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人生 不朽的贡献
——说孙膑

2015-02-07 12:12周亨祥
孙子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庞涓田忌孙膑

周亨祥

传奇的人生 不朽的贡献
——说孙膑

周亨祥

孙膑无疑是历史上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以哲人的睿智头脑,为构建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系统做出了不朽贡献。他对战争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冷峻思维,他关于“形莫不可以胜”、“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的敢于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的无畏气概和善于斗争的求实精神,他的“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卓越见识,他关于“势”、“奇正”、“分合”、“长短”、“阵法”等等的理论阐述,至今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孙膑 传奇 兵学 不朽

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传奇人生的,孙膑可谓其中的佼佼者。

首先,其出身具有传奇性。这个名满天下的神奇人物,历史上,人们居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其如雷贯耳的名字原来只是个外号、绰号。人们只知道他是战国中期齐人,因受膑刑,世称孙膑,沿用至今。大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其为孙武后世子孙。而《吕氏春秋 · 不二》高诱注:“孙膑,楚人,为齐臣,作谋八十九篇,权之势也。”司马迁认为他出生于齐之阿、鄄之间,具体地点,人们不得而知。

其次,其人生经历具有传奇性。这位伟大的军事家竟然师出纵横家的祖师爷鬼谷子。原来,孙膑生活的时代,田氏已代齐,成为执政贵族。其时,孙氏与田氏分支已有二百来年,孙氏一支虽为贵族,已不得势,几同庶族。青年时的孙膑即离开家乡,师事鬼谷子。鬼谷子授以孙武兵法,孙膑领悟性极强,深得鬼谷子的赏识。与孙膑一起学习的有个人叫庞涓,庞涓先下山,到当时列国中很具威力的魏国,当上了魏惠王的军将。庞涓在志得意满时,想到孙膑日后会成为自己的强劲对手,便暗中派人请孙膑到魏国,许以引荐。魏惠王发现了孙膑并试以兵法,很是欣赏。庞涓便施离间计,魏惠王中计,对孙膑处以膑刑,造成他终身残废。庞涓以为这下孙膑只能一辈子瘫在床上,不能外出显立功名了。但孙膑毕竟是智高一筹,否则,庞涓也不会如此嫉恨。他表面上不露声色,心里一直在观察着悄悄出逃的机会。一次,齐国使臣到魏,孙膑暗中以刑徒身份约见了使者,三言两语间,使者便认为,这是个奇人,偷偷地将他置于有围幕的车中带回齐国。就这样,一个不能行走的残疾人神秘地从魏国戒备森严的宫中消失了。

更为传奇的是,这位师事鬼谷子、后来以大军事家著称的孙膑,最初向人们显露的是他的数学天才。回齐国后,田忌将他收在帐下。在人们眼中,他只是权臣田忌门下的一个“政治避难者”。一次,田忌在宫中参与赛马,孙膑在旁观看。他见比赛双方的马都有上中下三等,而且双方马力都不相上下,这样比下来的确胜负难料。孙膑悄悄对田忌说:“您尽管押重注,我能保证您一定取胜!”临出场时,孙膑对田忌说:“用您的下等马对他的上等马;用你的上等马对他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他的下等马。”这样比下来的结果是“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比1胜出!田忌稳稳得到重额奖金。说到这里,难道我们的数学家不惊叹他的博弈论的才华吗?!孙膑是否称得上中国古典数学博弈论的先驱?!

当然,在政治家军事家眼中看到的不是数学,而是军事潜能:能将一个双方条件相当、势均力敌的局面,变为一个稳操胜券的局面,这样的奇才,用于军事指挥多好!于是,田忌向齐威王推荐了孙膑,齐威王收揽了这个人才,封他为军师。这是他初露锋芒。

他真正展露才华的典型经历莫过于我们所熟知的“围魏救赵”和“智擒庞涓”了。公元前 354 年,魏攻赵,赵快支持不住了,向齐紧急求救。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主帅前往,孙膑推辞说:我一刑余之人,当主帅不宜。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帅,而孙膑为“高参”(军师),出兵救赵。让孙膑“居辎车中,坐为计谋”。既然是救赵,田忌理所当然地认为要率兵直奔赵国,与赵军一起前后夹击魏军。但孙膑说:“劝架的人自己不要握拳参与;解开斗殴,也不用自己上前搏击。要善于避开锋芒,直捣虚处,如果虚空的要害部位被钳制住了,他就不能动弹了。现在魏国攻打赵国,其精兵、主力一定全部派往赵国去了,国内只有老弱之兵,您不如领兵直奔魏都,占领战略要道,兵锋直指其防守正处于薄弱时候的国都大梁,他们一定会紧急撤兵回救大梁。这样,我们不但解救了赵国,还使魏军疲于奔命。”田忌依计而行,齐军直奔大梁。魏军果然不得不紧急从赵国首都邯郸撤离。齐军在魏军回撤必经的桂陵选好地形,以逸待劳,大败魏军。这一战役的辉煌胜利,让人们眼界大开。从此,“围魏救赵”成为人们百谈不厌的经典战例,“围魏救赵”作为成语流传千年而历久弥新。我们现在运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已经不算稀奇,如果运用得不好,没有理解其中的哲学内涵而生搬硬套,很可能是愚笨。但第一个创造这个谋略的人无疑具有大智慧!须知:他不是误打误撞地侥幸取胜,而是在强大理论指导下,精心谋划,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地取胜的。

十三年后,即公元前 340 年,魏与赵又联合起来攻韩,韩向齐紧急求救。这次,齐威王还是任命田忌、孙膑前往。田忌再次率军直驱大梁。魏军庞涓立即撤军回救大梁。这时,齐军已经西进到了魏地。孙膑对田忌说:“他们三晋(韩赵魏原为晋国,后来一分为三,故称三晋)的兵素来悍勇而轻视齐军,我们就装出惧怕的样子,因势利导。兵法有云: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趋利者军半至。您密令下去:让齐军今天挖十万灶炊食,明天减为五万灶,后天减为三万灶。”齐军依计而行。庞涓赶来,狂追三天,见军灶减少了大半,大喜,说:“我一向就知道齐军胆怯,你们看,他们进入我魏国三天,士卒逃亡就超过一半了!”(古代行军作战,往往从对方开拔后所留的坑灶来推算对方现存军队数量,孙膑就利用这一点来误导对方)于是,他离开步兵,只带轻骑简从日夜兼行,追赶齐军。孙膑计算着行程,估计庞涓晚上可赶到马陵,而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隘,孙膑吩咐在两旁设下伏兵,把前方大树刮开一溜树皮,在上面写上一行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将齐军中精良射手集中起来,在两旁布下万张弩机,告诉他们:晚上见到树下火把燃起就一齐发弩放箭!庞涓当夜果然赶到,见大树上隐约有字,就叫点个火把看一下。火把举起,几个字还未念完,齐军万弩齐发,庞涓顿悟:自己中计,陷入绝境!黑暗中部下大乱,庞涓拔出长剑说:“我就成就这小子的名声吧!”自刎于树下。齐军乘胜追击,魏军溃败,魏军统帅太子申被俘。减灶诱敌的马陵之战戏剧般地取得了彻底胜利。

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个只能坐在帐幕车中“运筹帷幄”的神奇人物便名满天下,士人们争相学习其兵法,世代传授其兵法。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足以使孙膑名满天下,流传千古,也足以构成其传奇色彩。但如果仅此,那么,其贡献,对历史、对人类思想理论的贡献是有限的。人们可以从“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智取庞涓”中受到智慧的启示,但不能学习、领略其精神理论的系统,而他成功的实践只是他强大智慧、理论在一定历史地理情况下运用而喷出的火花,如果他伟大的精神财富能以文字理论的形式传布开来、流传下去,这才是“功德无量”的不朽贡献。而孙膑恰恰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有出色的军事实践,又有卓越军事理论的伟大军事家,他在军事理论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堪称不朽!

《孙膑兵法》在汉代流传甚广,司马迁称“世传其兵法”,《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他的著作也像他的传奇人生,充满了变幻。本来在世上火热流传的兵书,大约在东汉末年大动乱的战火中散佚,从《隋书》开始,便不见著录,散佚 一千多年,却在 1972 年山东银雀山汉墓考古中被意外发现,学术界为之震撼!全民族、海内外为之惊喜。稍嫌遗憾的是,散佚一千多年的孙膑兵法是以竹简文物面世的,竹简损坏严重,已难知其完本,但即使从幸存下来的简文中,亦可窥见孙膑兵法的基本理论系统,可看出孙膑兵法对孙子兵法理论系统的伟大贡献,孙膑兵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孙子兵法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孙膑将战争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孙武曾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必须认真加以考察、重视;孙膑处战国时期,更严重地指出:夺天下和治天下的根本法宝是战而胜之,舍此别无他术。他说:“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本文所引均自张震泽先生《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将战争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他还进一步指出,战争的产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积极主动地应对。他说:“我欲责仁义(求仁义),式(效法、施行)礼乐,垂衣常(安居无为),以禁争夺,此尧舜非不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主观上不想要战争,但战争还是来了,“争夺”还是来了,怎么办?那就要“举兵绳之”,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以战争来消灭战争。说明战而胜之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一思想,是符合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实际的,因为在兼并战争中,任何统治力量都不会甘愿退出历史舞台,只有战争才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是天下的评判者。

孙膑强调战胜,不是主张穷兵黩武。

他警告:“兵非所乐也,胜非所利也。”“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因为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后手段,不能随意轻率地使用,不能把用兵看作乐事,不能只看到战争掠夺财富之利。战争要“事备而后动”,充分做好道义和物质上的准备。他说:“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没有道义,只能威服,不能心服,不能巩固胜利;没有物资积累,不能支持战争,不利于战后恢复。所以,孙膑提出“义”和“委”(财物)是战胜的前提条件,这是十分科学准确的。

孙膑还认为,在战争诸因素中,人是最可贵的。他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第一次在战争理论中将人与万物作对比,说明人贵于物。孙武虽然也看到了人的因素,特别是将帅因素的重要性,但他还未横向将人与物作对比来说明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孙膑第一次正面提出了这个问题,指出,在人与天(时)地(利)诸因素比较中,人是最可贵的鼎足者,在人与经济力、武器相较中,人是第一位的,这种重视人的思想与当时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潮流是相适应的,也是人的伟大创造力被进步政治家所洞察的必然结果。公元前三百多年前的孙膑能提出这样一个永恒的伟大论断,说明他当时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革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孙膑还是我国军事思想史上最早的唯物质论、唯武器论批判者。二孙都认为,战争是必须要有经济力的支持的,舍此不能进行战争,但如果没有政治、民心、高明的指挥者,这些经济、物质条件不能综合成伟大的战斗力。孙武已指出高明的指挥者通过自己的指挥艺术,弱可胜强,小可敌大。孙膑则明白地指出,单有物质、兵员上的优势是不能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正面批判了唯物质论、唯武器论。他说:“众者(兵多)胜乎?则投筭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胜乎?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兵多、富裕、装备好,是战胜的有利条件,但单有这些兵员物质优势,特别是单有其中之一,是不足以决定胜负的,否则的话,那就太简单了。但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历史上兵多、装备好被战败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说,国家富,不一定就安;国家贫,不一定就危;兵多,不一定就能胜。关键性的决定因素是“道”,是“知道”。什么是“道”?他的“道”就是治政之道和治军之道。他说:“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这就是说,只有政治清明、精于用兵的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他的道是包括政治、民心和指挥者的指挥艺术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孙膑还认为,我们应该有藐视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世界上没有打不败的敌人,任何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关键是要找到打败这种敌人的办法。孙武论述了将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弱胜强的理论和方法,孙膑则从理性上高屋建瓴地指出:“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这一论述何其精彩!——凡有形制的事物(军队)没有不能命名的,凡有名称的事物(军队)没有不可战胜的。战争,就是有形军队的较量,任何军队没有不能被战胜的,而之所以未战胜,是没有找到战胜它的办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依据是五行相克相生的原理。他说:“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形者,皆以其胜胜者也。”战争,就是要避其有余,攻其不足,“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一也;所以胜不可一也。”因此,“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孙膑的基本思想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有所有余,必定有所不足,要运用万物相克相生的原理,以相胜之有余攻其不足。以一种优势来战胜万物当然不行,能在万物中灵活选择恰当的优势(某形之胜)来战胜特定的敌人,就可战胜任何一种敌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克星,就是要找到和运用这个克星)!孙膑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提供了极好的理论依据。“形莫不可以胜”、“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说得何其精彩!这是华夏军事思想可贵的精华。我们说: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纸老虎,用孙膑的哲学理论就足以支撑!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帝国却被拉登用非兵器手段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从而敲响了这个巨无霸由极盛走向衰败的警钟。这就是孙膑思想在现实战争中的证据、注释。任何敌人,只要找到恰当的方法,都是可以战胜的。这是治疗恐帝症的良药,是一副好的清醒剂,我们应该在战略上树立藐视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这里说的是战争战法问题、哲学问题,与“恐怖主义”及其态度无关,二者可不要混为一谈!反思我们自己,有一位高级将领说得好:敌人从外部打不倒我们,腐败却能打倒我们!所以,我军的建设有许多工作要抓紧,但按照习主席的部署,坚决反腐败,依法治军是当务之急!这个工作抓好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工作就跟着促进上去了,就能保证我们的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立于不败之地。

孙膑关于“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的话还廓清了兵家“形名”说的真实内涵,与《尉僚子· 制谈》“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形乃明”一样,对兵学的“形名”说作了很清楚的说明。形,即形制;名,即相应形制之名称。可惜,曹操没有看到,于是在对《孙子》注释时,将“形名”释错了。

孙膑进一步强调了“势”的思想,以至于后代都说孙膑贵势。《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所谓“贵势”,就是在用兵中重视用势。孙武所阐述的“势”,孙膑显然是掌握了其精髓的。孙膑认为:“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羿作弓弩,以势象之。”“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应(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综述孙膑的论述可知,所谓军事上的势,就是指挥员在充分认识和利用现有条件基础上,巧妙地造成对敌具有致命的突如其来的威慑力的战争态势,迫使士卒不得不斗和勇于战斗的战争态势,换句话说,造成对敌必胜的趋势,使战胜成为必然。用兵之贵势与政治外交斗争中的贵势,在战国时期盛行,此说被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归结为法、术、势,尹文子归为“道、法、术、权、势”,他们都主张在军事政治斗争中要造势、用势。

孙膑还系统地阐发了兵家的“奇正”理论,廓清了人们在这个概念上的迷雾。

孙武对奇正非常重视,但在十三篇中对何为奇正并未作正面阐述,孙膑则作了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他说:“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就是说,凡公开的两军相对,这是正兵;凡以隐蔽的方法或敌人不易识别的方法对敌用兵,这是奇兵。所谓“无形”,即不显露自己的意图、行踪,敌人没有发现,或敌人没有识别。“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奇兵在发起攻击时,或在使用过程中被敌发现、识别了,这就成了正兵。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被发现或识别,这就是奇兵。奇兵发起攻击时(这时已成正兵),敌人来不及反应,那就胜利了。这就明确地界定了奇与正的根本区别,拨开了笼罩在奇正上面的重重迷雾。为什么要用奇?他从哲学高度予以阐发:“同不足以相胜,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什么是“同”?“形以应形”便是“同”,公开的两军对垒便是“同”。由于“不足以相胜”,故“以异为奇”,通过隐蔽的方法来攻击敌人。用《司马法》的说法是“正不获意则权”,权,权变,用奇。经过孙膑的解说,兵学上奇正的理论就系统而明白了。孙膑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就是用奇、造势的典型战例。公开出兵救援,这是正兵,但不往赵而直奔大梁,这是奇兵,是以正为奇;庞涓知道了,就为正兵,而又在桂陵设伏以逸待劳,又是用奇,并且造成了以逸待劳的必胜之势。马陵之战,出兵、奔大梁为正兵,减灶诱敌是奇,设伏又是用奇,且造成了必胜之势。一个高明的指挥者,一定是用奇、造势的高手。

在用“长”、“短”之术上,孙膑认为,各军队及其战法各有所长,要发扬自己的优长攻敌之所短,而不要以敌之优长为标准,自己勉强去与敌拼优长。

学习和借鉴是可以的,目的应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战斗力,若“欲强多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则为“速屈之兵也”。这一思想意义重大。在军队与战法问题上,各有各的优长,各有各的打法。要注意对方的特点和吸收对方的长处,但绝不可置自己的优势于不顾而一味“邯郸学步”;要深入认识敌方优势中的弱点,采取对敌措施。尤其作为指挥员,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又紧紧抓住对方的弱点,就一定能取胜于天下,若勉为其难地与敌拼长处,则必然不利,有时还办不到。孙膑的这一见解意义深远,值得后人深深记取。

孙膑主张对“不守之地”要迅速攻下,认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这一思想是由战国时期大国统一兼并战争的形势需要决定的。孙武所处的春秋末年,主张杂于利害,“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这是因为当时主要目标是争霸,强调从长远发展考虑,权衡利害再行动,但孙膑所处的战国时代则不同,王霸之兵的目标是吞并天下,所以凡“不守”之地应迅速攻下,迅速扩大地盘,扩展势力。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进攻型战略。且看《威王问》:“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邪?孙子曰: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邪?孙子曰: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孙子曰:……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这不是不计长远的利害而一味进攻,因为目标是统一天下,所以迅速占领“不守”之地确是用兵急务,符合长远目标。“攻其所不守”,“冲其虚”,是孙武一贯思想,孙膑在“攻不守”前加一“必”字,并声明为“急”务,可见当时形势需要这种进攻型战略思想。这一字之差,折射出时代形势的变化和战略思想重心的偏移。

孙膑对古阵法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春秋是阵形阵法的繁荣期,其时不仅有方阵,更有圆曲直锐等多种依地形所设之阵,阵内分布亦趋缜密。作为阵形配置的理论原则,流传下来的极少“孙子兵法”说过“兵无选锋曰北”,可见挑选精兵组成前锋小阵在春秋已广泛施行,而整个阵形的基本配置原则还未见系统论述。战国是华夏古阵法成熟的时代,孙膑较系统地作了阐述。孙膑说:“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每阵有锋,每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阵无锋,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进者,不智(知)兵之至也。”“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他所说的基本原则是,阵形的配置原则应根据地形,战阵都是依地形而列:“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这是布阵的第一个原则。其二是阵内兵力配置原则应如短剑之制,前方锋阵尖锐,如剑锋之锐,用总兵力的三分之一,用精选的士卒组成;后方厚重,后阵用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如剑之手柄,喻强大的后劲。显然这种配置原则是适宜于进攻型的。其三,阵形的变换依战况和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孙膑论述了方、员、疏、数、锥行、雁行、钩形、玄襄、火阵、水阵等十阵的原则及其特点,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较为详尽阐述阵法的文字。由于缺简较多,所以不能准确地了解孙膑阵法的全貌,但基本情况是出来了。总的说来,方阵是强大严整的进攻型阵法;圆阵是旋转接敌,不易被敌攻破,主要用于防守的阵法;疏阵是虚张声势,然后伺机灵活击敌的阵法;数阵是收缩人员,保证整体行动,避免敌人分割的阵法;锥形之阵是一种前锋尖锐、后续强劲的进攻型阵法;雁行之阵是一种突围或应付突袭时迅速转移的阵法;钩行之阵是迫使敌人分散力量改变目标和意图的阵法;玄襄之阵是迷惑敌人之阵法;火阵是为了拔去敌人;水阵是为了增险,加大威势。此外《孙膑兵法》还涉及其他诸多阵名,如飘风、云阵等,但重点论述的主要是以上几种。显然,这些阵法在实战中须视情况而综合运用,谁能敌变我变,“因敌变化”,谁就堪称为神明。这些阵法和名称,来自于实战又用之于实战,全无神秘迷信色彩。

孙膑主张灵活机动、以分合为变的战术原则。战术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分合为变的问题。孙武孙膑均重视在分合问题上的论述。孙武认为“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要善于“我专而敌分”,使敌“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样,“敌虽众,可使无斗”,“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孙膑继承孙武之观点进一步阐明:“能分人之兵,能安(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案(按)人之兵,则数负(倍)而不足。”凡强大之敌,孙膑均主张分其势,分其众。在势均力敌、客主两惧时,主张“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而详北,而示之惧,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敌人众,能使之分离而不相救也。”如能灵活机动地以分合为变,则能夺取主动权,化敌之实为虚,分敌之众为寡。在灵活机动、以分合为变的战术原则上,二孙是一脉相承的。

孙膑主张从军事心理上提高士气。

战争讲究士气,而心理是影响士气的最大因素,在治军作战中,如何从心理学上把握士气打击敌人,是每个高明军事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这方面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孙膑在兵法中多次提到心理问题,“甲恐则坐”,“甲乱则坐,车乱则行”,“汤其心”,“威三军之士,所以敫(缴)气也”,“短衣挈裘,以劝士志,所以厉气也”。包括二孙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都含有从心理上战胜敌人的因素。之所以“甲恐则坐”、“甲乱则坐”,是因为坐阵利于壮胆。战车只有在行进中才利于调整,故曰“车乱则行”;“威”,“劝”,目的在鼓励士气,是为了争取士卒之心。这都是善于把握心理特点,鼓舞士气的行动。我们早期的军事家不但注意了瓦解敌军士气(虚张声势,鼓噪敦兵,攻其不备),也注意从心理上强化自己的士气和战斗力。

从以上所举足可看出,孙膑在战争观、战略战术思想(如奇正、形名、阵法)、治军等诸方面都拓展和完善了孙武的兵学理论系统,对整个孙子兵学理论系统、对整个中国古代兵学,均做出了卓越、不朽的贡献。

(责任编辑:周淑萍 )

A Legend with Eternal Contribution: on Sun Bin

Sun Bin, a mystery legend beyond any doubt in Chinese history, made eternal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with his sophisticated wisdom. He still inspires us greatly until now with his insight of the importance of war, his down-to-earth spirit and bravery to despise all enemy embodied in winning with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sage defeating others with their common nature. He also enlightens us on the utmost importance of human, and his discussion on circumstances, direct and indirect maneuvers, concentrating or dividing troop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well as arrays tactics.

Sun Bin; a legend; military tactics; eternal

K81

A

2095-9176(2015)01-0090-08

2014-11-24

周亨祥,原济南陆军学院教授、《孙子兵学年鉴》特邀编审。

猜你喜欢
庞涓田忌孙膑
田忌赛马
压低别人并不能让自己更高
孙膑与庞涓
田忌赛马
我的故事show
假痴不癫
田忌赛马(原文)
从《擒庞涓》看孙膑与孙武的师承关系
孙膑和《孙膑兵法》
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