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损耗研究的新进展——《语言损耗》评介

2015-02-12 16:12陈士法杨连瑞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二语母语损耗

陈士法,杨连瑞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语言损耗》(Language Attrition)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作者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英语专家、罗瑟琳·富兰克林学者Monika S. Schmid教授。全书共五个部分,十八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语言损耗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第一部分论述了语言损耗的不同层面,包括语音、音位、词汇、形态、句法和语用。作者在研究两位德国犹太人后裔L. Albert和U. Gertrud的语言损耗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如何定义语言损耗?损耗研究应该从哪开始?在语言技能方面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能够感觉到的界限来区分语言损耗者和非损耗者?我们能否制定一个语言标准来区分一个人说话时有较多的错误,有外国口音的是损耗者而另一个低于这个标准的就是非损耗者呢?在第二章作者分析了双语制的不同形式及其对语言损耗的影响,指出观察到的数据几乎不可能区分语言损耗者和非语言损耗者。二者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语言环境,语言损耗者的语言环境不同于其成长的语言环境。作者认为,跨语影响和损耗之间存在一个程度问题,轻者表现为跨语影响,重者表现为损耗。我们可以根据受试话语中有什么来研究跨语影响,根据受试话语中缺什么来研究或检测语言损耗。第三章调查了语言损耗中的跨语影响因素、心理词典的衰退以及二语学习者或者某一要调查的普通读者的语音、语法是如何损耗的。作者认为,母语心理词典的衰减或者较难通达可能是语言损耗的第一征兆,但是利用测试来检验和解释这种现象存在着本质性问题。第四章讨论了心理词典中词汇内部恶化和缩减是如何体现的。作者明确指出由于二语某种程度的影响,母语系统可能发生变化或重组,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母语词汇量的减少。从某一方面(借用)来说,二语的新词整合进入母语系统则意味着语义的进一步丰富,母语的词汇量在增加并且更精确。作者还详细介绍了测量词汇损耗的方法。第五章主要从跨语影响和母语损耗的角度讨论了语音损耗、句法损耗和形态损耗。与词汇这个开放性系统相比,语言的这些特征属于封闭性系统,比较稳定,不容易损耗。作者建议在分析这些方面的语言损耗时应该对比单语者的话语形式。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影响语言损耗的社会因素,包括三章。第六章分析了影响语言损耗的语言使用者个人的背景因素,其中年龄因素包括移民时的年龄、移民时长、参加测试的年龄等。根据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和有关研究,作者认为,青春期后(12岁后)移民的人才有可能是母语损耗者,青春期前移民的人还没有完全习得母语,被称为不完全的学习者或习得者。这意味着青春期前接触外语能够有助于外语的习得,但是同时也意味着母语输入的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母语的损耗。第七章重点讨论了母语输入和输出对损耗的影响。作者把语言的使用分为三大类:互动的(与他人书面和口头交流)、非互动的(读书、看媒体)和自省的(思维、做梦)。测量语言使用对语言损耗的影响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注重数量(时间长度)的同时还要注意使用语言的质量(与谁交流、语境等)。第八章分析了说话者的态度和身份认同对语言损耗的影响。作者认为,经常使用母语、对母语或语言社区的积极态度以及说话者密集、复杂的社会网络有助于母语的保持。

第三部分包括两章,第九章论述语言损耗者(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挑选,涉及语言损耗的自变量。研究者应该根据研究目的控制变量招募、挑选受试。作者详细论述了确定语言损耗基线的因素(损耗的起始年龄、移民时间、受试的年龄、移民前的语言习惯等)和方法(纵向跟踪法和使用控制组),以及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语言损耗需要注意的事项。第十章分析了语言损耗的研究内容以及如何获得有效的数据资料,涉及语言损耗的因变量(词汇、语法等)。作者认为,研究内容越具体就越便于直接设计实验研究和解释实验结果。此外还讨论了隐性和显性知识与实验任务(线上和离线任务)的关系、口语和书面语测试的优缺点、语言运用、语言理解和语言加工研究对语言损耗研究的影响。

第四部分包括四章,重点研究了语言损耗研究的实验设计。作者认为,实验研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研究问题决定的,而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则决定研究问题。第十一章讨论词汇损耗任务的实验设计,用于研究语言损耗与心理词典的关系,包括图片命名任务、图片—词汇匹配任务、言语流畅性任务。第十二章分析语法判断任务的实验设计,用于测试语法知识的损耗,包括传统的不限时间的纸笔语法判断、限时的语法判断、自定步速的语法判断、利用眼动仪技术和ERP技术的语法判断。第十三章介绍其他形式的语法任务的实验设计,包括图片确认、图片—句子匹配、句子释义、故事释义,还涉及研究屈折形态损耗的Wug测试方法(要求受试补充句子语境中缺乏的屈折形态信息)。本章还介绍了利用完形填空,即C-Test来研究语言损耗的方法。在第十四章作者讨论了如何设计自由谈话收集语言损耗的资料,认为这类自由谈话非常必要,因为它可以辨别两种不同的语言损耗,即语言知识的损耗还是语言知识通达路径的损耗。

第五部分包括四章,主要探讨语言损耗资料的编码、分析和解释,前三章重点介绍数据的编排和分析。第十五章介绍了使用CHILDES项目中的免费网络资源CHAT转换器进行自由谈话文字数据转化的过程以及使用免费资源CLAN程序分析由CHAT转换后的自由谈话资料的过程。第十六章论述了如何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各种实验获取的数据以及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第十七章是关于推论统计,即根据描述统计的结果得出结论,涉及利用SPSS中的T检验、方差分析来统计组间差异和组内变量差异以及皮尔森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第十八章为本书的结论,告诉读者在研究35位实验者语料的初期无法确定影响语言损耗的可预测因素,如母语的使用和离开(移民)的年龄,指出这些影响因素必须和典型的语言使用者在某一时期的发展特征结合起来才有望真正揭示语言损耗的因素。

国内对语言损耗的研究起步较晚,内容主要包括英语二语学习中母语汉语的损耗(刘雪丽、林立红,2013)和母语汉语环境中二语英语的损耗(倪传斌、延俊荣,2006;倪传斌,2013;杨连瑞,2009,2011)。而对于语言损耗(包括二语损耗)定义的确定、影响因素的界定、损耗过程的解读等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从整体来看,本书是一本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语言损耗的指导手册,对国内语言损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能够进一步丰富国内“语言损耗”这一术语的定义。目前国内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双语者或多语者个体或团体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或丧失的现象。本书认为应该考虑三种类型的语言使用:(1)有输入和输出的使用(互动式);(2)只有输入的使用(阅读、看电视等);(3)只有输出的使用(内省语言,如做梦、思考、表达感情等),分别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测量这三种类型的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第七章)。本书结合乔姆斯基的生成句法理论提出了能力的损耗,但损耗的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还是语言运用能力(performance)呢(Schmid,2011:49)?作者认为,就12岁以后移民的语言使用者来说不存在语言能力的损耗,因为语言机制(语法、语音等)一旦形成,即使几十年不用也不会变化或丢失。这就意味着如果对过了习得关键期的语言使用者进行研究,研究的目标就只是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performance)。是否可以认为我们目前研究的语言损耗其实就是语言运用失误(performance errors)呢?如果不是,这些损耗与语言运用失误的区别是什么呢?作者认为,青春期后(12岁后)移民的人才有可能是母语损耗者,青春期前移民的人还没有完全习得母语,被称为不完全的学习者或习得者。这意味着青春期前接触外语能够有助于外语的习得,但是同时也意味着母语输入的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母语的损耗。这一观点对国内二语损耗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如何定义二语损耗者,何为二语损耗的起始时间?

对于语言损耗的影响因素,本书讨论了跨语影响和由于某一语言使用的减少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二语某种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母语系统发生变化或重组,但并不意味着母语词汇量的减少。从某一方面(借用)来说,事实正相反,二语新词被整合进入母语系统则意味着语义的进一步丰富,二语中的那些文化负载词就是很好的例证。通过学习英语dragon,汉语中“龙”的词义进一步丰富,不仅指中国古代的皇帝(汉语语义),还可以指邪恶的小人(英语语义)。这一观点与目前国内研究外语词汇损耗的思路一致。对于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来说,毕业后停止使用英语若干年,他们的词汇损耗也许就表现在词汇量的减少上。倪传斌(2013)的研究发现在词汇损耗的初、中和后期,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实际保留量(接受性)分别为3 300,2 900和2 500个,呈现递减趋势。人们一般认为语言损耗和语言习得是两个逆向的过程。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那些个体因素,如动机、焦虑、态度、感情等会反过来影响语言损耗吗?其他的二语习得的理论假设是否也会有助于语言损耗理论的建构呢?

本书指出语言损耗的过程有两种假设。第一种是语言知识的损耗,表现在机制规则的偏离、使用语言的直觉知识的丢失、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缩减等。与非语言损耗者相比,这类语言损耗者有着不同的语言表征方式。而第二种假设认为语言知识完好无损,但是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损耗者较难通达这些知识(路径不熟悉了),需要花费较大的努力来检索记忆中的词汇、语法知识等。语言知识需要不断使用才能维持,避免其恶化损耗。越常使用的知识越容易回忆,某一知识越不常使用也就越难激活检索。这类语言损耗者也有着不同于非语言损耗者使用语言的方式。第一种类型的语言损耗者在不同形式的测试中都应该表现出一致性,而第二种类型的损耗者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测试,几分钟后再测试的成绩就可能不一致。这要求我们在研究语言损耗时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研究结果,确定研究的是语言知识的损耗还是通达路径的损耗,因为受试在测试中想不起某一个词并不一定就表明这个词受到损耗。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我们认为没有损耗的语言中,无论在L1还是L2中都存在着就在嘴边现象(the tip of the tongue,TOT)。作者认为,利用自由谈话的方式可以辨别两种不同的语言损耗(Schmid,2011:187)。

本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对研究方法的分类方面。作者介绍了一些前人常用的研究方法,但是在归类时有些不妥。例如,把目前比较先进的眼动仪技术和ERP技术放在语法研究中,似乎表明这些方法只适合研究语法损耗。其实不然,眼动仪技术和ERP技术同样可以用于研究词汇损耗、语音损耗、形态损耗等。C-Test也同样放在了语法研究中。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C-Test利用真实的语料不仅可以测试像词汇、语法、习语等较低水平的技能,还能研究像句内关系、全文阅读等较高的语言技能(ibid.:182)。

[1] Schmid, M. 2011. Language Attr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刘雪丽,林立红. 2013.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汉语词汇磨蚀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5): 719-931.

[3] 倪传斌. 2013.外语词汇腐蚀的动态过程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6): 909-920 .

[4] 倪传斌,延俊荣. 2006.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 50-55.

[5] 杨连瑞. 2009.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的现状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5): 42-47.

[6] 杨连瑞. 2011.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的社会心理因素[J].外语教学, (2): 40-43.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损耗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母语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定制私家影院系统中的传输损耗(上)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节能评估中变压器损耗的简化计算方法探究
基于降低损耗和控制投资的变压器容量选择
变压器附加损耗对负载损耗的影响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