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东海防城堡的调查与考证——以金州卫、复州卫为中心

2015-02-07 05:19刘俊勇
东北史地(学问) 2015年4期
关键词:金州烽火台重修

刘俊勇

明代辽东海防城堡的调查与考证——以金州卫、复州卫为中心

刘俊勇

[内容提要]明代辽东海防城堡是以卫城为中心,辅之以其他沿海城堡和驿城,有效地对沿海烽火台实行管理,使沿海烽火台与城堡成为有机统一体,从而起到防御倭寇、保卫海疆的重要作用。明代辽东海防城堡建设始自洪武四年(1371),都指挥使马云、叶旺首先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树立木栅以资防守。同时,开始督修金州城。明代修筑、清代重修的金州卫城现已荡然无存,复州卫城仅残存清代重修的东门和一段残墙,其余的沿海海防城堡除个别的几座外,大多也已不存。

明代辽乐海防城堡

明代是辽东海防城堡建设的高峰期。究其原因,自元末以来倭寇疯狂掠夺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辽东半岛沿海地区更成为重灾区,饱受倭乱之苦。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地威胁着辽东沿海特别是金州卫、复州卫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武四年(1371),明朝廷遣马云、叶旺率军从山东登莱渡海,迅速占领了辽东半岛南端。由于辽东地区较长时期处于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军队所用物品都要依靠登辽海道从山东转运。洪武三十年(1397)后,辽东屯田大见成效,军饷已基本自给,大规模的军粮海运也暂告一段落,但布匹、棉花等物资仍由山东登州海运入辽,尤其是辽东荒歉之年,内地赈济粮食仍由海运入辽。嘉靖中期,倭寇再度猖獗,辽东海运遂告停止,直到万历十四年(1568)因辽东水灾,始以天津通州仓粮海运入辽,辽东海禁才告解除。万历二十六年(1598)为抗倭援朝,明军入朝作战,山东、天津每年都海运24万石粮食入辽,然后陆运入朝。对于登辽海道这条辽东军民的生命线,明朝廷自始至终都给予特别的关注。正是因为上述两个原因,有明一代辽东海防一直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明代辽东海防城堡是以卫城为中心,辅之以其他沿海城堡和驿城,有效地对沿海烽火台实行管理,使沿海烽火台与城堡成为有机统一体,从而起到防御倭寇、保卫海疆的重要作用。

明代辽东海防城堡建设始自洪武四年(1371),都指挥使马云、叶旺首先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树立木栅以资防守。同时,开始督修金州城。明代修筑、清代重修的金州卫城现已荡然无存,复州卫城仅残存清代重修的,东门和一段残墙,其余的沿海海防城堡除个别的几座外,大多也已不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笔者曾多次调查明代金州卫、复州卫境内的沿海城堡和驿城,特别是2009年以来为配合国家文物局明清海防遗址保护项目,又多次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和考证情况报告如下。

1.红嘴堡

红嘴堡又称镇海关,当地俗称红土城子,位于普兰店市(原新金县)皮口街道新海社区西城屯北。《全辽志》有“红嘴堡,原废。嘉靖三十三年新复,官军一百三十五员名”①的记载。清《盛京通志》云:在宁海县(金州)城东一百二十里,周围二里一百八十步,一门。城为砖土合筑,城墙内壁为红色和黄色土夯筑,外包以青砖。平面呈正方形,经2009年全国文物普查调查确认,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100米。城壁包砌青砖现已散落在城址周围,仅存东、西和西北角三段残存夯土城壁。东段长约40米,残宽约2-3.5米,残高2-2.5米;西段长约20米,宽约1米,残高约0.5-2米;西北角长约27米,宽约3.5米、残高约3.5米。从夯土壁测得每一夯层厚约15厘米,据城址周围居民住宅院墙所用包砌青砖测得砖长39厘米,宽18厘米,厚11厘米。原城壁高约8米,底宽约3米,顶宽约2米。门一,位于南面正中,宽约6米,半圆形拱顶,门前筑有瓮城,前临黄海。

红嘴堡与归服堡同时修筑于永乐二十年(1422),惟规模小于归服堡,曾一度废置,嘉靖三十三年(1554)恢复设防,重修时于四角添建角台,门上嵌有“镇海关”三个大字的石额,现已不存。红嘴堡毁于清代,至1894年甲午战争时尚有一段较长城壁,俄国侵占旅大(今大连市南部)时期(1898-1905),为扩建“貔子窝市”(今普兰店市皮口街道)街道,再次将城壁破坏。2013年,普兰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利用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对城址西北角及西南角进行了修复,使得红嘴堡得到有效保护。

红嘴堡为金州卫下的沿海城堡,据《全辽志》记载,其监控区内墩台有旧石山儿台、红嘴台、韩家滩台、峰堠岭台、谎烟台等5座墩台。红嘴台即今普兰店市皮口街道红嘴堡城附近。其余各台有待考证。

《辽东志》未见记载的路台——永安台,位于今普兰店市皮口街道新台村大李屯东北小丘陵上,呈圆柱状,系砖石结构。台基以花岗岩石块筑砌,台身用大青砖砌成,高约10米。台四周原有石筑围墙,门南,有“永安台”石门额嵌于门上。20世纪90年代找到了解放前夕已不知下落的石门额。测得石门额长103厘米、宽46厘米,自右向左阳刻“永安台”三个大字,上款阴刻小字“金州卫指挥使□福重修”,下款阴刻小字“万历十八年五月吉旦立”等字。万历十八年为公元1590年,其台称“永安台”源于自名。既是重修,可以断定其始建年代至少应在此前数十年甚至更早。同时也明确了此路台属于金州卫所辖。站在永安台上,周围一览无遗,尤其是可以监视黄海海面,是明代防御倭寇和保障海运的重要军事设施。“永安”二字反映了明代军民企盼永久平安的美好愿望。

2.归服堡

归服堡位于金州卫城东北一百六十里,地属今普兰店市城子坦街道春满社区昌盛街阳光路,濒临黄海,东连黄骨岛堡,西接红嘴堡,与今长海县大长山岛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辽志》有“归服堡,原废。嘉靖三十三年新复,官军一百三十员名”②。与红嘴堡同时修筑于永乐二十年(1422)。城为砖石土合筑,城墙内壁石筑,外包以青砖。平面呈长方形,经实测,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5米。据调查,城墙高约10米,基宽约3米。门二,南、北各一,石砌券顶,门宽5米。南门为正门,门上嵌有“归服堡”三个大字的石门额,门外环以瓮城。归服堡毁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归服堡”石门额由当地居民保存到城内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三清观院内。石门额长90厘米,宽60厘米,阴刻“归服堡”三个大字。随着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城墙砖石大多被拆除用于建房铺路,经2009年全国文物普查调查确认,今仅存北面夯土墙和部分砖包夯土墙,长20余米,残高2.15米;西城墙残垣高约3米。青砖长32-33厘米,宽16厘米,厚9-11厘米。2012年,普兰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利用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对城址西北角及北部部分城垣进行了修复、加固,使归服堡得到有效保护。

归服堡为金州卫下的沿海城堡,据《全辽志》记载,其监控区内墩台有榆树庄科台、杨家套台、欢喜台、平阳台、窟窿台、涌道台、松子台、滥石台、虎头台等9座墩台。各台具体地点有待考证。

3.黄骨岛堡

黄骨岛堡位于今庄河市(原庄河县)东约15千米的黑岛镇黄贵村城街屯北,《辽东志》、《全辽志》和明代辽东文献中有记载。据文献和现有调查资料,城墙为砖石土合筑,城壁虽毁,今仍可见其隆起于地面。城内面积约2.4万平方米。城北约1.5千米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山岗,城南伸向黄海中的突出部分,古时称黄古(贵)岛,现名大南岛(樱桃山),城东北为丘陵地带。清代城东建有“古善寺”,民国十五年(1926)毁庙建校时,在十八罗汉殿后挖出一通明代石碑,镌刻有“御赐□□□镇守使”等大字,正文内容是表彰黄贵功绩,落款是“嘉靖□年□月□日”。《辽东志》记载“黄骨岛堡,官舍馀丁二百一十员名”③;《全辽志》记载“黄骨岛堡,官军二百一十四员名”④;黄骨岛堡当建于明代正统八年(1443)《辽东志》纂修之前,曾一度废弃,嘉靖三十三年(1554)重修。在金州卫下的诸堡中,其驻守官兵数量是最多的,仅次于金州卫城,其地位十分重要。

黄骨岛堡监控区内墩台有七宝台、中心台、总管台、望海台、出海台、背阴台、青石台、九转台、皂隶台、龙湾台、虎头台、褡裢台、接火台、样台等14座墩台。各台具体地点有待考证。

4.木场驿城

木场驿城位于金州卫“城西南六十里”⑤,今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前牧城驿村,其地处金州卫城与旅顺城交通要道中段,为金州到旅顺必经之路,可视为海防驿城。建于永乐十三年(1415)后,其状长曲如船,当地又称船城,南宽北窄,南北长约594米,东西最宽处约270米,周长约1548米。“周围二里二百四十一步,南、北二门”⑥。城内有百户所和驿站官署、递运所,常驻守城官兵和驿卒。古城南北成一条直线,西城墙成曲形,南、北城墙长度不同,北城墙高于南城墙。东、南、北三壁用大方石块砌成,中间填土,西壁以土夯筑。20世纪末尚存南门和与之连接的一段城墙,南门以大方石砌成,青砖起券,高6米有余,进深约7米,宽约5米;城墙宽约4.5米,高约5米,下砌方石8层,上砌大青砖13层。城内还建有关帝庙和娘娘庙,据调查资料和现存的同治四年(1856)关帝庙重修碑,可知关帝庙建于明代中期,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明万历五年(1577)、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同治四年(1856)四次重修。木场驿城外东、西山岗上尚存烽火台遗址。2014年因房地产开发,现仅存南门一侧及与之连接的数米城墙。

木场驿城监控区内有黄羊川台、平岛台、沙河口台、青泥凹台、罗家口台、双庙山台、营城山台、鞍山台、牛心山架台等9座墩台和木场山架、虎狼山架、泉水山架、独山架、狗儿峪架等5座墩架。据学者钟有江考证,木场驿监控区内墩架大多名称与今之地名发音近似,如黄羊川即今黄泥川,平岛即今小平岛,沙河口即今沙河口,青泥凹即今青泥洼,鞍山即今鞍子山等,监控范围包括今大连市甘井子、沙河口两区和旅顺口区一部分⑦。罗家口在今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附近。学者孙宝田《旅大文献征存》卷二记有:“古墩即烽火台,金州处处有之。遗址早就湮没,惟革镇堡(原名葛针堡)村东之烟墩,未甚颓废,其完整者南北两面各约九丈五尺,东西两面各约30米,高约10米。石筑方形。传说旧时每台置守备兵五六人,传达通信机关,又行旅居民,遇敌时为收容避难之所。多为明代建筑”⑧。孙宝田所记墩台当为罗家口台;双庙山在今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附近;独山当指今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磊子山;狗儿峪去金州城南七十五里,当指今大连市沙河口区马栏河谷。

5.羊官堡

羊官堡位于瓦房店市(原复县)仙浴湾镇宁家村羊官堡屯,为复州卫所辖重要的海防城堡。羊官堡为封闭式平原城,四壁内外系以红褐色石块交叠筑成,从城壁剖面观察,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和外层为方整的大石块包砌,中层为填充的小石块。城平面呈长方形,方向345度,周长约841.9米,其中东壁长约247米,西壁长约251.7米,南壁长约161.4米,北壁长约181.8米。城壁存高约6米,厚约5.4米。现城四壁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西、北、南三壁均出现大面积的坍塌,仅东壁北部约数十米长的一段保存完整。西壁北部内侧有便于登城壁的台阶。

城之南、北壁各辟一门。南门位于南壁稍稍偏西,门宽约3.5米,东侧约5米处有一门楼,长约4.5米,宽约5.3米,高约6米;北门为正门,位于北壁西部,门宽约4.6米,两侧各有一门楼,高、宽与南门相同,惟长度不同,约8.1米。城壁东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角台,东南角台略小,长约6.4米,宽约7.5米,高约6.5米;西北角台较大,呈正方形,边长约19.5米,高约9.5米。城东壁中部上面建有一座石方塔,当地称之为塔寺,据1960年文物普查队孙庆春访问村民记录,该塔寺右上方原有石条,其上镌刻“镇夷”两个大字,小字为“唐尉迟敬德二次重修”。但自1960年以来历次对羊官堡城的调查,并未发现此石条,极有可能是误传或附会。西北角台与西壁连接处有当地俗称的“水牢”、“水池”等遗迹。据1960年调查,当地村民称北门原有门楼,其上嵌有石门额,门楼毁于1927年2月29日的一场大风。

城内原有真武庙、山神庙等建筑。真武庙位于近北门处,坐北面南,面阔三间,门前右侧立有雍正六年(1728)《重修真武碑记》,左侧立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真武庙碑记》两通石碑。殿前有石筑钟楼。据雍正六年(1728)《重修真武碑记》所载:“我羊官堡之真武庙创自明季,列于通衢,威镇北门,想必灵应一方”,可知此真武庙始建于明末,而且位置在北门内显著位置。据碑文记载,至雍正六年(1728)之时,神像久已损坏,殿宇倾坍,往来行人孰不目睹心伤。幸有主持重塑神像,重修庙宇,“四方善信君子靡不喜施乐助,不日而告厥成”,恢复了昔日规模。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再次重修。真武庙1966年9月毁于“破四旧”中。山神庙很小,与饮水井很近。毁于何时已不可知。1960年文物普查时,“羊官堡”石门额置于庙前台阶上,后又被砌在猪圈里。

2009年4月6日,笔者在进行明清海防调查时,发现了失踪已久的“羊官堡”石门额,随即通知了瓦房店市博物馆同行,现已为瓦房店市博物馆收藏。

民国九年(1920)《复县志略·艺文略》收有张时和“过羊官堡”一诗。张时和,字志平,复州人,清末庠生,民国八年(1919)协修《复县志略》。该诗前有小注:“城西南三十五里,南、北二门。北门有石匾,刻曰羊官堡,明嘉庆四十二年重修。盛京通志作杨官堡”。此处明嘉庆四十二年,实为明嘉靖四十二年。诗中写道:“羊官何日误杨官,断碣模糊仔细看,半壁石城衔落日,不堪久立海风寒。”从该诗前小注,可知至迟在民国八年(1919)时,“羊官堡”石门额上的小字尚可辨认。仔细辨认近年发现的丢失已久的“羊官堡”石门额,上面依稀可见两侧刻有小字,可据张时和“过羊官堡”一诗前面的小注,参照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永安台”石门额上款“万历十八年五月吉旦重修”和下款“金州卫指挥使□福”⑨,推测近年发现的丢失已久的“羊官堡”石门额上、下款应分别为“嘉靖四十二年重修”和“复州卫指挥使□□”。

近年出版的书中有称羊官堡南门上镶嵌“羊官堡”石门额者⑩,显然是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认为羊官堡城南门是正门,应予纠正。

进一步定义已知信息协同成员节点的集合为,则有相应地,未知信息协同成员节点的集合进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节点失效策略转化为已知信息节点集合的确定问题。为确定集合,要解决两个问题:①中包含多少个节点,即已知信息的广度;②中包含哪些节点,即已知信息的精度。

城内现存有古井、真武庙和山神庙建筑构建等,历年来出土有明代灰色布纹板瓦,茶釉缸胎粗瓷片等。还有数个紫红色石臼分别散落在城内居民房屋附近,已有几个石臼由瓦房店市博物馆征集,陈放在院内。

近年来出版的书中也有将羊官堡建城时间定为嘉靖四十四年(1565)⑪,或称羊官堡始建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⑫,皆应予以纠正。

羊官堡周围西山、南山、东山共建有4处烽火台。4处烽火台均位于山顶,以当地产石块筑成。西山有2处烽火台,相距约400米,其中西山北烽火台由石台和1道石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自下而上内收,底边边长约10米,高约5米,台外环一道边长约28米的石围墙,南墙正中辟一门,围墙近东南角处筑有一角台。西山南烽火台是羊官堡城周围4处烽火台中最大的一处,由石台和2道石围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底边长约36米,高约7米,台外环有2道石围墙,内石墙四角筑有角台,南壁辟有1门和2个出入口,北壁辟有2个出入口,东、西两壁各辟有3个出入口;外石墙南壁辟有一门,与内围墙门对应。

南山烽火台较之其他三台要小,与西山北烽火台相似,也是由石台和1道石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底边长约8.5米,高约3米,外环以1道边长约25米的石围墙,门位于北壁稍西。

东山烽火台与西山南烽火台相似,由石台和2道石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底边长约15米,台外环有2道石围墙,内石墙四角筑有角台,西壁正中辟有一门,外石墙西壁正中辟有一门,与内围墙门对应。

羊官堡至迟应建于明代正统八年(1443)《辽东志》纂修之前。城内常年有150名官兵驻守。羊官堡周围的4座烽火台是其重要的附属设施,也应建于这一时期。羊官堡监控区内有11座烽火台,即流星岛台、松山台、北青海口台、石家岛台、骆驼山台、老鸦岛台、野猪山台、横头山台、胖头山台、大黄山台、大孤山台等台。据学者杨致民考察,羊官堡周围约8000米内有11座烽火台,与《全辽志》所记羊官堡属台十一完全吻合⑬。

明代辽东海防城堡与沿海烽火台是有机统一体。以卫城为中心,辅之以其他沿海城堡和驿城,有效地对沿海烽火台实行管理,起到了防御倭寇、保卫海疆的重要作用。

历史证明,明朝廷在辽东实行的以陆防海的战略是切实可行的。正是明初辽东沿海广建城堡墩台,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才有了望海埚抗倭大捷,从而保障了辽东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也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抗倭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附记:在本文搜集资料过程中,承蒙普兰店市博物馆馆长付文才先生和瓦房店市博物馆馆长姜宝宪先生提供图片资料,特此致谢!

①李辅:《全辽志》,沈阳:辽沈书社《辽海丛书》影印本,1985年,第564页B。

②④李辅:《全辽志》,沈阳:辽沈书社《辽海丛书》影印本,1985年,第565页A。

③毕恭:《辽东志》,沈阳:辽沈书社《辽海丛书》影印本,1985年,第401页A。

⑤毕恭:《辽东志》,沈阳:辽沈书社《辽海丛书》影印本,1985年,第509页A。

⑥乔芝三:《南金乡土志》,新亚印务公司出版部,1931年,第29页。

⑦钟有江:《明代金州烽火台考证》,《大连文物》1993年第1期,第31-33页。

⑧孙宝田:《旅大文献征存》,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⑨刘俊勇:《文物史话》,田志军、杲树主编《大连历史文化丛书》(三),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年,第65-66页。

⑩贾秀艳、侯德云总编:《瓦房店的文化遗产》,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51页。

⑪王星航主编:《大连文化遗产图录》,大连:大连出版社,2014年,第61页。

⑫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新闻出版和版权局、文物局):《大连文物要览》,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⑬杨致民:《浅说瓦房店境内的烽火台》,《瓦房店文史资料》1992年(1),第14-21页。

责任编辑:祝立业

K878

A

1009-5241(2015)04-0035-05

刘俊勇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辽宁大连116081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KG007)

猜你喜欢
金州烽火台重修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金州大黑山文献录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金州勇士
黄金时代 金州勇士 GOLDEN STATE WARRIORS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西部冠军,金州勇士!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心情
拒绝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