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使命推动下的清季岭南报刊俗化

2015-01-30 20:16□文│黎
中国出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白话通俗时事

□文│黎 藜

启蒙使命推动下的清季岭南报刊俗化

□文│黎 藜

晚清中国启蒙运动中,作为传播媒介的近代报刊扮演了重要角色。岭南地区,粤地报人以启智下层社会为宗旨,以报刊为媒介,通过浅近的新闻内容、通俗的新闻语言、多元的新闻样式进行启蒙活动。在晚清、岭南的时空交汇中,这些以下层民众为启智对象的报刊,通过粤语入报、粤地文学艺术入报等形式推进报刊的俗化与区域化,在传播革命思想的同时也展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成为广东近代社会进程中一面真实的镜子。

启蒙 俗化 晚清 岭南 报刊

晚清中国兴起的启蒙运动中,谭嗣同有一段著名的言辞,以为学堂、学会、报纸是维新主要手段,而报纸尤甚,使“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1]在这场始自精英文人的启蒙运动中,在启蒙对象从上层社会转向下层社会的历程中,报刊也开始了自身的革故鼎新——白话报刊应运而生。早期白话报刊《演义白话报》表示,“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2]即是近代报刊白话启元最好的注脚。本文以晚清岭南报刊为研究范本,选取“俗化”而非“白话”一词,基于如下考虑:第一,清季岭南白话报刊仅有3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社会影响;第二,白话主要着眼于报刊语言形式,不足以涵盖本文所涉报刊俗化其他内容;第三,岭南报刊下层启蒙主要不是采用白话语言,而是综合各种通俗报刊形式。因之,本文以俗化为名,查勘岭南报刊在清季启蒙运动中面对下层社会的启智,以及这种启智产生的原因与特色,并由此展示清季岭南社会的样貌。

一、近代启蒙思潮与报刊俗化的演进

甲午战争以后,一场以“开启民智”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席卷大江南北。[3]空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晚清文人强烈的危机意识,对坚船利炮的追逐已经转向思想、制度层面,提出了“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4]的西体中用之说。与此同时,启蒙的对象也从上层社会转向下层民众,“法不变于上,即宜变于下”,[5]“‘开民智’的主张一下子变成知识分子的新领域,‘开民智’三个字也一下子变成清末十年间最流行的口头禅”。[6]启蒙宗旨和对象的变化,使得启蒙形式和内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大批专门针对下层民众的启蒙方式应运而生,如半日学堂、半夜学校、戏曲改良运动,等等[7]。郑观应提出:“然以云民隐悉道,民情悉达,则犹未也。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8]报纸在启蒙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梁启超表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异端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9]维新派极为重视新式报刊在舆论宣传中的作用,戊戌前后创办了多家报刊,无论是《时务报》还是流亡日本的《清议报》,都在维新思想传播中产生了极大影响。革命派同样重视报刊的舆论作用,1899年,孙中山遣陈少白返港创办《中国日报》,成为革命机关报。此后10年间,省港地区先后出现的革命派报刊多达五六十家(据《近代报刊名录》),占到彼时省港报刊总数近半,有效地传播了革命思想,使得广东地区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清季十年,省港影响较大的革命报刊无不以开启民智为其宗旨,《有所谓报》“以言论寒异族独夫之胆,以批评而被民贼之魄,艾政界之荆棒,培民权之萌孽”[10]即为代表。开民智是清季知识分子共同的认知,不仅革命派报刊以为己任,岭南地区其他报刊也以此标榜。《农工商报》称:“专采外洋及本国耕种畜牧工艺各项新法,志在提倡实业,俾大众捞翻起个新世界。”[11]《岭南学术界》启示曰:“同人等不敢不勉,月月改良,务求于中国教育之前途,确有少补,惟是事有关公益,全赖有心人鼎力赞成。”[12]语虽各异,而旨实同。

以报刊开民智是晚清知识界的共识。与此同时,清季报刊也以形式上的变革适应启蒙对象的转变。首先是白话报刊的兴起,“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13]据统计,从1897到1918年间,全国共兴起白话报刊170余种。[14]晚清中国国民识字率仅约10%左右,[15]识字者中粗通文墨者较多,白话报刊的兴起迎合了多数国民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妇女的认知水平。“白话做报,专为文理浅的人,和妇女孩子们,可以人人都看”。[16]妇孺是白话报刊最重要的目标读者。其次是报刊形式的通俗化。晚清报人提出,“是夫喜笑谑,好诙谐,人之情也,怯庄严,难奥妙,事之理也,故时彦之难开,智之不易,岂非是故与?今有鉴于此,特创一社,搜罗新小说,于译著新小说,仿中西人之意,以洗我国民之脑”。[17]采用下层社会喜见的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进行思想启蒙是晚清报刊通俗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举措,多数报刊都采取了以通俗文艺进入报刊创作的方式,《有所谓报》先谐后庄,更夸张了谐部文艺在报刊发行中的作用。第三是阅报所、演讲处的开设。白话之设,面对的依然是通文墨之人,对于占人口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文盲群体,则是通过阅报、演讲的方式获取报刊信息。《时事画报》载河清农夫集资买报请人宣讲,正是通过宣讲接纳报刊内容,“有数农夫尤为感发,奋然兴起,相与签银购省港各报,籍以熟识时事,一豁眼簾。晚上则有胡君东曺,为之讲解”。[18]

二、报刊俗化与晚清岭南报刊的地缘特征

“古之善立言者,必因人而施,投好而与”。[19]沪上、京城的报刊常立志天下,报刊始兴则提倡“先用官话,次用土话……本报章定用官话,乃是公共天下的意思”。[20]粤地偏安一隅,地域意识强烈,《广东日报》则“既以广东命名,顾名思义,于吾粤社会上具新感情”,[21]可以视为这种地域意识的注脚。因之,报刊俗化在岭南办报活动中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风貌,将报刊的俗化运动与岭南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展示了浓郁的地缘文化特征。

通俗文艺样式在启蒙中的作用早已是启蒙文人的共识,彭翼仲积极推动戏剧改良,“我想京城的名角狠多(原文如此——编者注),通人才士也不少,要能编几本新戏,必能广开风气,比我《京话日报》的力量,要大十倍”;[22]梁启超倡导新小说,以为“欲新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23]都是启蒙运动中借助通俗文艺进行社会启蒙的典范。报刊中通俗文艺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包笑天创办《苏州白话报》时提出,“有时还编一点使人猛醒的故事,或编几支山歌”,[24]即是一种通俗文艺的实践应用。岭南报刊中的通俗文艺入报,除上述特征外还有大量的粤地文艺样式的融入,粤讴、龙舟歌、班本、南音等清代流行的广东说唱艺术形式都得以呈现。《中国日报》是较早采用粤地通俗文艺的报刊,该报谐部就设有班本、粤讴等栏目。郑贯公创办《有所谓报》,以之为“空前特别之小报”,[25]对粤地通俗文艺的大量使用即是这份小报特别处之一。他在《拒约急设机关日报议》陈说这些粤地文艺的好处:“报纸之为开智之良剂。而讴歌班本,为开下流社会知识之乐药。故迩来报界渐次进化,皆知讴歌戏本,为开一般社会智慧之不二法门,乐为撰作”。[26]《有所谓报》出版后“一纸风行”,对岭南报刊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粤地通俗文艺为当时报刊广泛采用。《香港少年报》受其影响最深,曾以龙舟歌演说《粤汉铁路历史》,连载17期,[27]也曾以粤讴演说苏报案主角章太炎出狱,[28]在粤地通俗文艺中融入时事,表达政治观点。《时事画报》则将图、话相连,以演时事,如以班本演说连州教案,并配以漫画。[29]对时事的演绎,是清季岭南报刊另一特色,“在19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于是粤讴亦开始被人们用作反映现实政治生活的武器。粤讴在被赋予新的内容以后,马上显出它是具有无限生命力”。[30]

报刊艺术形式的通俗化之外,岭南报刊语言的通俗化也体现了浓郁的地缘特征。岭南地区白话报数量不多,仅《广东白话报》《广州白话报》等几种,影响远不如京沪白话报刊。但彼时岭南报刊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以满足本地区下层民众阅报的语言需求,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三及第”的粤地报刊语言。三及第,就是将粤语、普通话与文言文杂揉在一起,[31]1905年郑贯公创办《有所谓报》时首开这种语言方式,后为各报效法,盛行一时,香港报刊至今袭用。

19世纪末叶白话报刊兴起以来,各地报刊白话运动中都非常注意将白话与本地方言区别开来,“这个《苏州白话报》并不是苏州的土话,只是一种普通话而已”,[32]“因为土话只能行在一县一州的,不能通到一省一国。本报章定用官话,乃是公共天下的意思”,[33]“(《无锡白话报》)五期以后,恐阅者以为该报专为无锡而办,不足号召全国,又为了说明有别于土音的缘故,就改名《中国官音白话报》”。[34]但岭南报刊却对本地方言毫不避讳,不仅“三及第”盛行一时,纯粤语写作在报刊中也屡见不鲜。

粤讴、龙舟歌等广东地方曲艺以粤语写作自不必言,以广东地方新闻、时事笑话为主的栏目也常常用粤语写作。

有甲乙两人行街。乙话,今日铁路公司开幕,去睇吓点样阔法好噃。甲向来胆小,闻而却走曰,开剥咁肉酸都好去睇嘅。况兼铁路公司,近来都剥到冇人敢入去。而家一定系剥鳝啫。重睇渠做乜。[35]

上述笑林即纯以粤语写就,对于广东地区的读者而言,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更为广泛的应用则是“三及第”的语言方式。下引《香港少年报》新闻《闹乜野官派呢贃丢架啫》为例析之。

闹乜野官派呢贃丢架啫。汕头老广昌店,初二日遣伙伴讨收节帐,至夜不回……记者曰:咄尔芝麻绿豆之佐杂,尔欲闹官派。自骄其妻妾家人可矣,做生意人,岂肯同你混账耶。无事讨事做,自己搵架丢,你可后勿复而,否则更丢账添。[36]

新闻语言不仅有俗语、文言,还有“乜”“贃”“丢”“啫”“搵架”等粤语词汇夹杂其中。在报刊语言的通俗化上,岭南报刊并未刻意回避本地方言,而是将官话、粤语与文言杂糅,将语言的书写系统与口语系统、将方言与通用语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郑贯公在论及报刊语言时曾表示,“文字不能不浅白也。查日本变法,全赖报纸之鼓吹,而报纸尤以浅文白话为普及……吾国方言之杂,各省固不同音,即一省中亦各有其语,白话之撰,戛戛其难”。[37]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白话之撰,戛戛其难”的现实困难,郑贯公才开创了杂糅三种语言方式的“三及第”报刊语言形式。

三、革命报人推动下的报刊俗化

冼玉清在粤讴研究中发现,将粤讴等通俗文艺应用于社会改革宣传的,仅限于进步报刊,以拒约运动为题材的六七十首粤讴作品基本局限于四五种省港较为进步的报刊,[38]其中最出色的要数郑贯公的《广东日报》《有所谓报》。冼玉清的研究揭示了清季岭南报刊俗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革命派办报对报刊俗化的影响。清季十年间革命派在省港创办报刊五六十家,报刊是革命派启蒙下层民众的重要媒介形式。孙中山在谈及报刊在革命中的作用时表示:“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起屡仆,而卒睹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报纸所以能居鼓吹之地位者,因能以一种之理想普及于人人之心中”。[39]革命派对启智下层社会有急切的需求,也善利用报刊进行启蒙,如《时事画报》创刊“粤讴”中写道,“时事驰乜你报,有画就唔同,一枝妙笔巧夺天工。任你敝唇焦唔讲得佢咁切痛。任你摹指画,亦唔显得佢咁玲珑。呢个画报主人心血热涌,欲把国民唤醒,免在梦魂中”。[40]这种启智下层社会的需求与使命,促使革命派办报活动中的俗化实践较同时期其他报刊来得积极,也由此推进了岭南报刊的俗化。

通俗文艺对传播新思想的作用,清季启蒙思想家早有认知。梁启超曾尝试在《新小说》月刊中使用粤讴这一艺术形式,而革命派报人将通俗文艺应用于报刊启蒙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中国日报》专设班本、粤讴、南音等栏目,登载粤地文艺作品。将通俗文艺发扬光大的是郑贯公,郑氏在《中国日报》《广东日报》工作期间就开始试用粤讴等粤地文艺形式。《有所谓报》则把这种试行推而广之,自诩“空前特别之小报”,其特别之处正在于借谐语以开智,报中“或擅谐谭,或长小说,或谱文明之讴曲,或裁风雅之诗词,务使善善从长,声声入听”。[41]粤讴、班本、龙舟歌等粤地通俗文艺登大雅之堂,“一纸风行”,一时间省港报刊中粤语文艺形式风靡。1905年创刊的《时事画报》又将这种通俗化推而进之,不仅采取了大量戏曲形式,还利用图画演说时事,图文并茂。革命派报刊将粤语文艺形式引入报刊取得了积极效果,影响了岭南报刊的风格。

粤讴、班本等都是粤地流行的戏曲样式,广受本地民众喜爱,但这些文艺形式多描写婚恋、风俗,革命派报刊引其入报,用革命的内容、启蒙的思想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1905年“拒约运动”期间,《有所谓报》通过一系列粤讴作品反映在美华工的苦难生活,控诉美政府的严苛,下引《真正系苦》为例(仍旧〔郑贯公〕创作)。

真正系苦,我地华工,谋生无路,逼住要四海飘蓬,离乡别井,走去求人用、不过想觅蝇头,岂敢想话做个富翁。点估外国工人,嫌我日众,佢话土人权利,失去无穷,故此想禁华工。随处运动,想得赶绝我地华人,不准佢嘅埠中。试想我地在本国既系咁艰难,来到外埠又咁苦痛,真正系地球虽大,冇处可把身容。今日我听见续约问题,心甚働。哎,愁万种,热血如潮涌,但得汉人光复呀,重驶乜远地为傭。[42]

这些被赋予了新思想、新内容的通俗文艺在“拒约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引导了舆论的走向。1905年,革命志士潘达微等绘制的时事漫画《龟仔抬美人》促使轿夫拒抬美总统使团,将新的内容融入了古老的绘画艺术,也是革命派进行文艺俗化改革的典型案例。

基于启智下层民众的共同认知,革命派志士对启智的媒介形式有极为清晰的认知,郑贯公以为“报纸为开智之良剂,而讴歌戏本,为开下流社会知识之圣药”,[43]“原夫报纸,司职喉舌,唤起梦魂,实为暗室之孤灯、迷津之片筏”,[44]革命派在办报活动中主动采用下层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正是基于其启智下层、纠正社会、挽救颓亡的革命激情。基于同样的认知,革命志士还通过其他艺术形式的改良,以旧的媒介承载新的思想。同盟会员陈少白、黄鲁逸等人发起的戏曲改良运动,新式粤剧社“志士班”、新粤剧、白话剧等正是这样的成功尝试。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省港舆论的重视,大量革命派报人汇聚于省港地区,此时革命报刊启蒙运动的核心是寻找拯救中国于颓亡的道路,启蒙不再仅着力于之前报刊常用的实业、技术,而是从思想意识上革旧除弊,呈现了浓烈的革命意识。相较于京沪报刊,岭南地区报刊较为关注本地,注重区域文化启蒙,地域特征十分显著。拯救颓亡的急切心态、省港地区相对宽松的言论空间使得革命报人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报刊也呈现出言论激烈的特征。上述特征是由晚清岭南革命报刊所处的特殊历史时间与空间交汇而成,对于近代岭南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余论

清季岭南近代社会的进程与岭南报刊的发展并辔而行,报刊成为岭南志士仁人启迪下层社会、传送启蒙思想、传递讯息最为重要的媒介形式,已具近代大众传媒雏形。清季十年,岭南新创报刊达120余种,活跃报人150余人(据《近代报刊名录》),报人与报刊,经纬交错,为清季广州城市构建起一个从未有过的公共空间:传递讯息、传播思想、养成舆论,而这一空间形式又对清季广州的政治产生了多方影响。在报刊发展中,启蒙的强烈使命将岭南报刊的俗化往前大大推进,因而,在广州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报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对这一进程进行了点滴回顾,这种回顾也有助于回窥世纪交替中岭南社会的风貌。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谭嗣同.湘报·后叙(下)[N].湘报第11号,1898-03-18

[2][13]白话报小引·演义白话报1号[M].转引自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种白话报刊V.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5

[3][6][7]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5

[4][8]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罗炳良主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141

[5]局中人稿.法不变于上即宜变于下[N].中国旬报,1900-04-04

[9]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M]//中国近代期刊汇刊·强学报·时务报.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开智社有所谓出世之始声[N].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06-04

[11]本报之宗旨[N].农工商报,1907(1)

[12]阅报诸公鉴[N].岭南学术界,1905(2)

[14][34]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种白话报刊[M]//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V.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93-538,496

[15]陈德君.南京政府初期的“青年问题”:从国民识字率角度的一个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2(1)

[16]看报比读书还要强[N].京话日报,第十四号

[17][19]金人:劝搜罗著译小说以供同胞批阅[N].香港少年报,1907-01-12

[18]农夫特色[J].时事画报,1905(3)

[20][33]潘璇.上海女学报缘起·论用官话[N].女学报,第一期

[21]本报之旨趣[N].广东日报,1904-04-22

[22]戏曲翻新[N].京话日报,第十号

[23]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N].新小说,1902-11-14

[24][32]包笑天.钏影楼回忆录[M]//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四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13

[25][41]有所谓报发刊词[N].有所谓报,1905-08-18

[26]贯公.拒约急设机关日报议[N].有所谓报,1905-08-18

[27]粤汉铁路历史[N].香港少年报,1906年5月~7月

[28]闻得你出狱[N].香港少年报,1906-07-01

[29]拒约员预筹连州案[J].时事画报,1905(6)

[30][38]冼玉清.粤讴与晚清政治(上)[J].岭南文史,1983(5)

[31]李家园.《世界公益报》和《有所谓报》[M]//香港报业杂谈.香港:三联书店,1989:41

[35]新笑林[N].香港少年报,1906-06-30

[36]闹乜野官派呢贃丢架啫[N].香港少年报,1906-06-31

[37]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三续)[N].有所谓报,1905-08-20

[39]孙中山.在上海《 民立报》之答词[M]//孙中山全集(第 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337

[40]隐广.时事画报(粤讴)[J].时事画报,1905(1)

[42]仍旧.真正系苦[N].有所谓报,1905-06-14

[43]贯公.拒约需急设机关日报议[N].有所谓报,1905-6-14(3)

[44]讱生.时事画报出世感言[J].时事画报,1905(1)

猜你喜欢
白话通俗时事
时事半月谈
家乡的土白话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小说的通俗
时事政策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