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

2015-02-12 11:53张春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案例

张春燕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2014年6月,笔者受国家汉办委托,为全国各高校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跨文化交际学”编写课程说明,制定师资培训方案,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并对全国82所培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学”相关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院校中实际获得数据的有56所。调研内容主要包括:1.课程基本情况(包括是否开设该课程;是否中外学生一起上课;开设学期、课时、学分情况);2.师资情况(包括师资构成和数量);3.教学内容(包括课程主要专题);4.教学方法;5.教学资源的使用等。调研方法主要包括3种:网站调研(通过招生培养院校相关网页、行业网站、业内人士个人网络空间搜集课程信息);电话调研(通过招生院校或学院的教务部门及授课教师咨询课程信息);人际调研(依托老师、同学、朋友等个人社交网络开展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大多数高校开设了这门课,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升这门课的实践价值,切实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加深了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形成了该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并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设计思路,希望能为该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一、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就笔者此次调研获得的相关数据来看,虽然56所院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课程,但是课程名称有所不同,其中11所学校与“中华文化”课合开,比如“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等;其余45所都是单独开设,其中绝大多数课程名称都叫“跨文化交际学”。北京师范大学课程名称为“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以区别于该校对外汉语学术硕士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与策略研究”课程,后者更重视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度。

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学”不应与“中华文化”类课程合开,因为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自成体系,有其相应的理论框架,旨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的交际行为、交际规律和交际过程所产生种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达到有效交际的技巧。其与“中华文化”类课程理论框架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也极少有交叉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是人际交往,而“中华文化”研究的是文化本身,“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的是跨文化传播,不应混在一起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有些学校之所以把两门课合开,是混淆了人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两个概念。在跨文化交际学领域起步最早、最权威的美国,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般特指人际之间的交流;在我国,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世界文化报告》,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问题成为传播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①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导读[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但针对专业硕士这门课的教学,笔者认为应侧重于专业硕士在海内外工作、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以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交际为主,侧重于探讨人际交流中跨文化沟通问题,特别是对交际实用技巧的介绍。“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才是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

其次,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有些学校,该课程与学术硕士课程是完全打通的。笔者认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这门课的培养目标不同,不应打通。专业硕士这门课是要培养学生在海内外教学和生活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这是由于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乃至个人之间,无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②胡文仲,贾玉新.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流方法/总序[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就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意识、能力和技巧,因此这门课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他们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指导他们的交际行为,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交际沟通技巧,最终达到能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顺利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及文化传播工作的目标。此外,该课程还应该培养并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使其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遇到困难时,能迅速做出判断、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在需要与陌生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时,既无障碍又卓有成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该课程应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刻收集公派各国教师和志愿者亲身经历并有助于预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障碍的案例,并通过对此的分析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判断、分析并克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交际冲突和障碍,了解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文化态度,顺利在海外工作、生活。

针对学术型硕士,这门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其理论分析能力,构建理论框架。跨文化交际学早期是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在国外较为系统、成熟,中国学者对此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理论构建尚未成熟,大多数中文文献是对国外理论研究的翻译,常常会有滞后现象。由于此课程极具时效性,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最新研究成果,并依此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学术硕士阅读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尤其是英文版文献资料,并关注交际文化的动态发展。

调研中笔者还发现,该课程面向中外学生一起授课的院校占绝大多数,只有极个别院校给中外学生分别设课。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虽然面向中外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交际沟通技巧,增强跨文化意识,但对中国学生的培养侧重于使之了解其他国家的交际文化,而对外国留学生的培养侧重于使之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因此应该中外学生分班设课。两个班的教学内容框架虽然并无大的区别,但框架下的具体内容及典型案例不一样,参考文献也有较大变化。面对外国留学生时,重点讲解基本内容框架下与中国交际文化相关的理论和案例,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示中国文化特点、有助于预见学生在与中国人交际时可能出现障碍的案例。若中外学生同班授课则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分班授课尽管成本更高,但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为了达到面向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该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方面都应该达到一定标准,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

如上文所述,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但是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容易因此而陷入一个误区,认为针对专业硕士教学时理论不重要,只需要对实践性较强的案例进行分析即可。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只分析案例会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后遇见不同的情景或不同国家的文化就不知该如何应对了。笔者认为该课程应将理论讲解和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尤其需要讲授国际国内跨文化交际学领域一些较前沿、影响较大的理论成果和交际策略,把案例融入相关的理论,在理论的框架下分析案例。理论讲解可帮助学生提高思辨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文化差异(包括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差异)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循序渐进且又较为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这样即使将来遇见课堂上未曾讲过的情景,或去一个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未曾涉及的国家,也能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合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此外,有些学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只涉及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内容,如汉字或词语中体现的文化涵义,这其实是“跨文化教学”。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不断有“跨文化”方面的专著、译著和论文问世,但其中一个明显特点是把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学科的探讨,如跨文化教学、跨文化新闻传播、跨文化广告等等。①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导读[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但针对专业硕士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不应只局限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的技巧,既包括言语交际,又包括非言语交际,以及由于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身份、处理冲突方式不同所带来的问题等等。

笔者建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交际策略及典型案例。先从学科综述以及与文化和交际相关的概念入手,将理论与案例进行合理分类与归纳,研究:(1)文化与交际的关系;(2)文化的深层结构对交际的影响(包括家庭因素、民族特征、宗教观念);(3)文化价值观念对交际的影响;(4)文化身份对交际的影响;(5)如何处理交际冲突;(6)如何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7.如何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并以此为框架,重点讲解上述内容中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和实用性案例,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示世界多元文化特点、有助于预见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障碍的案例。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单独分析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可分为教育观念、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几方面,每个方面还可细分,例如教育观念方面,可分为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家长角色、家庭教育、考试习惯、评分规则、隐私保护、知识产权、教学禁忌、敏感话题、观点差异、特殊教育等等;社会习俗案例可分为饮食习惯、工作态度、邀请、受邀参加活动、送礼、收礼、购物、消费习俗等等;生活习惯方面,可涉及具体的衣食住行,在此不一一列举。

若要系统性地进行上述内容的教学,就需要足够的课时量。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单独设课的45所院校中,43所院校周课时为2课时,两所为3课时。,而11所将此课与中华文化课合开的院校几乎都是周学时2课时。如此少的课时,既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又要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实属不易。笔者的建议是本课程安排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每周2~3学时,共16~18周。

三、教学方式与师资力量

笔者建议本课程教学时采用英汉双语、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跨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如上文所述,本课程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一些前沿性、权威性的文献多为英语著作,故笔者建议本课程在讲授重要理论及概念时,以汉英双语授课,这样可避免由于中文翻译不准确或不统一引起的误解或歧义。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译著《跨文化传播》,将原版英文教材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中的“communication”在书名中翻译为“传播”,其实并不准确。虽然communication的确有“传播”的意思,但此书涉及的内容是人际之间的交流,而非新闻传播或文化传播。此书中还有许多不准确的翻译,如将“individualism”译为“个人主义”,将克拉克洪“行动导向”中的“being”译为“正在发生”,将“Confucianism”译为“儒教”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②拉里·A·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交际读本》中对每一章内容的中文导读也有一些翻译错误,如将“副语言”等同于“非语言”,将“touch”理解为“触觉习惯”等等。③颜静兰.跨文化交际读本/导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35~236.对于“proxemics”,有的书译为“体距语”,有的译为“间距学”,有的译为“空间关系学”等等。若教学时能用双语进行,可避免类似的混乱、歧义。双语教学还有利于中文程度不高的留学生理解所讲内容,并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具有双语教学能力、专业理论水平,此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开课院校的任课教师中,只有极个别人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研究领域为跨文化交际学,另有一小部分来自文化学背景,其余基本都是来自语言学、文学、比较文学、外语背景。当然,教师并不需要对所讲的各个国家文化都有切身体验或为该领域的专家,但是由于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它研究的对象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现象,任课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不断阅读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最新研究成果,收集最新案例,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应特别注意教学案例的典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案例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段视频或音频、图片,描述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分析时不但要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对问题做出判断,还要能够分析其中包含的文化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策略。课堂讨论可在理论学习之后以小组形式展开,对交际行为或案例进行讨论,以达到交流、检验学习成果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播放一些体现跨文化冲突的电影并进行讨论。小组展示既可以是案例分析,又可以是文化对比。教师可让学生及时收集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并采ppt展示结合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让不同小组分别选取不同国家的交际文化进行介绍,尤其是教师课堂上未曾涉及的国家,还可让学生就某些特定问题采访校内外各个不同国家的人,录成视频播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受访者对采访问题表现出的态度和反应,最好每位同学就同一个问题采访一位外国人,这样有助于学生拥有足够的信息资源进行比较。小组展示时应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对同学学习进展的关心,又能及时获得别人的反馈和评论。小组展示时应该有恰当、公平的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测手段和评估标准必须既能反映出小组合作的成就,又能体现出小组成员的个人贡献。

跨文化实践可采取分角色表演短剧的方式,可让学生自己设计跨文化交际场景短剧,场景中最好有文化冲突,以及化解冲突的不同方式。由于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许多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做不到融会贯通,跨文化交际的失误仍然存在。角色扮演可以培养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的主题最好是学生们在海内外教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如与其他文化的人第一次见面、参加某个活动、在一个不熟悉的文化场景中拒绝别人、模拟针对不同国家学生的汉语或文化教学课堂等等。表演应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某些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短剧既不能完全是预先排练好的,又不能完全是临时发挥的。完全预先排练好的表演不能检测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完全临场发挥又可能陷入混乱无序,不能表现出该小组希望展示的内容。比较可取的做法是教师或某个场外学生在预先排练过的表演中随机扮演一个未提前设定的角色,临时制造一些跨文化冲突,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交际技巧和策略。有的短剧在课堂上表演受环境限制,不容易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表演并录制成视频,在课堂播放。短剧表演要注意避免把表演中蕴含的文化现象编排得过于浅显直白,应为观众留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四、相关教学资源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院校该课程教学的参考文献均为中文文献。中文文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翻译著作,此类著作如上文所述,常存在翻译上不准确的问题,而且常有滞后现象;另一类是中国学者的著作。虽然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发展迅速,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交际理论体系尚未成熟,而且研究多集中在文化对比方面,对动态多变的交际过程的研究和探讨不够,或者仅限于解释行为方式,却忽略了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拓展。①胡文仲,贾玉新.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流方法/总序[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笔者认为参考文献中应既有中文文献,又有英文原版文献,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开阔眼界。当然在阅读英文原版文献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由于作者可能是立足于其他国家国情和文化,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难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入地论述中国人跨文化交际时遇到的问题;二是一些关于交际中伦理道德的著作往往以西方和美国的文化道德为尺度,产生偏见。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时要注意结合中国实际,并克服文化偏见。另外,参考文献要及时更新。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而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有些文献虽然经典,但由于写作时间较早,不能说明当下交际文化中的变化。所以在阅读相关文献时,不能尽信,要带着批判的观点,采用“实证性研究”的方式,了解真实的现状。

除了参考文献,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还应挖掘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如相关电影、文学作品(《刮痧》、《喜福会》、《面子》(Saving Face)、《推手》、《饮食男女》、《喜宴》、《在土耳其歌唱》等);相关网络资源(包括跨文化研究相关国际组织、国内外跨文化研究中心、跨文化研究相关学术资料网站等);以及海内外该领域的专家信息。

五、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跨文化交际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单独设课,不与“中华文化”类课程合开,不与学术硕士该类课程打通,且中外学生分班授课。在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方面,应注意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的结合,并注意内容的全面性。课时量以每周2~3节,每学期16~18周为佳。在教学方式与师资力量方面,采用英汉双语、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跨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资源方面,采用中英文最新参考文献,并挖掘其他相关教学资源。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案例
情景交际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