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杯花舞和蒙古盅碗舞的异同

2015-02-14 19:10李智敏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蒙古舞蹈民族

李智敏

论客家杯花舞和蒙古盅碗舞的异同

李智敏

蒙古盅碗舞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精壮的“刚性”特点,而客家杯花舞具有客家人民含蓄、细腻的“柔性”气质,研究杯花舞和盅碗舞的异同,对于两者的发展、保留、创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杯花舞 盅碗舞 异同

中国民间舞蹈的共同特质在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客家杯花舞和蒙古盅碗舞做为南北差异极为明显的两个地域所属的典型民间舞蹈,既有差异之处,也有殊途同归之点。

一、舞蹈生态比较

民间舞蹈的生态环境是以舞蹈为根基,将自然和社会因素当作舞蹈的动态因子,多角度研究舞蹈的一种客观生态。要对这两族舞蹈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对各个“生态因子”进行研究,而“生态因子”则包括民族性格、审美意识和信仰操持等。

1.民族性格

客家民族的祖先从中原发源,几经周折才定居岭南。客家文化传承了中原华夏文化,保持了古朴的中原儒风,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同时,流离辗转的迁移生活、山峻水险的生存环境、植山耕农的劳动特质,都造就了客家人刻苦勤俭、低调含蓄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体现在杯花舞上,则外化为舞者流畅、细腻的舞步和婀娜的身姿,与轻柔婉转的音乐配合,相得益彰。

蒙古人民所生活的辽阔草原,气候多变且恶劣,但他们始终以蓝天为帐,以绿草为毡,以苍狼雄鹰为友,这种严苛的环境和空寞的心境造就了蒙古族顽强坚韧、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因此其在盅碗舞的创作、表演中自始至终都受到此性格的影响。如盅碗舞表演中,女子婀娜端庄的体态,男子矫健沉稳的步伐等都是对蒙古人民民族性格的体现。

2.审美意识

客家人对舞蹈充满了农耕人民特有的审美意识:勤劳、淳朴和柔美细腻。在杯花舞中,如表现男女热爱于劳动和互助于爱情的《哥妹同栽摇钱树》,还有展现一群客家姑娘热爱生活的《杯花声声》,都来自于客家民族的审美意识、起源于普罗大众的审美风格,充分反映了客家民众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所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蒙古族的舞蹈审美意识而言,人与自然相融一体、豪迈干云等审美风格,是由蒙古族在经过历史精雕后形成的民族审美意识所决定的。当有朋自远方来,酒足兴浓后,就有乐舞之人各执两只酒盅,敲击出清明悦耳的节奏,伴着优美的韵律而翩翩起舞。身处此景,就算是尊贵或矜持的莅场宾朋,也会被眼前其乐融融、自然奔放的气氛所感染,于是顺势拿起碗筷、盅皿等物,情不自禁地边奏边舞。

3.信仰操持

客家杯花舞根源自道教法事舞蹈。明朝嘉靖年间,道教传入广东梅州,到了清代仍长盛不衰。梅州道士以驱鬼辟邪等方式组织活动,以求帮生者拜神祈福,而非为亡灵修魂超度。他们白天进行以唱为主的法事,晚上表演扇花、棍花、杯花等歌舞。舞者双手各持两个白色瓷质“伯公杯”,边念边唱,再配合做一些附带击杯,摇杯等舞蹈动作,杯花舞便由此而来。

蒙古族视白色为纯洁的象征,视白色的奶制品为高贵吉祥的食物。在草原民族的大小宴席上都首先以食用白食为开端。蒙古人无酒不成宴,凡宴会必有盛满美酒的盅杯器皿。除此之外,蒙古人在祭奠的时候,都会用装满鲜奶的酒盅祭洒,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之情。他们虔诚、自豪、憧憬,同时翩翩起舞。这就是最原始的盅碗舞。

二、舞蹈道具及音乐特征比较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客家地域哺育着勤劳的客家民族。杯花舞艺术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意识和信仰。天高地阔的蒙古草原哺育着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盅碗舞艺术则是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文化的集大成者。

1.表演道具

杯花舞的表演道具是杯子,名曰“伯公杯”。表演者通过敲击杯子,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能给人带来愉悦;杯子的敲击,有鲜明的节奏感,有快板、慢板、拖板等,发出多变的节奏,时而如整齐的步伐声,嘁嘁嚓嚓;时而如潺潺流水,叮叮咚咚,清脆悠扬。杯子底部有一小孔,系上松紧带后就能使表演者轻便快捷地敲击出多变的节奏,体现杯子的魅力。

盅碗舞的表演道具是酒盅和饭碗。盅碗舞由两百多年前打仗时获胜方在庆典宴会上拍掌击节,击酒盅助兴而起源。它是牧民在欢宴、敬宾时的即兴舞蹈。资料记载:“当人们酒酣兴浓时,便有舞者双手各握两只酒盅,敲击出清脆悦耳的节奏,伴随优美的旋律起舞。在场宾客拿起桌子上的碗筷、盅盘边唱边敲,围坐助兴。”

2.音乐特色

初始的道教形式杯花舞音乐很单调,就是一人唱、两人击杯伴奏。1956年的改编,将民间小调和兴宁水口山歌相融合,刚健豪放,使歌舞气氛较为奔放。早期的杯花舞音乐与舞蹈的配合无严格限制,可自由反复,随意性较大。主要的乐曲就是“杯花”和一些打击乐器。后来则运用民间小调和兴宁的水口山歌为基调,两只杯子随着音乐相互敲击着不同的节奏,编成舞蹈。其中,《你莫嫌涯耕田郎》的曲调在当时广为流传,还发展为后来山歌剧中的主要唱腔。《明月照山乡》在保留原有山歌曲调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音乐元素,注重舞蹈段落之间音乐节点的变化,使舞曲变得柔情轻快,尤其是在人物造型剪影定格时,那一抹女声独唱更是令人陶醉。

盅碗舞的伴奏乐器以扬琴、笛子、三弦、四胡为主。歌曲是即兴演唱的长、短调民歌,速率由慢转快,并随着舞者升降起伏、轻重缓急的动作而抑扬顿挫。鄂尔多斯妇女在平时所戴的头饰镶满珍珠、翡翠,所以,戴着这样的头饰起舞,一定是叮当碰撞,碎碎绵音不绝的。她们双手各执一对酒盅,用食指中指夹住边缘,中指扣于盅内,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底,轻抖双腕,使酒盅发出细碎清脆银铃般悦耳音响。

三、舞蹈作品比较

1.主要作品

2013年在央视“梅州月、中华情”的中秋晚会上,兴宁杯花舞蹈《杯花声声》惊艳亮相。60位客家妹子身着客家传统服饰,双手敲打着两个改良后的蓝底白花“伯公杯”,在动听的客家新山歌的伴随下翩翩起舞。节目现场,除了台上的舞蹈演员外,台下还有180位演员,以及观众席上近300位观众一起手拿杯花“共舞”。《杯花声声》首次在全国性艺术舞台上让全国观众领略到客家杯花舞的风采。

蒙古盅碗舞普遍取材于鄂尔多斯文化和牧民生活。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的舞蹈家贾作光、斯琴塔日哈创作了《盅碗舞》,使之初绽光芒。舞蹈家莫德格玛,则带着《盅碗舞》,轻盈步入赫尔辛基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大学生联欢节的舞台,获得了金质奖章。在此之后,由青年编导呼格吉勒图创作的男女群舞《盅碗筷》,在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中获得群舞组作品金奖,最大限度的将盅碗舞的名声和美感向全国推广。

2.求同存异的舞蹈风格

客家民族是一个不断迁徙流转的汉民族,由于历史上经历了六次大规模艰辛的南迁,导致客家民系形成了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尤为讲究合家和睦、尤为珍惜稳定团结、尤为注重耕读传家。因此,在杯花舞之中也多是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来体现此种民族风格。如《哥妹同栽摇钱树》、《明月照山乡》乃至后来的《杯花声声》在舞蹈风格上都共同表达了男耕女织、憧憬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相似愿望。

蒙古民族是个在华夏历史上建树颇丰的种族,曾横跨亚欧大陆板块而屹立于世界之巅,其文化的多元性也就决定了舞蹈风格的复杂性,而且它需要也具备多种风格形式。如《伊茹勒》的端庄大方、抒情感恩,《顶碗舞》的雍容典雅、华贵美丽,还有《草原酒歌》再现了蒙古豪放顶碗的壮观场景,充满了豪情、诙谐的阳刚之气,给观者洒脱奔放、酣畅淋漓的快感。可见盅碗舞的舞蹈风格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

3.和而有别的舞蹈动作

民族体格决定了族人的体魄强度和运动能力。客家人民的体格是典型的婉约灵巧派,而蒙古人民的体格即使放眼全世界都属于刚猛遒劲派,即使在细腻的艺术舞台上,蒙古族舞蹈在力求柔美的同时,其阳刚的一面也在处处体现。

以《杯花声声》和《盅碗筷》两相比较。《杯花声声》其舞蹈语汇均来自生活劳动,如富有乡土气息的上山、挑担、采茶、播种、插秧等。贯穿整个舞蹈的动作主要有磨步、摇杯、甩杯,在动作的节奏和速率上大胆革新,时快时慢,有缓有急,摇、磨、转、滚、甩等小快灵敲击舞杯的舞蹈技巧,手中杯子以灵活、小幅度的上下、左右摆动的韵律为主,脚下步伐以小碎步和旁走小送胯的巧妙步伐为主,加上一些身姿的细微摇摆,使观者身心轻盈,绵绵流畅,仿似回到古朴的农村而亲身劳作。《盅碗筷》则将节奏强烈的筷子舞和细腻柔美的盅碗舞进行融汇,舞蹈动作“提压腕击盅 ”、“ 压 腕 击 盅 ”、“ 交 替 压 腕 击 盅 ”、“ 压 腕 碎 击 盅 ”、“ 顺 压 腕 击盅”体现了蒙古人民体魄强健、刚中带柔的风韵。其动作特点就是四肢在身体两侧大幅度的摆动,无论是盅碗还是筷子都是以敲打及展开的大姿态运动为主。舞者状态开阔奔放,其心中所想,脑中所思都是与大草原的情景分不开的;呼吸上快吸慢呼,即空拍和弱拍上快吸气、重拍上慢吐气,如“大趟步”加“小柔臂”的动作就是这样,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盅碗筷》充分表现出蒙古族舞蹈粗犷剽悍、刚中带柔的舞蹈动作特点。

4.路径不一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

就现状和发展前景而言,杯花舞与盅碗舞事实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创新力度不强、知名程度不深、演员素质青黄不接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导致曾经辉煌的杯花舞,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相对于《盅碗筷》、《盅碗舞》等作品屡获国际国内舞蹈大奖、蜚声海内外的盅碗舞而言,杯花舞的现状尴尬,而前景也更显暗淡。

[1]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图典[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2]何佳.蒙古族舞蹈与内蒙古“三少”民族舞蹈比较[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0.

[3]刘利娜.兴宁杯花舞的传承与发展[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03).

[4]刘雪梅.盅碗舞的历史传承与发展[J].内蒙古艺术,2012(01).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蒙古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多元民族
蒙古香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