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模式教学研究

2015-02-13 02:40张慧娟王冬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工作室计算机专业岗位

张慧娟,王冬梅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高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模式教学研究

张慧娟,王冬梅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据调查,每年走出校门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适应社会、适应岗位中并不理想,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这些都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从专业建设上与市场、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以提升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

高职;计算机教育;工作室模式;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承担向社会输送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并未凸显,很多毕业生在考试上成绩优异,而操作能力较低。为此,加强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从具体教学任务中来强调实际操作,以掌握具体的职业技能来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高职计算机专业主要是为社会、企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高职计算机毕业生中,“看似什么都会却什么都干不了”这种不能胜任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在有些企业,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比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有技术优势。

1.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问题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企业管理素养。尽管很多高职在办学定位上立足社会,依托校企合作来改进教学,但由于难以从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优化教学环节,造成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应有的衔接性和统一性。二是监督机制缺失,尤其是在学生职业能力强化上,教学和实训效果难以衡量和考核。

2.开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工作室制”源自包豪斯时代下的“作坊教育”模式——以作坊模式来重构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实训环境,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掌握能力,并从“工作室”构架起学生与企业、社会间的沟通桥梁,促进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优点如下:

(1)符合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特点,特别是在职业素质培养上,从“工作室制”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凸显计算机专业岗位职业特点,并从具体的校企资源合作中来提升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模式。

(2)能够从“工作室制”中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衔接,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向及岗位职业技能训练上,以“工作室”为载体,通过校企师资队伍的共同协作,从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导入计算机专业发展动态和人才能力方向,通过具体的真实案例和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从中体会操作工人的角色,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高职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借助校内外师资和相应团队,明确各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专业特长。通过具体的实践流程和相关项目,教师能够从中获得整体性把握,有效增强教师的职业综合能力。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更要从知识与能力转化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将工作室作为生产环境,结合企业用工岗位及职业要求,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在具体构建中,主要从“三变”“三段”“五结合”中来实现。

1.“三变”

所谓“工作室制”中的“三变”,就是从课堂组织方式、学习空间及学习时间上进行转变,突破传统班级、年级界限,实行开放式教学,由骨干教师引领日常教学,并辅以多学科教师构建教学团队;场地以工作室为主,直接对接真实的企业环境;课时安排上突破传统学习框架,以学生自学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特征,着力从项目教学中动态配置时间。

2.“三段”

所谓“三段”,就是采用三段迭代递进培养,第一阶段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领学生参与学习,并从探讨合作中拓宽学习范围;第二阶段是虚拟项目实践学习,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体验企业谈判、调查材料整理、材料分析、设计制作等内容,增强学生对企业工作模式的认识,培养职业能力;第三阶段是以真实项目为综合实践,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参与,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在真实项目中进行定岗并接受企业标准化考核,实现课堂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3.“五结合”

“五结合”是从五个方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转化。一是注重工作室角色向企业角色的转化,将学生与员工进行角色定位,从课程设置及能力设置上完成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二是工作室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对接,工作室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企业化管理,并从制度上导入企业标准化考核,如日报、周报、项目评审制度等;三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工作室将职业道德及人生观教育、职业指导、创业意识、社会实践、实训实习等进行结合,从项目调研、项目研讨、技术交流等活动中来强化综合素质;四是注重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结合,拓宽教学范围,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上来确定核心课程、专业知识、拓宽知识,并从岗位技能上来贯穿各模块知识,凸显“必需、够用”方针;五是注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从教学环节中进行知识构建与衔接,凸显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真正促进学生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

三、“工作室制”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学生知识向素能转变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主要从三方面来推进。

1.对教师的评价。教学能力评价参照企业绩效管理思路,从工作室领导组织设定上明确指标,并对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对照评估;对于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报备管理,如项目负责人、项目所在工作室、项目执行情况,相关教学内容、资料及项目完成情况。工作室总体绩效有月报、季报、学期报告考核等。

2.对学生进行考核。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并重的思路,从理论知识学习及考核上实施阶段化管理,特别是在第二、三阶段,利用虚拟项目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学生个体与团队、自学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渗透到职业能力测评体系中。

3.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学校为主,在校内设置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共建项目,并接受企业对项目的技术支持与管理,从校企深度合作中解决好人才培养问题,特别是师生共同参与到项目开发与制作实践中,通过具体项目的导入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质量。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获得加强,为走入岗位打下了实践基础;教师从真实的项目实施中了解行业及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并从校企合作中取长补短;企业从合作中增强参与积极性,获得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1]龚成清.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动漫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6):116-118.

[2]庞松鹤.适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探索[J].高教论坛,2014(4):52-53,60.

[3]龚婷婷,徐健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5(1):115-117.

[4]陶乃彬,李建民,邓海跃.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37-38,43.

G642

A

1673-0046(2015)11-0168-02

猜你喜欢
工作室计算机专业岗位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模电教学方法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