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山崖上的牧羊人》歌唱审美分析

2015-02-14 19:10杨丹旎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单簧管舒伯特牧羊人

杨丹旎

舒伯特艺术歌曲《山崖上的牧羊人》歌唱审美分析

杨丹旎

本文从诗乐的统一、旋律形象的塑造、曲式结构安排、伴奏乐器的配合、歌唱音色的处理等乌各方面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山崖上的牧羊人》进行分析,挖掘作品所蕴涵的美,从而指导演唱者与欣赏者更好的表现与理解作品。

舒伯特 艺术歌曲 审美分析 山崖上的牧羊人

舒 伯 特 艺 术 歌 曲 《山 崖 上 的 牧 羊 人》(Der Hirt auf dem Felsen,op.129,D.965创作于1828年,即舒伯特去世前一个月,是舒伯特一生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应柏林女高音安娜密尔德-豪普特曼(Anna Milder Hauptmann,1785-1838)之托所写。早在1824年舒伯特就曾经应邀为她写过一首《苏莱卡之歌》,但安娜密尔德并不满意,认为缺少戏剧性。为此舒伯特经过又精心为她创作了这首咏叹调式艺术歌曲,充分的体现了戏剧性与发挥了歌唱者的歌唱技巧。可谓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集大成者,是对舒伯特一生创作的完美的绝唱。此首作品在舒伯特去世一年之后才被他的哥哥寄到安娜密尔德手上,使得这首作品得以面世,1830年于里加首演。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几乎将旋律、结构美、原诗的含义与情感,以及伴奏结合的完美无瑕,在他那里歌曲变成了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声乐表演过程是声乐作品美的创造与传达的过程。创造过程是演唱者二度创作的过程。它要求演唱者必须窥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与创作思想,理解作曲家的所有音乐语言,其目的就是将声乐作品的美准确的传达给欣赏者。简言之,只有感受到作品的美,才能表达出作品的美。因此,要演唱舒伯特这首集大成的作品即必须对其进行审美分析,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传达出舒伯特凝聚其中的艺术之美。

一、诗乐统一美

这首作品的歌词由五段组成,一、二、五段诗选用的是威廉·缪勒的诗作《深山牧羊人》(Der Berghirt),三、四段则选用黑尔米纳·冯·谢齐的诗作。根据诗的内容与情绪舒伯特将其与三段音乐整合,并将诗的音节的长短与音乐乐句的长短完美结合。德语诗歌的格律即轻重音节的交替规律,有一轻一重、一重一轻、两重一轻等,构成诗歌节奏的最小单位“音步”。重读音节为扬、非重读为抑。这首作品选用的诗歌为抑扬格,那么舒伯特运用弱起小节将音乐的重音与诗句的重音完美结合,使得诗歌的格律与音乐的节奏统一起来。

诗歌的对仗与押韵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德语诗歌的有头韵、尾韵、中韵。那么这首诗采用的是尾韵,有四种韵式:更迭韵(abab)、相同韵(aa 或 aabb)、贯联韵(aba、bcb)、交叉韵(abba)。通过分析,这五段诗均采用更迭韵与相同韵相结合押韵形式(aab、ccb 或者 abab),但是对仗形式却不尽相同。第一段诗由两组四音步与三音步的抑扬格诗句构成,共六句构成,其中一四句对仗、二五句对仗、三六句对仗。那么对仗的诗句在旋律上也相呼应。第一句与第四句乐句长四小节,有弱起、琶音进行、三连音节奏等特点。二五句乐句长两小节、有附点节奏特点。三六句长两小节,旋律进行有八度上行的特点。第二段诗有也由六句构成,但是对仗形式出现了变化,为一二句对仗、四五句对仗。因此在旋律进行上、一二句采用附点节奏,四五句重复一二句的旋律。这种诗句结构音乐旋律进行关系,充分体现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艺术歌曲审美特点与境界。

二、旋律形象美

诗文的腔调、高低、语势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形成的韵律,是歌曲旋律的自然基础。舒伯特不仅仅将旋律与诗文格律统一起来,同时运用音画的手法,用音乐的与语汇描述了诗句所要传达的动向和画面,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歌曲一开始中他运用乐句间的琶音巧妙的高低变化,来描画出牧羊人“站在最高的岩石,向下俯瞰山谷的深处”(Wenn auf dem h?chsten Fels ich sten,ins tiefe Thal herniederseh )所看到的连绵起伏的山谷。歌声前两个小节从最高音琶音下行到最低音,有十度的跨度。这对演唱者演唱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表现出山峰连绵起伏的旋律线条,演唱者必须运用气息控制好高低音的演唱,首先保证音色的统一,同时要保证音量的均衡,以及声音的连贯来用声音表现出舒伯特所要表达的音画。

同时舒伯特运用平行的乐句表现诗句中愈来愈的语句,描绘出回声的效果。“声音传的愈远、回声也就愈清凉”这时舒伯特运用节奏形完全相同的两个乐句,但是音高后者较前者向上攀升。舒伯特在这首歌曲中大量的运用了八、九度大跳进音程,但是在每个乐段中所表现的内容不尽相同。在第一部分的大跳音程象征着轻快上扬的歌声(“und singe,und singe”)。第二部分结尾处出现了这个六度大跳音程,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这里的大跳音程隐示着心被拉引上天堂的飞翔的轻盈。在第三部分出现了七度的大跳音程。那么在这里又表达了期待春天来临准备“漫游”天际(zum Wandern bereit)的欢心沸腾。

连续的附点节奏是这首歌曲的另一个中心思想。这个节奏性乐句在第一部分的中段出现,同时在第三部分的中段在此出现。既保证了三段音乐内在的统一,又表达出牧羊人渴望春天来临,渴望爱人听到自己的歌声的跳跃而急切的心情。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音乐由动转静,旋律多次连续的同音三拍的长音附,不仅在人声的部分,同时在单簧管的伴奏部分也出现这样的音型来塑造无限孤寂的内心世界。与第一段第二段旋律形成对比。随后进入第三段花腔式的上行音阶进行,音乐由静入动,表达牧羊人感到春天即将来临而及时行乐的心情。

三、结构对比美

这首作品虽然是艺术歌曲但是它的结构和乐段之间的戏剧化的变化完全可以和咏叹调媲美。音乐由三个乐段组成,分别选用的是三首诗。第一乐段选用的是缪勒 (Wilhelm Müller)的诗《深山牧羊人》"Der Berghirt",是如歌的行板,由前奏加一个 aba三段体组成。从歌词分析有两个段落的诗词,再现部分选用的是第一段歌词的重复。第二乐段是忧伤的行板,选用了 Varnhagen的诗"N?chtlicher Schall" 。这部分音乐由之前的 bB 大调转入了 g小调来表达失去爱情的痛苦。由 c+d+e 的三部分组成,前两段音乐一致在忧郁的小调上进行,最后在 e 段加入大调的色彩,来表现即将从黑夜的苦痛中挣脱,“被不可思议的力量拉上天堂”。第三乐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乐段,由独立的前奏和尾奏,调性再次转入大调,但是节奏由摇曳的3/4拍子转为方整的2/4拍子,音乐风格也变为激昂的小块板。但是为了保证乐曲的联系,作者在第三首诗 Wilhelm Müller-"Liebesgedanken" 中加入了第一首诗中的句子,并形成了这个三部曲式 f+b1+(f+b2)的 b 段,并在再现部变化为花腔华彩部分。演唱的速度也愈来愈快,最后在钢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的尾奏中结束全曲。舒伯特忧郁伤痛的一生却在这样清新明快的,充满对春天的渴望与喜悦中结束,好似他去世前的迴光返照,晶亮却也短暂。

四、伴奏衬托美

在艺术歌曲中,伴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跟着歌曲旋律给予和声及节奏的支持,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写意或造型的艺术手法渲染音乐气氛。因此艺术歌曲中的伴奏确切地说不能称之为伴奏,而是与人声的重奏或对唱。尤其是舒伯特在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不仅仅利用钢琴,同时引入了拥有温暖浑厚音色的木管乐器。可以说在这首歌曲中钢琴好比一张画布,歌者和单簧管就是画布上的两种颜料,它们浓淡交织、明暗衬托、冷暖补充。

第一乐段中单簧管与歌声是重复与模仿的关系,用单簧管进行人声旋律的部分再现,或元素模仿,以及卡农等形式,与人声构成回声的效果,来模仿牧羊人在山谷歌唱耳听到的回声。

第二乐段在经过单簧管的转调,将音乐由大调转至小调,音乐的颜色也灰暗下来。这时单簧管宛若一个安静的倾听者,静静地聆听牧羊人诉说失去爱情的忧伤与孤寂。单簧管在牧羊人诉说的间或用一种叹息的形式作以同情般的回应。与歌唱者形成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单簧管用一连串不急不徐的上行长音音阶,来描绘登上天堂的景象。之后音乐再次转入大调,奏与歌唱旋律一样的前奏,心情也回到动的状态。

在第三乐段中,单簧管与人声有了更复杂的配合,一开始是卡农式的模仿,接着又变成问答式的呼应,随后与歌声交替“争相斗艳”,单簧管吹奏前一句,人声接入下一句,共同组织完整的旋律。最后,音乐逐渐加快,单簧管与人声的追叠也更加密集,在人声与单簧管川流不息的滚转下,将整个歌曲推向一个充满张力又紧凑的高潮,最后在一串急速的尾奏中一气呵成结束全曲。

五、歌唱音色美

这首歌曲虽然被看作是艺术歌曲中的咏叹调,但是无论它的结构怎样复杂,如何有戏剧化的对比与冲突,它毕竟还是一首艺术歌曲。因此,演唱者非常准确的控制音色。这首歌曲中既有抒情性,带线条的演唱、又有花腔式的快速音阶演唱。因此在演唱的把握上是很有难度的。

歌曲一开始,音乐就在小字2组的 f琶音下行到小字1组的d 然后又琶音进行到小字二组 f,仅第一乐句就有十度音程的跨度,为了更好的保证旋律线条的连贯,刻画出连绵起伏景色,演唱者必须将高低音都统一在较高的位置上,这样在高低音连接时才不会有音色上的断层。应该做到尽管音高低变化,但是音色却犹如飘荡空中一样连绵不断。这是很难达到的,要求演唱者必须有很稳定的歌唱状态与呼吸控制能力。

歌曲中经常出现八度及以上的大跳音程,而且高音大多在弱拍位子上,所以如果缺少控制力的演唱者会将高音唱的很强,这样既破坏了旋律线条的连贯,又使诗句的语言重音出现偏差。演唱者必须做好歌唱状态的准备,吸着唱的感觉要运用到这里,让高音留在腔体里,以便控制其音量。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旋律用长达三四小节的长音,或者同音三拍子的长音来表现牧羊人的忧郁心情,演唱者必须能够掌握messa di voce 的使用,能够让长音如清澈的河水般流动。钢琴伴奏也必须在规则的伴奏型中找到速度的弹性,而不是机械的按照节拍做乏味的重复,一般的说,演唱者在演唱长音或者同音长音的时候钢琴伴奏基本按照正常的速度流动,在乐句后半部出现音高变化时速度适当放宽,之后在句尾音时恢复原来的律动。这一部分的演唱容易过于拖沓,演唱者必须借鉴京剧紧拉慢唱的技巧,心理的节奏律动要与钢琴伴奏一致。在渐强的过程中要运用良好的气息,而不能增加喉部肌肉的力量。

第三部分对于演唱者则更加具有难度,这部分除了考验演唱者对于声音的控制,更考验了演唱者声音的灵活度与颗粒性。所有的十六分音阶的演唱都要音高清晰、音色干净,而且位置统一。切记囫囵吞枣,音色不集中。同时还要在快速跑动音符的同时将德语的辅音及语言重音交代清楚。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最早也是最好的作曲家,1814年10月19日被视为德国艺术歌曲的生日,在那一天,17岁的舒伯特创作了《纺车旁的玛格丽特》,这被称为“音乐上的奇迹”。那么这首《山崖上的牧羊人》作为舒伯特一生最后一首艺术歌曲,应该是在他的创作中最为成熟的作品,因此他的艺术价值勿庸置疑,尤其是对于有较高演唱能力的歌唱者,更是一首充分发挥声乐技巧与音乐修养的作品。

[1]菲尔·G·古尔丁,雯边等,译.古典作曲家排行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2.

[2]【奥】卢克斯,高中甫,译.舒伯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单簧管舒伯特牧羊人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牧羊人
浅谈单簧管家族
牧羊人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