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应注重三个结合

2015-02-13 15:32刘小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理想党员

刘小龙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当前,我们党正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此新常态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构筑共产党人政治灵魂、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重要精神支柱。据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底,党员总数为8668.6万名,其中学生党员260.4万名,2013年全国共发展党员240.8万名,其中学生94.6万名。可见,大学校园已成为新发展党员的最主要来源。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后备军和生力军,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能成为一名党员,说明该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比其他同学优秀。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现象和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潮的流入以及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等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党员中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不定、入党动机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组织纪律观念性不强等现状。因此,就亟需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共产党人政治灵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可靠接班人,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虚”“实”结合

理想的实现需要信念的支持,信念的坚定需要理想的指引,理想信念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信念对人的成长成才具有强大的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握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虚”“实”结合。

具体而言,一是理想信念教育要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不同的大学生党员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的特点,思想政治素质的层次必然也会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党员就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避免一刀切,才能使教育内容被接受和认可。二是理想信念教育要与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理想来源于生活而超越于生活,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能满足大学生党员的精神需求,又要能深入了解和关心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学业、就业、情感、友情等,理想信念教育只有与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使教育具有人情味,才能取得效果。否则,空洞的说教不仅不能起到作用,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理想信念教育要与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实际相结合。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他们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作为大学生党员来说,又有各自的个人理想。因此,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需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要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而不是对立。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并具体体现在个体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简言之,个人理想只有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社会理想只有在实现个人现实理想的过程中才能推动和实现。

二、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知”“行”结合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这指明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需注重两个方面,即大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思想认识和对理想信念的实践,其中实践又是重点和关键。思想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就难以产生正确的行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首要的问题是对理想信念有全面的思想认识,正确的思想认识一方面来源于对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来源于具体的实践。具体来说,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形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加强对理想信念的学习,弄清楚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和巨大作用,为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二是以党90多年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中涌现出的典型代表人物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党员深刻领会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意味着什么。如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依然发出“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夏明翰烈士在临行前,挥笔写下慷慨激扬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在面对生死考验时仍然大义凛然、威武不屈,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赤诚和坚定,以活生生案例、故事感染大学生党员。三是以大学生党员的具体实践来升华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有所获得、体会也更为深刻,才能在不断地巩固所学中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行为,即实践是检验一个人认识是否坚定、认识是否正确的最有效方式,认识到了崇高远大理想信念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却不能仅仅停留于认识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具体实践中去付诸于行动。要明确“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党员深入到具体实践中,体现在具体行为上,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是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让青春在奉献中灿烂。二是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大学生党员自主参与、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之中,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把实践作为检验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标准,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言,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品质。因此,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在“知”的基础上做好“行”,关键在于要“知”“行”结合,重点是看具体的行为表现。

三、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正”“负”结合

理想信念的形成和确立是各方面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除了对大学生党员进行“虚”与“实”、“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外,还应正视社会大环境中“正”与“负”,特别是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党员树立理想信念的影响。当然,必须肯定社会正面影响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流,具有较为明确的理想信念也是大学生党员思想状态的主流。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社会中充满正能量的活生生素材,传播正能量,弘扬正能量,巩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地升华。但同时,更应看到社会负面影响给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现在,在大学生党员中出现的诸如理想信念模糊不定、功利性色彩比较严重、组织纪律性不强等问题,很大的原因是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比如,市场经济产生追名逐利的负面现象、西方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容易造成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产生认识偏向。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容易对现实失望,导致用理想否定现实;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觉得实现理想很渺茫,认为还是“实际”点好,对于现实中丑陋现象没有意见,甚至会同流合污,用现实来否定理想。毫无疑问,社会负面影响已成为理想信念教育不可忽视甚至是长远性的阻力。怎么办?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坚持“正”“反”结合,首先要唱响主旋律,充分利用正面社会影响,把充满正能量的思想、典型、事例以有效的形式和载体给予积极宣传,使之深入大学生党员之心,成为消融负面影响的一种精神利器。其次,要善于并敢于将社会负面影响作为反面教材,知道了“反”的危害,才能更明确地认识到“正”的可贵。须知道正确的思想总是在同错误的思想不断的斗争中得以产生和形成的。因此,要以反面事实为依据,据理批驳,讲清社会负面影响的危害性,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增强理想信念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1]《实践》编辑部.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知多少[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4(8):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22.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理想党员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我是党员向我看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