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纤支镜诊治中的应用

2015-02-01 18:27王文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3期
关键词:纤支镜医患关怀

王文玉

心理护理干预在纤支镜诊治中的应用

王文玉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本院内镜中心50例纤支镜检查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紧张焦虑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结果 护理干预后患者紧张焦虑发生率及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干预前(P<0.05)。结论 接受纤支镜检查患者存在明显的紧张焦虑状态, 对纤支镜检查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

护理干预;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技术是肺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因其刺激性强及患者对相关知识认知缺乏, 对接受此诊疗存在畏惧、焦虑心理, 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接受。持续的焦虑紧张,会导致一系列生理体征的改变, 如失眠、尿频、血压、心率、呼吸增加等。最终影响诊疗正常进程, 甚至贻误疾病的及时诊断治疗。为改变现状, 在纤支镜护理中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进行主动沟通,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某一周预约的50例纤支镜诊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第1次接受此项操作, 胸部CT显示肺部病变, 申请经纤支镜诊断,无诊疗禁忌[1]。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18~83岁,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 中学32例, 大专及以上1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预约, 了解凝血功能、传染病血检、血压、心电图、当前诊断、用药、纤支镜诊治要求等。告知:术前准备、手术介绍及风险提示。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心理干预:①评估: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对疾病了解、对纤支镜诊治了解、患者文化程度等。②计划:根据对患者评估情况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③实施:根据个性化方案进行针对性护理, 首先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亲切称呼, 态度和蔼, 热情诚恳。对于惧怕疼痛不适的患者, 讲解气道结构, 检查方法, 配合方法, 练习深呼吸放松方法, 讲解配合的重要性;对于惧怕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讲解纤支镜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经过预约评估的患者, 安全性相对较高以及成熟规范的技术和完善的应急保障, 纤支镜检的微创性和不可替代性, 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积极应对, 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对于过于焦虑恐惧者或年龄小者, 首先安慰患者, 讲解纤支镜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请有经验患者现身说法, 必要时, 家人陪检或工作人员陪检, 教授深呼吸及联想式自我方松方法, 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给予多形式教育、如图文展版、宣教资料、录像等;④家庭支持疗法:除对患者进行宣教外, 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 以便更好理解该项诊疗, 并履行亲人职责,给予患者鼓励和关怀, 以良好心态配合检查与护理, 配合督促患者按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如:禁食水4 h, 高血压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 前晚休息不好患者, 遵医嘱适当服用镇静剂, 遵医嘱备齐所需资料等。

1.3 评定标准 焦虑情绪评定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 根据中国常模, 以标准分>50分为有肯定焦虑的标准。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评定1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紧张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前焦虑患者20例, 占40%; 护理干预后焦虑患者11例, 占22%; 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A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患者SAS评分(50.25±12.40)分, 护理干预后(35.26±10.56)分,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明显下降(P<0.05)。

3 讨论

纤支镜技术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 但刺激性强, 操作中患者有窒息感, 风险大, 要求操作者动作轻柔, 技术娴熟, 不仅对医务人员技术要求高, 也需要工作人员的医学人文关怀以及患者的主动配合。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以及对该技术的认知缺乏, 会导致其一系列生理体征的异常变化, 增加诊疗的风险。本研究50例患者干预前焦虑紧张发生率为40%, 手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主动护理干预, 采用问卷评估心理, 了解需求, 针对评估, 制定个性化指导, 既重视患者个体心理, 做到人文关怀, 也加强了医患沟通, 使医患有共同思维和语言, 共同参与疾病应对, 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干预后焦虑发生率及评分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 纤支镜诊治前, 积极对患者进行主动心理干预, 可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 降低操作风险, 利于诊治进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 医学的发展, 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 已不能忽视。既往见病不见人的医学模式, 忽视人的因素, 已影响医患关系和医学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医学人文精神的甘露, 医务人员也越来越来需要患者和社会人群的主动参与和配合, 越来越需要有共同的思维和语言, 战胜更多的疾病。医务人员发挥自己职业优势,对患者进行正面引导和健康教育, 施以积极的鼓励和暗示,使患者产生良性情绪, 对疾病诊治抱有强烈的信心和期望,主动努力配合治疗, 医患形成协同作战联盟, 则医患关系和医学发展的美好局面将从此展开[2]。

临床工作中, 给予患者提供医学人文关怀措施, 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也要深入学习人文关怀知识, 建立人文关怀护理理念, 并将人文关怀理念应用于在职和在校护理教育中, 有利于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从而在临床工作中提供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 倪子俞.呼吸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97-98.

[2] 王锦凡.医患沟通学.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180

2015-03-03]

450008 河南省胸科医院内镜中心

猜你喜欢
纤支镜医患关怀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纤支镜灌洗对肺炎伴脓毒症患者CRP水平与症状指标的影响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纤支镜导管介入给药治疗支气管结核病的临床护理探讨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