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勤工助学新模式的构建

2015-02-13 15:32梁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岗位育人

梁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一、勤工助学的内涵与意义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为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在课余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培养自立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输血式”的资助,勤工助学更具“造血式”资助特点,既是“创收型”的经济活动,更是“育人型”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劳动既能获取一定报酬以改善学习生活条件,也实现了对自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这种工学结合、寓教于劳的模式,使勤工助学在高校学生教育中,既资助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发展了学生综合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配合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勤工助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勤工助学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1.参与目的日渐多元

许多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既有缓解生活与学习经济压力的目的,也有通过勤工助学补充完善专业知识、培养提升工作所需技能的目的。尤其在一些参与主体以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勤工助学活动中,助学并不是首要目的,参与学生更多看重的是勤工助学能够增加其课余工作经历,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2.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在长期的发展中,勤工助学的理念被贫困生群体以外的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勤工助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范围也逐步由贫困生群体向包括非贫困生在内的更大的学生群体扩展,参与勤工助学主体也被分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两类需求不同的人群。

3.勤工形式日趋多样

勤工助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校内的勤工助学主要有劳务类、管理类和技术类等三种形式。劳务类如简单的校道清洁、卫生打扫等;管理类的如办公室助理、课室实验室管理、教师助理等;技术类的如编辑撰稿、网站维护等。此外,还有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组中的研究工作,以及校园内的创业型实体的工作等形式。校外的勤工助学形式更为多样,涵盖家教、销售、推广、表演等具有教育、培训、营销、艺术创作等性质的工作,甚至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或想法进行自主创业。

(二)勤工助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许多高校重视勤工助学工作,并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人员配置、办公经费、岗位开发等问题,勤工助学管理体系还不尽完善,管理效率不高。例如,有些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是下设在学生管理部门中,而非独立运作部门,其中管理人员也是兼职而非专职,这给勤工助学的专门化、高效化管理带来挑战。此外,由于缺乏对勤工助学岗位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使得有时候勤工岗位的申请和变更比较随意,欠缺整体和长期考虑。校内各用工部门工作内容和要求不一,考核评价标准难以统一,也使得勤工助学管理中缺乏相对合理的奖惩和监督机制。勤工助学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不仅减弱了其助困育人的作用,还限制了勤工助学向实体化、基地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岗位供给不足、层次低

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呈现数量少、层次低的特点。由于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数量在高校呈增加趋势,而校内勤工助学传统渠道拓展有限,实体开发力度不够,供需矛盾普遍存在,突出表现为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并且,勤工助学岗位也主要集中在清洁员、图书管理、办公室值班、收发文件等一些简单重复的低层次劳动的类型上,知识型、技能型等能够体现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岗位偏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此外,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发力度不够,高校没有很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加强与社会联系,并引进相关需求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有时使学生们错失了许多勤工助学机会。

3.育人功能未很好发挥

由于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少、层次低,造成能参与的学生少,参与学生得到的锻炼少的局面,以勤工助学方式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方式之一的作用没有很好体现,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也没有很好发挥。没有融入大学生专业技能的简单劳动,没有激发出大学生知识优势与创造潜能的传统的勤工助学模式,无法真正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也使得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对此项具有育人功能的实践教育认可度不高。

4.部分学生承受较大心理压力

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以贫困生为大多数,由于经历自然灾害、家人伤病、失业贫困等变故,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挫折感一般较其他普通学生大。传统的勤工助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是由于其知识含量低,工作没有挑战性,工作层次多数为体力劳动岗位,容易给参加这类勤工助学活动的同学造成被人看不起的自卑心理,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勤工助学新模式的构建

(一)新型勤工助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勤工助学新模式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以生为本

要尊重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勤工助学模式构建、组织管理当中按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在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运作各环节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2.济困育人

勤工助学新模式的构建,既要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部分经济困难,也要发挥育人作用,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3.持续发展

高校自身具有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功能,而高校勤工助学应从学生、学校、社会三者出发,构建一种三方共赢的勤工助学模式,坚持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的统一。勤工助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也有利于学校和社会发展,其也必将得到更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新型勤工助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传统的勤工助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要,也无法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良好结合,育人功能的发挥非常有限。要构建勤工助学工作新模式,就应该有正确的思路:

1.明确功能定位,由单一解困向解困育人发展

勤工助学,更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体现于让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培养自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勤工助学的定位上,要把握好其解困与育人的双重目的,更加注重其育人功能。

2.结合专业教育,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在学生加深专业认识、明确职业方向、锻炼职业技能、做好职场准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勤工助学在岗位开发、管理运作上也应该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有更紧密的结合,向更能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体现创造潜质的知识化、专业型发展。

3.整合内外资源,拓展勤工助学新渠道

首先充分挖掘校内的勤工岗位,可以利用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及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一些可由学生承担工作的岗位,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岗位管理和开发,这些机构需配备指导老师并主要由勤工学生参与组织和运作。同时,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向校外开拓勤工领域和岗位,做好校外需求单位或个人与勤工助学学生的对接工作。

(三)构建勤工助学新模式的途径

1.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勤工助学管理体系

组织是保障。加强组织建设,就需要设立专门化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如勤工助学管理委员会和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等。勤工助学管理委员会由校院各级领导组成,负责对全校的勤工助学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而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的管理运行应突出其服务和经营的职能,主要由学生勤工团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并通过一定的管理经营活动实现勤工助学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是基础。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立足实际,建立一系列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勤工助学工作的有效运转。这些制度主要体现在政策性文件和日常的具体管理上:政策性文件属于宏观的管理制度,如《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勤工助学岗位职责》,以及《大学生勤工助学培训手册》等;日常的具体管理应包括勤工助学学生的档案管理制度、公开竞聘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

2.规范校内岗位,挖掘校外资源,提升勤工助学岗位层次

运作良好的勤工助学体系离不开良好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与开发。首先,要对校内的勤工助学现有岗位进行分类整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分为劳务型、管理型和技术型。劳务型岗位从事的主要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管理型和技术型岗位较为适应大学生的特点因而较受欢迎。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对勤工助学岗位的不同需求,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

由于校内岗位特别是有知识含量的勤工岗位较有限,校外勤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非常重要。在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中应该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审核、发布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信息,拓宽勤工渠道,并与经常需要招聘勤工学生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校外的勤工助学也主要有智力型和体力型岗位。智力型岗位如家教、艺术表演等,能较好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报酬也较高;体力型岗位,如业务员、派单员、促销员等,与专业知识没有太多关系,但是能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工作能力有所锻炼。

3.创新勤工形式,建立创业实体,增强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校内的创业型的勤工助学实体,是既能发挥学生知识专长和创造潜质,又能实现滚动式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尝试建立校内的勤工助学创业实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筹措勤工助学基金,为创业实体提供初始本金。可以从学生学费中抽提一定的比例纳入勤工助学基金当中,还可以在教职工、在校学生、毕业校友群体中为基金筹措进行专门的捐款。二是完善经营制度,组建学生管理团队。勤工助学实体的管理运作应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建立完善的实体管理制度实行企业化运作。可根据所经营的业务设立相应的财务部、业务部、市场部和行政部等,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全都由学生担任,学校提供实体运营的资金并进行严格监督。三是开辟勤工助学基地,对勤工助学进行项目化管理。学校应设立可供勤工助学实体经营使用的场地。勤工基地可以引入学生创业项目,或由学生根据校内商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进行项目申请,通过立项后由学校的勤工助学基金拨付一定比例启动资金开展实体经营。同时,还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引入校外资源,建立由学生负责管理运作的如面包店、书报亭、凉茶铺、复印店、电脑维修等实体店。

4.建设信息平台,推进公平竞聘,改进勤工助学服务质量

建设勤工助学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是提升服务效率、改进服务质量的保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包括:建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网站和勤工助学管理信息系统。在网站建设上,应加强对勤工助学的国家、省市、学校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公布,以及校内外勤工招聘信息的发布。同时,还应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现代新兴媒体加强勤工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岗位信息和管理部门的解疑释惑。勤工岗位信息的公开,保证了勤工招聘的公平性。在勤工助学的消息发布、学生招聘、正式用工、考核评价等各环节都应该坚持信息公开。对勤工助学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应从建设或引进勤工助学管理信息系统入手。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信息系统应承担起处理和维护勤工管理部门日常工作数据、勤工学生信息数据、用人单位信息数据的作用和功能,以提高整个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1]王念东,靳凯.新形势下高校勤工助学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上).

[2]张欣尧,姚瑶.普通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新模式研究[J].品牌,2012(2).

[3]陈皓琳,朱焕辉,岑桂芳.高校勤工助学途径和功能的有效拓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4]许国彬,杨敏生.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与其济困育人功能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7).

[5]朱晓东.高校勤工助学现状与改革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贫困生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