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学”教育思想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2015-02-13 02:40朱建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朱建丽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德学”教育思想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朱建丽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其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当前的高校资助体系更注重如何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本文对如何将“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和“五进”活动平台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创新与探索,以期增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筑梦起航。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德学”教育思想;“五进”活动平台;育人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各项工作包括学生资助工作,都必须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中心而展开。新资助政策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加大资助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但是由于德学教育的不到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才学、学识、学习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何增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筑梦起航,仍然需要资助工作者进行不断创新与探索。

一、融入“德学”教育思想,增强资助育人成效

所谓的“德学”教育思想是指“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包含了“德”与“学”的教育思想,这是邝邦洪教授集他30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高校管理智慧提出的。其内涵是以崇高的道德准则作为人的行动指南,积极践行道德规范;把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人一生至上的追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高校资助工作“其在本质上仍然是高校育人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三重目标:一是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二是可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励志成长;三是可以鼓励优秀学生追求卓越、争当精英。从上面可以看出,高校资助工作和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都是为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服务的,高校资助工作与“德学”教育思想紧密融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

(一)“德学”育人有利于推进高校资助工作

育人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制约着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开展。目前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德学”育人工作的不到位,还存在部分学生将受资助视为自己应得的一种权利,形成“等、靠、要、争”的依赖心理,自立能力降低,诚信感恩意识薄弱,导致“精神贫困”。运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这一科学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并加以践行,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推进高校资助工作。一方面,对受助学生进行征信法制、诚信感恩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意识,营造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的氛围。另一方面,开展爱心超市、爱心礼包等一系列感恩关爱行动,教育和引导受助学生做到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二)高校资助工作与“德学”育人相得益彰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是在继承中外优秀传统德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不断与时俱进和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凝练形成的理论。“以德为行”是当今社会对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资助工作对受资助者最起码的要求,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潜在的危害性就越大,对其资助也会显得毫无意义。践行“以德为行”教育思想,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他更容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在成长的路上更能克服各种困难,朝着梦想而起航。“以学为上”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次成功都是学习的成果,初步形成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规范、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各种因素都是通过长期学习、积累和培育的结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践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体检和检验的环节,看到自身与高校资助工作制度和要求的差距,他们为了缩短差距、弥补不足,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品德修养。

二、依托“五进”育人平台,为大学生筑梦起航

为了更好地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邝邦洪教授继而提出了“五进”活动平台。“五进”即“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五进”是德学育人的统一体,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的创造性举措。

(一)“进课室”是高校资助工作形成比学争优氛围的有效途径

高校资助工作所制定的制度、申请条件等蕴含了对大学生学业、学识方面的具体要求。例如,学业排名与综合考评成绩排名均位于前10%,才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等。这些制度和要求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进而奋发学习,提高学业水平。而“进课室”是提高学业水平最有效的途径。“进课室”是指大学生走进课堂和教室。学生通过“进课室”,在老师的引导下,增强学习意识,学会科学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积极地向各项资助的申请条件、评选要求靠拢,形成比学争优的良好氛围,最终使高校资助工作达到鼓励先进、勇于创新、追求卓越、鞭策后进的育人目的。

(二)“进图书馆”是高校资助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

高校资助工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等人格方面也有着具体的要求,例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才能申请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高校资助工作一直坚持“扶贫先扶志,扶志贵在扶德”的工作理念。一方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和心理上的困惑,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健康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帮助他们修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为人之本。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想课堂和重要场所的大学图书馆是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主要阵地之一。“进图书馆”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本校、邻校、本地各类图书馆查阅或借阅有关书籍资料。邝邦洪教授认为,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图书馆这一有效资源,为学习知识服务,增长人生智慧和强化人文底蕴,进一步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进图书馆”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丰富精神食粮,可以充分认识到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只有知识上和精神上的贫困。

(三)“进实验实训室”是高校资助工作锻炼学生能力的广阔平台

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等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就业也不理想。基于这些在高校资助工作中,不断努力寻求各种途径,积极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种能力锻炼,为进社会就业做好准备。而“进实验实训室”是学生进行能力锻炼、实践实训等参与面较为广阔的平台。“进实验实训室”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入校内外实验实训室进行技能实际训练,使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密切结合。一方面,通过设置“实验实训管理员”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协助老师管理实验实训室,在其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实验实训室”参加竞赛,例如开展“挑战杯”“沙盘大赛”“资助政策logo征集大赛”等竞赛,学生不仅能够把获得较好的成绩作为各项资助评选的重要材料,还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进体育场馆”是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先育心的良好场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心理和情感更加微妙,往往比别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沉闷不活泼,沉迷游戏等。高校资助工作除了在物质上帮助他们外,还要重视其心理教育。育人要先育心,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锻炼体魄,健全身心。而体育场馆则是一个让他们能够参加集体活动、释放身心的相对自然和轻松的环境。“进体育场馆”是指大学生要经常到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高校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情况,广泛引导他们“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体育场馆”,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想方设法在体育锻炼中提升他们的运动素质,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教育引导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抛开一切压力,自我调节,释放身心,促进身心健康。这比被动地让他们接受心理咨询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面谈咨询等心理疏导和帮扶更实际有效。

(五)“进社会”是高校资助工作达到“助人自助”的有效方式

“进社会”是指大学生主动采用多种方式(如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等方式)融入社会,学生通过“进社会”,了解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助人自助”原是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对求助者心灵的一种支持,帮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过程。将这个理论运用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一方面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助教、助管、服务等勤工助学岗位,以勤工助学为多元化平台,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受助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既是资助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爱心的基础和保障。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除了开展“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诚信感恩”等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外,更要注重实际行动,组织他们参加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等公益爱心活动,例如社区义工、献血、义教、电器义务维修、“三下乡”等活动,让他们在享受资助的同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帮助他人,在爱心传递、服务社会中直接或者间接达到自助的效果。

高校资助工作通过创新与实践,融合“德学”教育,增强了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依托“五进”活动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筑梦起航,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立德修身、完善人格、提高技能、健全身心、助人自助,大力推进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然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巨大工程,仍然需要各高校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才能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邝邦洪.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小鲁等.高校贫困生资助新视野[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詹步强,邝邦洪,王乐夫.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G64

A

1673-0046(2015)11-0105-02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