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荷塘月色》的审美赏读

2015-01-31 15:02
中学语文 2015年16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赏析角度

毛 伟

谈《荷塘月色》的审美赏读

毛 伟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也是诸多读者十分喜爱的名篇。笔者虽教学过多遍,但未能成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文本赏读。近来拜读余映潮先生的著作,深受启迪,笔者对《荷塘月色》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设计,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的审美赏读。

一、结构美赏读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指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也把圆看作是至善至美的图形。清代张英说:“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不有圆。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以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聪训斋语》卷上)由此可见, 圆形结构是古今中外人们都极为推崇的一种最美的结构形式。“圆”何以至美?有学者指出,主要在于它是一条最完美的闭合曲线。它到处都是凸出的,不是带尖带刺、瘪瘪凹凹的,因而是最饱满的图形;它的延续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又没有终结,所以又是最完善、最流畅的图形。

《荷塘月色》的行文结构就是圆形的,这不仅体现在作者“出门→小路→荷塘(四周)→回家”的外在行踪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的内在情感变化上。双线交织,同步推进,内外协调,引人遐思,美不胜收。

教学时, 我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精致的圆形结构,引起学生的审美快感,还注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圆”体现在许多文化上的联想。问题一抛,学生很感兴趣,纷纷讨论,各抒己见。有说写文章要“圆熟”的,有说处世说话要“圆通”的,有说人生要“圆满”的……不一而足。学生在品味、甄别中,感受到的是艺术的魅力,收获到的是人生的启迪。这样的教学,就比单一的讲圆形结构来得深刻,来得有味,来得艺术。

二、语言美品读

《荷塘月色》的语言非常精美,尤其是 4-6段。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玩赏,离不开深层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咀嚼较深,方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无穷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学时,我一改教师主赏的形式,精心设计三个赏析点,让学生动笔赏析 4-6段:1.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从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3.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三个角度一出,学生动手动脑,边思边悟,边品边写。每个角度写完后,学生交流展示,甄别赏析正误,探讨赏析优劣,在独立完成和互动活动中,感受朱自清先生语言的无穷魅力。

第一个角度,学生信手拈来,极尽描写之能事,分析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修辞运用之精妙。四分之三的学生基本赏析到位, 写出有质地的赏析文字。 比如“‘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荷叶,极写出荷叶的风姿和层次”;“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娇羞和万种风情”。第二个角度,学生灵活抓住“叠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用词特点,通过“曲曲折折”、“田田”、“点缀”、“袅娜”、“羞涩”、“一粒粒”、“一丝” 等词语的咀嚼品味, 揣摩用词的蕴味和情感的舒畅深婉。 第三个角度,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幅幅身临其境的意境之中,或由上而下,或由远及近,或动静结合,或工笔渲染,读写相济,相得益彰。

这种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着眼于语文的本真,真正着意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教学高潮迭起,课堂容量极大,“听说读写”四位一体,学生在品读鉴赏、互动交流中无形地提高了写作鉴赏能力和听说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三、技法美比读

本文的技法娴熟, 尤其是第2段和第 4-6 段的对比阅读很值得玩味。我教学完第 4-6段后,紧接着让学生研读第2段, 比较其与 4-6段技法的异同。 学生阅读、探讨后,得出结论:相同点是第 2 段和 4-6 段都运用描写手法, 而不同点是 4-6段主要运用渲染不惜笔墨去描写,第2段则主要运用白描简笔勾勒。详略安排得当,繁简相得益彰,前后勾连,出神入化,学生自然会在比较阅读中领会文章的结构安排和用笔章法, 读写结合,高屋建瓴。

四、人格美悟读

文章的 7-10 段,作者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忽然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场面和《西洲曲》中的句子。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以采莲姑娘的欢快(荡船、艳歌)反衬作者的苦闷。 引导学生完成这些体味后, 笔者顺水推舟,紧接着问:“作者为何如此苦闷?”当学生读到“1927年 7月,北京清华园”的背景时,顿时豁然开朗。原来正是“大革命”失败给作者蒙上了层层阴影,他迷茫,痛苦,深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忧虑。作为在清华大学教书的一个学者, 作者的苦闷正是他爱国爱民的写照,正是他伟大人格的升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他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和生花的妙笔, 为我们诠释了国人的担当。

“美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式,美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从感情上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美学基本原理》)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学中没有与作品、与作者的精神对话,没有美的涵泳,没有站在艺术的层面教学,语文就失其本味。注重与作品对话,注重与作者对话,注重美的涵泳,这就是我教学《荷塘月色》审美赏读的根源。

[作者通联:贵州金沙中学]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赏析角度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神奇的角度
荷塘月色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荷塘月色
角度不同
人啊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