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引导力提升四策

2015-01-30 20:16□文│徐
中国出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党报舆论文章

□文│徐 聪

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引导力提升四策

□文│徐 聪

全媒体传播时代,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众声喧哗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是党报评论的责任与担当。党报评论要在全媒体语境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必须适应现代传播新格局,树立全媒体理念,转换视角,创新思维,贴近实际,改进文风,更新老手段,创造新手段,善用多手段,从广大读者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出发确定选题内容,善于正面引导,使新闻评论真正贴近受众、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党报评论的品牌形象。笔者结合地方党报的创新性实践与探索,用生动的事例,朴素的道理,提出了“内容平实化、述评融合化、写作草根化、引导热门化”的党报评论改革方向。

全媒体传播 党报评论改革 善用多手段 舆论引导力

当前,随着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闻传播进入了全媒体传播的新时代。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如何巩固党报的主阵地作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一种积极的主流。党报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主渠道的重任,而党报评论则被看作是旗帜和风向标。越是舆论生态错综复杂,就越要强化党报评论工作,以坚定的立场、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站在风口浪尖上讲真话,及时解疑释惑,增进社会共识,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着力提高党报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河南省《南阳日报》积极探索新时期党报评论创新的有效途径,迈出求新、求变、求突破的步伐,突出“内容平实化、述评融合化、写作草根化、引导热门化”,写出新闻评论的新意和个性,写出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肯定。

一、转换视角 内容“平实化”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评论的生命在于务实。党报评论要在全媒体语境下提升引导力,必须彻底摒弃“假、大、空”的说教腔调,用实实在在的观点、实实在在的道理、实实在在的语言,向读者敞开心扉,与读者开诚布公地谈心交心,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党报评论要务实,就要在具备新闻评论快、准、精基本特点的同时,倡导短、实、新的清新文风。面对新形势,要着力转换视角,深化评论内涵,多一些贴近新闻、关注现实、谈笑风生的时评、短评,提升评论文章的亲近感、亲切感。

事实上,评论文章既可以宣传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也可以议论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它们缘事而发、因事而评,洞察时代变化,将平民视角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近年来,《南阳日报》时政要闻版上的《草庐新语》《建言献策》言论栏目,社会要闻版上的《民生评弹》《大美南阳大家谈》等专栏的评论,就是改变单一的政论理念,借鉴时评的优势与长处,从其他评论形式中汲取营养,把时评、短评、快评的一些理念纳入党报评论理念中来,深化自身的内涵,突出新闻评论的贴近性。如2015年1月30日《南阳日报》社会要闻版一版评论文章《为全民扫雪点赞》,就是选择了从南阳市普降大雪到全民扫雪为话题,这与当前正热火朝天开展的作风建设常态化活动紧密联系。又如2015年1月26日社会要闻版上刊发的评论文章《别让农村成为“酒驾”监管盲区》,不再就工作论工作,而是以鲜活的民生热点事例链接党政重点工作、挖掘评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此外,《建言献策》《大美南阳大家谈》专栏经常选发城市建设、民生领域、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评论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先进、鞭笞落后、爱憎分明的评论文章在《南阳日报》表现得尤为突出。

可见,只要找准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结合点,那么,群众关心的热点、百姓讨论的话题、网络舆论的焦点,都可以是党报评论文章选题的重要来源。再进一步转换视角,从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乃至党建领域,总能找到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兴奋点”,将抽象的决策理念与群众关注的实在问题联系起来,以受众为对象,激活本地“观点市场”,这样就能调动广大读者的胃口。

二、创新思维 评述“融合化”

随着新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媒介为大众获取信息带来许多便利,各类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都以各种途径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而两者的界定也在日趋模糊化:许多新闻报道中夹杂着评论意味,而许多评论中也穿插着对新闻事件的叙述。

写作新闻评论,不可以太过拘泥于形式的束缚,不一定非求“定式”不可,只要段与段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合理,大可灵活写作,使行文起承转合、变化有致,达到叙议结合、议论风生、通情达理、情理交融的效果。从《南阳日报》近来刊发的评论来看,评论文章的行文结构、论述方法一改过去相对单一的手法,活跃行文结构,丰富论述方法,使新闻评论真正短下来、活起来。如从2014年12月13日起推出的《清醒认识新常态》《团结凝聚战斗力》《敬畏规矩树形象》《忠诚担当事上见》《落实见效真本事》《辩证统一探就里》《四项要求开新局》7篇作风建设“四句话”要求系列谈评论文章;从2012年2月27日起在时政要闻版递进式推出的《提高认识是总开关》《开展教育是“醒脑课”》《务实为民是出发点》《开门实践是试金石》《解决问题是“强心针”》《强化督导是助推器》《领导带头是总抓手》《健全机制是持久战》《促进工作是总目标》9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评论”,等等。这些短短几百字的评论将叙述与评论加以有机的融合,站位高、剖析透,从题目、由头、结构到论述方式,都跳出了死板传统的窠臼,评议结合、夹叙夹议,逻辑性强、指导性强、效果良好,令人眼前一亮。

在全媒体时代,一篇可以产生足够传播效率的评论文章不再是单纯的作者立场与观点的堆砌,在更多情况下,评论会向着更加“宽大”的方向前进,对不同领域的新闻事件、热点话题加以评论,做到评中有述,述中点评,既提高了传播效率也使新闻事件与观点思考结合,融会贯通。

三、改进文风 写作“草根化”

党报评论讲究思想性、政治性、指导性,因而在时政要闻版评论员文章中,“要”“应该”“必须”等词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些词语颇有端起架子、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神态,让读者敬而远之。全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写作正在向生动和新颖的道路上快速前进,要在保证新闻性的前提下,写作力求草根化,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与各种句式,改进话语方式和语言风格,力求语言的精妙与生动,着力营造清新文风,巧妙引用内涵典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地气相接。

评论文章要反映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工作思路,这并不等同于机械地做一只传声筒、录音机,原封照抄或简单堆砌领导讲话和会议文件,而是在吃透政策和思路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转变话语方式,变通语言风格,写出独具一格的好作品。《南阳日报》围绕市委决策部署,突出一个“问”字,自2012年4月21日起推出《“问”要出于真心》《“问”要端正态度》 《“问”要突出重点》《“问”要讲究方法》《“问”要改进作风》《“问”要明确目的》6篇“万名干部下基层”系列评论,写作时就是借鉴了时政类报道常用的处理手法,在热点、难点、兴奋点上多用笔墨,少说乃至不说程序性的话、空话套话和无关痛痒的话,做到言之有物、逻辑严谨、论理透彻、精炼活泼,克服评论文章文字呆板、枯燥、平淡的弱点,使生硬的方针政策和软性的分析阐释浑然一体,从而使评论文章显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对全市“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活动深入扎实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新的写作手法,放低姿态、摆平视角,从具体事例、故事入手,转变话语方式和语言风格,软化语言、美化文章,使评论文章“生硬”的面孔温和亲切起来,更容易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心。如《南阳日报》2015年1月20日《作风建设常态化》专栏刊发的评论文章《“五指成拳”最有力》就非常出彩。文中写道:“在中华传统武术中,指头仅能“点”,巴掌可“扇”,唯有拳头能“击”。鲁提辖用拳头打死了“镇关西”,武松更击毙了吊睛白额大虫。但如若换成指头“点”或巴掌“扇”,不知道会有啥样的结局……”2014年8月8日评论文章《邻里好无价宝》中的“真心换真心,感情赛黄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看惯了一般评论文章冷漠疏离的架势,很难相信评论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句子生动灵活,语言铿锵有力。

党报评论“草根化”,就是要“接地气”,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有机结合起来。要深入研究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讲求传播艺术,把握好时、度、效,引导群众多看主流,多看光明面,多看本质,从而不受支流支配,不受阴暗点影响,不受表面现象迷惑。评论既要把道理讲深讲透,又要让传播入脑入心,学会把“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善于做“看不见的宣传”,不断巩固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四、贴近实际 引导“热门化”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众声喧哗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是党报评论的责任与担当。尤其在全媒体语境下,更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热点展开宣传,是党报评论的切入点和兴奋点。回答好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干部群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正确和清楚的认识,是使党报深入人心、加强与群众联系的有效办法。评论的效果如何,在于它能否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热点的思维方式,能否提供化解社会疑点的思想钥匙。评论只有善破难题、善解疑点,才能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才能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向着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生活的目标奋进。因此,《南阳日报》从南阳市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这一实际出发,针对全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城镇建设、交通建设、房地产开发、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等热点、难点设置议题,把现实生活中热点、看点作为党报评论关注的视点,增强了评论的可读性、权威性、指导性,激活了评论亮点。

党报评论要想出彩,必须紧密结合实际,与群众的距离近些、再近些。要立足新的实践,用新观点、新材料,从新的角度分析新的情况,提出新的问题。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态势,善于用“新闻眼”捕捉重大而又新鲜的题材。新闻传播不策划,新闻仍会发生;而评论不策划,只能裸露平庸和紊乱。大凡质量高、有亮色的评论文章,多是策划的结果。南阳日报社编委会注重研究有针对性的选题,通过专题策划,组织新颖而有见地的评论文章,一段时间内有一个核心主题,一个接着一个做,此起彼伏,呈波浪状向前涌动。

评论要形成“热门”,还必须在深刻性上下功夫。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能辩证地把握困难和问题的复杂性,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中,抓住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便能使评论具有一定的深度;辩证表述困难和问题的多样性及多变性,抓住充分表达事物本质的生动情节和曲折过程,便能使评论深厚扎实;适度把握问题和困难的尖锐性,抓住具有解答普遍意义的问题,便能使评论深刻而鲜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要求评论宣传要敢于触及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更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中的新情况,尽其所能地做好理性分析,帮助人们解难释疑。《南阳日报》评论善于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及其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等,深入浅出地说清楚、说准确、说透彻,在角度、深度和广度上做足文章,更好地从道理上服人,从理论上启迪人。

总之,地方党报新闻评论既要把“上面的精神”讲清、讲透,又要立足本地实际,紧密结合“下面的情况”,为促进地方的发展服务。要着眼“上下结合”,既“顶天”又“立地”,形成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评论宣传态势。要适应现代传播新格局,树立全媒体理念,更新老手段,学会新手段,善用多手段,从广大读者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出发确定选题内容,善于正面引导,使新闻评论真正贴近受众、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党报评论的品牌形象。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1]刘会敏,吕树建.打通两个舆论场,增强党报影响力[J].新闻战线,2014(12)

[2]杨振武.做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指南[N].人民日报,2014-05-28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研组.巩固主流舆论阵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J].中国出版,2015(03)

猜你喜欢
党报舆论文章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