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太王碑与东北亚古代国家关系

2015-02-07 05:19耿铁华
东北史地(学问) 2015年4期
关键词:百济新罗高句丽

耿铁华

好太王碑与东北亚古代国家关系

耿铁华

[内容提要]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19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记载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和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的统治,以及好太王戎马倥偬、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的功业,同时记述好太王陵守墓烟户的来源、数量和守墓烟户制度。其中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倭寇侵入朝鲜半岛后,高句丽好太王亲率水陆大军往救新罗,击退百济,驱除倭寇的一段战事尤为重要,中国、朝鲜、日本的古籍鲜有记载。碑文按年记载的史实,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东北亚国家的关系。

好太王碑东北亚国家关系

好太王碑是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为其父第19代王建立的墓碑。经过1600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屹立在吉林省集安市东郊大碑村。

一、好太王碑记载的战事

好太王碑的碑身由一整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琢而成,石质粗驳,呈不规则方形柱体。高6.39米,幅面宽度不等,大体在1.34—2.00米之间。无碑首,无赑屃,基座是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碑文四面环刻,共计44行,每行44字,除去空刻、抬头,原有文字为1775字,目前可辨识者在1600字左右。碑文内容大体分三部:第一部分记述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和邹牟王、儒留王、大朱留王前三王的传承,以及好太王统治时期“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的情况。第二部分记述好太王一生戎马倥偬,东征西讨,征辽东、伐百济、救新罗、驱倭寇、降东夫余等战绩和攻城掠地,开拓疆土的收获。第三部分,根据好太王“存时教言”,对好太王陵守墓烟户的来源、数量详细记载。同时记述好太王为上祖先王墓上立碑铭其烟户,不令差错,制定守墓烟户制度的史实。

这是一座高句丽王族树立的巨大碑刻,记载的高句丽王系,好太王的统治,开拓疆土的战事,守墓烟户制度等都是好太王生前嘱托,长寿王及其臣民认可的,应该是研究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的信史,其中关系到古代东北亚民族和国家关系的记载,备受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学者及公众的关注。好太王碑记载了6次战争,除了征讨碑丽、降服东夫余发生在古代中国东北外,其他4次则是发生在朝鲜半岛中南部地区。碑文记载的资料如下:

1.百残、新罗,旧是属民。由来朝贡。而倭以辛卯年来渡,每破百残,□□新罗,以为臣民。以六年丙申,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

2.九年己亥,百残违誓,与倭和通,王巡下平壤。而新罗遣使白王云:倭人满其国境,

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归王请命。太王恩慈,称其忠诚。特遣使还,告以密计。十年庚子,教遣步骑五万,往救新罗。从男居城至新罗城,倭满其中,官军方至,倭贼退。

3.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轨,侵入带方界,□□□□□石城□连船□□□□□率□□□平壤。□□□锋相遇,王幢要截盪刾,倭寇溃败,斩煞无数。

4.十七年丁未,教遣步骑五万,□□□□□□□□王师□□合战,斩杀荡尽。所获铠甲

一万馀领,军资器械,不可称数。还破沙沟城、娄城、□□城、□□□□□□□□城。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1条史料,多年来各国学者断句、解说各不相同,以至成为东北亚各国学者公认的“辛卯年条”或“辛卯年句”。以往诸家多释为“而倭以辛卯年来渡海,破百残,□□新罗”。水谷悌二郎手中有最好的早期拓本,却释为“而倭以辛卯年来渡□,破百残,□□新罗”,对“海”字产生怀疑。武田幸男遵从水谷释文。井上秀雄则释为“而倭以辛卯年来□□,破百残,□□新罗”,对“渡海”二字皆存在怀疑。经过多年对碑石文字的观察,结合早期拓本校核,我将其释为“而倭以辛卯年来渡,每破百残,□□新罗,以为臣民”。1986年,我的释文在日本发表以后,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著名书法家福宿南鸠先生也认为读“每”字较为合适,并解释为“而るに倭は辛卯年を以つて来寇し,每?に百残·□□·新罗を破?り,以つて臣民と为す”。②将此句用现代汉语表示,则为:“百残、新罗,过去是高句丽的属民,从来就朝贡的。自从辛卯年以来,倭多次渡海过来,而且每次都攻破百残,胁迫新罗(或者是每次都攻破了百济、任那、新罗),把他们作为自己的臣民。自六年丙申,好太王亲率水军讨伐百残。”辛卯年是东晋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好太王刚刚即位。这时候倭寇渡海侵入朝鲜半岛南部,攻破了百济,百济成为倭寇的帮凶,并且要挟新罗,意欲向北侵犯高句丽。而高句丽正处在国丧期间,好太王为其父守孝,不便用兵,只好静观其变。可是,倭寇却变本加厉,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兵半岛。五年以后,好太王亲自率领水军讨伐百济。经过十年庚子、十四年甲辰、十七年丁未几次大的交锋,好太王的水陆大军击败了百济,救助了新罗,驱除了倭寇。碑文中“官军方至倭贼退”,“王幢要截盪刾,倭寇溃败,斩煞无数”,“王师□□合战,斩杀荡尽”等记载,表明了百残、倭寇军队被击退溃败的程度。好太王的军队打败了百济,赶走了倭寇,截获了大量铠甲和军资器械,收复了新罗故地,攻占了百济的一些城池村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倭寇再也不敢侵犯,成功地维护了半岛的和平稳定。

好太王碑记载的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战争,涉及当时东北亚古代国家高句丽、新罗、百济、倭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的相关史书对此均没有记载。碑文填补了这一段历史空白,成为研究东北亚诸国古代关系的重要史料。自清光绪三年(1877)好太王碑被发现,光绪六年(1880)好太王碑完整拓本出现130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学者的重视,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尽管学者们对于“辛卯年条”的断句,解说有所不同。但是,倭寇在4世纪末至5世纪初曾经不止一次地侵入朝鲜半岛的罪恶事实是不容否认的。在高句丽和新罗军队的联合抗击下,百济和倭寇惨败,倭寇被驱除朝鲜半岛的事实也是不容否认的。

二、高句丽与东北亚诸国的关系

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高句丽邹牟王建国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接受汉朝的封赐,受汉代地方的管理,有史料可证。

《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可知,高句丽建国不久,就接受了汉的“朝服衣帻”,“鼓吹技人”,使用的是“汉官仪”,高句丽王俨然汉代地方官员。然而,其职位并不高,从高句丽县令来管理其国家户籍便可见一斑。

《汉书·王莽传》记载:“始建国元年,五威将奉符命,赍印绶,王侯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因收故汉印绶……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南出者,逾徼外,历益州,贬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十分明确,王莽取代汉朝统治后,派遣五威将带着符命与印绶,将王侯以下官吏贬降使用,收回汉朝廷的印绶,改授莽新政权的印绶。这时高句丽王与其他边鄙郡国之王如句町王、匈奴王、夫余王等一起被贬为侯。很显然高句丽、夫余、句町、匈奴等若未被汉朝封王,王莽就无从贬王为侯了,更何言收回汉印绶,改授莽新印绶了。这一史料证明,王莽以前,汉朝已对句町、匈奴、高句丽、夫余等诸侯国君封了王。

《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记载:东汉“建武八年(32)高句丽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安帝永初五年(111),宫遣使贡献,求属玄菟”。很清楚,如果没有王莽时期贬高句丽王为侯,就不可能有“建武八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的记载。也就是说,高句丽自西汉元帝建昭二年立国称王,成为汉高句丽县内的地方封国,得到了汉王朝的认可,并赐与“朝服衣帻”,“鼓吹技人”。王莽始建国,将高句丽等地方封国之王更名为侯。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才恢复了被王莽贬黜的王号。这三条史料是相互关联的。到了东汉安帝永初五年,高句丽不断发展,疆域扩张。最初是在汉高句丽县境内,此时已经扩大到高句丽县外之玄菟郡内,因此才会提出“求属玄菟”。

以上几条正史记载,既有连续性,又有逻辑性,符合高句丽发展的规律。可以认为,高句丽建国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同时西汉对于高句丽王权给予承认,由高句丽县令管理户籍,高句丽王穿着汉朝官府,使用汉官仪仗。这些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后来的高句丽王都受到中原政权的册封,高句丽王也不断派遣使臣前往中原朝贡。好太王在位前后,接受中原册封的记载主要有:

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前燕慕容儁册封高句丽故国原王钊为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王如故。③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后燕慕容宝以高句丽好太王安为平州牧,封辽东、带方二国王。④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东晋安帝以高句丽王琏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⑤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征东将军高句丽王琏,进号征东大将军。⑥

公元4世纪以后,高句丽诸王都受到中原各政权的多次册封。不仅同意其为高句丽王,而且加职位和爵位。如果说,两汉之际,高句丽王自邹牟以下被中原封为高句丽王,成为汉政权下的地方官吏。中原承认高句丽地方封国的地位,使之在两汉版图内合法化。到了魏晋以后,高句丽故国原王以下诸王,中原各政权在承认其为高句丽王的基础上,还加封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辽东带方二国王等职衔与爵位。这就不仅是政治上的承认,而且赋予实权——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可以对东方诸国行使征讨之权力。好太王更是被封为辽东、带方二国王,管理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各民族事物。在这一前提和背景下,好太王理所当然具有很大的军事权力。

值得注意的是,好太王被慕容宝封为辽东、带方二国王是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第二年(396)即好太王碑所记“六年丙申,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这既是好太王行使辽东、带方二国王的军事征伐权力,也是惩罚倭寇帮凶百济,救助新罗的大好时机。

可以看出,好太王亲率大军在朝鲜半岛南部征战时,后面是有中原政权为强大后盾的。高句丽是中原政权管辖下的地方政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天子与诸侯王的关系。而高句丽好太王与新罗、百济以及入侵倭寇的关系,至多不过是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的关系。

首先说高句丽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是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以东的古代国家。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新罗“始祖姓朴氏,讳赫居世。前汉孝宣帝五凤元年甲子四月丙辰即位,号居西干。时年十三。国号徐罗伐”。前汉孝宣帝五凤元年甲子,即公元前57年。至公元935年灭国,存在了992年,传56代王。都城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庆州及其附近至今保存着新罗都城的遗迹和大量的王陵建筑等,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句丽建国后不久,开始对外扩张。向南攻打乐浪,势力逐渐进入半岛中部的乐浪、带方地区,于是便和新罗、百济的北部临近,双方实力的消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关系。公元3世纪中叶,高句丽东川王出师侵扰新罗北部边境。新罗人看到高句丽军队英勇善战,向南进军的势头正强,一时难以与之抗争。便在曹魏正始九年(248)派遣使臣与高句丽结好。自此以后的一百多年间,高句丽与新罗一直友好相处,新罗不断遣使向高句丽朝贡。⑦这也是当倭寇入侵新罗,新罗王派人向高句丽求援的社会基础。在好太王统治时期,正如好太王碑文记载,高句丽多次出兵救助新罗,帮助其击退百济,驱除倭寇,收复失地,重建家园。

高句丽与新罗的友好关系一直维持到长寿王后期。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长寿王将都城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迁到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市),势力向半岛南部发展。新罗王与臣民感到了威胁,于长寿王三十八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派人袭杀高句丽边将。长寿王将派兵讨伐,新罗王遣使谢罪,关系稍得缓和。长寿王四十二年(454)派兵侵入新罗北边。长寿王五十六年(468),春二月,王以靺鞨兵一万,攻取新罗悉直州城。长寿王七十七年(489)秋九月,派兵侵犯新罗北部边境,攻陷孤山城。⑧

高句丽与新罗自长寿王后期开始交恶,直至高句丽灭亡,双方一直处在断断续续的战争状态。高句丽不断侵犯新罗和百济北部边境,迫使新罗与百济暂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来自高句丽的军事威胁。高句丽向南发展的势头也因新罗和百济的共同抵抗而逐渐减弱。唐太宗贞观年间,出兵征高句丽,新罗乘机夺取高句丽土地,并与唐朝军队联合,最终灭掉了百济和高句丽。

再说高句丽与百济的关系。

百济是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以西的古代国家。百济建国的传说有多种。《三国史记·百济本纪》有始祖温祚说,始祖沸流说。《隋书·百济传》有始祖仇台说。《续日本书纪》有始祖都慕说。《三国史记·百济本纪》记载,百济公元前18年建国,到公元660年灭国,共历678年,传31代王。初都慰礼城(今韩国汉江南岸一带),后迁都汉山城(今首尔)。汉山城被高句丽攻破后,迁都到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最后迁都到泗沘(一名所夫里,今忠清南道扶余)。百济建国后,致力于向南发展,与高句丽交往并不多。高句丽故国原王三十九年(369)秋九月,王以兵二万南伐百济,战于雉壤,被百济大败。四十一年(371)冬十月,百济王率兵来攻平壤城,故国原王率兵出城迎战,为流矢所中,当月二十三日死去。⑨从此以后,高句丽与百济结下仇怨,双方之间战事不断。特别是在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多次出兵征讨百济。《三国史记·广开土王本纪》和好太王碑均有记载。好太王即位之初,倭寇几次渡海侵入朝鲜半岛。百济被倭寇战败,充当了倭寇的帮凶,向新罗出兵,占领城市村庄,新罗王派遣使臣向高句丽求援,于是,好太王亲率大军往救新罗。与百济和倭寇连续交战,最终大败百济,驱除了倭寇。

高句丽与百济相互仇雠,到长寿王时更为严重。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交战。导致长寿王六十三年(475)亲自率三万大军进攻百济,攻陷百济都城,杀死百济王扶余庆,虏获男女八千多人。百济不得不与新罗联手以应对高句丽向南扩张。直至隋唐时期,大兵征讨高句丽,高句丽与百济言和,共同应对隋唐军队。在唐朝和新罗联军的强大攻势下,百济于公元660年被首先灭掉。

最后说一下高句丽与倭的关系。

倭既是对倭国的称谓,也是史家对日本列岛上诸多小国的集合称谓。《后汉书·倭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六十人,愿请见。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三国志·倭人传》亦载:“倭人在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驿所通三十四。”

文献记载表明,汉武帝以前,倭人就生活在东南海岛上,分成百余小国。武帝时有三十余国与汉朝有联系。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曾派使臣入汉。光武帝赐印绶。清乾隆四十九年(日本天明四年,1784年),日本福冈志贺岛叶崎村的二位佃农秀治和喜平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一枚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高约0.9厘米,上有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白文印文为“汉委奴国王”。⑩此印应该是东汉光武帝赐予的“汉倭奴国王”金印。这一珍贵文物的出土,进一步证实了文献的记载。

高句丽与倭的交往稍晚于新罗和百济。山上王三年(199)高句丽派遣使臣出使日本列岛。《日本书纪》记载,美川王二十五年(324)高句丽将自己制造的铁盾献给日本,颇受武士们的喜爱。此外,史书记载不多。好太王碑上记载倭寇侵入朝鲜半岛的文字则是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倭交往最为详尽、最为真实的记录。对于研究古代东北亚古代国家的关系非常重要。

三、好太王碑与东北亚诸国关系的思考

好太王碑记载的东北亚古代国家关系,是由于倭寇入侵朝鲜半岛造成的。若从辛卯年(391)算起,至十七年丁未(407),倭寇入侵朝鲜半岛,与高句丽、新罗的战事交涉达17年之久。参战国家有高句丽、新罗、百济、任那加罗和入侵者倭。当时东北亚几个主要国家都被卷入这场持久的抗倭战争。由于篇幅所限,好太王碑记载的还只是那几次主要的战事,而对于较小的征战和相持则付之阙如。就是现存的记载也足以反映这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长期性与艰苦性。时隔1600多年,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首先,高句丽支援新罗,打败百济,驱除倭寇的战争,是在以汉唐为中心的东北亚体制下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这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东北亚诸国的相互关系及其特点。前面引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相关史料,已说明高句丽是中原汉唐以来东北边疆的地方封国,无论高句丽是发展扩张,还是维持现状,大体上都是在汉唐固有的版图之内活动。而且与玄菟郡和中央政权保持着册封朝贡的关系。新罗、百济虽不在汉唐时期的版图之内,但也同样接受中原政权的册封。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以百济王扶余映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镇东将军百济王扶余映,进号镇东大将军。⑫

宋文帝元嘉七年(430)百济王扶余毗复修职贡,宋以其祖映的爵号授之。⑬

陈文帝天嘉三年(562)以百济王扶余明为抚东大将军。⑭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百济王扶余昌遣使来贺,授昌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⑮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春正月己酉,封高句丽王武为辽东郡王,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⑯

在中原政权及其史书中,将高句丽、新罗、百济均列入东夷范畴之内。“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⑰

在中原皇帝和大臣的眼里这些小国都是围绕中原太阳转的星星。至于倭国,虽与中原隔海,很早就接受中原册封。

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光武帝封其为倭奴国王。⑱

宋太祖元嘉二年(425)倭王瓚死,其弟珍立,遣使入宋贡献。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表求除正。诏除安东将军、倭国王。

元嘉二十年(443)倭国王济遣使奉献,复以为安东将军、倭国王。

元嘉二十八年(451)加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如故。

宋世祖大明六年(462)诏倭王世子兴,可安东将军、倭国王。兴死,弟武立,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宋顺帝升明二年(478)诏除武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⑲

倭五王时期,都向南朝刘宋政权朝贡,要求册封,也都得到了相应的诏封。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一样,成为中原政权的附属国。他们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中原统领下的东夷诸国之间的战争。而高句丽则以中央官吏和军事将领的身份参与其中,一直掌控着战争的主动权。

其次,好太王碑记载的战争中,参与其间的诸国结成加成暂时的同盟。高句丽、新罗为一方,百济和倭为一方。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倭寇就曾入侵朝鲜半岛,围困新罗金城,新罗王亲自率兵迎战,大败倭寇,斩杀一千余级。⑳自此以后,倭寇不断侵扰新罗。好太王时,与新罗军队相配合,一起打败百济,驱除了倭寇。倭寇并未因此罢手,时常派小股军队侵入半岛,侵犯新罗。其主要目的在于占领半岛南部地区,并以此为据点逐渐向北进军,灭掉高句丽,最终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再以半岛为跳板,觊觎中国东北地区。倭寇的这一梦想,被高句丽好太王的强大军事力量击得粉碎。

再次,从好太王碑记载中对倭的称谓,可以看出历来侵略者的态度。由于好太王碑文剥蚀损毁的程度不同,学者们对于一些文字的厘定也有所不同,对于碑文中出现“倭”字的次数也有所不同。

在罗振玉先生的释文中,共出现“倭”字9次。其中:

倭6次

倭人1次

倭贼1次

倭寇1次

在王健群先生的释文中,共出现“倭”字11次。其中:

倭7次

倭人1次

倭贼1次

倭寇1次

残倭1次

在我的释文中,共出现“倭”字12次。其中

倭9次

倭人1次

倭贼1次

倭寇1次㉑

如果说罗振玉释文中出现的9个“倭”字,可以代表中国学者传统释文的话,那么直至1984年以前,诸家的释文对“倭”字的隶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分歧。王健群先生《好太王碑研究》的出版,公布了新的释文,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经过碑前辨识,参考各种拓本,对碑文中的“倭”字的数量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其确实存在“倭贼”、“倭寇”这样的贬斥性称呼,诸家的释文中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就连为倭寇帮凶的百济,也被轻蔑地称为“百残”、“残国”、“残主”、“残兵”。

光绪三年(1877)怀仁建县,书启关月山在通沟的荒烟蔓草中发现了好太王碑,光绪四、五年(1878、1879)火焚除苔,光绪六年(1880)出现好太王碑完整拓本。光绪十年(1884)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间谍酒匂景信从中国得到一部好太王碑双勾加墨本,带回日本。对其中的“倭以辛卯年来渡每破百残□□新罗以为臣民”的句子极感兴趣。马上组织编篡课的汉学家进行研究。其中主要人物为青江秀和横井忠直,这两位是日军参谋本部的御用学者。横井忠直曾说过“碑文中大有关系于我者,辛卯渡海,破百济新罗为臣民数句是也”。他们认为好太王碑记载,倭在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曾经占领过半岛,建立殖民统治,因而力主收回殖民的权利,为进一步的侵略寻找历史依据和借口。不久,日本先后侵占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进而侵略中国广大地区,其侵略借口或有来自好太王碑文之嫌。

[注释]

①此文引用好太王碑释文均见《好太王碑新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89页。

②杉谷保宪:《好太王碑と集安の壁画古坟》,日本木耳社,1988年,第261页。

③《晋书·慕容儁载记》。前燕慕容儁册封高句丽故国原王钊为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王如故。这里的“王如故”,证明此前已经封王的事实。

④《梁书·诸夷·高句丽传》记载:“垂死,子宝立。以句丽王安为平州牧,封辽东、带方二国王。”

⑤《晋书·安帝纪》。

⑥《宋书·武帝纪下》。

⑦《三国史记·东川王本纪》。

⑧《三国史记·长寿王本纪》。

⑨《三国史记·故国原王本纪》。

⑩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89页。

⑪《宋书·东夷·百济传》。

⑫《宋书·武帝纪下》。

⑬《宋书·东夷·百济传》。

⑭《陈书·世祖本纪》。

⑮《隋书·高祖纪上》。

⑯《旧唐书·高祖本纪》。

⑰《旧唐书·温彦博传》。

⑱《后汉书·东夷·倭传》。

⑲《宋书·东夷·倭国传》。

⑳《三国史记·新罗本纪》。

㉑耿铁华:《好太王碑新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7-119页。

责任编辑:赵欣

K239

A

1009-5241(2015)04-0045-06

耿铁华通化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吉林通化134000

猜你喜欢
百济新罗高句丽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新罗质子与唐罗关系研究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封土石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