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资助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5-02-13 15:32郝菲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思政

郝菲菲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对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还是对高校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意义重大。对高校贫困生而言,传统混合资助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在思想政治现状上不容乐观,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性资助模式的践行,从而将其培养为学有所成的“道德人”。

一、混合资助模式下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中的问题探析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由于致贫原因、生长环境及主观感受的差异会使他们思想及心理产生复杂变化。传统以救济为主要模式,使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面临自卑与自尊、自立与依赖、学习欲望强烈与学习目的偏差以及理想与现实矛盾的错综现状。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常处于生活窘迫与思想抑郁的双重困境中,经济贫困是他们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固有锁链,经济贫困引起心态、心理、心境方面的不健康,

特别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断乳期”心理、逆反防御的“后青春期独立”心理、从众心理等等,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进而产生对周边易感同学感染,影响到整个校园的和谐。此外,由于贫困生的特殊处境,对当前社会改革、公平待遇、社会竞争等一系列问题的态度和看法都会引发对某一群体、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恨,甚至犯罪等社会问题。这势必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更凸显出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高校教育在对贫困生思想引导上侧重理想信念、自立自强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关注其自身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取得了实质效果,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犹如“扣扣子”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仍待日臻完善。

当前,我国相关政策背景和高校实践在解决贫困生后顾之忧上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形成了“奖、贷、助、减、补”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增设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匹配的责任、诚信、坚韧、自立、诚实教育还需细节化、全面化、深入化。常人认为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惯性思维,往往使高校思政工作者把对贫困生的工作重点放到了生活上,忽视了他们身上正在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贫困生是一种权利,享受照顾是应该的”这样理所应当的思维存在,制约了贫困生内在潜力的探索与发挥。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因社会变革、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突发性家庭变故,因为自卑、自尊心缘故,特别是与之前生活质量的对比,形成了一批“隐形新贫困生”,他们大多潜伏在众多学生中,不愿对学校说明情况,如果对其关注不够,关心不足,变成“真隐形人”,心理落差加上情绪起伏,形成诸多非理性观念,容易造成思想认识偏差,陷入恶性循环。因此,除了需要一线思政工作者细致入微的工作,施加必要的资助方式外,更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定期的面对面单独交流与疏导,也就是我们目前日益引起重视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防止不合理信念的泛化。这一切都对高校贫困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

二、发展性资助的理论硬核

为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促进每个孩子成长成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完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的相关决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在政策体系建立上,向突出政策落实、资助过程的管理转变;在政策本身宣传上,向突出对资助成效的宣传转变;在重视保障性资助上,向突出学生教育、促进全面成才的发展性资助转变。

发展性资助是在保障性资助的主体框架下,以成长成才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其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和能力素质等全面发展的资助。发展性资助作为一种新的激励资助视角,基于以下理论硬核。

1.机会效率理论:从源头出发,优化配置,注重效率。机会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基于人类自身目的的基本价值与理念旨归。保障性资助实现了“机会均等”的资助公平,使资助对象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发展起点,满足了资助对象的公平性诉求。然而,机会均等前提下的效率诉求如何实现,资助额度与资助结构在对不同资助对象的资源配置上如何有效利用,发展性资助在兼顾机会公平的同时,效率是其必然的延生。这样,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判断,发展性资助在一定意义上演变为资助资源在资助对象上的投入产出问题。投入的是大量经费、组织以及一系列的教育资源,直接产出的是高质量的人才。在资助操作中,依据资助种类、资助项目设计的激励性对资助对象个体差异的有效资源配置就成为发展性资助理念的逻辑应有之义。

2.需要层次理论:从过程出发,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及,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保障性的资助可以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而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必须介入“过程激励”,根据不同需要层次的个体水平设置对应的激励措施,实现个性化定制,同时整合普适性,注重激励效果,帮助学生实现“金字塔尖需要”。

3.科学发展理论:从目标出发,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发展性资助理念所蕴含的“以生为本”的精神在目标导向、实践取向和评价尺度三个维度上与作为价值归属命题“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根本一致的。在目标导向上,发展性资助着眼于为资助对象实现最大限度发展的权衡与科学发展观凸显人的价值、根据、旨归是根本一致的;在实践取向上,发展性资助着眼于资助对象群体与个体在不同层次与要求的具体需求与科学发展观凸显的个体与群体全面自由发展内涵是根本一致的;在评价尺度上,发展性资助着眼于资助对象的发展程度与科学发展观凸显的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是根本一致的。

三、发展性资助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构建

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为工作原则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之义,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的放矢、循循善诱、未雨绸缪,使每一位贫困生不单学有所成,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1.实现自助与资助结合的激发、发展功能

美国教育学者奇克林(Chickering)教育认同理论围绕成才与发展,提出了通过大学教育所形成的与其身份匹配的七种向量,即自我发展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相互协作能力、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同能力、形成目标的能力以及具有健全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外在约束管理转换为内在激励的自我管理,从学生事务的外围走向中心,改变原有“说教、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式,转换“一个模板”的教育方案,这与发展性资助的科学建构具有内在一致性。明确学生主体,以尊重、塑造、强化个体心理差异与个性特点为原则,凸显自我开发与人格塑造,营造关注与和谐的教育氛围,并建立相应的行为约束机制,保证资助体系的良性运行与育人效应。在思想引导上,帮助贫困生理性认识贫困,正确悦纳自己,通过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创造价值,借助校内勤工助学渠道与校外社企岗位的平台,融入社会性养成教育,扎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培训与实践,真正自立自强,提升反贫困能力,彻底改变自身及家庭的境遇。

2.实现智助与资助结合的塑造、强化功能

发展性资助致力于贫困生个体能力提升的过程扶持,注重将个体的综合素质及阶段性发展的资助需求同资助力度、实际需要相匹配,设置既有共性,又能体现个性发展差异的完备的资助方式,着眼于过程的资助公平,培养精神独立的人是发展性资助的最高价值向标。在思政工作中,结合学科专业背景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智助奖学金”,用于贫困生创新创业、个人展演、学术科研、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职业技能资格培训、等级考试、深造学习等的过程扶持与结果激励,提供学科辅导、技能训练、实践平台,为贫困生的复合技能的提升和未来前景的铺垫打通渠道、提供支持。在思想引导上,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通过拓展各种技能提升的平台,凭借自身的智慧,整合多方位资源,在自身擅长的方面发光发热,并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发挥先锋引领,形成“典型群体”,推动资助效益上台阶、上水平。

3.实现志助与资助结合的导向、动力功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设立“先锋模范岗”,将诚实守信、敬老爱幼、爱心志愿、见义勇为、社会责任、拾金不昧、感恩励志等闪光言行树立标杆。通过“志助奖学金”,宣扬以德育人理念,教育引导以榜样的力量激发成长成才意识。对贫困生诚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感恩、回馈意识观念的引导,需要我们在思政工作中,倡导“反哺”理念,融入心理帮扶,疏通心理障碍,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引导贫困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创造多种载体施展他们的特长,正面宣传,科学引导,利用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变“灌输式”教育为“渗透式”教育,以更开放的眼光,及更创新的意识,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载体,灵活运用新的方式方法,使思政教育工作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其得到同学的关爱与尊重,创造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家”的氛围。

[1]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2]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级管理体系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