2)专利权人提前终止了专利权;(3)专利申请人在申请公布后撤回;(4)审查过程中未能按照审查员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5)被驳回的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申请案件;(6)专利权的撤销与无效。

根据南极磷虾专利技术法律状态信息,筛选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专利信息,普遍认为这些信息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开发潜力,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可以有助于节约南极磷虾技术研究开发成本。进入公共领域的南极磷虾技术信息如表10所示。

从表10可以看出,国外申请人对A61K小类等精深加工领域的研究非常关注,与国内相关申请人关注的领域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4 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现状与预测

4.1 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分析

对获得授权且法律状态仍为“授权”的32件专利信息进行分析,依此了解目前在中国进行南极磷虾专利布局的专利权人和领域,结果如表11所示。

从表11的结果来看,目前在中国进行南极磷虾专利布局的专利权人主要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山东科芮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6个单位。其中科研院所2个、企业2个、大专院校2个,说明南极磷虾技术的研发与布局主要掌握在研究机构,而国外对南极磷虾专利技术的掌握则以公司为主。

从IPC小类来分析,目前已经在中国完成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并且专利数量在前7位的申请人都是中国的科研单位或企业,其中主要的IPC小类包括:磷虾油的制备(C11B)、磷虾相关产品的制备(A23L)、用磷虾制备饲料的方法(A23K)等内容。

表10 公共领域南极磷虾专利技术信息Table 10.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public domain Antarctic krill patent

表11 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情况Table 11.Patented layout of Antarctic krill

4.2 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预测分析

法律状态为“实质审查的生效”和“公开”的专利申请共83件,这些专利申请通过审查后,将成为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的新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专利申请领域也代表了南极磷虾专利技术近期的发展趋势。结果见表12。

从表12可以看出,国外申请人、国内申请人在数量上都有显著的增加,而且从主分类号的数量来看,范围也更大了。其中国外申请人涉及的国别有日本、挪威、美国、智利、加拿大等5个国家。与已经实现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的国内专利权人比较,有更多的新的国内申请人加入到南极磷虾专利技术的布局中来,这将为进一步推动南极磷虾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从IPC小类角度进行分析,国内申请人进行的南极磷虾专利技术申请领域主要有:磷虾油的制备方法(C11B)、磷虾相关产品的制备(A23L)、用磷虾制备饲料的方法(A23K)、食用油或含磷脂的产品的制备方法(A23D)、磷虾捕捞网具或养殖(A01K)等。国外申请人进行下阶段技术布局的领域有:与磷虾有关的医药研发(A61K)、磷虾油的制备方法(C11B)。

表12 专利技术布局预测分析Table 12.Technical layout forecast of patent application

5 讨论与展望

5.1 南极磷虾专利技术研发处于技术发展期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是专利定量分析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专利申请数量或获得专利权的专利数量与时间的关系、专利申请企业数与时间的关系等分析研究,一般可将专利技术发展过程分为技术引入期、技术发展期、技术成熟期和技术淘汰期。从对在中国申请南极磷虾专利的信息分析来看,总量仅有131件,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基本处于技术引入期和发展期阶段,而且这也符合南极磷虾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4年时间的发展特征。

5.2 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已稍显落后

在中国首先进行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的主要是国外申请人,从1993年一直延续至2002年,涉及国家有瑞典、加拿大、瑞士和日本,而中国海洋大学从2002年才申请了第一件南极磷虾专利,可见从抢占先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已经稍显落后。

虽然,近几年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对南极磷虾产业给予扶持,并且在专利领域有了较大进步,但这一特征并没有让国外申请人退却,反而进驻中国的公司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捷通国际有限公司(美国)和舍布鲁克大学(加拿大)等国外申请人已经通过获得专利授权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5.3 国外申请人在中国进行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势头明显

从对已经提交申请,并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中的国外申请人进行分析,数量已达11个,涉及专利申请12件,这些专利申请一旦通过审查,并获得授权,将成为新一批在中国实现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的壁垒。

从这些专利技术涉及的IPC小类来看,已经避开了基础研究领域,直接面向中高端产品市场,如虾油、蛋白提取等方面,甚至已经扩展至A61K等医用产品和技术。

5.4 亟需开展南极磷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对检索的131件南极磷虾专利技术信息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国南极磷虾专利技术布局发展滞后性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中国进行专利技术布局的意识不足,而在国外进行专利技术布局更是困难重重;二是技术创新发展落后;三是尚未形成以产业开发、国际控制为主导的宏观战略意识。

对已检索的专利技术信息进行分析来看,主要南极磷虾开发的国家、机构已经在中国实现了专利技术初步布局,而且下一步布局已经启动,并且直接瞄准以市场为导向的中高端产品和技术研发,一旦这些专利布局完成,将成为中国商业化开发南极磷虾产业的重要壁垒,相当于21世纪初发生的“DVD”事件,影响巨大。因此,亟需组成专家组,对南极磷虾产业技术开发制定发展战略,以全产业链视角为基础,用全球布局和商业化开发的视野定位中国南极磷虾产业技术创新策略,避免重复、低层次的研发投入,不仅造成巨大的时间、资本浪费,更主要的是贻误了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的重要战机。

1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2.罗马:FAO,2012.

2 农业部渔业局.农业部关于促进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3-12-02].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211/t20121122_3069037.htm.

3 陈雪忠,徐兆礼,黄洪亮.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现状与中国的开发策略分析.中国水产科学,2009,16(3):451—458.

4 岳冬冬,王鲁民,张勋,等.我国海洋捕捞装备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20—26.

5 李建蓉.专利信息与利用.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6 刘建君.加速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辽宁经济,2011,(1):78—82.

7 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系统.[2013-10-31].http://www.shanghaiip.cn/Search/login.do.

8 岳冬冬,王鲁民,江航,等.水产养殖公共领域发明专利技术信息初步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8):130—133.

猜你喜欢
小类磷虾发明人
磷虾真是“虾无敌”
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单座物流车专利布局分析
汽车智能驾驶领域专利布局分析
发明人角色识别及二元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社会资本视角的解释
浅析发明人(或设计人)变更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美味”的磷虾
摇摆撞击洗涤装置
洗衣机
浙江配电网物资标准化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