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初探

2015-02-14 19:10糜杨凡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书法创作

糜杨凡

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初探

糜杨凡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书法教育只是开设一些普及性的通识课,导师制教学模式是针对现状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内涵,指出了导师制教学模式的要义,并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教学方式、考核评价四方面探讨了导师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实施过程。

高职 公共书法教育 导师制教学模式

导师制项目课程是我校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项目而推进的导师指导性课程。公共书法教育课程——《书法实践》为我校导师制项目的培育项目,作为课程负责人,笔者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公共书法教育的导师制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职公共书法教育的现状

中国书法具有深厚的审美内涵和人文精神,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公共书法教育的起步晚于本科院校,但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使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得以逐步发展。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书法教育主要通过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课时较少的鉴赏类和实践类通识课实施——我校即开设了《书法鉴赏》、《书法实践》,这两类课程的主要功能为普及书法理论(鉴赏)知识和基本书写技巧,较好地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书法的窗口。但因师资条件、选修人数等因素的限制,能够同时选修《书法鉴赏》与《书法实践》课程的学生为数不多,两门课程之间缺乏延续性,不利于一部分真正对书法感兴趣且有悟性的学生深入学习和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二、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内涵

梁启超先生认为“大学之大,非大厦之大,乃大师之大。”大师即导师。15世纪初,导师制肇端于牛津大学,由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1936年,浙江大学率先在国内实施导师制,但建国后效法苏联使得高校管理模式也采取了苏联的班级管理模式,因此导师制并未在国内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2004年以后,为顺应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导师制才又重焕新生,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宠。众多学者均认为,导师制将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一大趋势。

在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下,高职导师制教育培养模式目前业已进入了研究和实践阶段,然而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究与实践却鲜有人问津。

实际上,我国古代私学中的教学方式就已蕴含了“导师制”的内涵。孔子可谓是古代最典型的“导师”,《论语》中孔子的言论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如何为人的指导。其中,以家传和师授为主要途径和传承方法的古代书法教育一方面传授书法的知识与技法,一方面引导学生体悟书法、感受自然生命之道,与当代意义的“导师制”同样有着诸多共性。

古代书论中“导师”式的论述不胜枚举。论学书方法的如“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孙过庭);论笔法与自然关系最经典的莫过于“‘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丨’如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如劲弩筋节。”(卫夫人);论书品与人品之关系的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苏轼)、“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黄庭坚)、“右将军王羲之,在晋以骨鲠称,激切恺直,不屑细行。……晋之政事无足言者,而右军之书千古不靡。”(赵孟頫)……从几千年的书法史来看,书法作为一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艺术,“导师”式的教学是传承她的最好方式。

在以“重实践”为教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公共书法教育的落脚点应该为实践教学。然而书法教育既离不开对书法作品的赏析,又离不开对书法技能的训练,前者是审美的直观观照,后者则是审美的切身体验。只有通过书法作品的赏析,体悟书法作品的审美要素,才能提高书法技法的表现力。反之,只有通过书法技能的训练,把握书法艺术的表现技巧,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书法艺术的深层魅力。而现有的公共书法教学只能浅层次地灌输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将鉴赏与实践有机融合,达到既提升鉴赏水平,又提高书写技能的目标。

导师制教学模式就是解决书法审美能力养成和书法技能培养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首先应侧重于导师的指导与启发;其次,应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提高学生的鉴赏和感悟能力,进而提升其创作能力和作品的内涵;再次,除能力的提高外,更应强调对学生思想的陶冶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三、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教学的实施

1.教学任务

因应试教育、电脑普及、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大都缺乏艺术素养,大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受过艺术培训,包括书法方面的培训。但因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其“准入门槛”较低,所以高职院校中仍然活跃着一部分“会写字”的学生。

在这种情境下,高职院校公共书法教育的教学任务仅是书法的启蒙教育而已,这与书法专业的教学任务是迥然不同的。而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教学的教学任务则是在启蒙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笔会、比赛等方法,选拔一小部分热爱书法且具备一定悟性的学生,对其进行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一定的书法修养和人文情怀。

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

(1)解读经典,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

有别于《书法鉴赏》等鉴赏类通识课以普及为目的地讲授书法作品构成、书法史、名人名作等基本知识,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教学的内容主要侧重于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与品鉴。

以隶书创作为例,学生进行创作之前,教师可重点讲授汉隶名碑《乙瑛碑》、《礼器碑》,深入解读《乙瑛碑》、《礼器碑》的笔法美、结体美等形式语言,让学生深刻体悟到隶书——甚至书法艺术丰富多彩的美。尤为重要的是,对个别极具典型性的作品的深入解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眼界,促使其掌握解读经典作品的一般规律,从而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为其一生的书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回归传统,培养扎实的创作能力

虽然导师制课程班学生的书写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学生,但他们毕竟从小缺乏专业训练,书写技巧大多为自己摸索的结果,因此沾染了很多不良的习性。要摈弃这些不良习性,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书道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归传统,临习古代经典,并入古出新地进行书法创作。

以上文提及的隶书创作为例,教师解读《乙瑛碑》、《礼器碑》后,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碑帖对临(如实地临摹字帖),再意临(把握原帖的风格特征,再发挥己意),最后进行隶书创作。临帖基础上的创作与自己随意挥运是完全不同的,是一种有根基、有底蕴的创作,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创作能力。

(3)体情悟性,塑造高尚的人文情怀

书法是运用抽象的线条进行审美情感表现的艺术。古人尝云:“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又云:“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故拟与察皆形质中事也。”书写者内心的丰富情感通过外化的点画、线条得以展现,每一个经典作品都是书家情感、生命的流淌与凝固。

因此,在导师制教学中除了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外,引导学生体味线条所蕴含的情感也是极其重要的。如在行书创作前,可选取“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进行线条情感的体验训练,使学生感受到《兰亭序》的线条是舒畅妍美、潇洒流利、刚柔相济的;《祭侄文稿》的线条是随心所至、悲恸激愤、沉着凝重的;《黄州寒食帖》的线条是滞涩惆怅、跌宕奇崛、沉郁顿挫的。感受线条的丰富情感、了解每个经典所承载的历史,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技法,又能塑造其高尚的人文情怀。

3.教学方式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让人在实践中去感悟、体味与总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会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书法作为抽象的线条艺术更是如此。因此,书法的教学更应注重实践与体验。

在导师制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传统的讲授、示范以外,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交互空间。通过交流笔会、专题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某个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实践,并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并不是传授唯一的正确答案的权威者。

4.考核评价

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课程的考核评价应采取重过程、轻结果的方式。

考核评价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教师对学生每次临习或创作的点评既是对自身“教”的评估,又是对学生“学”的考察。教师的点评是为了更好地反思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为其指出作品中出现的原则性问题,如笔法、结体、章法等错误。

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课程与其他导师制课程一样,是基于项目的导师指导性课程,因此,项目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在国家、省级书法比赛中的获奖情况也是课程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然而,获奖只是为学生设定的一个目标,是激发其积极性和进取心的手段。导师制课程的真正意义在于着力培养一小部分较有禀赋的学生,使之具备一定的书法修养和人文情怀,为其一生修习书法奠定基础,并通过这一部分学生带动更多的学生,从而活跃校园文化。若以获奖为课程的唯一考核指标,就舍本逐末、流于功利了。

四、结语

一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首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书的动力和潜能,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其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心智技能,提升了其审美、创作能力,丰富了其情感体验;再次,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书法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和促进作用;同时,高职公共书法教育导师制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使其全面发展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陈振濂.书法教育学[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2.

[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4]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R].教体艺厅[2006].

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特色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5JB354。

猜你喜欢
导师制书法创作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书法欣赏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创作随笔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创作心得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