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小戏到文化遗产
——谈柳琴戏的音乐文化变迁

2015-01-31 17:48魏丽娟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柳琴剧种音乐

魏丽娟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滕州 277500)

从民间小戏到文化遗产
——谈柳琴戏的音乐文化变迁

魏丽娟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滕州 277500)

活跃在山东鲁南、江苏苏北地区的柳琴戏,原名“拉魂腔”,距史料考证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被成功地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关于柳琴戏的一切也再次被社会所关注。从拉魂腔到柳琴戏、从民间小戏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已经成为流传地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柳琴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姊妹剧种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在新时期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民间小戏;拉魂腔;柳琴戏;文化遗产 ①

一、柳琴戏的历史文化解读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起源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十五年修纂的《沂州府志》卷四(风俗),此中有记载:“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日湖。十岁九灾,所由来也。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拿担囊,邀侣偕出,目曰逃荒,恬不为怪。故兰(兰山,今临沂)、郯之民与凤阳游民同视,所宜劝禁以挽颓风。”①清代乾隆年间,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老百姓生活饥寒交迫,穷苦农民携带妻小四处乞讨。为了便于乞讨,有人用“唱门子”办法编写简单的唱段,类似于“凤阳花鼓”。记载中的兰、郯之民所唱“唱门子”发展成的说唱形式“篇子”则是拉魂腔的雏形。

作为一种地方小曲,“拉魂腔”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在清咸丰年间有了重大的突破,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从事“拉魂腔”创作何演出的民间艺人,他们开始组建对班社,进行演出活动。清末民初时期,“拉魂腔”开始进入民间舞台演出时期,不少的曲目开始走上舞台。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拉魂腔”的舞台演出从农村走进集镇,甚至一些大城市演出。而真正得到发展的是在1953年,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当时的江苏徐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协同文教局的工作人员,对“拉魂腔”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反复推敲论证,经过共同磋商,大家一致认为,此剧种的伴奏乐器主要为柳叶琴这一弹拨乐器,因此把这一剧正式定名为“柳琴戏”。②而安徽省境内的“拉魂腔”经历演变,后来被命名为“泗州戏”,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皖北一带,把它称为“淮海戏”。后来,有学者将柳琴戏和淮海戏成为北派"拉魂腔",泗州戏称作南派"拉魂腔"。从此,“拉魂腔”这一原本流传在民间的小戏,从民间乞讨说唱小曲到具有较丰富的唱腔,由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正式成为一个地方剧种“柳琴戏”,得益于演出形式的不断完善,主要通过班社的演出活动使拉魂腔得到了进一步的流传和发展,逐步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从柳琴戏分布的地理位置上看,主要在鲁南和苏北一带,这就构成了特定的区域性文化形态,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沿岸区域汇聚而成的“运河文化”。运河这一清朝南北交通运输的主要形式,在促进了途径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沿途各地区的民间艺术相互流动、相互影响。与此同时,柳琴戏流传地域的方言差异性较小也成为其传播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清朝中期,运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处在及其艰苦生存环境中,为了生计长期从事体力繁重的劳动。在集体劳动中,为了排解超强的体力消耗,释放内心的苦闷,同时也是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吆喝声,这种有节奏的吆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节奏强而有力的劳动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作用。这些劳动号子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成“有领有合”的音乐演唱形式。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南部运河一带流行的纯人声演唱形式“四句腔”就是在运河号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也将“拉魂腔”称为“四句腔”,是因为它的曲式结构基本上都是四句一段,领唱为前三句半,众人唱后半句。通过现有的“柳琴戏”曲目可以看到,很多曲目融入了“四句腔”这一音乐元素,由此判断,“柳琴戏”是在“四句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清朝道光年间,“四句腔”随着“拉魂腔”的形成和流行而逐渐消失。

二、“拉魂腔”的地方性特点

从民间小戏转变到一个戏曲剧种,“柳琴戏”音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多种的民歌曲调、拖腔技巧和其他剧种的曲牌等等。它是在流行于鲁南地区的“肘鼓子”、“花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梆子戏、柳子戏、锣鼓铳子以及琴书、河南坠子等曲艺、戏曲的音乐素材,逐渐发展形成的。冯光钰先生曾在有关戏曲声腔分类的问题上提出“本土腔”概念,对于“地方化”剧种的声腔属性进行了梳理。何谓“本土腔”?简单的说就是带有浓郁当地特色的戏曲声腔。因为“本土腔”是直接从本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基本上在特定的地域内流行,带有地域的局限性,因此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途径单一,传播方式主要以原生形态进行。”③柳琴戏作为具有明显地域性的地方剧种,它所呈现的唱腔正是在“本土腔”的环境下孕育而出的。在鲁南地区,贫苦的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要靠外出行乞度日,唱曲为生。用于乞食的唱腔被称为“姑娘腔”,也称“周姑子”,在《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枣庄市〈文化志〉资料专辑》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滕县东南门外有唱“周姑子”武氏兄弟,他们将“周姑子”加以改编发展成为“怡心调”。而后,他们的徒弟又将“怡心调”改称为“拉魂腔”。这一唱腔在传唱中得到不断的发展,成为“柳琴戏”的唱腔来源之一,对于“柳琴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后来的“柳琴戏”演唱也同样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演员可根据情景即兴自由地发挥,在骨干旋律的基础上可依词加入必要的拖腔。

女腔上翻高七度大跳及男腔落音加入衬词是“拉魂腔”唱腔的显著特征之一,这种特点的形成,与鲁南花鼓的曲调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拉魂腔”音乐的形成也受鲁南花鼓这一种民歌形式的重要影响。大跳音程的运用在柳琴戏唱腔旋律中比较广泛,四至八度的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其具有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一带人民的豪爽性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清代末年,花鼓受到其他民间歌舞和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乐器与表演分离的形式,艺人们的表演形式也更加灵活生动,表演者时而手拿扇子、手绢等作为道具,边唱边舞,曲目的内容多反映一些生活情趣和传说故事。锣鼓铳子虽在花鼓的基础上形成,但其性质与花鼓已具有根本的差别,由于具备了角色分工与故事情节,锣鼓铳子已具备了一些戏曲形式的初步基础。柳琴戏艺人们从多元的民间音乐素材中吸收和完善,使柳琴戏音乐更加成熟和富有乡土特色,经历了长期音乐实践后它们已经成为柳琴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柳琴戏”的现状

“柳琴戏”作为地方戏曲是在特定的本土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也是与生俱来的。它在从未中断的传承和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传统,并与广大的百姓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脉相连,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并首批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对“柳琴戏”这样的地方戏曲产生巨大的影响,发展和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对“柳琴戏”的继承和发展不到位,体现在对“柳琴戏”的支持和扶持的力度不够,“柳琴戏”专业演出机构面临尴尬的境地,演出活动单一,社会认可度不高。二是热爱“柳琴戏”的民间老艺人和专业人士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艺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对“柳琴戏”的认识不足,缺乏传承的意识。三是缺乏创新的意识,不能与时俱进,曲目较少,题材陈旧,不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四是“柳琴戏”的群体服饰、化妆过于夸张,容易给人格调不高的感觉,这些都制约着“柳琴戏”的推广。

四、从非遗保护到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曾在20世纪90年代对“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④

应该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是柳琴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前提,由此可见,费老的“文化自觉”思想,对于柳琴戏的保护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加深,由此而逐步增强文化自觉的意识,在保护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更要发展和创造我们新的音乐文化。

其一,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小组,由地方文化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广泛参与,逐步加大对“柳琴戏”艺术团体的政策扶持,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柳琴戏”的保护工作。

其二,在积极整理和保护“柳琴戏”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新曲目和演出形式,将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搬上舞台。在把握“柳琴戏”固有精髓的同时,将现代音乐元素、服饰特色等融入“柳琴戏”中,体现当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取向,提高观赏性,满足不同群体的欣赏需求。

其三,在保护中坚持“活态”传承方式。结合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为现有的柳琴戏团体拓展发展道路。创造多渠道、多角度地传播“柳琴戏”文化,融合地区文化元素打造传播平台,加入现代化科技元素丰富柳琴戏表演舞台,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使柳琴戏的传承不褪色。

其四,传承和发展“柳琴戏”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来完成。积极培养“柳琴戏”创作和演出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的队伍,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同时还要要立足学校,积极开展柳琴戏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音乐。

注释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

③冯光钰.本土腔论——戏曲声腔分类的新思考[M].音乐探索,2000.

④费宗惠,张荣华编.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1]孔培培.腔里拉魂——从拉魂腔到柳琴戏的传承与变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汪人元.文化自觉与现代戏曲音乐发展[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3,(5).

[责任编辑:吕 艳]

J80

A

1004-7077(2015)03-0132-03

2015-04-21

魏丽娟(1981-),女,山东济阳人,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讲师,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山东民间舞表演与音乐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柳琴剧种音乐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现状与思考——写在江西剧种普查之后
柳琴改革完成后的艺术特色及发展概况浅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