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诗性语言解读

2015-01-31 15:02
中学语文 2015年16期
关键词:鼓点后生安塞

闻 超

《安塞腰鼓》的诗性语言解读

闻 超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作者采用诗性语言的形式, 通过对安塞腰鼓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展现了人生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并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越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强烈的节奏,展现了气势雄伟的独特民族文化,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因而,学习这篇文章,我们需要品读好文章的语言,并深刻感悟这种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奇特的画面感、 强劲的情感冲击以及语言的美感。

《安塞腰鼓》全文展现了宏大的场面、激昂的鼓点、强健的后生和奔放的舞姿,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此气势磅礴的生命力、如此激昂奋进的进取心是如何通过这诗性般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呢,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那么,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体味和感悟,我们接下来就进入这篇文章的语言鉴赏中。

一、诗性语言的画面感

《安塞腰鼓》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它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 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也用了很多笔墨进行意境和想象描写;而这种表现力不仅体现在它极为丰富的画面再现和想象,还有由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所带来的行文间处处具有的最强悍、最直观的视听冲击。

(一)奇特的再现和想象

安塞腰鼓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艺术, 其舞姿和声态形象无疑是极其震撼人心的, 因而作者要想通过文字描写打动读者,就必须锤炼其语言,通过文字使读者感悟到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刘成章在 《安塞腰鼓》一文中就较好地运用了大量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词语和句式,更是加之自己奇妙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腰鼓表演图。

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的场面是极其宏大的: 表演之前腰鼓和后生们合为一体,呆呆的、静静的,那丝溜溜的南风也不过是撩拨他们不成的“路人”;当表演序幕瞬间开启,那一“捶”,似乎便将他们尘封的野性和激情点燃,后生们有如被强震的硬石,那力量从大地的深处涌出,冲破所有的禁锢和压抑, 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场力量撞击的表演;鼓点如骤雨疾速而来,流苏如旋风般飞扬,后生们的脚步像乱蛙般蹦跳, 那一双双眼睛透视出自己的力量和坚定,那舞姿、那脚步,无一不展现着后生们与黄土高原融为一体的那股狂野和浑厚的劲儿; 那些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瘦弱的躯体, 却在这愈捶愈烈的舞姿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着,成了茫茫一片……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黄土高原上的这场表演, 不仅以它狂野震撼的画面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也以它奇特的听觉效果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隆隆,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让我们好似看到这腰鼓击打的声音撞击着山崖峭壁, 撞出奇形怪状的天然雕铸;撞击着厚重的黄土,撞击出黄土高原上用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撞击着有着豪壮情怀和严峻思索的人民的内心, 撞击出我们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撞击出我们民族的骄傲。在黄土高原厚重的土地上,无形的鼓声,也成了茫茫一片……

“安塞腰鼓”这个形象旋转着、翻滚着、升腾着,而后终于在刘成章这狂烈的语言中爆发, 展示着腰鼓的变幻莫测;“骤雨”“旋风”“乱蛙”“火花” 都凭借着鲜明的形象表现着安塞腰鼓的爆发力、创造力,而紧随其后的三个“使人想起”则是作者凭借自己敏锐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所获得的思考,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展现了安塞腰鼓给人的联想、憧憬、警醒和意味深长的回味。

(二)动静结合

安塞腰鼓是最火烈的激发,也是最沉静的深思,而刘成章在文章中也通过动静结合的语言描写和文章布局, 将腰鼓这跌宕起伏的引人深思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空气因为冰冷而凝集成固, 却因为这火热的腰鼓而瞬间升温甚至是沸腾; 安宁祥和的阳光享受着自己的温婉柔和, 却霎时间疯狂; 昏昏欲睡的世界眯缝着眼,却也因为这腰鼓亢奋不已。无论是冰冷的空气、恬静的阳光亦或是困倦的世界, 他们都展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这就是腰鼓带给世间万物的变化,这变化虽然极端却形象鲜明。

同时, 文章还给我们展示了两处更加强烈的动静起伏:一个是文章的开始,“在这大片的高粱地上,在这群沉稳而又安静的后生身边,腰鼓就如此呆呆地,似乎不曾响过”,却瞬间“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于无声中冲破了那么一股劲儿;第二个是在文章的最后,在腰鼓“愈捶愈烈”,所有的痛苦与欢乐、生活与梦幻、摆脱与追求都在交织、旋转、凝聚甚至是升华时,却“戛然而止”,使得一切都陷入了“世界这出奇的寂静之中”,“简直像是来到另一个星球”,这一静一动的变化交织考验着观者的思维和神经, 在我们尚来不及捋清思路的时候,它以无法预测的力量激越,又归于那最宁静的黄土地,给人们以无限的回想。

(三)虚实相生

刘成章在文章中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即:宏大的场面、激昂的鼓点、强健的后生和奔放的舞姿来表现整个黄土高原上呈现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作者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将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声响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实展现了如此激昂的生命形式,上演了一场壮阔的视听盛宴。

与此同时,文章中还夹杂了很多虚写的诗句,展现着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也带给读者更多的回想和憧憬。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 不只是因为它能真实地呈现现实中的事物, 更强大的是它可以将思维的感悟生成为文字,并将这些感悟不经过解读传递给他人,尊重着读者最原始的内心波澜。而在《安塞腰鼓》中,正是这些虚实相生的诗性般的语言, 使得我们在感知安塞腰鼓的强有力的画面感上, 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内在生命力量, 以及高原人民扎根于土地的精神风貌。

二、诗性语言情感的强劲表现

(一)腰鼓的振奋

刘成章在《安塞腰鼓》中运用了大量的诗性语言,选用铿锵有力的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着腰鼓精湛的表演,以及腰鼓表演这项艺术中蕴含的生命力量。如“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 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能够如强震击起的石头般跃动,瞬间将一幅极有力度的动态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腰鼓充满力量的美感;“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如刘成章所言, 无论是震耳欲聋的鼓声抑或是绚丽多姿还具有超高难度的舞姿, 都组合成了一场光与影的奇异变幻,在我们的面前展现着这不同凡响的、令人震撼的绝唱!

正是这些喷薄欲出的语言, 通过展示腰鼓表演动态的力量美,而展现了安塞腰鼓热情的动作、健硕的风姿,展现着它的振奋和飞溅的生命活力。

(二)生命的勃发

安塞腰鼓是生命与灵魂的艺术, 它不仅痛快着山河大地、蓬勃着人们的想象力,还让我们在这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在这纷飞的思绪中,敬畏着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们,欣赏和审视着他们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安塞腰鼓的美就在于它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它的美来源于黄土高原上的后生们的灵魂深处。“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平凡的外表和生活上看来,这些后生们并不是多么神奇,然而正是这份平凡、这扎根于盛产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黄土高原的躯体,才有了这份勃发, 这份与脚下黄土地融为一体的生命力量。

在黄土高原上,我们看到,《安塞腰鼓》展现着熔铸于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之中的长久的生命力, 而这其中更是展现了高原人民高昂的精神风貌、 激昂澎湃的生命斗志, 也在字里行间于生命的激情澎湃之中带给了观众和舞者共同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看到了振奋的腰鼓、强健的后生们,看到了那些极为有力量的宣泄,看到了源远流长的生命激情。

三、诗性语言的美感

(一)用词精准

阅读《安塞腰鼓》,我们总是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的勃发和人生力量的振奋, 而这种激越澎湃的感触都来自于安塞腰鼓这种动态的艺术。 在整个腰鼓表演的描写中, 刘成章就是抓住了安塞腰鼓“动”的精髓,展现着它的动力和活力!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的一个“捶”字就立刻点燃了整个舞蹈的节奏,不似“击”或“打”这些寻常的动词,而是融入了一份无形的力量; 随后 “发狠”“忘情”“没命”这些看似毫无美感可言的词,却将安塞腰鼓表演者的投入描绘得活灵活现;“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都以鲜明的形象特点,将疾速之美融注于腰鼓之中;再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 这一上一下的三组对比词使冲破羁绊和束缚的那么一股劲儿得到挣脱, 似乎展现了那挣扎的动态过程;在腰鼓表演的浩大声势里,在忘情的动作间,在艺术享受的战栗里,生活与梦幻、痛苦与欢乐、摆脱与追求、 舞姿与鼓点都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着,一气呵成却又掷地有声,在这一系列的动作里,安塞腰鼓变化着、演绎着、宣泄着,随心挥笔却震撼人心!

(二)排比、比喻、反复相生

刘成章在《安塞腰鼓》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揭示内涵、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式,展现了蓬勃向上的气势和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如“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一个形象的“牛皮鼓面”转眼间就将隆隆的鼓声立体化,仿佛这场面就在我们面前,仿佛这鼓声就在我们耳畔。

文章还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和段落, 并夹杂着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在句内部,还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交错出现,在诗意和韵律美的结合中,在回环往复的节奏中加强着安塞腰鼓的声势, 加深着观者的心灵感受,也表达着对于安塞腰鼓、对于黄土高原后生们的钦佩。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一连运用三个排比段落,有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次的反复咏叹之中都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传达出热烈的生命激情,营造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阵势,使得安塞腰鼓在连贯的语言表达中、在疾风骤雨的气势中得到爆发!

(三)节奏感强

刘成章在文章中采用了长短句结合的句式, 在短促的节奏中表现了恢宏的语言气势,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用“使人想起”这样的句式,产生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的效果, 激发出了无限的想象力。再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四个反复出现的句式表现出了强烈的节奏感, 并且其层次是逐渐提升的,有一种变化的散文诗的意味,体现出对安塞腰鼓由衷的赞美和喜爱。“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长短句结合,铿锵激昂,层层推进,鼓点在起伏,思想也在腾飞,人鼓合一。

综上分析,《安塞腰鼓》通过诗性化的语言,展现了宏大的场面、激昂的鼓点、强健的后生和奔放的动作,让我们在富有特色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奇特的画面感、强劲的情感体验以及语言本身美感的享受, 在喷薄欲出的语言激情中更加感受到这鼓声是力量,是信念,是召唤,是希望,是生命的最强音!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鼓点后生安塞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鼓点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二后生”的传说
文化·延安
安塞剪纸
沪指受压回落 轻仓待后生
雨天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
军休干部捐资助学惠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