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汉外语言文化特点及差异分析

2015-02-13 15:3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汉语

袁 丹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系统、高效地进行文化教学,一直是外语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语言文化强调多元互动,通过多方位的对比分析,学习者可以深入了解汉外语言文化特性和差异。然后再比较、分析汉外语言文化的社会文化因素诸方面,将社会文化因素渗透到多元互动的教学中,排除本族语的干扰,培养学生感知、体验能力。同时,在日常语言教学中,还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的观察力以及探究语言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鉴别能力的普遍提升。

一、语言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传达情感和思想,借助语言传递人类文明成果。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世界上各民族语言主要有汉语、俄语、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其中,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化,在新的时期里,对外语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英语技能的训练比较关注语法的应用以及听说读写,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教育,同时,对于语言教学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不关注,这不仅而且影响了学生全面掌握英语的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等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风俗、习惯、行为以及思想理念和整体意识辐射出来的这个群体的一切活动。任何语言的形成都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独特的民族文化繁衍出不同的语言。所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同时,民族文化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我们借助语言可以了解文化,同时借助文化也可以了解语言。

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外语,以便于能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不仅要学习外语的语言表达能力,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还要学会在特定的语境下运用外语准确交流。另外,在外语教学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不可忽视,只有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避免可能的交际误区。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汉外语言文化特点,加强语言文化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放到特定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其语言的运用,更要学习其语言文化,通过语言领会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引入各民族文化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外国语言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加强语言文化教育,还能够有效弥补外语教学中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足。在我国的传统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以及语法的学习一直是教学重点,导致学生由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交际时表达欠缺,严重影响了语言交流效果,有时候还因为文化差异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技能,也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知识,要使学生不仅会相关语境要素,同时也了解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提高外语的交际水平。

二、汉外语言文化特点及差异

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我国外语教学中,英语学习比较普遍。由于历史的不同,汉语和英语都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律,汉语属于音意文字,而英语只是一种表音文字,在表达某些概念以及一些语法上,两种语言之间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角。如:汉语和英语在称谓语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中兄弟是一个词brother,而在汉语中,兄弟分“兄”和“弟”两个概念。“兄”代表“哥哥”,“弟”代表“弟弟”。再者,在汉语中“姐”、“妹”是两个词,有长幼之分,而在英语中姐妹则用sister一个词。中国人亲属之间的称谓非常有讲究,家族成员按血统远近、嫡庶、亲疏、长幼顺序进行区分,可谓是家族内外径渭分明。而在英语中,uncle既可以是伯父、叔父,也可以是姑父、姨父、舅父,类似的词还有许多。从这些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伦理思想和家族文化的差异。

另外,在颜色词语上,汉语和英语也存在差异。如汉语中的黄色,具有很多的含义,在特殊语境下,即表示普通的颜色,也隐含着(性解放)等其他意思,英语中的黄色yellow一词和汉语中的黄色没有等值的对应关系。而英语中的蓝色blue一词却和汉语中黄色隐含的意思相近。如 blue revolution(性解放)、blue film(黄色电影)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强烈的民族心理特征对于颜色的象征性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对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中国人形容人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往往会说像头老黄牛。而英国人却不这样比喻,在古代英国,从事农业活动的不是牛而是马,所以,英国人会说to work like a horse。社会背景和物质文化对于汉外语言文化的表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人体器官词的表达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差异。如中文的“心”,既有人体器官心脏的意思,也有思考的意思。而在西方,心脏用heart表示,思考的心用mind表示。在西方mind一词有愿望、智力、动感情的含义。在方向词方面,汉语和英语也存在差异。在英语中“南北”作修饰,“东西”作中心,东南用southeast表示,西南用southwest表示,东北用northeast表示,西北用northwest表示,在组成的复合方向词上,英语和汉语区别很大。

由于中西方思维的不同,在中英句式结构中,差异性也比较明显。汉语属于意合型语言,其句式如行云流水,跳跃性、灵动性都比较强,形散而神聚。而英语属于形合型语言,具有“葡萄枝结构”,其句子内部之间注重形式上的衔接和连贯,逻辑关系紧密,句式环环相扣。中文很少使用连接词语结构,中文喜欢使用短句,叙事的方式即灵活又松散。从汉语中的量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形象而直观,量词增添了汉语的图像效果,英语只有冠词,没有量词。在汉语中通过量词的使用,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动物的形状和大小。英语语法标志较为严格,而汉语的语意具有灵活性,虽然一些词语相同,但是如果排列顺序不一样,其中的语意就会有天壤之别。如汉语中的一些古代诗句充满想象力,诗情画意般的话语像一幅大写意的画作,让读者浮想联翩。这一点,英语很难做到。由于西方人非常重视逻辑分析,因此,西方文化在句式结构上非常注重。在英语句式的逻辑结构中,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英语有严格的语法标记来区分句子中的成分。可以说,英语中的词序非常规整,英语没有量词,但是却有冠词,冠词又有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分。和说话人有某种特定关系时用定冠词,不特指任何一种事物用不定冠词。这样严密的逻辑分析,不仅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了西方人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汉语语段的特点较为严肃,可谓字斟句酌,一般情况下,汉语会选用多种对比方式表达中心思想。在汉语螺旋型思维模式下,倒叙、插叙较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与西方语段修辞模式有所不同。在汉语写作语篇中,篇章讲究总体布局,要求统一考虑开头、主体、结尾,各段之间还要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这种语篇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二是“拐弯抹角”地进行间接论证,条理层次也是从各个角度隐性表现。我们只有从文章的整体架构中才能够分析出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再者,在汉语写作语篇中,句子之间可谓流散疏放,即似乎是分开的,又好像是彼此相连的。这样的文章西方人很难读懂。英文篇章必须根据主导思想内容确定主题,明确写作手法。英文篇章比较注重段落的展开,既要考虑语言材料的排列顺序和方式,同时也要考虑该段落的目的和作用以及段内各句彼此衔接、连贯。英语线性思维方式主导下,偏重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议题,通常是挖掘客观现象,内容多围绕一根主线展开,文章开头点题,吸引读者注意,然后饶有风趣地说明展开题句,为后段的叙述做好铺垫。结尾照应开头,概括全文。

由于汉外语言文化不同,其语篇表达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文化比较注重逻辑思维,主要是借助判断、推理进行思考活动。所以,英语语篇比较注重对事物进行量化研究,喜欢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研究。从刻画问题本质的数据入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加工和处理数据,通过加工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此外,英语写作非常强调段与段之间逻辑关系,同时比较注重主题句。而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注重象征性和暗示性,喜欢在思维方式上直接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中国文化力求创新,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定式,注重定性分析,所以中国传统的汉语文章没有一定规律,同时也没有主题句的概念,总体的倾向是朦胧、模糊,以作者的感情为分段标准,好几个段落阐述一个观点,多个段落组成一个语篇。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对各自语言的表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而导致的语言修饰结构上的差异,以便于更深刻地了解汉外语言文化特点,提高外语的交际水平。

[1]张莹.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模式比较和策略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2]刘芝琳,王瑞芝.外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3]王芳.语言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信息经济,2009(19):302.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汉语
学汉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