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 符号 表征:从“扇子”看《红楼梦》草蛇灰线的叙事结构

2015-02-13 15:3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晴雯宝钗扇子

杨 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脂砚斋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对于全书叙事技巧有一段经典的评述:“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传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其中“草蛇灰线”的手法对于《红楼梦》这部人物形象众多、情节结构复杂的作品来说显得极为必要。

《红楼梦》在情节设置中常常可以见到扇子意象的使用,作品中它既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又具有符号化的表征功能,体现出草蛇灰线的叙事技巧,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扇子:《红楼梦》中处处可见的意象

扇子是古人极为依赖的日常用品之一,它既可以扇风驱暑,又可以附庸风雅,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红楼梦》中的人物也不例外,所以在作品中几乎随处可以看到扇子意象的出现。前八十回中,在回目上直接提到扇子的就有两处,分别是“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和“第三十一回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小说中的人物,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无论主子还是丫鬟、小厮,没有年龄尊卑的差异,几乎人人都使用扇子。而众人使用的扇子在种类上也有所不同,主要是团扇和折扇。团扇主要以竹木为骨架,制成各种形状,并用薄质丝绸糊成。小说中许多女性都用过团扇,例如史湘云、王夫人等。团扇有扇柄,使用起来既实用又美观。小说中更多见的则是折扇,即“折叠扇”,携带起来较为方便,深受青年男女的喜爱。如小说第二十七回中宝钗从袖子里取出来扑蝶的扇子,第三十一回晴雯所撕的扇子以及贾宝玉平日里所带的扇子都是折扇。

在小说中,扇子除了实用功能外,还具有符号意义,成为馈赠亲朋好友、联络情感的工具。第二十八回,贾元春在给贾宝玉和薛宝钗的节礼中就有“上等宫扇两柄”。同样在这一回中,宝玉得见仰慕已久的琪官蒋玉菡,将扇坠解下来送予其做礼物。而在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姊妹中就有以扇子作为礼物的。此时扇子的功能已经被扩大,发展为一种人际交往的符号。

二、扇子:《红楼梦》中草蛇灰线叙事技巧的线索符号表征

“草蛇灰线”本意是蛇在草丛中爬行总会留下隐约可见的痕迹,线从灰中拖过总会留下若有若无印记,后成为对中国古代小说常见叙事技巧的一种形象化说法。在《红楼梦》中,“扇子”意象在刻画薛宝钗这一形象时主要起到线索符号的表征作用,是结构线索式的草蛇灰线。

在小说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写道: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天要祭饯花神,大观园内的女孩子们都在园内玩耍,独不见黛玉,宝钗去寻,在路上偶然遇见一对大如团扇、上下起舞的美丽蝴蝶。宝钗觉得十分有趣想去扑来玩耍,于是从袖子中取出一把扇子,蹑手蹑脚地追赶着这对蝴蝶,“穿花渡柳”直到池中的滴翠亭,却是始终没有扑着。眼前这幅宝钗扑蝶图一改读者对于宝钗的固有印象:这个在人前总是知书达理、端庄稳重、美丽无情的女子,实际上仍有着少女天真烂漫、青春活泼的内在灵魂。扇子在这里不仅是扑蝶的工具,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扑蝶不得,本欲折回时,竟听得亭中有人说话,心中犯疑,停步细听,不想却听到了一件风流事,即宝玉房里的红儿与坠儿这两个小丫头所聊的小女儿心事。她们二人也生怕被他人悄悄地听了去,决定打开子,若是有人来了也好看见就止住不说了。宝钗对这二人的品性还是有所了解的,尤其是红儿“素习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宝钗心想走已来不及,躲也躲不掉了,忽然心生一计使了个金蝉脱壳的办法。当窗子被推开的瞬间,她便放重脚步,边笑边大声地说:“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还故意往前走了几步,并反问被吓住的坠儿和红儿,又绘声绘色地向她们描述黛玉在场的证据,接着又故意去找寻一番,最后笑着走开了。在这个情节中,宝钗的形象迅速发生了变化,此时的她是机智敏捷、善权谋且阴险的。当知道了他人隐私,为了转移视线避免自己被人怀疑,不惜嫁祸于人,把口口声声称自己关切爱护的林黛玉推在身前当起了挡箭牌。另外,这个替罪羊为何独独选择到了林黛玉,只怕是薛宝钗潜意识里早已把其视为自己的敌人了,因为在大观园里只有林黛玉无论是才气还是样貌上都和宝钗不相上下,并且林黛玉也是其“金玉良缘”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在紧接着的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中,扇子又适时出现。前因张道士提亲之说引出了宝玉的婚姻之事,更引起了宝黛之间的轩然大波,二人口角后赌气不见,使得本就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大家庭中小心翼翼、步履艰难地追求自由理想、情趣相投、美好朦胧的宝黛爱情又增加了些许猜忌。二人和好后,被凤姐引至贾母处,遇到了宝钗。在与宝钗的闲聊中,宝玉处处被讽刺挖苦,更是因无意间把宝钗比喻成“杨妃”,引得宝钗大怒。宝钗更是以小丫头靓儿寻扇为由,表面指责丫环:“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在意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实则借机敲打宝玉。甚至于不满黛玉得意之色,借戏名“负荆请罪”讽刺、重击黛玉和宝玉。此情节因扇而起,扇子自然串联起前情后事,更是丰满了宝钗这个主要人物形象。宝钗在这里不似素日那种稳重和气、雍容典雅的姿态,变得异常尖锐和犀利,不失任何时机去回击对方,直至大获全胜,就连一贯爱冷笑挖苦他人的黛玉都自愧不如,自称心拙口笨。

这两处写扇子都与薛宝钗有关,扇子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丰富了人物形象,具有线索符号表征功能。宝钗一直是美丽端庄、博学多识、左右逢源的代名词,但是这两处扇子意象引出的三个事件使得读者看到了更为复杂的宝钗形象。这些有别于平日里的言语和做法,也显示出她对宝黛爱情的敏感和厌恶。

三、扇子:《红楼梦》中草蛇灰线叙事技巧的隐喻符号表征

扇子的意象在小说二十七回至三十二回间出现得极为频繁,不仅因为时令由芒种到端阳,天气日渐炎热,扇子成为必不可少的用具,而且更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三十一回中“晴雯撕扇”的起因是王夫人屋里的金钏投井自杀,众人对宝玉淡淡地,也不怎么搭理,宝玉因而迁怒丫环。先是踢伤了袭人,后因晴雯上来给宝玉换衣服时不小心失手摔坏了扇子,引得宝玉责骂,于是晴雯和袭人、宝玉发生争执。这里一方面可以看出晴雯刚烈正直,决不委曲求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宝玉平时所用扇子之贵重,扇骨必是比竹子更珍贵的材料制成的。事情最终以宝玉赔礼认错、晴雯痛快撕扇而和解。这里表面上看是写晴雯,实际上还是在说宝玉,既体现出宝玉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对于人性的尊重,也表现了他不食人间疾苦,从未考虑过家庭生计。

以上的扇子意象都是直接出场,总带着些实用的功能。到了第四十八回,扇子又被提到,但这一次却是由平儿间接说出。平儿告诉宝钗近日有这样的故事:贾赦喜欢收藏扇子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听闻有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名叫石呆子的人有二十把旧扇子,“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贾赦一心求得,不惜重金;石呆子视扇如命,宁死不卖。两方相持不下,贾雨村便用莫须有之罪名抄了石呆子的家,收了扇子送与贾赦。这里的扇子一方面揭示出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败,官员为一己私利而草菅人命的封建社会现状。另一方面,石呆子可以说是对宝玉的影射。小说本名《石头记》,贾宝玉衔玉而生,与石头有着密切关系,他也经常被称为呆子、傻子,最后穷苦落魄。他所喜之人黛玉更是雅号潇湘妃子,是他无法割舍的情感。

这两个情节,一撕一护,交相呼应,一实写宝玉,一隐写宝玉。锦衣玉食时的破坏,穷困潦倒时的守护,破坏是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守护是为了追忆曾经的美好,正是其人生的真实写照。

扇子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意象,不仅是大观园中众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表现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文化符号。对于小说“草蛇灰线”这一叙事技巧而言,扇子又成为推动情节、贯通故事的结构线索表征,以及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命运的隐喻符号表征。扇子虽为微末之物,于作品而言却关系甚大。

[1]曹雪芹.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M].脂砚斋,批注.周汝昌,点校.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沈从文.古人的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晴雯宝钗扇子
这些都是扇子吗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糖?扇子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扇子
Values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Teachers and Parents
晴雯之悔是在悔什么
M的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