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精髓

2015-02-13 02:40刘红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培训师培训中心学徒

刘红月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江苏 苏州 215411)

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精髓

刘红月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江苏 苏州 215411)

本文分析了教育部对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总结了苏州健雄职院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精髓,并且针对我国开展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办法和实践案例。

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精髓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已经三十多年,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原型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因此,必须吸取其精华,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实践。“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涵是创造一切条件,让学徒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把学徒培养成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人。因此,只要从这一根本出发,大胆进行本土化实践,不管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否“形似”,都能收到“神似”的功效,都可以起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本质效果。笔者认为,我国开展“双元制”本土化实践,重点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三方共羸

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企业是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并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因此,建立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是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关键。

(一)协议培养。从学生入学伊始,企业就到学校选聘学徒,经双向选择,学校、学徒(家长)、企业三方签署培养协议,规定培训时间、地点、内容、质量标准、取得职业资格条款、双元定岗培养原则、培训费用及支付方式、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从而约束三方,为双元定岗培训提供法律依据。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和德国商会进行培训备案,一旦某方因不正当理由违约,德企、政府劳资部门、学校及社会均可据此追究责任。

(二)成本分摊。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昂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的培训费较高,企业必须承担部分培训成本。企业承担的首先是人力成本。从学徒入学开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就要为企业其他部门选聘、培养学徒。企业的生产部门是学徒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学徒提供培训讲师、培训师。另外,企业还须指派专人参与专业研讨、课程开发,关注学徒各时间段的状况,监督培训质量。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专门聘请培训师对实习的学徒进行培养。其次,企业承担的成本还有经济成本。如支付学生实习生活费,学徒在实习培训期间,企业应提供生活费补贴。最后,对学徒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可通过支付培训中心的培训费用,对学徒进行专项培训。

(三)质量监控。双元制本土化要求成立培训中心管理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置培训质量工作小组,企业通过这一平台对培训质量进行监控,适时提出质量整改、完善等要求,这是企业参与培训质量管理的权利和保障。

(四)课程保障。在双元制本土化的培训期内,有些培训内容是按企业需求设计、且涉及到企业生产管理的相关内容,应该在企业实习期间讲授以指导学徒实践的方式完成,涉及的培训课程一般有生产组织与管理、客户认知、质量管理和岗位职责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徒对企业认同感。

(五)设施保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徒,企业有必要增设学徒学习角,学习角的基本学习资源有企业管理资料、技术手册、专项技术学习资料以及投影电脑等,是学徒每日实习实践后进行总结的地方。

在当下的中国,双元制合作是一种市场化行为,需要利益驱动。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人数稳定、素质较高的员工,其用人权益得到保证,企业才能持续热情地参与到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中来;职业院校通过合作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获得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口碑和优质生源;而学徒则可以享受校企双方共同提供的优秀培训,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之后,能获得企业提供的优质就业岗位。企业、学校和学徒三方受益,各取所需,形成利益共同体,本土化双元制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三站互换,工学交替,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三站互换、工学交替”是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核心。三站是指学校一体化专业学习站、董事会领导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技能技术站、企业生产为主的实习实践本领站。

(一)专业学习站。专业学习站建设、管理的主体是学校。专业学习站秉承“学中做”的学习特点,由多个精心设计的一体化教室构成,一个类型的一体化教室可承担多门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的教学和实践。一体化教室以专业理论学习为主,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完全满足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研究的需要。每个一体化教室设有融“自主学习、操作模仿、资源收集、专业教学、研讨学习”为一体的多功能学习区域,既能提供学习领域课程的专业理论学习所需要理论资源,又能提供实践模仿、简单操作所使用的设备。

(二)技能技术站。技能技术站又称跨企业培训中心,学校、政府或产业园是建设主体,多家企业参与管理,以技能培训为主,以“做中学”为主要培训特点,完成技能培训模块的培训,是学徒逐步提高技能技术的主要场所。兼备相关技术领域的基本技能培训、职业工种专项技能培训,也是学徒AHK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场所。培训中心实施企业化现场运行方式,使得学徒能够充分体验企业化管理,逐步适应企业生产环境。培训中心选聘生产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为培训师,设备满足小组轮训的需要。

(三)实践本领站。实践本领站建设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导,以生产部门为主体,构建“技术交流、轮岗实践、生产实习、工作模仿”多功能复合型的本领培训站。实践本领站以专业(工种)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本领站应组建一支技术型、管理型的培训师资队伍,培训的具体内容可根据企业的管理、生产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站交换轮动是指学徒在学习期间在以上三个场所交换学习。

第一学年专业学习站与技能技术站基本采用6周和4周轮换的培训模式,6周在学校专业学习站培训专业理论和社会课程,4周在培训中心进行基础技能技术培训,专业理论学习和基础技能技术培训紧密联系,构成专业的基础能力。企业实践本领站承担6周集中的适岗培训,主要负责完成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流程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提高学徒对企业、岗位和工作责任的初步认识,为学生适应企业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第二学年学徒以掌握技能技术应用为培训主要重点。因此仅有4周在学校一体化教室培训专业理论和社会课程,6周在培训中心进行技能技术应用性培训,专业理论与技能技术培训的内容仍然紧密结合,构建以综合能力为主的体系。实践本领站重点完成轮岗培训,学徒通过6周的部门岗位培训,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理念、客户工作等重要内容,为学徒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第三年学徒在企业的实践实习时间加强,基本达到20周,以学徒定岗培训和适应性生产培训为主,学徒掌握生产相关的本领,为毕业后入岗工作做好铺垫。在该年度的其他学习周内,除了AHK考试5周时间以外,其他时间基本上也按4周学习站、6周培训中心的时间进行轮换培训。

三种类型的培训课程内容成为决定培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双元制本土化要求培训的内容从教学或培训的形式上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一种是基于技能技术培训的模块化课程,另外一种就是围绕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的企业化课程,三种课程在不同的学习站完成,三者相互补充,分时段相互配合,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三、培养三种类型的师资团队,提升对学生跨地点学习的指导能力

双元制本土化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徒要在三种不同的培训情境下接受培训,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里的培训人员分别称之为专任教师、培训师和企业导师,这三种类型的师资应具备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一)专任教师。专任教师是实施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学工作的主体,负责完成学习领域中各种学习情境的培训工作。应充分了解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了解生产环境,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善于分析问题、沟通表达和管理总结。能够根据生产情境的需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并按生产中处理任务的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二)培训师。培训师负责学徒技能技术的培训,学徒在专业学习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培训中心接受技能和技术训练,培训师所传授的技能技术、应用知识以及生产相关的经验直接决定了学徒的专业能力,这样的培训过程对培训师要求较高。培训师应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熟练的动手能力,既能够解决生产的技能操作问题又能掌握生产中涉及到的技术应用问题。比如,既要操作机床加工零部件,又要会维修维护机床,并能根据要求调整完善加工工艺。除了在技能上有着较好的水平外,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技术理论知识,能够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操作机床精确加工机械产品。应有5年以上的生产经历,能熟练操作机床,熟悉机械加工工艺,具备一定应用技术理论,善于正确评价劳动成果,有强烈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

(三)企业导师。培训企业根据适岗、轮岗和定岗的需要,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部门经理担任企业导师,重点培训学徒的生产实践本领、生产组织能力、企业质量意识以及企业的文化素养等。企业导师团队应当由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骨干人员组成,也可以是企业临时聘任。但是企业对他们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考核制度,采取必要措施维持企业导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比如设立企业培训学徒管理规定,明确相关人员或岗位的培训责任和任务,从根本上把企业培训当成企业必要的工作。这样一来,企业导师就会认真对待企业中的培训工作,会在了解学徒工基础上实施培训,对企业培训学徒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较好地完成企业站培训的重要保障。

培养三种类型的师资团队,提升对学生跨地点学习的指导能力,为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提供师资保证,也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四、加强政府和行业的指导作用,推行董事会运行模式

实践证明,国内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离不开政府、行会、企业、学校以及产业基地的支持。

(一)政府支持。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分摊运行成本,提高培训中心运行能力,从而支持企业获取高端人力资源,对校企双方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二)行会监督。行会对人才培训的质量、培训中心的管理运行实施质量监控,有权力要求培训中心进行质量整改,同时也对企业的培训实施进行质量监督。只有充分发挥行会的质量监督作用,才能保证企业能参与、常参与培训中心的建设。

(三)董事会运行模式。为了让多方共同持续参与,政府、校企、行会应联合成立管理董事会,董事会选聘管理人员和培训师,明确管理职责,下发工作任务书。董事会下设双元制本土化培训委员会、质量管理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双元制培训委员会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内容、出台培训要求和细则。质量管理委员会以质量工作小组的形式运行,定期对培训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向董事负责也向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负责,考试委员会负责执行德国AHK职业资格考试这一重要任务,对考试过程、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也属于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充分发挥产业园优势。产业园是国内各地区的政府部门设置的招商引资的重要行政区域,有着特定的招商布局。比如太仓的省级高新区专门负责对德招商,辖下有250多家德企,被誉为德企之乡。一旦企业入驻产业园,务必要求地方能够提供人力支持,尤其是机械产业中的企业,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产业园为了扩大招商优势,必定寻找高职学校作为招商引资的合作伙伴,甚至从资金上支持高职院校,或者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双元制合作办学,这些举措,对双元制本土化实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魏晓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本土化改革与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09(11):52-54.

[2]杨青健.借鉴德国职教经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11-113.

[3]常青,张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职教论坛,2012(17):81-82.

G64

A

1673-0046(2015)11-0113-03

本文为江苏省科技厅建设项目中德精密机械部件设计制造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编号BZ201305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培训师培训中心学徒
还剩几只
首都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简介
森浦上海展示培训中心
魔术师的学徒
五行真经(9)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北京市劳保所培训中心
重新培养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