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歌唱艺术
——解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代的重要性

2015-02-14 19:10贾丽丹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声乐民族

贾丽丹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歌唱艺术
——解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代的重要性

贾丽丹

民族声乐先后经历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迁,最终形成今天举世瞩目的重要文化遗产。本文重点阐述了民族声乐的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简言之,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地位在于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团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声乐艺术的社会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社会转型。

民族声乐 历史地位 社会意义 社会转型

民族声乐艺术是世界艺术舞台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更是中国音乐史上一大奇葩。民族声乐艺术起源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文化底蕴极其雄厚。长期以来,民族声乐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冲击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提高,民族声乐接受了种种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今天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备受世人青睐和关注。现今,中国民族声乐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和歌唱家,例如:老一代的郭兰英、王昆、胡松华等,这些老艺术家们拥有着浓厚本土文化气息;后来又涌现出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体现中西结合教育模式的优秀歌唱家;以及后期真正体现出民族唱法科学性的王宏伟、吴碧霞、龚琳娜、雷佳等。这一批又一批的民族声乐演唱人才,以其正腔圆、声情并茂和传统韵味的美学艺术技法,成为祖国一代又一代人民对民族声乐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发扬光大,后人不断传承着中国民族声乐的经典佳作和文化内涵。民族声乐在经历了几千年的运动和变革,一直都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之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进,通过教育、交流、创新等方式来实现对民族声乐的提升和发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艺术家们开始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讨和分析。这种深入的研究将大大促进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学派的丰富与完善,为民族声乐跻身世界艺术之林而经久不衰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对于当代音乐艺术的重要性地位与作用。

一、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代的历史地位

中国的民族声乐根植于中国土壤,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民族声乐在长期的发展和完善中积累了浩瀚的曲目,艺术家们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纵观中国历史,民族声乐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变革、创新,最终形成今天五彩缤纷的艺术瑰宝。笔者认为,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代的历史地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条重要线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团结。

据史料记载,真正的声乐诞生于远古时期,这是当时人们劳动与斗争的结果,更贴切的说是劳动者抒发自我感情的一种方法。歌声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一种符号,及时的表达自己丰收的喜悦,或者赢得战争时的胜利,随时随地来表达自己的悲或喜。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宫廷音乐逐渐盛行起来,中央和地方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管辖乐曲创作和演奏。这种变化实际上大大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变迁,比如唐代时就出现了徒歌、踏歌和挽歌等形式,而且唐朝时期的声乐艺术为现今的声乐的高度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宋元时期,则是兴起了戏曲和曲艺,而且对声乐唱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这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民族声乐在我国依次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说唱、戏曲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期间从未间断过对民族声乐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的探索和研究,因此流传下了很多关于声乐理论的重要资料,为中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民族声乐艺术有利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体系。

民族声乐离不开地域、文化、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民族声乐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艺术形式,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声乐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历史上,我国有着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尽管历史遗留下来的声乐艺术作品寥寥无几,但是通过深刻研究那些遗留下来的民族声乐作品,总能让人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聆听到历史前进的脚步声。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斐然成就,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特有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取向,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世界声乐艺术宝库。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民族特色声乐事业的理解来看,通过研究那些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不仅能够看到众多独树一帜的历史事实,还能够从中看出民族音乐的不朽魅力和优秀品质。笔者认为,民族声乐艺术研究必须充分挖掘民族声乐艺术自身的精髓,不断地炼出新的亮点,以创作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作品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声乐体系,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影响世界。

第三,民族声乐艺术有助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国家、民族之间的“共同语言”。

民族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项内容,而正是民族声乐,成为贯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始至终的历史发展与变迁,这是其他任何音乐形式或艺术形式无法取而代之的。民族声乐是连接各个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文化沟通、政治融合以及经济往来的重要线索,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发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交涉、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而在诸多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能够引起共鸣的。民族声乐逐渐成为贯穿两国交往历史中的重要元素,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共同语言”。

二、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代的社会意义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历史渊源久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中国20世纪的社会转型,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开始逐步向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并逐渐成熟,其社会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第一,民族声乐艺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华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民族声乐艺术是包罗万象的,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共同促使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成为一个基础雄厚、力量强大的艺术形式,结晶出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价值体系。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改革发展紧密相连。任何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都紧扣时代主题,鲜明的代表了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和目标。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内涵就在于,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对民众的精神起到感化、激励和升华的正面作用,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和发挥,是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和民众需求的文化产物,是音乐服务于社会的内在价值体现。由此看来,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一种服务职能,依靠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内容来服务于民众,服务于中华民族,服务于世界人民。我想,这也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家们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是历史发展和变迁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对于歌唱艺术而言,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传承关系十分重要和关键,而创新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声乐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歌唱方法的长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审美水平和价值体系。由于民族声乐建立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美声唱法则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之上,因此两者有着不同的渊源关系,但是二者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存在和发展。事实上,面对音乐多元化的格局,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已经完全处理好继承和借鉴的关系,坚持传统的同时,吸收和借鉴西方歌唱方法,完善自身教育体系中的教学方式、程序和方法,按照“以我为主,以借为辅”的原则不断地根据现实需求注入时代的新内容、新风貌,达到传承和创新。总之,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了西洋的歌唱艺术财富,最终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第二,民族声乐艺术成功诱发三次社会转型,是当今社会极其重要的社会转型形式。

20世纪期间,中国主要经历了三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这三次重要的转型期主要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是一个逐渐从实用的古代传统声乐向审美的现代民族声乐转变的过程,整体上与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和演进阶段同步进行。这里,介绍三次比较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社会转型是一场以学堂乐歌和救亡歌曲为先导的新音乐运动,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民众利用民族声乐参与政治斗争的典型时期,由于声乐比器乐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且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因此民族声乐被选为“反帝、反封建专制、启蒙与救亡”的有力武器,民族声乐逐步担负起改造国民、促进中国富强、抵御外辱的历史重任。第二次社会转型发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时期主要爆发了以革命民歌和新歌剧为源头的革命音乐运动,这次革命音乐运动先后经历了延安抗战时期、建国十七年特殊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三个不同时期的演进,这期间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走过了一条曲折漫长、错综复杂的道路,中国民族声乐在这一时期与西洋唱法若即若离、相互借鉴和影响,这种复杂微妙的关系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延安时期的政治环境及历史主题主要表现为抗日救亡运动,其目的在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反动的国民政府统治,解放全中国,建立起自由、民主、创新的新中国,因此这一时期的革命民歌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音乐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任务和使命;建国十七年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阶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这一时期走过了崎岖而又漫长的发展道路,最典型的是建国初期民族声乐的“土洋之争”,这不单单是两种歌唱方法的争论,更重要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相互作用影响,暴露出当时的中国人在“资产阶级思想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排外思想,以及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不强所造成的对待外来文化时的自卑感,是为了避免再次遭到资产阶级文化侵蚀的一种自我保护式的本能反映;文革,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考验,也是中国文化以及音乐文化的考验,这场前所未有的政治运动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陷入瘫痪状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同时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打击与摧残,这一时期明令禁止“西洋唱法”,民族声乐对外关闭了交流之门,陷入了闭门造车的危险境地,刚刚迈开步伐的中国民族声乐又一次在政治浪潮中被淹没,十年期间止步不前,鲜有优秀作品。第三次社会转型是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是中国逐步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里程碑,向世界人民表达了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讯号。这一时期,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一是在社会生产力方面,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二是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了由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先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改善了社会经济关系,完善了经济体制;三是在上层建筑方面,实现了由高度集权的传统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的转变,建立了自由、民主、富强的政治目标;四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完成了由反映自然、半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精神文化向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文化的转变,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飞跃发展。音乐艺术,以及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国民主政治的真正确立中,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以及民众思想的大解放中,迎来了一个真正的春天。以上三次社会转型,都与民族声乐艺术密不可分,既充分利用了民族声乐艺术来推动社会转型,同时又影响和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民族声乐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三、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的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主要作用还体现在这一艺术门类的民族性上,因为对于当前我国所存在的各种声乐门类来说,民族声乐是最能够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唱形式,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民族声乐的历史具有民族性特征:如前文所述,民族声乐的历史与中国古代音乐一脉相承,延续了中国几千年来音乐文化的传统特征,可以说是中国民族特色的历史积淀与延留,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的舞台上还在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其次民族声乐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因为民族声乐作品都是描写我国的风土人情、故事、事物的,表现的都是我国人们的情感与精神生活,所以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的民族特色艺术的体现;还有,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也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在当今的音乐艺术范畴中,声乐艺术可以基本分为美声唱法、民声唱法、流行唱法三种,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其演唱方法当然是具有“西方特色”的,而民生唱法与其它两种完全不同,它是植根于中国的演唱形式,其歌唱特色温婉、柔美、清脆,仿佛出谷的黄莺,其演唱特点是其它演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再有,民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其民族性特征:民声艺术在演唱时不仅仅通过歌声来表现音乐作品,它借鉴了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身段、手眼、表情等表现手段,综合的表现音乐作品内容与情感,这使民声艺术在演唱时具有了更加独特的魅力,全面完整的呈现了音乐艺术,并使其艺术效果生动、丰富,引人入胜。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这一重要代表性特点使其在多种音乐艺术门类中独具特色并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非常具有代表性与重要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身份。民族声乐在世界音乐史上、中国历史上以及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社会转型都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今后我们在研究民族声乐时,务必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和一切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在传承民族声乐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加以丰富和完善,使这一古老的声乐形式以年轻而丰富多彩的状态活跃在当代的音乐舞台上,不断地散发出迷人的魅力,经久不衰……

[1]李智萍.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06).

[2]胡郁青.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J].中国音乐(季刊),2007(04).

[3]赵洪艳.对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M].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多元民族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