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公益创投及社会企业的研究

2015-01-30 05:12李阳,龙治铭
中国民政 2015年20期
关键词:风险投资公益融资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逐渐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新颖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慈善的形式也日新月异。1994年,欧洲经济与合作组织的一份书面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 这一名词。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型公益慈善组织,以兼顾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影响社会企业绩效的因素。中国社会企业从2005年的近十家增加到了2009年的百余家,年均增加2.25倍,按此增速推算,2014年中国应有近1300家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诸多特点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中国未来创新创业的一大方向。据统计,2002年至今,中国成立了近20家公益创投基金,投资国内近200个慈善项目,公益创投正逐步成为主流投资形式。

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以帕累托假设(Pareto Assumption) 为理论基础研究金融家投资行为,帕累托假设认为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负相关,根据这一假设,学者们认为风险投资家只能依据“风险-回报”进行投资决策,而社会 / 环境效益仅仅是这些投资行为的外部效应(Arrow and Fisher,1974;Freidman,1962)。基于这一观点,许多学者认为研究以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进行金融活动的机构并不具有学术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投资的回报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投资的社会效益,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 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Emerson(2000) 从投资逻辑入手对帕累托最优假设关于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负相关的推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所有的投资都兼具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二者有一个程度的问题。他更进一步指出,可以根据三种不同的投资逻辑对投资进行分类:第一类是仅关注社会/环境效益的投资;第二类是仅关注经济效益的投资;第三类是同时兼顾二者的投资,即混合价值或双底线(Double-bottom Line) 。

一、社会企业的界定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投资人开始关注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SE) 的重要性。Bosma and Levie(2010)研究发现,2010 年社会创业占全球创业总量的1.8%,在英国,这一百分比是3.3% 。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社会创业的趋势,Cox and Healey(1998)发现,在欧洲市场,社会企业正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政策创新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企业开始将创新观念和成本效益法与传统办法相结合,试图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如饥饿、疾病和教育等问题。在研究领域,从1991年到2009年的19年间,关于社会企业的文章增加了7.5 倍(从1991年的20篇增长到2008年的152篇)。社会企业最早源于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提出的社会经济概念,他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的”。此后,国外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社会企业的理解。目前,大家较为认可的定义是Nicholls于2009给出的:社会企业是个体、机构和社会网络为了强化或重置现有的分配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制度安排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活动。有人则认为,社会企业是经济上可持续的企业采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创造社会价值。因此,社会企业既可以是营利性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

总的来看,学术界对社会企业的界定主要从组织目标、收入来源、利润分配和资产处置等四个方面展开,社会企业定义区别较明显的是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和美国。欧洲国家对社会企业利润分配有严格的限制,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不允许社会企业分配利润,英国等国家限定了利润分配的最高比例。在英国,社会企业资产归全社会所有,而美国的社会企业可自由处置资产。目前我国对社会企业没有官方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企业的发展,王世强(2012)认为,中国社会企业在组织目标上应以为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为目标;在收入来源上应以商业活动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利润分配上,允许分配少部分利润,大部分利润应作为企业留存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资产处置上,企业自成立之日起,资产即属全社会所有,投资人不能自由收回资产。

二、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

近年来社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其外部融资环境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英格兰银行在2003年所作的研究表明,外部融资困境是社会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社会企业以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作为主要外部融资手段。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主要是定向资金,期限较短,因此社会企业只能不断地寻求捐赠和补贴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这样的外部融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企业的融资问题。

这种“项目驱动”的融资模式只能针对具体社会问题进行融资,而不利于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社会企业只能针对单一的社会捐赠基金或政府补助资金制定融资战略,被动地迎合这两种资金的需求,而无法实现企业既定的社会目标。同时,由于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对企业有严格的风险和收益要求,这种外部融资方式并不能为社会企业提供正向的激励,但传统的商业天使和风险投资人由于对经济利益的单一追求,鲜有对社会企业提供融资,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难重重。

造成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的原因众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营利的社会企业由于非分配约束的限制而无法进入权益市场。非分配约束是指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或净利润不能在组织内部成员间分配,而“经理们可能关心他们的权利和额外津贴,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把他们的组织扩大到超过‘有效率的最优’水平来获得”,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其次,由于非营利组织存在营业利润率较低、资金来源不稳定、借贷和融资经验不足以及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等缺陷,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最后,“项目驱动”迫使社会企业仅仅关注实际支出,而忽略了企业可能获得的收入,这不利于社会企业积累原始资本,导致为未来企业发展融资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项目驱动”使社会企业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由原来的社会效益转移到融资上,导致其资本化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极低。同时,营利性社会企业也面临外部融资困境。营利性社会企业追求利润的行为是利己主义的,而其最终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则是公共领域的,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分歧。研究发现,经营和管理社会企业最大的困难在于很难从不关心社会利益的人们那里得到资金支持。因此,社会企业这种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双重属性,导致了社会企业在外部融资时面临的困境远超过单一属性企业,如何解决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成为近年来学者理论研究的焦点。

三、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繁荣时期创新型公司和风险投资家在将创意规模化方面的巨大优势,一些学者提出将风险投资理念引入社会企业传统的融资模式中。风险投资理念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于,首先,风险投资获得的是长期资金(大于一年);其次,风险投资家会介入社会企业的战略管理,以实现社会效益的规模化。这种将风险投资与社会企业相结合以解决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的观点促成了一种新兴投资模式的产生和成长,即公益创投(Venture Philanthropy,PhVC) 。公益创投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并随着互联网的繁荣而在美国的职业慈善领域迅速发展起来,此后迅速发展到欧洲。在Greenfeld等人的文章中,作者指出“九十年代以来,‘科技’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将他们的创业经验运用到慈善事业中,建立了第一批公益创投机构(PhVC) ,用传统风险投资的风险-收益模式进行慈善投资,以期最大化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公益创投的一般定义是:为社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新型融资模式,与传统投资相同,公益创投关注于高效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创造。公益创投的出现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有助于社会企业解决外部融资问题。在公益创投出现之前,基金或政府补助只能为社会企业提供短期融资,而这种短期融资模式无法为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公益创投将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价值创造有效地结合起来,为社会企业提供长期融资,以增强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

公益创投在解决社会企业外部融资问题的同时,与传统VC一样,还为社会企业提供投后增值服务。公益创投通常会进入社会企业的董事会,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直接决策建议。此外,公益创投提供的资源和战略建议为社会企业塑造了机构逻辑,同时还增强了社会创业的合法性(Nicholls,2010) 。

国外理论界对社会企业30多年的理论探讨为我们勾勒出了社会企业的概貌,揭示了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帮助社会企业走出困境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益创投、社会企业自身的概念、特点、优势、劣势和发展特征的总结和分析,以及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上,未来应当重视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李 阳 龙治铭)

猜你喜欢
风险投资公益融资
关于相依风险投资组合风险价值的界
融资
公益
公益
融资
公益
7月重要融资事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