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等教育中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

2015-02-14 19:10史玉学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声乐课程体系方向

史玉学

谈高等教育中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

史玉学

民族声乐演唱是隶属于艺术学下音乐表演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从明确目标与规格、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精品课程三个方面,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际与具体做法,对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作以思考。

民族声乐演唱 专业方向 高等教育 课程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高等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推动先进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演唱是隶属于艺术学下音乐表演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它肩负着培养专业民族声乐演员、专业教师、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者等行业人才的使命。当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趋势已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涵式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是目标,课程是关键。本文以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为例,试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际与具体做法,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作以思考。

一、明确目标与规格

课程体系是在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指导原则下,将课程的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等重要因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与支撑关系加以构建和组合,以使其在动态的循环过程中统一指向并达到既定的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实际即为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它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完成培养规格中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而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则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调整,它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一命题,而对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度、组织形式与效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人才层次、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它既要能满足专业拔尖人才的需要,又要能适应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既要能为文化艺术培养中坚力量,又要能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迅速适应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

基于此前提,结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的相关要求,结合沈阳音乐学院的教学实际,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①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要使学生能够“熟悉党和国家对于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方向以及“音乐学、作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其“独立研习、分析音乐作品,并在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的基本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了解相关音乐表演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以及行业需求”,并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②

二、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合理、可持续优化的课程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体系的功能,并协调各个设计环节,最终实现设置目标。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专注于技术和技巧,更注重对学生感知能力、审美能力、教学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兼具专业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各课程模块的设计既要互相支撑,又要互相补充。

1.模块结构设置合理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包括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另外,按照专业特点与需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学时比例需大于公共基础课,实践环节应占必修学时,理论与实践两类课程须保持一定的平衡。

在必修课部分,公共基础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另开设如大学英语、语文、艺术概论、计算机基础、体育等理论或实践类课程,旨在结合教学实际,培养身体素质过硬,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一定实践标准,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能够从事专业理论研究与写作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等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技术层面分析所演唱作品的结构、织体、和声功能与旋律特点,促进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音乐史类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中西音乐家、音乐作品、音乐流派和艺术思潮等,“以史为鉴”,提高学生对于创造美及审美的价值判断能力;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极具专业特色与地域特色的课程,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论讲解为指导,运用讲述、欣赏、模唱等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国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风格,既便于他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又从实际演唱的角度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钢琴演奏则根据学生演奏的不同水平及程度,因材施教,提高演唱专业方向学生的演奏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

专业主干课除开设民族声乐演唱及民族声乐钢琴伴奏等与本专业方向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课程,还开设形体、表演等提高学生舞台综合表演能力的课程,以及合唱、民族歌剧排演等需在声部演唱和表演上团结协作的实践类课程。

在选修课部分,公共选修课主要借助实际开设的选修课和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向学生讲授科学、历史、军事、法律、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则为有能力、有精力和有需求的学生,开设专业进阶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如民歌合唱排演、部分专业基础课的高级班等。

在综合实践部分,主要设有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二者既为集中实践环节,又属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对社会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

2.知识能力相互支撑

从纵向上看,课程体系“属于一种人为结构,是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③从横向上,课程体系应以课程为单位,以模块为组合,打破了专业(方向)的限制,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为宗旨,着眼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其舞台实践经验,开发其潜能,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其对自身专业(方向)领域以外的知识能力的学习和了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

而且,一门或一类课程,应尽量不止于提供一种知识或能力,它应从多维度、多视角,为学生开放获取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的信息平台。譬如,公共基础课及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应侧重于人文社科、实践与应用等知识的讲授,并兼具对学生理论认知、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应着重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演唱、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综合实践环节,应是对实践与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检验、锻炼。

总之,优化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必修课课程的选择与设置应能够保证并满足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知识;选修课平台应争取开设多门专业延伸类、拓展类课程及综合素质类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实力;实现教学与舞台检验的结合,发掘艺术市场需求,在实践中精进专业技能。

三、打造精品课程

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建立与实践,具有相当广的普适性。一是目前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院、艺术系中,均开设该专业方向,各院、校、系间可借鉴、交流经验和做法。二是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共性,区别主要在于专业主干课及部分其它课程,研究其一便可窥之二三。而也正因其普适性,我们更需积极建设与筹备,在现有的课程中打造精品,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和课程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展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和丰硕的教学成果,与更大范围、更多数的学生和教师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不断探索和努力,如:

一是根据学术前沿动态,合理规划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争取“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本专业教学特点,修订、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的重点难点”等,革新教学手段。④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卓越的教学能力,较高的科研和教研水平,打造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三是注重教材建设。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学内容得以传授、践行的途径”,它的建设“对于教学实践、演唱实践、创作实践、理论研究、教学法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⑤四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持久的投入、维护和开发。一个成熟度高、操作性强的资源平台,必须保证系统设计的先进性,同时做到画面简洁、明朗,操作项直观、便捷,内容丰富、严谨,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高校应在建设过程中做好保障工作。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网络速度,在广泛引起学生和教师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硬件资源的工作效率。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是课程体系成熟、优越的标志,对于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来说,除专业主干课之外,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有专业特点、地域特色,互动性强的课程,也可打造为精品课程,通过资源平台与其它音乐表演专业进行共享。

现代高等教育语境中的民族声乐,是孕育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门艺术形式,它的教育体制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成熟,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实践为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回顾沈阳音乐学院近年的课程体系实践经验,我们也发现了体系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在师资、教材乃至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该课程体系还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须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调研,深入研讨,通过大量实践与成果分析,建立更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期达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最终教学目的。

注释: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46.

③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④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⑤刘辉.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J].音乐艺术,2008(2).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刘辉.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J].音乐艺术,2008(2).

[4]李芳屹.关于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3(1).

[5]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6]刘湛.音乐表演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之声,2014(5).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

猜你喜欢
声乐课程体系方向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位置与方向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