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现状与对策

2015-02-03 09:28黄旭春
甘肃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黄旭春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1—0095—01

儿童时期可以说是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在儿童时期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无疑会给他们带来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受益终生。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诵读到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学习方法的丰富更有帮助。探索农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以及教师访谈等方法,笔者发现,当前农村学校在经典诵读实施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状况。

1.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够。在经典诵读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去背诵,对于经典作品的讲解只是简单地翻译而已,至于学生能不能理解,教师则不太在意。

2.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我们知道诵读与背诵是不同的,诵读并不等同于背诵,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哪怕暂时背会了,过后也会很快忘记,这显然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积极性。

3.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不够。单纯以背诵的方式进行经典诵读,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不够。小学生本身自我约束性就不强,如果课堂教学方法枯燥,学生感觉不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则会降低诵读兴趣。

二、改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对策

要想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教学环节设计得好,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着重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以及认知参与三个方面切入,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1.心与心交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我们知道,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儿童时期是人生情感真实细腻的时期,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纯洁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情感是真实的。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就要唤醒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2.以赛促学,实现学生的行为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经典诵读与开展竞赛或诗文表演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以及表现的欲望。比如,在教授《春日》这首诗时,让学生找出或者说出有关赞美春天的诗句,说得最多的学生能获得一份小礼物。如此一来,学生纷纷举手背诵诗句。另外,教师还可以将音乐和经典诗文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调动起来,结合诗歌的主题选择那些与诗歌有联系的音乐,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去诵读诗文。

3.角色扮演,加强学生的认知参与。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课堂学习要实现师生全面互动,即学习过程的交际化,这是将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项分析指导变为师生共学互动的双向交流。所以,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当遇到可以编排成课本剧的诗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排,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例如,在教授李白的《赠汪伦》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学生表演得很认真,李白站在船头挥着手向汪伦告别,表演汪伦的学生流着眼泪,一边打着拍子,一边唱着送别的歌。这种表演使学生对诗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并顺利进入到诗境,感受诗意,使学生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改进,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各种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符合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