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

2015-02-13 02:40李一鸣李卓妮黄城锐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理适应能力跨文化

李一鸣,李卓妮,黄城锐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文理分科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

李一鸣,李卓妮,黄城锐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具有压力应对理论、文化学习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三方面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文理分科使大学生呈现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抑制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整体素质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着力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以满足培养日趋激烈的国际化人才需求。

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外交流、国际合作与跨国交流进入了快速发展、多元融合的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公益事业的跨文化交流合作进入日益增长的新常态,使得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外语言与文化,通晓国际交流习惯与行为规则,适应多元文化交流氛围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高素质国际人才的基本技能,是高等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必要选择。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论基础:

1.压力应对理论

压力应对理论认为,当社会个体面对跨文化适应问题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生活或行为压力,其往往能够根据压力类型而采取多种应对策略以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当压力产生时,社会个体根据其期望、动机、对东道国态度、个体特质、社会支持等,将其面对的文化冲突、生活难题或心理问题视为难以解决的困难或意义重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社会个体将通过问题导向、情绪导向、意义导向等应对方式,应对跨文化适应压力;将通过有积极的、能动的、有计划的方式积极解决跨文化适应压力,也可能通过忍耐、悲观或自我调节等消极方式被动地进行跨文化适应,此类消极应对策略将引发社会个体的文化隔离现象。

2.文化学习理论

文化学习理论是应用社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对社会技能、人际交往行为的研究,其认为跨文化个体应了解并学习东道国的社会文化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文化学习理论强调语言或非语言要素的差异、行为规范、交际准则、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逻辑思维、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跨文化差异,并全面分析了各要素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影响。同时,文化学习理论认为旅居前的东道国文化知识学习、跨文化适应能力培训、外语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文化认同感、缩短文化距离等有助于降低文化情境转变中社会个体可能产生的诸多心理压力、生活负担或环境困境等。

3.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侧重对跨文化适应中社会方面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东道国的态度、价值观念、旅居期望、动机与归因等,关注于社会个体如何审视自我、看待他人的问题,而不单纯地剖析社会个体的内在情感与外部行为。社会认同理论重点考察社会个体与群体的文化认同或民族认同问题,着力于分析社会个体或群体对其文化依付性、民族成员性等身份的认可、分类与确认。社会个体的年龄、性别、学历、性格特质、心理状况、出国经历、语言掌握水平等个体因素,出国动机、旅居稳定性等群体因素,可能受到的偏见或歧视、社会文化环境的多元性等社会因素,均对社会个体或群体的自身身份定义、认可、分类与确认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社会个体身份认同的改变对其跨文化适应结果具有显著影响。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理论基础,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应为大学生在跨文化环境、跨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的应对诸多问题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社会文化适应能力等。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其他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认知能力,对全球性问题、国际热点事件的了解与分析能力,对世界文化的整体性认识、文化差异对比分析、文化自觉与跨文化适应能力,对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国际关系与外交格局等复杂国际系统的辩证认识能力,对国际性、区域性社会事件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等。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基本框架表现为:具有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善于发展、积极乐观的基本态度;能够了解并尊重不同环境的特定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意识、价值观念等;具有观察问题、倾听交流、合理评价、解读分析、延伸判断、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能够开展文化差异分析、换位思考、适应调整,树立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在不同文化情境、不同交流情景中进行恰当交流与积极互动。

二、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现状

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高素质国际人才的基本技能,是高等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必要选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高校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与文化资源,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确立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推行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从目前来看,大学生通过书籍、期刊、杂志、网络、电视、家庭熏陶、社会传播等媒介,对中国的文化知识、历史地理、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习俗、交际习惯、社会礼仪等具有积极认知,而对国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行为规范、管理体制、社会知识等了解较少,难以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跨文化交流中,大学生普遍能够包容国外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饮食禁忌与风俗习惯,期望通过语言学习以了解国外的文化知识、交际习惯、社会礼仪与行为逻辑,使其能通过主动交流、被动适应以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流。因此,大学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愿与动机,但往往缺乏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经历,且外语听说能力薄弱、交流机会有限、交流信心缺乏,使大学生难以有效地参与跨文化交流。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学习国外语言、文化、习惯的能力较强,能够借助表情、肢体语言等较好地理解外国人传递的信息,并能够通过肢体语言等非语言方式应对可能出现的交流障碍;大学生能够避免交流中出现的语言冲突、行为冲突或穿着冒范,并能够通过学习、反思以解决交流中出现的误解或冲突。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性或共同点,并能够适宜性地调整其交流思路或交流策略;高校设置的中外名著赏析、国外经典电影欣赏、国内外典型文化对比分析等课程,帮助大学生意识到了跨文化产生的语言风格、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价值逻辑与行为习惯的差异,培养大学生对待多元文化的包容思维、理解能力与平等意识,以增强其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文理分科教育对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的分科化教学与单面化培养模式,使文理课程分开设置、文理专业相互独立,除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与学分有关的公选课外,各学科紧紧围绕专业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单一、思维逻辑日趋固化、学习视野日趋受限。由于严格限定的文理科界限,文科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接触甚少,对现代高新技术的了解较少,缺乏积极的科学精神、合理的科学逻辑、严谨的创新能力、系统的辩证思维、积极的探索活力;而理科大学生则极少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艺术、音乐等社会科学领域,缺乏必要的审美情趣、想象思维、历史逻辑,往往不关注社会事件、经济问题、政治变化与文化素养。高等教育的文理分科使大学生呈现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抑制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整体素质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意识性与心理适应使整体素质弱化的大学生缺乏积极的心理适应能力与社会文化适应能力,难以增强其跨文化适应能力。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关注于个体工作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忽视了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系统学习,使其难以满足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国际化人才需要。

高等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从业技能、健康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以满足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满足日趋迫切的国际化人才需求。目前,国内高校通过中外联合办学项目、短期交换生或插班生项目、国际夏令营、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与社会文化适应能力。但如何确定适宜的国际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设置系统的国际化课程、如何制定国际人才培养方案、如何科学衡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界限分明的文理学科培养差异,弱化了大学生人文素养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缓滞了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质量。本研究以文理渗透为研究起点,探索对理科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育,以期建构更为有效的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1]李一鸣.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转型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0-32.

[2]任裕海.跨文化能力的伦理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07(10):98-102.

[3]李一鸣,常亮,郝祁霞.高校德育实践缺位的原因分析[J].高教论坛,2013(8):17-18.

[4]李一鸣,姜宁,刘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发展概述[J].艺术科技,2014(7):8-9.

G64

A

1673-0046(2015)11-0111-02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屯垦戍边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XKS00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文理渗透视域下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1050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理适应能力跨文化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文理生的battle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沙漠里的精灵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那朵风干的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