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则敏教授治疗脉管病学验初探

2015-01-31 05:37李文豪施婉玲王世军张美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脉管通络病人

李文豪 施婉玲 杨 旭 王世军 张美吉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医外科,福州 350004)

郑则敏教授系福建省名老中医,福州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致力于脉管病的防治研究,著有《郑则敏学术经验集》、《中医外科心得·临床经验》等专著,为传承中华中医药,80高龄仍不辞辛苦,承担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的工作。自师从吾师以来,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现将郑老治疗脉管病的临证特点稍作整理,介绍如下:

1 擅用凉血化瘀利湿消肿法

众所周知,脉管病的病因不外乎内、外两类,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虚劳损伤、瘀血及痰饮等,外因则包括外感六淫、特殊毒邪、外伤等方面;究其病机特点就是血瘀。因为血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所导致的不同血管、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上的血脉瘀滞,都会产生临床上相应的证候,所以活血化瘀法就成了脉管病的基本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血实宜决之”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临床医师在具体辨证论治时还会衍生出理气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化瘀、散寒活血化瘀、清热活血化瘀、祛湿活血化瘀、补血活血化瘀等常用治法。基于以上论述,吾师认为福建地处南方,南为阳,属热,湿热之邪较盛,且居民喜食煎炸辛热之品,脉管病患者素体多热,肢体脉络不通多以热毒、湿毒为主,故治疗应以凉血化瘀,利湿消肿为主。

2 痛须用虫药的观点

《疡科心得集》著:“脱疽者,足指生疔,重者溃而紫黑,不疼不痒,久则脱去其节,故名之;……此由膏粱厚味,醇酒炙煿,积毒所致,……此证形势虽小,其恶甚大,初起如粟,黄疱一点,皮色紫暗,如煮熟红枣,黑气漫延,腐烂渐开,五指相染,甚至脚面疼如汤泼火燃,秽臭难闻,遂成五败之证。”《叶天士医学全书·临症指南》曰:“……考仲景于劳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者,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唐容川医学全书·本草问答》曰:“动物之攻尤甚于植物。”故郑老提出治疗脉管病“痛须用虫药”的观点。

例如,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故为祛风止痛,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要药。全蝎辛平有毒入肝经,能祛风定痉。

水蛭味咸性平,《神农本草经》曰:“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逐瘀,无子,利水道。”《本草纲目》曰:“咸走血,苦胜血。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乃肝经血分药,故能通肝经聚血。”故善入血分以破血。地龙咸寒,清热息风通络,二者合用能化瘀利水消肿。

穿山甲辛平有毒入肝经,《医林篡要》云其:“杀虫,行血,攻坚散瘀,治痹通经。”故可知其祛风通络、散血消肿、化毒攻坚之功效佳。

蕲蛇有毒入肝经,甘咸温,《开宝本草》有云: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癣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功在祛风、通络、止痉。

以上虫类药均为郑老临证常用之物,尤以蜈蚣为甚,同时郑老指出使用虫类药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辛燥伤阴及中毒。

3 从肝脾论治

脾主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著“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说明四肢功能的正常与否,和脾的运化及升清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确指出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健时可产生的证候。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肝藏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和人体各部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肝主疏泄,可促进脾的运化功能,调畅气机,维持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肝为刚脏,易逆易亢,肝藏魂,在志为怒,肝藏血,可防止肝气升发太过。郑老认为福建地区脉管病及糖尿病足病人,由于饮食和地域的原因,临证患者以肝热脾虚证多见,故治疗时要平肝清肝热、健脾,用药首选入脾经及肝经血分之品,同时患者应少食或不食肥肉、油炸食品、刺激性调味品,不饮酒和浓茶,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人,宜食高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糖食品。

4 形与神俱

形与神俱是中医古老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灵枢·师传》著“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岂有不听者乎?”即医者要调整好病人的治疗心态,让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引起重视,消除恐惧和忧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郑老认为除了在思想上引导病人,在治疗时亦应给予安神定志的措施,只有病人休息好、心情开朗,才能促进疾病痊愈。如临床上病人常诉夜寐欠安,多梦易醒,易所惊吓,心悸不宁等,可予以钩藤、天麻、金蝉花、太子参、合欢皮等药物治疗,体现形神合一的观念。

5 合病与并病

合病为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的为并病。郑老认为脉管病及糖尿病足多发于老年人,而老年人由于机能的衰退,常常合并有心悸、不寐、腰酸、眩晕、肩颈痛、膝关节痛等症,现代医学相当于冠心病、失眠、腰椎退行性变、高血压、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骨质增生等,这些病变同时也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医者临证时要有中医的整体观念,因为人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治疗脉管病时要兼顾治疗这些疾病,在组方用药时酌情考虑,不可因现代医学分科之故,仅治脉管病而不治他病。

6 药对成方

所谓药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对使用,或起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的经验配伍,相当于相须、相使、相畏、相杀,临床上主要运用相须、相使,而相恶、相反是禁止的。郑老指出,学习中医之人,不但要熟记历代医家相传的经典药对,还要重视前人总结出能产生与原有药物不同功效的药对,如经典的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等,在继承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创新,总结出新的药对。郑师时常教导,药对是许多中药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药对对于临床遣药组方十分重要,只有药对掌握多了,辨证组方时相应的几个药对一组合,再加以调整,一张处方就制好了。在脉管病领域,吾师特别擅长使用虫类药对,因其认为脉管病的痛因缘于瘀,治瘀之法在于通,而虫类药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面疗效尤佳。常用的药对有:1)水蛭合地龙,能增强破瘀通络止痛的功效,有效改善局部症状。2)全蝎配蜈蚣,增强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3)穿山甲配全蝎,可直达病所,化瘀软坚止痛,尤以通络的功效强。此外,非虫类药的药对有粉葛根配威灵仙:二者均辛散善走,葛根可消除因外邪郁阻、筋脉失养而致的经气不利;威灵仙通行十二经,不但祛风湿,又能通络止痛,二者合用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肢体麻木,项背强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症,其他的还有如钩藤、白芍、金蝉花配对可定惊平肝,黄芪、山药、天花粉、知母配对可治疗消渴,青蒿、牡丹皮、白芍配对治疗皮肤焮热感,山萸肉、姜黄配对治疗五十肩(相当于肩周炎),石苇、山萸肉配对治疗尿浊(相当于蛋白尿)等等,临床均有不错的疗效。

案患者,李某某,男,56岁,私营建筑承包商。2013年1月就诊。诉5年前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痊愈,但遗留左小腿色素沉着,无瘙痒及其他不适。2010年出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于当地治疗后好转(具体不详),目前仍口服华法令(4.5mg)巩固治疗,近期出现右下肢肿胀感,行走后加剧,右小腿出现色素沉着伴有瘙痒,少许焮热感,时有牙龈出血,觉手心热,纳可,寐欠安,尿赤,大便尚可,舌暗紫苔黄腻脉滑涩唇紫。查体:右小腿肿胀,距髌骨下缘15cm处周径较左侧大5cm,双小腿均色素沉着,色暗,脱屑,无破溃流汁,皮肤不红,左小腿皮肤温度尚可,右小腿皮肤温度略高,双小腿弹性差,无凹陷性水肿,未扪及明显硬结。口服抗凝药监测:国际标准化比数(INR)2.1;凝血酶时间(TT)23秒;血常规:血小板101×109/L。证型:湿热瘀阻。中医诊断:股肿;西医诊断: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郁血性静脉炎。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处方:金银花9 g,连翘15 g,丹参6 g,钩藤6 g,青蒿12 g,赤芍12 g,牡丹皮6 g,土茯苓30 g,猪苓12 g,车前草15 g,紫草9 g,蕲蛇6 g,紫苏梗5 g,甘草3 g,川牛膝10 g。水煎服,日一剂,并嘱病人逐渐减少口服华法令用量。服三剂后病人复诊,右下肢肿胀感同前,行走后仍加剧,右小腿瘙痒及焮热感减轻,手心热略减,仍时有牙龈出血,纳减,余症同前,查体依旧,故去青蒿、蕲蛇、紫苏梗加萆薢、蜈蚣、皂角刺、藿香。服五剂后病人再诊,右下肢肿胀感减轻,行走后仍加剧,右小腿瘙痒及焮热感续减,牙龈出血减轻,手心热续减。查体右小腿肿胀,距髌骨下缘15 cm处周径较左侧大4.5 cm,于同前。肝功:谷丙转胺酶80 mmol/L,予以去金银花、钩藤、赤芍、猪苓、车前草、川牛膝加茵陈蒿、青蒿、白芍、泽泻、南山楂、小春花,另嘱病人停止口服华法令。再服五剂后病人就诊,右下肢肿胀感继续减轻,行走后仍可加剧,右小腿偶有瘙痒,焮热感继续减轻,牙龈出血减少,手心热减轻明显,进食改善,寐安,尿赤,大便尚可,舌暗红苔薄黄脉滑涩唇紫略减轻。查右小腿肿胀,距髌骨下缘15 cm处周径较左侧大3.5 cm,双小腿色素沉着均有所减退,色仍偏暗,脱屑减少,无破溃流汁,皮肤不红,左小腿皮肤温度尚可,右小腿皮肤温度略高,但较前降低。处方稍作调整,去萆薢加川牛膝,五剂水煎服,日一剂,继续巩固治疗。此后,病人遵嘱复诊,诸症皆减,在四诊方基础上略作加减,如寐欠安加钩藤清肝热,双小腿皮肤弹性差,较前变硬加白芍、浙贝母,尿赤加萆薢等,再经三周调治,病人右下肢残余轻微肿胀感,行走后无加剧,右小腿无瘙痒,偶有轻微焮热感,牙龈无出血,手心无发热,进食尚可,寐安,尿微赤,大便尚可,舌红苔薄黄脉滑唇红。查体:右小腿肿胀轻微,距髌骨下缘15 cm处周径较左侧大1.0 cm,双小腿色素沉着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有光泽,散在毫毛生长,无脱屑,无破溃流汁,皮肤不红,双小腿皮肤温度尚可,双小腿皮肤弹性较前明显改善,无凹陷性水肿。肝功:谷丙转胺酶45 mmol/L。以凉血化瘀通络法继续治疗,方以连翘15 g,青蒿12 g,白芍12 g,浙贝母12 g,牡丹皮6 g,土茯苓30 g,车前草20 g,小春花15 g,泽泻12 g,南山楂15 g,蜈蚣2头,川牛膝10 g,鳖甲15 g,甘草3 g,萆薢15 g。续治两周,除双小腿残留色素沉着外,余诸症皆消。

7 体会

股肿相当于西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多见湿热下注、血脉瘀阻、气虚湿阻三种证型,西医有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之分,是一种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腘静脉,早期可出现急性股动脉痉挛(疼痛性股蓝肿)和肺动脉栓塞这两种危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高度重视。病因病机多为创伤或久卧,或长时保持某种姿态,缺少活动导致肢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而产生。治疗上早期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后期则应健脾利湿,活血化瘀。本病例患者终日骑摩托奔波操劳,双下肢因骑车而长时屈曲,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血瘀于下,且病人因工作应酬,饮酒、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生,湿热下注,水湿停聚,溢于下肢肌肤腠理发为肿胀;血瘀郁久化热,燔灼脉络肌肤终成本病,辨为湿热瘀阻型,治以清利湿热,凉血化瘀,通络止痛。吾师以土茯苓、猪苓、车前草清利湿热,金银花、连翘清血热,青蒿、赤芍、牡丹皮、紫草凉血化瘀,蕲蛇(后改蜈蚣)、钩藤、丹参、紫苏梗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川牛膝为药引,循经下行,直达病所,另嘱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不宜进行剧烈活动,防止栓子脱落引起严重并发症,清淡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及低脂食物,忌食油腻、肥甘、辛辣之品,戒烟,历经数次复诊,随症化裁,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脉管通络病人
谁是病人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几何因素对微通道脉管制冷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分析
脉管复康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和米诺地尔外用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益温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