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2015-02-13 15:32陈璐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个案辅导员理念

陈璐玭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在高校设立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高校辅导员制度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价值多元化、自由主义、文化多样性等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形成对辅导员工作的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也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经验轻技能等问题。这些新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来看,引入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是提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一种专业路径和行动模式。

一、推行高校辅导员专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代大学生基本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即通常所说的90后。社会转型、全球一体化、互联网和媒体时代及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在当代大学生身上镌刻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行动取向和道德水平等都有别于以往时代的大学生。例如,当代大学生的民主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创新创优意识、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等都强于以往的大学生。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物质的丰盛、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等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诚信意识和责任感的淡化、理想信念的缺失、对自我价值的过度追求、道德水准的滑坡等等问题,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而高校辅导员恰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且还需进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与学生成长指导工作,可见,辅导员岗位应当是一个复合型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社会形势变化的加剧、大学生状况的多样化与复杂化、辅导员岗位的复合性都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从建立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辅导员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学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都存在以教育和管理为主、以指导和服务为辅的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学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往往采用训导、约束、权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实质上是将辅导员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

其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这一问题,由于职业认同感薄弱、专业信念不强、自身定位不清等种种原因,辅导员队伍内部并不稳定,流动率较高。据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15名辅导员中,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时长5年以下的占被调查者的64.3%,时长10年以上的仅11.1%。非在编的辅导员流动更加频繁,这种频繁的更替使得学生不得不不断适应不同的辅导员的工作方式,辅导员对于新的学生也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从而对学生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很难深入研究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专业性。

再次,辅导员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引。在许多高校,多数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是由经验积累而来,缺乏专业的工作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在处理日常事务与紧急情况时都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凭经验而非凭科学技能就导致了不同辅导员处理问题方法的差异性,从而造成了结果的差异性。正是因为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频繁,不断有新的血液补充,高校中部分新录取的辅导员往往又是刚硕士毕业的研究生,由于工作经验与人生阅历的不足,在面对一些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综上,为了应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新问题及高校辅导员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专业伦理与方法十分必要。

二、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技能培养与运用的具体路径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拓展,其服务对象是学生及学生所处的周遭环境,同样需要遵循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方法。即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这一特定机构中,促进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协调合作,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这些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与辅导员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对于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遵循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对人的接纳、尊重、自决、个别化等原则

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贫民救济与慈善事业,其后逐渐专业化为一种科学的助人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专业价值观——以人为本、助人自助。高校辅导员往往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学生成长指导等任务于一身,传统的工作模式一般以“管理”为主以“服务”为辅,即将辅导员摆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

遵循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意味着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当代90后大学生信奉自由、民主与平等,权威的制约作用已经不如以往,他们更信奉契约精神,强硬的甲方态度容易令其产生反感与逆反心理,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的树立能够有效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心理距离的拉近。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一般来自全国各地,尽管年龄相似但行为取向、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对此,辅导员要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中的“接纳”与“尊重”内化于心,对每一个学生都秉持接纳和尊重的态度,有原则地去接受、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也尊重每一位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中,辅导员更多的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很容易替学生作决定,而“自决”恰恰是提醒辅导员尽可能地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自我决定,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不是做一个大包大揽的保姆式人物。“个别化”则意味着要分别逐一对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权,尽可能满足每个人保守其隐私的需要。

2.强调“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人自助具体说来就是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其自身问题,不仅仅是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他人自身潜能,使其能够自我解决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常常需要帮助一些学生解决其实际困难,运用助人自助的理念,相信每个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和自我改变、自我成长、不断进步的能力,发现并激活学生的自助能力,使其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增强独立性与自主性,完成从“他助”到“自助”的转变。

(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个案工作

在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是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实际上,个案工作与辅导员日常工作方式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谈话方式进行,在谈话过程中通过有技巧的疏导与引导,给学生提供咨询与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更遵循工作过程的步骤,即接案与建立关系、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制定目标与工作计划、计划的实施、结案与评估,特别重视对案主的问题与需要的评估及工作计划的订立与执行、总结。

个案工作较之传统的辅导员谈话方式也更强调工作中贯穿始终的技巧运用,例如沟通技巧、关系技巧、评估技巧、介入技巧等等。此外,在个案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工作模式,即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社会——心理”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叙事治疗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相对应的理论指导与实务方法,对于个案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个案工作强调的技巧与模式在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上与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普遍开展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类似,但心理辅导着重于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个案工作可广泛开展于学生的学业成长、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各方面。辅导员可以接受个案工作专业方法的培养与训练,运用个案工作的原理与方法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追踪式个案辅导。大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习困难、生活适应不良、人际交流不畅、遭受重大变故或是有强烈的情绪等,对于这些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迅速找到相对应的个案工作模式,运用相关技术、技巧并遵循个案工作过程的基本步骤开展辅导工作。

2.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的目的在于在团体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以及为了达到共同目的而促成团体成员间互助合作,以创造团体。强调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相互分享与支持。众所周知,大学生活更多的是一种团体生活,而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不仅仅是个性问题。故而,针对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辅导。根据自愿加入原则,将有相同或相似困扰与问题的学生集合成为一个小组。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学习适应小组、人际关系小组、时间管理小组等。每组组员的人数控制在一定规模,在小组过程中,辅导员根据小组目标设计与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强小组成员间知识、理念与经验的分享与整合。例如,部分学生由于被调剂专业或未充分了解所学专业,而对专业产生困惑甚至抵触心理,或者产生转专业的念头无法安心学习,或者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针对具有这些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将其召集起来,成立学习适应小组。确定小组的目的,然后根据各阶段目的拟定每一次小组活动的计划草案与日程,通过开展有目的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增进其社会功能,以便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的问题。

小组工作不仅是帮助存在困扰学生的一种有效工作方法,也能够满足学生的特定需要,使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与社会功能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小组工作这种专业方法,将兴趣相同或存在共性问题的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辅导。如人际关系小组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职业能力成长小组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时间管理成长小组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等等。这一工作方法的引入可以大力促进学生工作的有效性,能够广泛运用到学生干部培养、经验交流、困难生成长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日益重视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各地各高校也纷纷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不仅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的需要,也是应对网络时代与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的状况的多样化与负责化的需要,更是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众多契合之处。无论是其价值理念还是专业方法,都能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与方法。

[1]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6.

[2]谢一帆.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缺失的思考[J].社会工作,2009(5):33-35.

[3]杨秀君,张娟.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工作[J].社科纵横,2010(2):306-307.

[4]刘志红.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J].社会工作,2006(12).

[5]骆帅,袁雪花.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报告[J].时代报告,2011(11):324.

[6](美)PaulaAllen Meares.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潘贤林.论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辅导员专业化[J].科教导刊,2013(9):54-56.

猜你喜欢
个案辅导员理念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