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进行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探析

2015-02-12 04:41
医疗装备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丘脑脑干基底节

高 青

(聊城市人民医院 CT室,山东聊城252000)

腔隙性脑梗死进行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探析

高 青

(聊城市人民医院 CT室,山东聊城252000)

目的:通过对照腔隙性脑梗死时核磁共振和256层螺旋CT的不同表现,根据256层螺旋CT数据核磁共振数据,讨论两者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价值体现。方法:本文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及CT影像学资料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本组60例患者都进行CT和MRI检查。分析CT及MRI图形,记录病灶数量,将两组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比较两者优劣势。结果:256层螺旋CT检查结果:枕叶病灶数量4个,颞叶病灶数量2个,小脑病灶数量4个,顶叶病灶数量3个,额叶病灶数量5个,丘脑病灶数量9个,脑干病灶数量7个,基底节区病灶数量10个;MRI检测结果显示:枕叶病灶数量4个,颞叶病灶数量6个,小脑病灶数量7个,顶叶病灶数量8个,额叶病灶数量11个,丘脑病灶数量14个,脑干病灶数量15个,基底节区病灶数量18个。通过对比两者数据看出:MRI检测出病灶数量为83个,256层螺旋CT检查出病灶数量43个。256层螺旋CT检查病灶数量结果与M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测更全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核磁共振;腔隙性脑梗死;256层螺旋CT;诊断

腔隙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是脑深穿通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详细描述即颅内的小动脉和脑深穿支动脉的狭窄或痉挛而造成的脑缺血性的梗死[1]。腔隙性脑梗死的直径一般小于20mm,没有固定的数量。也存在一些患者由于病灶较小,没有明显的症状[2]。因而及时了解病灶数量和正确诊断腔隙脑梗死对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在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诊断方面,256层螺旋CT和磁共振检查是两种常见方法,256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上述两种方法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上述60例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患者。60例患者中男性31岁,女性29例,年龄为42~78岁,平均年龄(60.2±9.4)岁。患者均经扩散加权成像(DWI)与核磁共振(MRI)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并且确诊,病灶最大直径小于15 mm,排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部肿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核磁共振设备选择德国西门子MAGNETOMA-vanto1.5T扫描仪,磁共振扫描选择头线圈,行常规颅脑MRI平扫,扫描序列包括AX T1WI、T2WI、T2 FLAIR、SAG T1WI、DWI,扫描层厚5.0 mm,间隔1.5 mm;CT设备选择德国西门子256层螺旋CT。MRI选择头颈线圈,行常规颅脑MR平扫。CT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线与眦耳线平行,扫描范围从颅顶至枕骨大孔,扫描层厚1.0 mm;扫描螺距为1.375∶1。CT扫描结束后对所得CT数据进行分析何深入研究,在磁共振常规序列上观察病灶特点,利用ADC图观察DWI序列中病灶弥散和受限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后不同部位检出病灶数量情况 (包含:基底、脑干、顶叶、额叶、丘脑)和检查时间、病灶面积、检查费用情况。

1.4 临床表现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存在患者灶所处部位不同产生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根据Fisher分型,患者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患者偏身感觉障碍,不伴运动障碍的单纯感觉偏瘫;产生一侧中枢性面瘫、舌瘫,伴随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时指鼻不准、手动作笨拙等症状;肢体瘫痪、单侧中枢性面瘫,不伴感觉障碍的单纯运动偏瘫;以头痛头晕为主诉,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先发生偏身感觉障碍,之后发生一侧轻偏瘫的丘脑内囊综合征;发生视野缺损。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256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枕叶病灶数量4个,颞叶病灶数量2个,小脑病灶数量4个,顶叶病灶数量3个,额叶病灶数量5个,丘脑病灶数量9个,脑干病灶数量7个,基底节区病灶数量10个;MRI检测结果显示如下:枕叶病灶数量4个,颞叶病灶数量6个,小脑病灶数量7个,顶叶病灶数量8个,额叶病灶数量11个,丘脑病灶数量14个,脑干病灶数量15个,基底节区病灶数量18个。通过数据不难看出:MRI共检测出病灶数量83个,256层螺旋CT检查出病灶数量43个。256层螺旋CT检查病灶数量结果与M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以大脑深部基底节区和脑干等部位,产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3]。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形,形成管腔狭窄,当血液成分改变或者血流力学因素会引发小动脉闭塞,及小数患者因为微栓塞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在单一支阻塞下是使少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进而形成腔隙。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微梗死,一般情况下灶体积较小,病灶最大直径小于15 mm。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细胞代谢功能紊乱,脑细胞随即产生水肿改变现象。隙性脑梗死中较为典型的体现在256层螺旋CT图像上的是密度相对较低,由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接受CT检查不是固定时间,存在时间长短不一。短时间内接受CT检查,脑组织中病灶的改变不明显,256层螺旋CT检查不能及时显示出异常情况。CT检查一般在发病24 h后病灶部位才会显示的较为清晰,同时CT对后颅窝病变显示不够清晰,对脑干和小脑半球的病灶敏感性也普遍比较低。

核磁共振检查对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出间质水肿改变和对细胞发生的毒性水肿,清晰对比脑组织的白质和灰质。扩散加权成像 (DWI)能对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后病灶显示出来需要3天,DWI能够反映水分子运动特点,在DWI序列中呈低信号,自由水的运动接近布朗运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细胞产生毒性水肿,水肿细胞内水分子运动受到限制,在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中显示为高信号。因此核磁共振可以显示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脑细胞的水肿改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4]。

结果显示MRI检查完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后,发现83个病灶,检查病灶部位集中在基底节区、脑干以及丘脑等部位;CT检查发现病灶共43个,低于磁共振的检查结果。所以,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对病灶检查结果优于CT,但缺点是检查耗时久、检查费用高,应该结合患者病情程度和患者主观意愿选择检查手段。

[1]李爱银,李亚林.SWAN序列检测点状短T2信号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4):613-627.

[2]郭岳霖,刘国瑞,郑文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19(8):395 -340.

[3]刘鸿明,赖灿,章士正.磁共振DTT像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 [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6(2):188-195.

[4]董琼.腔隙性脑梗死CT与磁共振诊断价值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7):543-544.

R445

B

1002-2376(2015)08-0049-02

2015-06-24

猜你喜欢
丘脑脑干基底节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基于uAI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延安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背侧丘脑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