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初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阈

2015-02-13 02:40顾正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观社会工作者微观

顾正刚

(江苏教育学院苏州学前教育分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职初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阈

顾正刚

(江苏教育学院苏州学前教育分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职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面临诸如角色转变、人际关系调整、理论与实践的“磨合”等困境。本文借助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讨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工作介入:关注新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情感;整合机构资源,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拓展视野,以研究促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初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社会工作介入;生态系统理论

一、问题提出

一般而言,新教师是指从事教师职业三年以内,其综合素质还处于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这一过程中的起步阶段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新教师职业生涯的前三年是专业发展关键期,这一时期不仅决定教师是否会在教学领域内继续工作下去,而且决定他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教师职业独特的教学专长往往是在此阶段奠定基础的。

此时,新教师面临着从大学校园到中学校园的环境变化,面临着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磨合期”。是否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对其职业持久性的形成,其专业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到下一阶段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分析,运用社会工作的程序及方法尝试帮助新教师适应新环境、克服困难顺利进入下一成长阶段,为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开阔研究思路。

二、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其分析——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阈

(一)角色转变困难

对新教师而言,从一名师范生到正式教师身份的转变,无疑是一次心理上的大飞跃,它象征从校园里的教育对象到教育者的根本转变。他们中有些人虽然在激烈的竞聘中胜出,但一到教学工作中就会出现极度紧张与不适应,放不开手脚,甚至出现心理恐慌。

从大学校园到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变化是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校园相对开放和自由,学生可以自主安排生活和学习,而事业单位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对于多数新教师来说这个过程是困难的。他们在从教之前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而后在与学生,以及同事、单位领导的交往中,往往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及单位利益,没有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

此外,学校往往忽视新教师个人情感和感受,代之以个人成绩的要求,对新教师缺乏基本的关心、交流。新教师常常为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与期望值差距过大,且得不到同事与领导的理解和接受而产生心理困惑,进而会造成心理失调与痛苦,逐渐会产生失落、忧郁、自卑、焦虑等情绪反应。特别是一些新教师,虽然自己有工作的热情,但由于自己经验不足,一次次排名考评后,在面对学校的聘任制、末尾淘汰制,仅有的热情也会燃烧殆尽,事实上往往新教师就是淘汰的新对象。

(二)人际关系失调

新教师从熟悉的校园来到新的工作单位。环境的改变、新的人际关系对多数新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师生关系方面,新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了解学生知识准备情况,制定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不丰富,缺乏变化,课堂教学单调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生相处时,缺乏沟通技巧,难以获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新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与学生距离太近,很难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甚至影响教学秩序,导致课堂失控。而如果新教师与学生距离太远,又会增加师生间的“陌生度”,彼此之间会有抵触情绪产生,教与学不能互长,教学效果不明显。

此外,如何处理同事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大学期间同学之间彼此年龄相仿、专业相同,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和思想观念,易于沟通与交流。但进入工作单位之后,同辈人一般只占一小部分,多数年龄差距较大,兴趣爱好彼此差异较大,多数是年长的同事和领导,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与交流是困扰新教师的棘手问题之一。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与不安,甚至会引起人际关系紧张与恶化。

(三)理论与实践的“磨合”

虽然新教师经过了专业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实习,但这离成为一名成熟教师所需的知识储备还有一定的距离,此外,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困难重重。从大学师范教育的理论学习到现实的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会使有些新教师的教学实践失去方向,教学变成了机械的模仿,课堂成了机械化、枯燥的讲解,课后反思成了空架子,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新教师难以从此漩涡中解脱出来,以致失去教学的信心和勇气,专业发展成了空谈。

对于教学实践,其实往往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教育教学实习经历。实践经验缺乏,是“磨合期”难以顺利度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教学严重偏离学生的实际,处理教材手段生硬,经常忽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这些重要因素,有的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出现科学错误、遗漏知识点的情况,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同时不懂得课堂应变技巧,教学成绩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都会给新教师带来严重的挫败感和自责感。从教学前的完美设想到问题频出,会造成新教师一系列心理不适,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生态系统理论倡导和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强调通过对人所处环境的干预来呈现出社会工作的根本功能。众所周知,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被服务者达到个人与其所在生活环境的和谐状态,使之能和谐共融、平衡有序,发挥各自功能。至20世纪80年代,Gitterman和Germain等人梳理了有关生态系统理论的多种观点,提出了一种“生态模型”。它强调社会工作的干预不能将个人与其生活的情境分离,而是要重视个人与其所在环境的交互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所强调的个人与其所在环境的交互作用,突出意义在于对个人所处环境的重视,将被服务者置于一个系统中进行思考,并将被服务者与其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通过改变这个系统来满足个人需求。根据查尔斯·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影响人类行为的环境可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三个层次。微观系统是指介于个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中间组织,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专业发展;中观系统则是指主要的中间组织之间的互相影响,即是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宏观系统是一种较大的环境系统,如法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教育体制等。生态系统理论观中的每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

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而言,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每一种环境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生态系统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微观系统中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的作用,更强调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的协调作用,强调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和相应社会群体的专业发展。我们不能把新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完全归因于个人,其家庭、单位、社区等社会环境因素也至关重要。对新教师的帮助要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把问题分别置于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中去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者介入时要把新教师所在年级、学校、社区,以及师徒结对、校内外培训情况等进行系统了解与分析。同时,由于新教师与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的动态关系,社会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地对新教师所处新的境况作出全新的分析与判断。

四、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介入

(一)微观视角介入:关注新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情感

家庭、社区、单位以及同事的关系是影响新教师成长的最核心因素。社会工作者应以这些关系为着眼点,帮助新教师构建和谐的微观工作环境。各式“校本培训”的组织、“新教师上岗培训”“新教师学习共同体”“新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各级各类的“赛课”“磨课”活动的组织,以及“师徒结对”“一帮一”“集体备课”等帮带形式都成了新教师成长的有效助力,校园成长氛围对其影响固然重要,其家庭状况、社区环境却极少受到关注。

在关注新教师专业知识成长的同时,还要更关注他们的专业情感。正如英国学者P.Nunn所说:“如此众多的教育努力的相对无效性,主要是由于忽视了作为人的能量的最近来源的情感,它是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不论在学习方面还是行为方面”。新教师的专业情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环境的重要组成,影响和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无疑家庭关系的稳定是新教师成长的基石。社会工作者应介入这些被忽视的因素,及时发现问题,采用行为和认知修正模式,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新教师进行心理调适、纠正行为偏差,树立信心,克服障碍,尽快实现角色转变。

(二)中观视角介入:整合机构资源,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

中观系统是各微观系统之间互动的关键联结,有助于各子系统互动、联动。构成中观系统的要素主要是学校、社区、家庭、专业组织、学术团体等。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宏观系统及中、微观系统之间持续不断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互动促成了新教师的不断的成长。只有家庭与所在单位、社区与所在单位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才可以实现新教师成长的目标。而这些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经常被忽略,社会工作者应建构起有利于新教师成长的中观联结,搭建起各个微观环境沟通的桥梁,以此介入形成良性的互动。社会工作者应极力整合学校工会、教师社团、教师发展中心、网络学习共同体等资源,减少中观环境对新教师的不利影响,辅助新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使新教师有被信任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在学校中营造协作的良好氛围,共同分享的文化和愿景。

(三)宏观视角介入:拓展视野,以研究促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宏观环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相应的制度、文化习俗等。在全球教育变革的大形势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制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评价都发生了重大的革新,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个人内在诉求。社会工作者应努力拓展新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盘活内部资源共享教育智慧。与其适应变革,不如深入其中,以研究促发展,提升自身素质,突破个人专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帮助新教师根据新形势确立个人的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的专业发展。

[1]陈海凡.初任教师的适应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3(4).

[2]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27.

[3]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王坤.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及其构成[J].贵州社会科学,2014(8).

[5]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6]崔丽,梁丽.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2(12).

G645

A

1673-0046(2015)11-0059-03

猜你喜欢
中观社会工作者微观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万法皆空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微观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