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迟”时间介词说献疑

2015-02-12 11:53贾君芳,何洪峰
关键词:汉书中华书局史记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Productivity has been one of most controversial topics in morphology.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what is the subject,the definition, variable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roductivity.Then, based on the “CNCORPUS”,it compares the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processes,including the derivation of “-er,-zi,-xing,-hua,and-jia”.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rivation of“-zi”is the most productive while the derivation of “-jia” is the least productive.Finally,it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 in the morphological category“nous with the suffix‘-jia’”,and concludes that the process of“subject+jia>experts in some domains”is the most productive while“N(derogatory)with the suffix”-jia>those engaging in some (bad) activities is the least productivity.

Key Words:morphology; productivity; derivation; corpus; quantitative research

[责任编辑:赵昆艳]

“黎”“迟”时间介词说献疑*

贾君芳1,2,何洪峰1

(1.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 武汉430074;2.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黎明”的“黎”过去学者多释作“比、及”之义,归为时间介词类。通过文献考证,对比辨察,“黎”义实为“黑也”,并非时间介词,“黎明”表示“天将明未明之时”,现已词汇化为时间名词。“黎”与“迟”同源相通,“迟明”中的“迟”也不是典型的时间介词,它还具有源义“等”的滞留。

[关键词]黎;迟;时间介词;语法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

作者简介:贾君芳,男,湖北十堰人,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

一、引言

“黎”字产生较早,先秦时期已经大量使用,《诗·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朱熹注:“黎,黑也,谓黑首也。”*朱熹.诗集传(赵长征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7~277.古汉语中“黎”有多个异文,犁、棃、梨相通,“黎”字的意义和用法十分广泛,可释为“迟缓、缓慢”,如(汉)傅毅《舞赋》:“黎收而拜,曲度究毕。”;释作“古国名、地名及少数民族名”,如“黎国、黎阳、黎族”,还可释作“姓氏”等,在这众多释义中“比、及”义最为引人关注,许多学者(杨树达*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8:79~126.;何乐士*何乐士,敖镜浩.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345.;杨伯峻*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392~393.;马贝加*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70.等)将此种意义的“黎”看作时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终到点。例如:

1)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索隐]曰:黎,音犁。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汉书》作“迟”,音值。值,待也,谓待天明,时皆言早意也。围宛城三匝。*文中《史记》语例均引自《史记》(全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史记·高祖本纪》)

2)楼船力攻烧敌,反驱而入伏波营中。犁旦*徐广曰:“吕静曰犁,结也,音力奚反。结犹连及、逮至也。”《汉书》“犁旦”为“迟旦”,谓待明也。[索隐]曰:邹氏云:“犁,一作‘比’。比,音必至反。”然犁即比义,不烦更释。又解犁,黑也,天未明而尚黑也。《汉书》《史记》亦作“迟明”。迟,音稚。迟,待也,亦犁之义也。,城中皆降伏波。(《史记·南越列传》)

3)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明*徐广曰:“黎犹比也。诸言黎明者,将明之时”,孝惠还,赵王已死。(《史记·吕后本纪》)

在《史记》三家注中,注家多将“黎”释为“比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至、到”,受古人训释的影响,后人多沿用此义,据此义将“黎”归为时间介词,因“黎”与“迟”同源相通,故“迟”也被比附为时间介词。如杨树达《词诠》:犁、黎、棃,时间介词,及也,比也,至也。徐广注《史记·吕后记》以犁明为比明。与(遅)通用。*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8:79~126.通过检查语料,比较释义,参照语境,愚以为以上语例中的“黎”是否“比、及”之义,是否“时间介词”之属,都有待进一步辨察。

二、“黎”辨

《说文·黍部》段玉裁注:“黎,黑也,古亦以为黧黑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30.“黎”的“黑色”义是上古汉语中常用义之一。例如:

4)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

5)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书·禹贡》)

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7)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偏为尔德。(《诗·小雅·天保》)

8)民靡有黎,具祸以烬。于乎有哀,国步斯频。(《诗·大雅·桑柔》)*(4)~(8)例引自陕西师范大学《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二版)。

例4)、5)(宋)蔡沈《书集传》注:“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蔡沈.书集传(钱宗武 钱忠弼整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2~55.例6),朱熹集注:“黎,黑也。黎民,黑发之人,犹言黔首也。”*(宋)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例7)、8),朱熹《诗集传》注:“群,众也。黎,黑也,犹秦言‘黔首’也。百姓,庶民也。”*朱熹.诗集传(赵长征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7~277.上古时期,黎、黔互通互训,使用较为频繁。《说文·黑部》:“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之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1.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自古元元之民,勤劳耕作于野,昼暴夜露,肤色黎黑,周谓之黎民,秦谓之黔首,皆取义于此。”*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59.中古时期以前还出现了许多同义连用现象,例如:

9)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黎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吕氏春秋·行论》)

10)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葬于会稽,臣虏之劳不烈于此矣。(《史记·李斯列传》)

11)厥土青黎。田下上,赋下中三错。*文中《汉书》语例均引自《汉书》中华书局,2007。(《汉书·地理志》)

12)死生有命,善凶由人,哀哉黔黎,渐染迷谬,岂乐也哉,莫之徵耳。(《风俗通义·怪神·城阳景王祠》)

仅在汉代,“黎”为“黑”义的用法并不少见,以《史记》为例,检得正文中的“黎”字39例,其中可以释为“黑”义的有19例,黎民9见,黎庶6见,黎明2见,黎黑1见。

将“黎”释为“比、及”之义,大概源自注家对“黎明”的训释。“黎明”产生于汉代,《史记·高祖本纪》:“沛公乃夜引兵还。黎明,围宛城三匝。”司马贞索隐曰:“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汉)司马迁.史记(全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223~2253.实际上,过去有诸多注家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史记》注释中“邹氏云:‘犁,黑也,天未明而尚黑也。’”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五)*(清)赵翼.陔馀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98~99.中指出:

司马贞《史记索引》《史记》:沛公略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沛公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索隐》曰: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此盖本徐广《音义》。《史记》:如意死,黎明,孝惠帝出猎还。《音义》云:黎,比也,将明之时也。[按]黎,黑也,黎明犹《书》所云“昧爽”,《诗》所云“昧旦”耳。《索隐》必援徐广说训为比字,亦固矣。

这段话道出了“黎明”的“黎”被释为“比”义的根源,是源自徐广《音义》的影响,司马贞的《索隐》又援引徐广的训释,“比”义也就这样形成了。

上古时期,多用“昧爽、爽旦”表示拂晓,天将明未明之时,与“黎明”同义,后来一直沿用。

13)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尚书·牧誓》)

14)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诗经·国风》)

15)王在酆,昧爽,立于少庭。(《逸周书》)*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6)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惊予。”(《逸周书》)

南宋的学者程大昌在其《演繁露》*(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55.(卷十)中对“黎明”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解释:“(《史记·吕后纪》)黎明,孝惠还。徐广曰:‘黎犹比也,将明之时也。’此说非也,犂,黎古字通黎,黑也,黑与明相杂欲晓未晓之交也,犹曰昧爽也,昧,暗也,爽,明也。亦明暗相杂也,迟明,即未及乎明也,厥明、质明则已晓也。”

另外,清代学者朱起凤在《辞通》*朱起凤.辞通[M].上海:开明书店印行,1982:905.一书中明确反对过去的注家将“黎明”的“黎”释为“比”,将“迟明”的“迟”训为“待”。他认为:黎、犂同音通用,迟(遲)本作“邌”,亦即黎也,黎明乃昧爽之义,所谓晨光熹微者是。旧注释“黎”为“比”,曲说无据,颜氏“迟”读丈二反,是训“迟”为待也,尤乖书恉。

为了进一步弄清“黎明、迟明”中“黎”与“迟”的意义,试比较以下3例,不同的史家叙述相同的事件,运用近似的句式,意义对比鲜明:

17)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18)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宛城三匝。(《汉书·高帝纪》)

19)上攻宛,匿旌旗,人衔杖,马束舌,鸡未鸣,围宛城三匝。(《楚汉春秋·高祖向咸阳》)

显然,例19)的“鸡未鸣”正是天将明而尚晦之时,此时段正好等同于例17)、18)的“黎明”与“迟明”,“黎”字正是描述天色晦暗之状。“黎(犁)、迟”同源*王力.同源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19~421.,可以假借互通,从例17)和18)也可看出二者同义,“迟明”即“黎明”。由此类推,“黎”和“迟”并非如注家所言“比也,及也,待也”之义,实乃“黑色”之义。既然“黎明”的“黎”是“黑色”的意思,那么何谈介词之用呢?更无时间介词之名了。

随着“黎明”的频繁使用,近现代汉语中它已经词汇化了,《汉语大词典》将它释为“天将明未明的时候。”例如:

20)更想真游成不寐,坐听松韵到黎明。(《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宿明真观》)

21)且说天有感应,夜来大雨如注。将及黎明,水深六七尺。(《英烈传》)

22)日坐堂皇阅卷,自黎明起,至四鼓无倦容。(《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

以上各例中的“黎明”一词都表示“天将亮未亮的时候”,时间名词作介词“到、及与自”的宾语。

还有学者将以下语例中的“黎”解释为“比”,即“到/至……时候”,从而将其视为表示终到点的时间介词,我们还是通过同义比较法来核查它的意义。

23)其颇不得,失之旁郡国,黎来,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呼,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史记·酷吏列传》)

24)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汉书·酷吏列传》)

25)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史记·晋世家》)

司马贞的[索隐]把例23)的“黎”释为“比也”,杨树达*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8:79~126.、马贝加*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70.等都将例23)中的“黎”看作时间介词,显然也把“黎”字释为“比”。比较《史记》例23)与《汉书》例24)同义表达句群,可以清楚地看出“黎来”即是“追求”,表示“追捕”,这里的“黎”也并非“到、至”之义。例23)全句主要记述酷吏王温舒的暴政,由于他的暴政,杀人太多,一郡之中人人害怕,他在本郡得不到所要整治的人,便到邻近的郡去追捕,正(不)巧春季已到,(汉代法律,春天不执行死刑)温舒埋怨春天来得太早,如果冬天能再延长一个月,就能完成杀人之事了,残暴之心昭然若揭。

“黎”(犁)与“迟”同源,《说文·辵部》:迟分两读,一读(chí)直尼切,徐行也。一读(zhì)直利切,待也,*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古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13.即“等待、等到”或“希望”之义,a句与b句在例22)中对举出现,可以看出“犁(黎)”通“迟”表示“等待”之义。

a.重耳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

b.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

通过仔细对照上下两句,b句中的“犁”语义上释为“等待”,句法表现为动词用法,并非如杨树达、马贝加等学者所言介词用法。理由有二:(1)b句可以分析为假设关系复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分句具有相对独立性,该句意思相当于“如果我再等你25年,我坟上的柏树就会长很大了。”句式结构上类似于a句,b句动词“犁”在对话中省略了不言自明的宾语;(2)a句的“待”是动作行为动词,与对举呈现的b句相同位置的“犁”功能相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排除“黎”字在上古及中古时期的介词用法,以上所列各例中的“黎”并非用作时间介词。

三、“迟”辨

由于“黎”“迟”同源,所以经常出现互通使用,例如有些中古时期文献中“黎明(旦)”也作“迟明(旦)”,上文例1)、2)中的“黎明”在《汉书》中皆作“迟明(旦)”。中古时期,能与“明、旦”等时间词形成组合的较多,除了“黎明”、“迟明”,还有“会明”、“质明”、“比明”等。“迟、会、质、比”大多都能与时间词(明、旦、暮、春等)组合,结构相似,语义相关,很容易把它们看作功能相同,词性一致的词语,可以进行关联讨论,吴金花*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将它们都看作时间介词,还有学者(杨树达*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8:79~126.、马贝加*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70.等)将“迟、会、比”看作时间介词。

经考察,汉代产生了“迟+N”或“迟+主谓短语”结构。首先我们分析“迟+N”结构,两汉时期“迟+N”组合中N仅限于“明、旦”,未见其他名词,例如:

26)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7)楼船力攻烧敌,反敺而入伏波营中。迟旦,城中皆降伏波。(《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例26)“迟明”的“迟”,《史记》三家注做出了具体解释:(徐广)“迟,一作‘黎’”。《汉书》作“会明”,诸本多作“黎明”。邹氏云黎,迟也。然黎,黑也。候天将明而犹黑也。*(汉)司马迁.史记(全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223~2253.比较“黎明”和“迟明”在《史记》、《汉书》使用频率,“黎明(旦)”在《史记》中出现3次,《汉书》中仅1次,“迟明(旦)”在《汉书》中2次,《史记》仅1次,二者意义相近,使用频次的差异也可能与历史文献作者个人的用词习惯有关。我们在上文已经分析了“黎”、“迟”相通,“迟明”即“黎明”,表示天将明未明之时,所以“迟明(旦)”中的“迟”并非时间介词。

我们再来看“迟+主谓短语”结构中的“迟”,正如前文所说,当“迟”读(zhì)时,一般可释为“等待”,例如:

28)太后伺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迟帝还,赵王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汉书·外戚传》)

29)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三国志·魏书·张郃传》)*(晋)陈寿.三国志(裴松之 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以上两例的“迟”都位于主谓短语之前,“迟”是否已经虚化为时间介词了呢?愚以为这里的“迟”并没有演化为典型的介词,还具有源义“等”的滞留,例28)、29)都有“等”的具体对象(孝惠帝和将军)。“迟”表示“等待”义,这一义项不仅具有“等”的行为,同时也含有“到达某一时间”的义素。如果要将“迟”看作时间介词,那么一定应该存在动词“迟”演化为介词的句法语义基础。

何洪峰*何洪峰.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J].语文研究,2014,(1).认为汉语动词介词化主要机制是“去语义化”和“扩展”。“去语义化”即“语义漂白”(semantic bleaching),动词虚化为介词就是丧失了动词义。“扩展”主要指结构特征,由V·NP(述谓结构)扩展成“V1·NP·VP2”(连动结构),动源介词源于连动(V1+NP+V2)。我们考察“迟”在中古文献的使用情况,未发现它的连动结构用例,也即“迟”在中古时没有用来强化“到达某一时间”这一义素的句法基础,并且“迟”的宾语也未出现乏化。所以,我们认为“迟”并没有虚化为典型的时间介词。

跟“迟明”结构近似的还有“比明”、“会明”、“质明”等,“比”、“会”、“质”的语义和词性各不相同,已有学者(杨树达、马贝加等)对“比”、“会”进行过研究,认为它们有时间介词用法,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对它们的某些用法还得细致辨察,比如杨树达在《词诠》*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8:79~126.中列举以下例证阐明“会”的时间介词用法,例如:

30)齐初围急,阴与三国通谋,约未定,会闻路中大夫从汉来,喜,及其大臣乃复劝王毋下三国。(《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31)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32)数年,会赦,致产数千金。(《史记·酷吏列传》)

以上3例中的“会”是否是时间介词值得辨察,结合语境,似乎是“恰逢、正巧”的意思,当为时间副词之用。

“质明”的“质”比附其他词语也被看作时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到某时发生,“到”义,*吴金花认为“质”在上古已出现时间介词用法,中古得以继承。例如:

33)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礼记·礼器》)

34)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於舅姑。(《礼记·昏义》)

35)高祖有事于方泽,质明,群臣问起居。(《魏书·咸阳王传》)

郑玄、孔颖达将例33)、34)的“质”注为“正也。”“质明”也即“正明”,天色已亮。黎明表示天将明未明之时,而厥明、质明则是天已晓也。显然,这里的“质”并非表示“到”的意思,也不是时间介词,理应是时间副词。

四、余论

“黎明、迟明、比明、会明、质明”等结构相似,在句法中都能作状语,又有注家将“黎、迟、比、会”等注为“比也”,把它们都看作“到、至”语义场的成员,也就容易造成功能上的比附。马贝加*马贝加.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J].中国语文,2003,(1).提出了“次类比较法”,判断某个动词是否已变为介词,应该与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次类成员作比较。在比较中进行甄别,发现“黎、迟、比、会、质”在意义和功能上并不相同,“比、会”有时间介词用法,而“黎、迟、质”并不是时间介词。

A study of the two prepositions of time “li(黎)” and “chi(迟)”

JIA Jun-fang1,2& HE Hong-feng1

(1. Chinese Depart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Many scholars interpret “li(黎) in”li ming“(黎明)”as “to or until”,and think of it as a preposition of time.Throug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li”is“black”,and is not a preposition of time. The word of “li ming” has been lexicalized into a noun, and means “dawn”.The two words of “li(黎)”and“chi(迟)”are cognates.“chi(迟)”is not a typical preposition of time because it still has its original meaning of“waiting”.

Key Words: li(黎); chi(迟); preposition of time; grammaticalization

[责任编辑:李德鹏]

猜你喜欢
汉书中华书局史记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