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教学的互动

2015-02-13 00:30文/匡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歌剧声乐民族

文/匡 祎

论我国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教学的互动

文/匡 祎

我国民族歌剧艺术始终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在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将民族歌剧艺术与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理清现实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观念,加强民族歌剧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歌剧演唱能力,专业教学也应具有更高的针对性,这样使二者继续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建立起具有完整、成熟艺术架构与艺术形态的民族声乐学派。

民族声乐 民族歌剧 互动 教学 理论 表演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较为宽泛的概念,广义上包括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及近现代以来在传统民族声乐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声乐艺术的理念和方法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而从狭义上来讲,在当前的民族声乐领域通常则指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及沈阳音乐学院一批民族声乐教育家的倡导和推动下,其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声乐学科正式进入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数十年来,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为我国艺术舞台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进步和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源”。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既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诞生的肇端,同时也是其继续进步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歌剧是所有表演类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同时也以其高规格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和喜爱。歌剧作为一门外来艺术形式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始于20世纪初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歌剧艺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我国一代又一代音乐人以极大的热情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歌剧剧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江姐》《白毛女》为代表的“新歌剧”风格,再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以《伤逝》《原野》《楚霸王》为代表的极具民族性与现代意识、理念及风格的现代原创民族歌剧。而其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无论是各个时期的作曲家还是每部不同类型及风格的歌剧,都做到了紧紧围绕民族性为主题,力图用歌剧的形式来彰显我国的民族气质及民族精神。而纵观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其始终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但在近二三十年间,我国民族声乐教育领域中民族歌剧的元素开始越来越淡化,无论是从民族歌剧理论、民族歌剧曲目、民族歌剧表演等等,都十分匮乏,甚至在很多院校中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当前,我们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无论是从总体的教育理念方针,还是实际的日常教学都将重心集中在声乐演唱技术技巧及原创歌曲和艺术歌曲方面,而对于民族歌剧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价值和意义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是基本忽略。这并不是要否认演唱技术和歌曲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只是必须要阐明的是,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要想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完整艺术架构与艺术形态的声乐艺术学派,就必须保证自身全面、协调的发展和完善,声乐演唱技术、原创艺术歌曲、歌剧艺术缺一不可,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种真正成熟的声乐艺术学派。因此,面对这一问题,作为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引领者”的高等院校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要从根本意识上认识到民族歌剧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价值和意义,同时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民族歌剧和民族声乐教学科学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现实存在问题,树立正确观念

在我国当前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虽然一些专业教师偶尔会将一些民族歌剧咏叹调作为教学曲目,但从整体来看,这也只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涉猎,既没有针对性,也远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架构。无论是从最基本的歌剧理论到完整歌剧唱段,还是从舞台表演训练到实际歌剧排演,可以说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民族歌剧元素的缺失是整体性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形体条件、舞台表现力及较高的声乐演唱技能,也能够完整地演唱几首经典的民族歌剧咏叹调曲目,但却不能对民族歌剧形成完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而具体的歌剧表演和歌剧人物的诠释更是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如何为我国的歌剧舞台输送更多优秀的歌剧人才,促进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了。同时,面对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也无形之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专业发展空间和现实的就业。

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发展与背景角度来看,随着多元文化潮流席卷全球,我国的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文化架构也随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对于艺术的需要和要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必然对民族声乐专业从业者提出更多、更高规格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较高的声乐能力,同时又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这也是当前我国民族歌剧舞台上最为紧缺的民族声乐演员类型。当前,虽然很多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都能够在音乐会上较好地演唱和诠释很多声乐曲目,但能够完整诠释一个民族歌剧人物的却已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在毕业进入专业演出团体后,往往还要重新学习歌剧演唱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我们在对待民族歌剧的问题上必须做到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从具体的细节入手。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大力加强和建设完整的民族歌剧教学架构,将我们的民族歌剧艺术与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完整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2.具体措施

2.1 加强民族歌剧理论教学

在当前民族声乐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音乐史、音乐欣赏、曲式分析等课程,虽然每一科目对民族歌剧的内容都有所提及,但作为为民族声乐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其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都十分欠缺。针对这一状况,我们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开设专门的民族歌剧理论课程。系统讲授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总结归纳我国民族歌剧的风格与类型;解析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与表演模式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认知和把握;第二,要在传统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入我国民族歌剧的内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要培养的声乐人才是以民族性为前提的,因此其接受的教育也必须全方位地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质和元素。而当前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基本与其他专业无异,这对民族声乐专业性的体现和提升无疑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我们的专业基础课在保证一般性教学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例如音乐欣赏及曲式分析课程,就可以增加民族歌剧的剧目和曲目,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民族歌剧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结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的民族歌剧艺术。

2.2 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歌剧演唱能力

这一方面要采取专业基础辅助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当前,歌剧表演课程在我国大部分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中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虽然部分高校的民族声乐专业系部已经开设了一些形体训练类的课程,但这些课程或只是泛泛的肢体协调性训练,或只是基本的表演训练,既缺乏针对性,同时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将歌剧表演设置为必修课,保证学时,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同时聘请专业的教师讲授这门课程,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专业的歌剧表演方式方法。第二,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密切的配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民族歌剧选段,或是咏叹调、重唱、唱段等等,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融入表演,将两门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和提升学生全面的声乐演唱能力。

2.3 专业教学也应具有更高的针对性

专业教师的声乐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提高自身全面声乐素质的核心环节。因此,专业教师在保证学生基本演唱技能提高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民族歌剧演唱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增加民族歌剧曲目,包括经典的咏叹调、重唱等等,第二,歌剧是十分具有科学性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歌剧类型对演员的演唱风格和特点有着极为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演唱风格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一个适合他们的歌剧角色或者一部歌剧,对其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并使其最终能够真正地掌握一个或几个歌剧角色。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这样就可以用这种“由点及面”的办法使学生明确自身的歌剧风格类型定位,及诠释歌剧人物的方式方法及能力。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为毕业后真正走上舞台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歌剧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当前,在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肇端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就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歌剧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作用、价值和意义,继续保持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建立起具有完整、成熟艺术架构与艺术形态的民族声乐学派,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全面、健康、可持续地继续进步和发展。

[1]潘乃宪.《感悟声乐:对国际歌唱艺术的思考与体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钱苑、林华著 .《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M]. 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6]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7]李晋玮、李晋瑗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 霍 闽)

匡祎(1979—)女,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歌剧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走进歌剧厅
多元民族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