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模式研究
——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音乐类非物质遗产保护获奖项目综述

2015-02-14 19:10段文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鲁北弦子琴书

段文

山东省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模式研究
——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音乐类非物质遗产保护获奖项目综述

段文

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文化性、社群参与性、乡土本色性的文化艺术总成,始终保持以口头的传承方式在民间艺人之间薪火相传,并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流变。本文以山东省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的现状为切入点,以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三个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奖项目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证了高等教育参与到国家非物质文化产保护传承事业中的重要性,强调运用高校各种有利资源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必要性,为全国同类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模式。

传承与创新 一勾勾 山东琴书 大弦子戏 模式

2013年12月15日,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在济南揭晓,30项优秀文化创新成果获得殊荣。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是全国首个由省政府设立的文化创新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届。该奖项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工作的关心和重视。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于2013年3月启动评选,评选范围包括公共文化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演艺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科技、艺术教育、对外文化交流9个专业领域,共受理申报推荐项目164项,基本代表了山东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创新的最高水平。其中,关于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项目有三:鲁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依团代传”在破解濒危剧种(大弦子戏)传承危机中的“薪火”效应、山东琴书的教育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课题,也是困扰着基层保护工作者的一道大难题。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缺少专业人员、缺少保护经费、缺少传承手段以及传承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是我省乃至全国都是普遍存在的。在上述背景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各级地方高校成为我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山东省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概述

2013年,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名单中有三项是关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分别是德州学院申报的“鲁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菏泽学院申报的“山东琴书的教育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以及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共同申报的“‘依团代传’在破解濒危剧种(大弦子戏)传承危机中的‘薪火’效应”。下面将对以上三个项目做简要介绍。

1.鲁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

鲁北地域音乐文化是鲁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鲁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地区以北的黄河三角洲地带,由黄河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由于鲁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风格特色鲜明。鲁北民间音乐资源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地域性特色。主要有鲁北民歌研究、鲁北民间器乐研究、鲁北说唱音乐研究、鲁北戏曲研究、鲁北歌舞音乐研究的研究五个方面。在以上各类地域音乐中,大部分已经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临邑一勾勾、夏津木板大鼓、德州李氏陶埙制作工艺、德平大秧歌、马堤吹腔等,这既是其自身艺术价值的体现,又反映出其面临濒危的现状。因此,加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和力度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课题基本思路是以鲁北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出发点,以德州民间音乐为切入点,探索此类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措施,研究分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民间采风、理论研究与教学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形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本项目力求避免一般民间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联系不紧密的弊病,在观念和理念上进行了大力更新。在内容上,本项目在鲁北民歌、鼓吹乐、陶埙传承与发展、民间戏曲“一勾勾”、民间歌舞音乐“抬花杠”、“架鼓”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填补了德州乃至山东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些空白,并能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在形式上,本项目既拥有扎实深厚的基础理论研究,又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应用与艺术实践;既包括典籍文献的爬梳整理研究,又包括民间音乐的实践调查研究;既有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入探索,又有参与地方音乐文化建设的舞台实践,呈现出一派活泼多样、生机勃勃的局面。

2.山东琴书的教育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

山东琴书发源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已有270余年的历史。270余年来,艺人们经历艰辛,顽强拼搏,造就了中国曲艺史上辉煌的一页——山东琴书。作为独树一帜的南路山东琴书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没有的特殊性。2006年,山东琴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由此可见,山东琴书在山东乃至全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菏泽学院通过近十年的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创新人才,实现了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服务,支持了菏泽文化大市建设,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提升了自身特色形象和社会认可度。菏泽学院紧紧围绕着山东琴书教育传承与创新这个核心,在山东琴书的研究和传承取得不少的创新与突破。

3.“依团代传”在破解濒危剧种(大弦子戏)传承危机中的“薪火”效应

大弦子戏又名“大弦戏”,集民间俗曲之大成,在元明俗曲小令的基础上,经过艺人数百年来的加工和创造,发展成为多乐调的戏曲声腔类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因其最初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故被称为弦子戏,又因班社成立先后和艺人辈分原因,分称小弦子戏和大弦子戏,今日通称“大弦子戏”。2008年6月,大弦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文革期间,原菏泽地区地方戏曲院大弦子剧团被撤销,从此这一古老剧种在齐鲁大地销声匿迹已有40多年。针对这种现状,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在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具体指导下,大胆尝试大弦子戏跨剧种“依团代传”,大力实施以培养骨干演员为主要内容的“薪火”工程,一举破解濒危剧种大弦子戏“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传承危机。“依团代传”,就是以现有山东梆子和枣梆两个专业剧团为依托,挑选优秀青年演员跨剧种学习大弦子戏。

二、山东省民间音乐传承途径的改革与创新分类

前文所述三个项目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的创新模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团代传”的传承模式;另一种是高校教育传承途径的改革与创新。

1.“依团代传”的传承模式

“依团代传”这种传习模式打破了濒危剧种保护与传承的固有思维方式,创新了对代表性传承人(老艺人)的保护和传习模式,有效地加大了对代表性传承人(老艺人)的保护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大弦子戏文化遗产传习,建立传习基地,对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传统技艺实施了科学有效保护,注重传习与展示并重,凸显骨干演员的“薪火”效应,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濒危戏曲传承人才队伍,有效破解濒危剧种普遍存在的“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传承危机,为全面恢复和振兴各种民间地方小戏奠定了人才基础。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对这种传承模式进行了有意的探索。

首先,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做好项目的论证工作。在坚持务实、高效和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大弦子戏中长期保护传习规划》;同时结合传承人(老艺人)和青年演员的意见制定《传习工作计划》,把任务目标按时间段进行分解,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并对传习过程和效果实施全程监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部署。

其次,成立了由各剧团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的大弦子戏“依团代传”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订传习方案,研究方法步骤,督促任务落实,检查学习效果,同时负责协调解决传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再次,项目实施过程坚持做到“三高”,即:起点高、标准高、效率高。起点高就是对传承学习的剧目、唱段、音乐等,在选择上要求标准比较高,对现存的大弦子戏的音乐、曲牌、唱腔等不是拿过来就学,而是结合传承人(老艺人)和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加工和提高,力争把大弦子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给呈现出来、传承下去。标准高就是对传承人(老艺人)的传授过程,以及学唱演员的挑选和学习效果都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作为传承人(老艺人)和学唱演员不能满足于教会几段或学会几段,而是要把大弦子戏的精髓教到家、学到手。效率高就是提前做到统筹安排,包括提前确定学习时间、提前联系老艺人和通知学唱学员,提前筛选好学习内容,提前沟通好学习形式等,充分利用剧团有限的空闲时间,把学唱演员组织起来集中学习,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依团代传”在加强濒危剧种保护振兴地方戏曲方面具有独创性,它打破了制约濒危剧种传承难的行业瓶颈,使大弦子戏进入了抢救挖掘与传习展示并重的“快车道”,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2.地方高校教育传承途径的改革与创新

各级地方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各种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菏泽学院音乐系2008年被山东省文化厅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于2008年9月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主要对菏泽地方音乐、地方民歌、地方戏曲、地方曲艺、民间舞蹈、民俗方面开展整理与研究工作,其中,山东琴书被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德州学院非常重视加强民间艺术学科的建设,2001年至2013年底,我院取得关于“地域音乐文化”的各级立项课题十余项,其中,音乐学院段文教授申报的“地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研究”(13DD23)获2013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为鲁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留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研究资料匮乏的问题。2010年,音乐学院成立了德州地域音乐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德州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2011年,音乐学院段文教授成功申请山东省文化艺术“十二五”重点学科“地域音乐文化”,取得一系列阶段性丰硕成果。

高校教学传承模式注重多视角、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注重发挥高校研究资源的作用,努力贯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将民间音乐的传承与挖掘与高校学科建设及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运用高校各种有利资源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必要性,为全国同类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资料和实证。在具体操作中,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以校方为主导,以研究者为智力支持,以学生为传承主体,以课堂为平台,以实践演出为检验和传播窗口”的链条完整的传承机制。同时,为探索地域文化在当下传承的新途径——高校传承作了有益的尝试,初步建立了高校教育传承机制。

三、地方高校教育传承模式的意义

在各地民间音乐严重滑坡的今天,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使家乡的传统艺术项目重新纳入人们的视野,使之得到传承和进一步发展。地方高校是传承和保护民间音乐的重要阵地,各种地方民间音乐种类进入高校是划时代的变革,学校应成为地方民间音乐艺术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高校的教学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成为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和重要基地。地方高校教育传承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和示范性等特点。

1.地方高校教育传承模式的创新性

这种模式将民间音乐学习纳入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高校课程有机的加以结合。菏泽学院音乐系在“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瑰宝”等重要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于2004年春,将山东琴书纳入到音乐系特色课程建设项目,选拔院系优秀学生去学习山东琴书,比2007年山东琴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了三年的时间。菏泽学院将山东琴书纳入高校音乐学课程体系后,首先对其传承模式做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改变了山东琴书传统意义上“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将授课方式改为理论课集体授课,技能课分组授课和个别辅导,在保持其民族性的基础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把德州地域音乐纳入教学体系,将鲁北民间音乐的传承、挖掘与高校学科建设及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已将《德州地域音乐》、 《陶埙制作与演奏》、 《地方戏曲一勾勾》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了教学体系之中,将通过艺术实践课,对鲁北地方民歌进行创编,组织排练、表演,将鲁北民歌以动态形式展现给广大观众。2012年,编写 《陶埙的制作与演奏基础教程》,还成立了大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李氏陶埙制作工艺传承,开展课题研讨、陶艺馆观摩学习及手工制作的学习等多项活动,使这一中国特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在高校得以传承。

2.地方高校教育传承模式的科学性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跟民间艺人学唱中注意地方风格的把握,强调方言、腔调和韵律的掌握,对民间音乐资料进行规范、有序的整理,包括记谱、录音、录像等。强调调查者(学习者)本位——客位的身份认证,能够对民间音乐的搜集和整理做到准确、真实。比如,菏泽学院已经初步建立起建立山东琴书保护机制,对现存资料进行整理和扫描,对已有音响进行数字化处理;全面收集有关图片、音像、报刊文章、书籍、史料等,有计划地培养山东琴书继承人。德州学院音乐学院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在对民间音乐的采访过程中,考察过程中获得的采样资料有:录音(包括音乐录音和访谈录音):40小时;录像:11小时;图片:280张(包括数码相片228张),复印文字资料若干。在对德州地方戏曲“一勾勾”的研究过程中,从2003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先后到临邑、济阳等地采访老艺人及文体局、文化馆等有关人员,,拜访了邝书云、杨富元、龙传英、张端会、徐东清、马佃发、刘善德等艺人,拍摄照片并录音录像,搜集该剧种大量的资料,并拍摄照片、录音、录像等。为了更好地继承一勾勾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挥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能,德州学院于2012年10月,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州稀有剧种一勾勾戏曲表演传承的活动。聘请原一勾勾剧团的邝书云等7位老艺人为指导教师,对音乐系15名师生进行培训,通过18天的集中学习,学员们掌握了传统剧目《王小赶脚》的全部唱腔和表演,并举行了一勾勾传承活动暨德州学院一勾勾剧团(筹)成立汇报演出。整个活动全程录像,为民间戏曲传承保留大量珍贵音像资料。

3.地方高校教育传承模式的实践性

这种模式调查者要亲自参与到其中,不能只作为旁观者的身份,或者道听途说。从着眼地方、服务地方的目标出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田野考察、采风,与民间艺人主动接触、交流。也可以在校内、校外,以舞台实践的形式进行表演;也可与民间艺人同台表演,进行更深入的切磋和学习。菏泽学院山东琴书课题组自2005年以来,我校共发表有关山东琴书方面的学术论文30余篇。在挖掘、整理和研究山东琴书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山东琴书的保护传承实践的力度,经过九年的艺术实践,在全国、省、市各类各项比赛中,取得丰硕成果。

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段文、乔云、李鹏、马立婧、高岚四位老师组成考察组,对本地区有代表性的鼓吹班进行了调查和采访。山东省文化厅一系列重点立项课题《德州鼓乐班的人类学研究》(2005年)、山东地方稀有剧种“一勾勾”研究(2009年)、《德州地区鼓吹乐的文化生存空间研究 》(2009年)等进一步促进了鲁北民间音乐艺术的研究,形成了以段文、李静、李德敬、马立婧、杨瑞等为主要成员的研究队伍,产生一批饶有分量的研究成果。2010年,音乐学院成立了德州地域音乐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德州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2011年,音乐学院段文教授成功申请山东省文化艺术“十二五”重点学科“地域音乐文化”,取得一系列阶段性丰硕成果。2012年10月,德州学院启动了一勾勾戏曲表演传承的活动。聘请原一勾勾剧团的邝书云等7位老艺人为指导教师,成立了德州学院一勾勾剧团,先后演出《王小赶脚》、《墙头记》等多个传统剧目,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使这一几乎濒临灭绝的民间戏曲得以在高校传承。

4.地方高校教育传承模式的有效性与教育功能

地方高校生源大多来自山东及周边地区,有着浓厚的地方情缘,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民间音乐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比较熟悉,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时,对地方风俗习惯、方言土语较为熟悉,学习起来有着较强的亲近感。山东琴书不但以其自身的通俗性、娱乐性、趣味性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同时也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可以看到,在山东琴书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通过对美好生活的说唱,宣传真善美,塑造正直善良、文明诚信的正面形象,从而在抑恶扬善的艺术交流中教育和开导了欣赏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向导作用。学校应成为山东琴书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山东琴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

5.地方高校教育传承模式的示范性

这种模式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和服务,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既可以进行民间音乐的编导和辅导,也得到了更多机会了解地方民间音乐的存活状态。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讲座、学习,使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比如,山东琴书传统代表性节目很多,但随着群众对艺术欣赏的要求日益提高,将山东琴书的表演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更受欢迎,菏泽学院音乐系在剧本方面、舞台表演方面、唱腔音乐方面、发声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山东琴书在新的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2012年,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学生与德州市文化馆联合,将地方民间舞蹈形式《抬花杠》和《跑驴》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以德州民歌《纺线线》为素材改编成欢乐、抒情、幽默、祥和的舞蹈背景音乐,参加了第三届中国秧歌节,取得第三届中国秧歌节最佳表演奖。

通过对民间音乐教育传承途径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加强了民间音乐与学校的联系、合作,使大学生掌握基础的山东琴书知识,还使他们对各种当地民间艺术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扭转过去所持有的回避和拒绝态度,构建他们对当地民间音乐的审美理解。这不仅对在校生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还是保护和发展地方民间艺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使一直流传于民间的古老曲种走进了大学课堂,使各种地方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与保护焕发了新的生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是在漫漫探索路上走出坚实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利用高校资源优势,为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以校方为主导,以研究者为智力支持,以学生为传承主体,以课堂为平台,以实践演出为检验和传播窗口”链条完整的传承机制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探索。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鲁北弦子琴书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流泪的羊
一些羊
鲁北举办“巾帼心向党·建功在鲁北”演讲比赛
试论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琴书和鸣——记2015吴文光“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
阿莲
淮河琴书的现状调查及其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