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015-02-13 15:32钱江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感资助困难

钱江飞

(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先进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对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增强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们成长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然而有数据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占学生群体总数的25%左右,并且这个群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相对于普通学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培育和增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较强的时代紧迫感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界定

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将人的责任概括为四种,不仅涵盖人类、国家还包括家庭、自己,都需要对其负责。总体来说,分为两大类,即社会责任与自我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站在狭义视角上主要指对美好社会的建立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是一种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站在广义的视角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包含着社会部分,还涉及自我责任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个体必须对自己加以负责,这种负责其实也是对社会的负责,只有自己处于和谐状态才能使社会整体更加和谐,从这点来说,对个人负责其实也是对社会的负责。与此同时,对自己负责也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所有的社会责任感,都是指个体在人格独立、健全、完整基础上进行的责任担当。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构建了一套健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解除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多元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诚信缺失,重权利,轻义务。在国家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学校政策不配套等原因,对个人所享有的权利过分关注,在申请各类国家奖助学金的时候,对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谎报,骗取与本身家庭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的资助,尽可能地抢占资助资源,缺乏诚信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也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享受了国家的资助后,在履行他们应尽的义务方面却尽可能地推脱,缺乏担当意识。

二是受享乐主义思想影响,过度依赖政策,缺乏自立自强意识。当前国家的资助体系中各类助学金一般都带有无偿性,因此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资助产生了过分依赖的心理,并且在国家奖助学金的使用上,并没有用之来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甚至出现奢侈浪费的现象。这样,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缺失了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家庭现状并且回报社会的意识,逐渐缺失了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意识,在学习上出现心浮气躁,学习参与度低下等现象。

三是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影响,在价值取向、理想追求、责任观念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面对市场经济导向下的激烈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能意识到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承载着更大的压力,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把发展的目光定格在个人身上。他们对自身命运、发展的状态和现实利益过于关注,面对任何事情都喜欢从个人角度出发,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超过一切。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这些人第一反应可能会选择个人利益,为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太少,缺乏牺牲精神。此外,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认同度较低,往往把社会因素归结为个人家庭经济困难主要原因。部分学生于是开始怀疑社会制度的公平性,认为个人所受援助是本身就应该获得的,出现对自己不利的问题都看做是政府未履行职责。这种善恶不辨的思想不仅会伤害到资助主体,而且容易导致该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反而与社会对立。

三、培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几点思考

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系列资助政策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育人。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弱的现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重视程度并加强培育,除了是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培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导教育,丰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高校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要将教育引导作为主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的启迪和导向作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与法制教育,促进学生社会意识、国家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增强,对学生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进行培养。另外,高校还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加强和普及,帮助学生对正确的价值判断加以建立,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以树立。再者,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加强,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教育,对隐性文化教育提高重视程度,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人文底蕴的日渐深厚。最后,加强感恩与诚信教育,强化诚信做事和诚信做人意识,强化学生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环境和社会实践导向教育,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通过环境营造,平台与载体建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社会责任感意识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环境教育导向方面,一是社会舆论媒体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对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温暖加以凸显过程中,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带给他们的关怀,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温暖内心体验的强化,从而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对社会有更多的认同感,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二是学校层面要加强在校园文化上的建设,将其作为新载体和新平台充分发挥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方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力开展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并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其中,通过全员参与、全方位构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如在传统节庆日、重大典礼等高校或院系集体活动中,开展社会责任感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其中,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感受集体热情的同时促进其荣誉感、集体感及社会责任感的强化。三是家长层面,除了要对学生物质需要给予关注、满足外,还应对学生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引导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

在社会实践教育导向方面,一是高校可以对勤工助学岗位酌情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以工代偿”的资助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体验责任感带来的愉悦情感体验。二是高校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和农村基层服务与调查等活动,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和国情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满足他们对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对未来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建立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应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坚持对典型的倡导,充分认识先进典范的激励示范作用并对其进行发挥。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证明,激励能够对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调动,使人们在这种动力之下更快地奔向期望目标,对转化人们思想、行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典型示范便是激励的常见手段。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中,高校可通过在校学生中标杆和先进典型的树立,对集体倡导的价值导向直观传递,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进行加强。对于正常人来说,一定的奖励与惩罚有助于其尊严感的形成,从而使其产生责任感。通过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进典型,不仅可帮助其他家庭贫困学生转变对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认识,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视贫困,端正心态,对其自尊、自信、自强等意识加以培养,有助于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等社会责任感的树立。

[1]李同果.农村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33-34.

[2]石瑞红.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价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1):96.

[3]马振清等.思想道德修养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40.

[4]杨之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误区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32):101-102.

[5]纪群.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20):65-68.

[6]杨博惠.人文关怀视域下感恩教育使高校贫困生走出综合困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4(8):82-83.

[7]史慧.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7):29-30.

[8]翟维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5):44-45.

猜你喜欢
责任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