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中的“那什么”:语用、语义和语法

2015-02-13 02:32莉,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句法代词语义

陈 莉,黎 力

(1.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524;2.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北京话中的“那什么”:语用、语义和语法

陈 莉1,黎 力2

(1.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524;2.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代词是用来替代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一类的词。不同语言中代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或作用都不相同,语言学领域对普通代词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但是对日常生活中口语化的代词研究甚少。口语化的代词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部分,对口语材料的分析能够丰富语言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语言的规律。该文主要探讨北京话中“那什么”的语用、语义及句法功能。“那什么”除了有替代功能外,还能起到缓冲的作用,但是其本身并没有实在的语义内容。它出现的位置很灵活,可以在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的位置上。

代词;替代;语义;句法功能

一、引言

代词有替代功能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事实,代词所引发的关于句子的语义问题也是当代语义学和语言哲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例如Kaplan 1979;Perry 1977,1997等)。但是以往对代词的研究局限于包括人称代词、不定代词和指示代词(不同的语言中有所不同)在内的普通代词。而一些常见于日常口语但是少见于规范的书面语的“特殊代词”却极少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更难以进入语言哲学界的视野。现代汉语(以北京话为代表)中的“那什么”就是这样一个“特殊代词”,如例(1)所示①本文所用例句均选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具体出处则不再一一注明。:

(1)a.对于这项工作吧,咱们说满意不满意倒是,说是那什么了,就不好说了。

b.因为父亲这点儿生活费,对自己来讲,对家里来讲呢,都是比较那什么的,都是比较这个困难的。

c.法律,哪儿有什么法律呢?所以说这些事情来讲呢,我认为来讲呢,就是应该,就是应该那什么,这个实行法律,实行我们这个这个这个,我们还有一个可以这样儿讲,可以这样儿讲,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对不对?

例(1)中的“那什么”给人留下的初始印象是,它没有自己的实质内容,其内容往往要通过上下文确定。就这个特征而言,“那什么”与普通代词颇有些相似。但是,我们注意到它和普通的代词之间有重要功能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对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哲学理论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下文将有具体讨论。

顺便一提的是,作为一个词的“那什么”在形式上容易和“那”与“什么”的偶然相邻的现象发生混淆。例如(2)中的“那”和“什么”是句子中的两个偶然相邻的两个词,“那”是指示代词,“什么”是不定代词,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句子成分。

(2)a.众参谋嗷地一声散开,一起重新去看[那] [什么]也看不见的莽莽雪原,又差不多同时回过神来抢地图。

b.公投台湾今天“独立”啊?为什么今天公投那个项目,什么东西,[那][什么]内容啊?

撇除这些干扰现象,我们下面将描写“那什么”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我们首先讨论“那什么”的替代功能,然后是“那什么”的语义和句法特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描写事实。这些事实所引发的理论问题,本文略加讨论,不做深究。

二、“那什么”的语用功能

正如前文所述,“那什么”有“替代”的功能。但是它和普通代词的用法有所不同。它有比“替代”更重要的功能——“缓冲”。所谓“缓冲”是指说话人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为某个句法位置提供一个拥有具体内容的词,而临时采用“那什么”占据该句法位置,然后在通过别的手段将本该出现在“那什么”所在的句法位置上的词的意义补充出来。也有些时候,说话人无法通过任何手段将“那什么”所在位置上的词意义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分两大类分别描写。

1.缓冲—补充类型

所谓“缓冲—补充”是指“那什么”首先占据一个句法位置,发挥缓冲的作用,然后说话人再给出一个具体的语言形式补充“那什么”留下的语义空白。“缓冲—补充”又可以分成“缓冲—随即补充”“缓冲—间隔补充”和“缓冲—变换补充”。

缓冲—随即补充的情况是指“那什么”出现之后,一个具有实在内容的词语随即出现在其后,填补了“那什么”的语义空白(补充成分放在[]中)。例如:

(3)a.我妹妹就不行,我妹妹是神经有病。她神经就是,现在就是那什么,[有点儿神经病]。她最近又犯了。

b.大人呢,就是说苦点儿,我们生活俩人苦点儿就苦点儿吧,反正得紧着她,她那什么[吃得好点儿]。

(3a)中,根据“我妹妹是神经有病”的情况,可以得出“她最近又犯了”,所以“有点神经病”直接填补了“那什么”造成的语义空白;(3b)中由“大人苦点就苦点吧”可以得出“紧着她”的“那什么”的语义空白,就是让她“吃得好点儿”。

缓冲—间隔补充是指在“那什么”和补充成分之间出现其他成分的情况。“那什么”是说话人在说话当时没有想到或者不能立即提供具体内容的词而用来缓冲的,后来想到“那什么”所替代的内容就在后面的话语中做出填补。例如:

(4)a.他在那个玉泉山儿那儿吧,北户村儿,当那什么呢,[那个砖窑啊,那书记]。

b.后来结果这国,国民党这么一,那,哦,这一,一,这么一,这么一那什么吧,一[打内战],粮食一涨钱,这就,我就伤了脑筋了。

c.嗯,在做活儿的过程当中呢,有时候儿反正出来就得,说一说呀,那个工作,今天应该抓紧,该做什么了,赶紧给人弄。嗯,一天呢,还得要那什么,嗯,[连看家吧带做活儿]。

d.她那什么,哎,哦,这个,哎,[老姑娘]呢,在这个哦,哦,哦那哪哈儿,哦,这脑子真是,哦,咳,在那个和平里,和平南街呀,哎,小小百灵寺儿那哈儿,啊,哎,当服务员儿,她那是售货员儿,当售货员儿。

(4a)中的“那什么”和“那个砖窑啊,那书记”之间出现“呢”;(4b)中的“一那什么”和“一打内战”中间出现语气词“吧”;(4c)中的“那什么”和“连看家吧带做活儿”之间有“嗯”;(4d)中的“那什么”之后先出现“哎”“哦”“这个”然后才出现有实际内容的“老姑娘”。这些间隔词语都为说话人语义表达的暂时短路而起到缓冲作用,给说话人提供一个短暂的思考时间。

缓冲—变换补充类型的情况和上面的两类情况都不相同。所谓“变换补充”实际上是指填补“那什么”语义空白的语言单位是一个与“那什么”所在的句子在结构上不同的句子,但是新句子能够完整地表达“那什么”所在句子未能完整表达的意义。比如

(5)你比如国家下达一个百分比指标,百分之四十也好,百分之六十也好,它是一个比例指标。你得完成这指标。这具体到各单位来说呢,你像按单位来说,这个干得好的,也许超过百分之,超过这百分比。干得不好的,也许呢,不够这个百分比。那怎么办呢?那就是说,干得好的也得往下减,相对来说要是那什么呢? [反过来说呢?干得不好的也得往上提]。

例(5)中的“相对来说是那什么呢”的意思不完整,后面的“反过来说呢?干得不好的也得往上提”把前面的没有表达完整的意思补充出来。前后两个句子的结构完全不同。在前一个句子中,说话人使用的是“相对来说”,但是后面的句子,他改用“反过来说”,最终是“干得不好也得往上提”真正填补了“那什么”留下的语义空白。

2.缓冲—未补充类型

“缓冲—未补充”的类型是指话语中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形式负责补充“那什么”造成的意义空白。有一些情况下,听话人可以从上文和非语言语境中通过推断为“那什么”提供一个语义内容。例如:

(6)这个除了这个基本工资以外,再加上这个副食补助,再加上我这出车费,一个月也一百六七十块钱儿。经,经济上还很不错的,反正。我爱人在这个卢沟桥小学,这两个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挫折,也没什么困难。反正生活水平基本反正一般,也没什么。所以这个心情上也,也比较那什么。说这工资改革现在不是说又要改吗?我们又崴了!思想上又,又有负担了。

(7)光起诉费就花多少?这一百九十七万起诉费就是六千多。那二十一万呢,是一千多。它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提取你的起诉费,又请的律师。反正这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大伙儿办,大伙儿捅的漏子,大伙儿得那什么。你这不是小数儿啊。这工作都,都不好弄,所以现在我也,不愿意搞这个了。你说单独开车吧,我这岁数儿也四十了,我还开得了几年呀?所以也,现在正在犹豫着。

从(6)提供的语境中,听话人可以大概推断“那什么”的意思大概是“(心情)好”或者“(心情)平和”等等,这也正好和后面的“思想上又有负担”形成对比。(7)的语境也可以为“那什么”提供一个大致的内容,比如“(大伙得)分担责任”之类的。概括地说,这些情况下,虽然话语中没有具体的内容来补充“那什么”的语义空白,但是因为语境的意义非常充实,“那什么”的意义空白自然而然得到补充。

“缓冲—未补充”还有一种情况——语境的内容不够丰富,听话人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具体推理,“那什么”留下的语义空白最终也没有得到补充。

(8)所以这个不能规矩大了,就是不能够满世界回头学摸人,那些个杂八理儿,现在这方面儿怎么学?他那个不行,他那个得慢慢儿回头,那上头分量重。另外这好些个坠子什么的,你要一回头,不是打脸那就是那什么。所以跟这个礼儿是的,这规矩治人的。

例(8)中的“那什么”留下的语义空白无法在上下文中得到补充。说话人本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那些坠子不是打脸就是有别的危害”,但是究竟 “别的危害”究竟是什么,说话人自己恐怕也不清楚。“那什么”出现在这里,是因为说话人已经使用了“不是……就是……”,但却无法为“就是”后面的句法位置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概念),只好用“那什么”顶替。“那什么”造成的语义空白没有得到填补。

三、“那什么”与普通代词的比较

上文展示了“那什么”的功能特征。“那什么”自身没有实在的语义内容,也即“那什么”实际上有语义空缺现象,它的语义内容来自于语言的或者非语言的语境。这个特征意味着“那什么”和常见的代词在功能上十分相似。但是,同样有“替代”功能的“那什么”和普通的“代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普通代词的替代作用是自然替代,而“那什么”的功能则是不自然替代。所谓自然替代,是指说话人在使用普通代词的时候,已经将一个概念顺理成章地赋予给它所使用的代词;换个角度讲,一个普通代词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来自语言或者非语言语境①通常内容来自语言语境的代词被称作指代性代词(anaphora),而内容来自非语言语境的代词被称作指称性代词(indexical),但是二者的出现对于说话人而言都是一个概念被拷贝到当前话语中的动态语义操作,所以在这个功能上,没有必要对普通代词再做细类划分(参见Partee 1989)。的概念已经被自动拷贝到当前语义构建的过程中 (Kempson et al.2001; Cann et al.2005)②代词的语义拷贝功能对处于实际语言交际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并不总是完全相同。说话人在说话在使用代词的过程中已经将已知的内容拷贝到当前的语义组合过程中,但是听话人则可能需要经过一定的推理才能找到代词所指代的实际内容。说话人使用代词的时候总是清楚它的实际内容,但是听话人则可能会产生混淆。可见,代词的使用主要是为说话人提供方便而不是为听话人提供方便。。

(9)哈里斯承认打西班牙时,“大部分球员很早放弃比赛”,虽然他随即点出国家队里有7人是首次参加国际大赛,可这显然不是溃败给西班牙的理由。至于对手,主教练简直谈都不想谈,令他最愉快的仍是回味姚明20投15中,“太棒了,比上一场只投篮9次还是7次好多了。(新浪网奥运报到)

例(9)中的“他”自然是替代“哈里斯”(或者“教练”)。普通代词虽然没有自己的内容,但是对于说话人而言,普通代词出现在哪个位置上,哪个位置上也就随即获得一个实实在在的概念。

“那什么”的不自然替代则是指说话人在使用该词时并不赋予其特定的具体的语义内容。“那什么”总是出现在说话人表达遇到困难的时候,主要是找不到确切的概念的时候,例如:

(10)“四郎探母”那四郎到那什么,属于叛徒,啊,里通外国啦,啊,四郎是不是?

(10)中的“那什么”所在的位置本该出现一个方位概念。但在会话当时,说话人无法从记忆中提取一个具体的概念,只好用“那什么”敷衍一下。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包含一般代词的句子被视作语义不完整,对包含普通代词的句子所表达的命题进行真值判断的前提是这样的一个句子被置于特定的语境从而获得完整的命题内容 (Cappenlen and Lepore 2005)。包含“那什么”的句子的语义同样也不完整,但即使把这样一个句子置于语境中也不能够完全保证它获得完整的意义,因为“那什么”并不必然要求语境为其提供实在的内容;它的出现恰恰显示出说话人在朝着完成一个完整的命题的方向努力而一时间又显得无能为力。

在西方语言中,和“那什么”功能上最接近而且深为大家熟悉的要数英语中 “冗余代词”(expletive/ pleonastic pronoun)it,例如It is obvious that the violence will continue(显然动乱还将持续下去)。冗余代词it没有具体的指称对象,也不能从语境中获取实质内容。但是冗余代词it与“那什么”仍旧不同。冗余代词基本上处于高度固化的结构中,比如it be…that。对说话人而言,当他说出it的一瞬间,心中清楚后续的内容将是什么,尽管听话人并不总能预测说话人的意图。但是“那什么”却是在说话人没有准备好一个概念的时候才使用。况且,“那什么”所占据的位置并不限于主语或者宾语,而是任何一种句法成分。所以说,“那什么”和冗余代词it之间的相似度也非常低。当然,不排除其他语言中也存在与“那什么”功能对应的词汇。如果这些词汇存在,那将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有条件对这一类现象展开跨语言研究。

四、“那什么”的句法分析

“那什么”的功能是占位,借助为它提供语义补充的语言形式的语法地位来界定“那什么”的语法地位不失为一个比较直接的办法。

1.“那什么”的句法功能分布

“那什么”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谓语的位置上,有时候后面随即跟上补充形式,有时候没有任何补充形式。

“那什么”作主语,例如:

(11)所以那什么连续剧引起那么多坏人感动,这里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饶有趣味……

(11)中,“那什么连续剧”作主语,说话人在说话时并没有想起到底是什么连续剧,所以用“那什么”来替代具体的名称,占据主语的位置。

“那什么”作宾语,例如:

(12)哈,你说的就是那什么[《矛盾论》]一类的书吧,早先年我都能倒着背下来,现在不行了。

(12)中“那什么”是“说”的宾语,“《矛盾论》”是其内容的直接补充。

“那什么”作定语,例如:

(13)海淀、朝阳、石景山、丰台这四个区基本上都是新移民组成的,说句那什么的话,老北京的居民解放前参加革命的不多。

(13)中“那什么”作定语起形容词的作用修饰“话”,说话人能没找到合适的形容词来措述,所以用“那什么”来修饰名词。

“那什么”作谓语,例如:

(14)a.截儿是吧,我说我那什么[后来翻回上北大,上那个燕京吧]。

b.她原先是风湿性关节疼。现在她是尤其是背,一干重点儿,干点重活儿就不行了。她那阵儿主要是这个建房时候儿那什么的。

c.反正这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大伙儿办,大伙儿捅的漏子,大伙儿得那什么。

(14a)“那什么”缓冲后直接补充了谓语动作“后来翻回上北大,上那个燕京吧”,另外两个例句中“那什么”占了谓语的位置,其语义空缺在各自的语境中可以得到补充。“那什么”的大致意义在(14b)中可以为“落下病根儿”,(14c)中可以是“分担责任”之类的。

2.“那什么”的句法范畴

从早期的结构主义时代到现在的生成语法时代,句法范畴(syntactic category)几乎是绝大部分句法理论中的基础概念。“那什么”的功能是占位—缓冲,它所占据的句法位置上可能正常出现的句法范畴是判断“那什么”的句法范畴的唯一参考标准。“那什么”留下的语义空白可以由不同句法范畴的短语补充。

【名词短语】

(15)主食就是,主食就是那什么,[小米儿,棒子,高粱],大米白面没有,部队能吃上……

【形容词短语】

(16)一个当会计,一个当那个就是那个校,校对就是,他们还挺那什么的,就有的根本不行,都是在什么卖东西啦什么的他,有的跟家呆着……

【动词短语】

(17)保证你那什么呢[没事儿],最大的一个就是你不能偷盗,一草一木都不能往外拿。

【句子】

(18)不是,实际上,那什么呀。[美国好多家庭也挺传统的,但也有特花的]。

从(15)-(18)判断,“那什么”可以属于多个不同的句法范畴。事实上,“那什么”的占位情况可以作为结构主义句法分析(包括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句法结构分析)确定“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的实证依据。

另外一方面,“那什么”也向具体的句法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这是因为“那什么”不是传统句法理论体系中所讨论的任何一类的“代词”,它不具有自然指代作用。但又不得不承认它是自然语言语法系统中的一份子。特别是在“那什么”为一个句子提供缓冲时间的情况下,我们却无法简单地认为“那什么”真的就是替代一个句子。“句子”自然有其内部结构,但是“那什么”出现的一刻,说话人尚未准备任何一个句子,所以说“那什么”替代一个句子并不合适。如果从语义的角度入手,倒可以认为“那什么”代表了一个空壳命题,内容有待补充。

再有,当“那什么”之后随即出现一个补充成分的时候(缓冲—随即补充类型),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也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句法关系。单纯从形式上看,“那什么”和随后的补充成分之间“句法范畴”相同,而且并不处于并列关系中,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最有可能是“同位语”关系。然而,这种关系和典型同位语关系也有区别。从语义上看,处于同位关系中的两个短语具有共同所指,比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夏威夷首府檀香山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中的“中国国家主席”和“胡锦涛”是同位语关系,“夏威夷首府”和“檀香山”是同位语关系,“美国总统”和“奥巴马”是同位语关系。处于同位语关系中的两个短语有共同的指称对象,但是“那什么”却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而是仅仅表达一个概念空缺,这无疑拉大了 “那什么+补充成分”与同位语结构的距离。Meyer(1992,2009)曾经提出识别同位语的三个标准:(A)同位关系中的第一个单位可以随意删除;(B)同位关系中的第二个单位可以随意删除;(C)同位关系中的单位的位置可以对调。如果三项中有一项得不到满足,则同位关系只能勉强算作不典型的 (peripheral)同位关系。Meyer(2009: 41)提供了英语中一种不典型的同位关系的例句。

(19)a.Have you ever been to it,the Biograph?

b.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Biograph?

c.Have you ever been to it?

d.*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Biograph,it?

在(19a)中,it和the Biograph之间处于不典型的同位关系。颠倒这两个单位的位置,如(19d),句子就不能接受。按照三个判别标准判断,“那什么+补充成分”的关系与(19)的情况比较类似,例如:

(20)a.在她有,有点儿累吧什么的,她就爱犯,有点儿那什么[不爱好]。

b.现在她有,有点儿累吧什么的,她就爱犯,有点儿那什么。

c.现在她有,有点儿累吧什么的,她就爱犯,有点儿不爱好。

d.*现在她有,有点儿累吧什么的,她就爱犯,有点儿不爱好那什么。

根据我们对英语母语的人的调查,(19a)句子中的it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前文已经存在一个先行词,只不过it可能会造成混淆,所以说话人又使用了the Biograph补充说明。换言之,it出现的时候已经拷贝了相应的内容过来(至少对说话人而言是如此),这个拷贝内容和the Biograph之间构成同位关系。所以(19a)中的it和the Biograph之间的关系与(20a)中的“那什么”和“不爱好”之间关系并不相同。如何从理论上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更多探索。

五、“那什么”所引发的宏观理论思考

Chomsky(1965)曾提出影响当代语言学理论建设的两个根本概念 “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语言能力是人的无意识的语言天赋,而这种天赋又通过人的无意识的语法知识表现出来,而语言行为则是以人的语言能力(天赋)为基本条件的具体的语言活动表现。“那什么”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语言能力(主要是语法知识)制约语言行为的窗口。“那什么”是汉语词库中的一份子,它的句法分布是说话人母语语法的一部分;说话人如何使用“那什么”由其母语语法知识决定而不是随意的。从语言行为方面看,使用“那什么”恰恰是因为说话人记忆短路或者发现即将使用的概念不得体或者正在使用的句法结构无法完成对预期意义的表达,因此使用“那什么”敷衍完成一个语法单位。“那什么”的句法分布不能违背汉语句法系统中的规则,但是它的出现又是在克服语法系统之外的因素(比如记忆中断、辞不达意)所造成的交流障碍。

对于“那什么”的研究充分展示了语言研究重视口语材料的必要性。口语中的很多现象,尤其是零散①Kant Bach对Cappelen and Lepore(2005)所撰写的评论Minimalism for Dummies:Reply to Cappelen and Lepore(http://userwww.sfsu.edu/~kbach/replytoC&L.pdf)以及 The Excluded Middle:Semantic Minimalism withoutMinimalPropositions(http://userwww.sfsu.edu/~ kbach/Cappelen&Lepore.pdf)对此种观点已经有批判。会话中的现象,往往是规整的书面语言中不存在的,研究自然语言的语法,建设语言学理论首先要做到事实的充分观察 (observational adequacy)和充分描写(descriptive adequacy)(Chomsky 1965)。为了达到这些较低的目的,我们理所当然要考虑口语中的大量现象,毕竟语言学的全部语法知识不可能仅仅反映在“规范的”语言材料中。从解释儿童习得语言的角度看,口语材料的地位更加重要。儿童习得自然语言过程中所面对初始材料(Baker 1979;Pinker 1989)恰恰是这些零散的口语材料;这些材料才是儿童归纳、假设(Chomsky 1959)并最终形成成人语感的事实基础。只有真正了解口语材料才可能懂得自然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是什么,也才能把握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实质。

除此之外,“那什么”的发现(其他语言中预计也有类似的词汇),无疑扩大了“代词”的群体,我们期待语义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们将调整他们对代词语义价值的固有观点。因为一个包含“那什么”的句子可能在形式上完整的,但是“那什么”不(一定)会从语境中获得一个实在的内容,这无疑是在宣布自然语句意义不完整并非必然导致语句理解对语境知识的依赖(Cappelen and Lepore)①Kant Bach对Cappelen and Lepore(2005)所撰写的评论Minimalism for Dummies:Reply to Cappelen and Lepore(http://userwww.sfsu.edu/~kbach/replytoC&L.pdf)以及 The Excluded Middle:Semantic Minimalism withoutMinimalPropositions(http://userwww.sfsu.edu/~ kbach/Cappelen&Lepore.pdf)对此种观点已经有批判。。或许“那什么”出现在语言学的视野中还会引发无法预见的语言学或者语言哲学上的连锁反映,若本文的描写和粗浅的讨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将深感欣慰。

[1]Baker,C.L.1979.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Projection Problem,Linguistic Inquiry 10:533-581.

[2]Cann,Ronnie,Ruth Kempson and Lutz Marten.2005.The Dynamics of Language:An Introduction.Oxford:Elsevier Academic Press. Cappelen H.and Lepore E.2005.Insensitive Semantics:A Defense of Semantic Minimalism and Speech Act Pluralism.Wiley-Blackwell

[3]Chao Yuenren.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 Mass.MIT Press.

[5]Chomsky,N.1959.A Review of B.F.Skinner's Verbal Behavior,Language 35:26-58.

[6]Kaplan,David.1979.On the logic of demonstratives.The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8:81-98.

[7]Kempson,R.M.,W.Meyer-Viol and D.Gabby.2001.Dynamic Syntax:the Flow of Language Understanding.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8]Perry,John.1977.Frege on Demonstratives,The Philosophical Review,86:474-497.

[9]Perry,John.1997.Indexicals and Demonstratives,in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Robert Hale and Crispin Wright, eds.).Oxford:Blackwells Publishers Inc.

[10]Partee,Barbara.1989.Binding Implicit Variables in Quantified Contexts,Papers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25:342-365.

[11]Pinker,S.1989.Learnability and Cognition:The Acquisition of Argument Structure.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

(责任编辑:章永林)

“Na Shen Me”(那什么)of Beijing Dialect:Pragmatics,Semantics and Syntax

CHEN Li1,LI L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1524,China; 2.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Pronouns are used to replace nouns,verbs,adjectives and quantifiers such kind of words.Pronouns in different language has different meaning or function in a specific context,linguistic field for the research of common pronouns is relatively more,but little research on colloquial pronouns in everyday life.Colloquial pronoun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study,the analysis of spoken language materials can enrich the content of language and master the law of language better.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agmatics,semantics and syntactic function of Beijing dialect"Na Shen Me"(那什么).In addition to the alternative function,"Na Shen Me"(那什么)also has the effect of buffer,but itself has not real semantic content.Its position is flexible,can be in the position of subject,object,predicate and attributive.

pronoun;alternative;semantic,syntactic function

H07

A

1008—7974(2015)03—0028—06

2014-11-30

陈莉,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黎力,重庆人,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5.006

① “零散”是相对于“规范”的句子而言的。但是口语句子自然发生,自然存在,并无所谓零散与规整之分。语言研究者便于研究,选取某些语言形式作为描写的参照,这才产生“规范”与“不规范”,“整齐”与“零散”的区别(参见Chao 1968)。

猜你喜欢
句法代词语义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代词(一)
代词(二)
语言与语义
句法二题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