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特性分析

2015-02-20 05:36汤俊雅
关键词:人本化特色化教育质量

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特性分析

汤俊雅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关键词:潘懋元;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多样化;特色化;人本化

收稿日期:2015-07-08

作者简介:汤俊雅(1987-),男,湖北安陆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278607379@qq.com。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章编号:文献标志码:A1009-4474(2015)05-0045-05

摘要:潘懋元是我国较早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学者之一,他于21世纪初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认识应在对高等教育质量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从过程维度、职能维度和活动维度三个方面来理解,并可通过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维度、高校分类和定位的中观维度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微观维度三个不同层次归纳出潘先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三个特性:多样化、特色化和人本化,三个特性又各自内含矛盾冲突,是不同价值观的对立统一,因此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

Characteristics of Pan Mao-yuan’s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TANG Jun-ya

(InstitutionofEducation,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Key words: Pan Mao-yuan;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diversity; distinction; human orientation

Abstract:Pan Mao-yuan is one of the early scholars who were concerned about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quality he put forwar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century has a quit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owever, the understanding of Pan Mao-yuan’s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is perspective, and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analyzed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rocedure, functionality and practicality.We demonstrate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distinction and human orientation from the studies of Pan’s philosophy in the macro-dimension rooted i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middle-dimension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as well as micro-dimension in collegiate talent cultivati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lex in themselves with their own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进入“质量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而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和判断,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指导性观念。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应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优先选项,因此,在全面质量建设之前必须要先对高等教育质量观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潘懋元先生于2000年正式撰文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启动之初适时地阐明了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科学认识,对后续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定位、特色和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一文中区分了“单一的传统精英高等教育质量观”和“多样的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其核心思想表达了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不同看法和判断。人才培养质量只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具备多样性、层次性、复杂性的概念体系,因此,要想更为全面、深入地把握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就必须对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观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分析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和判断,因此如何理解和认识高等教育质量就是把握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关键。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中,常常出现概念所指不明确的问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教育产品的质量,有人指教育工作的质量,有人将高等教育质量理解为教学质量,有人理解为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的理解,是因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所指不明确,对高等教育质量所包含的范围没有达成一个清晰的、共识的界定。

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复杂性,这是由于质量概念本身的意蕴决定的。质量本质上是指某一客体的性状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高等教育质量就是指高等教育本身能够满足政府、市场、个人等不同主体需要的程度。首先,作为客体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着层次、类型、形式等不同的维度;其次,主体多元化,政府、市场、个人都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对高等教育提出多样化的诉求。因此,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必须要在充分认识高等教育质量复杂性的基础上分析,这样才能明确高等教育质量所指的范围。基于此,我们可以从纵向的过程、横向的职能和内在的活动三个不同维度对高等教育质量所指进行全面的分析。

从纵向的过程维度来看,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过程性概念,包括投入质量、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并不只关涉产出,不仅仅只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诚然,高等教育质量最终的体现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其质量的所指应该覆盖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不只表现于学生的质量成就。投入方面主要是指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师资、生源、管理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过程方面主要是指完成人才培养所需的一系列功能性活动,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评估等。产出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成就。

从横向的职能维度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的所指范围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这是根据现代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划分的,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科学研究质量是重要部分,两者的质量决定了社会服务的质量。

从内在的活动维度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的所指包含教学质量、研究质量和管理质量。教学和研究是高校内部的两大核心活动,从教育的意义上讲教学活动是核心,科研活动也应当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但是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依赖一系列服务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传统上称之为管理活动,现代意义上则称为支持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活动,为了和社会服务区分开,这里仍然称之为管理活动。通常人们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只包含教学和研究的质量,而忽视了管理的质量,但随着现代大学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大学的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活动也越来越复杂,现代大学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管理,就很难保障教学和科研的质量,管理质量的重要性是随着大学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的,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还应包括管理活动。

当我们明确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后,就能够较为全面地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复杂性,只有在了解了高等教育质量所指的丰富内涵之后,才能更为合理地从纷繁复杂的高等教育现象中归纳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特性,也更能进一步理解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二、多维度视角下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观特性分析

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要在全面把握其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研究,就本文而言也不太现实。因此,笔者拟就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维度、高等学校分类和定位的中观维度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微观维度三个不同层次的维度对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特性进行归纳并分析。之所以选取这三个维度,是因为通过对潘懋元高等教育相关著述的研读,发现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这三个方面体现得较为典型,这也说明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质量所指是全面的、复杂的。

1.多样化

这是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维度进行分析的,核心观点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高等教育自身也迎来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时代进程。不同于精英时代单一的质量观的是,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应是多样化的,因此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术标准、课程组织、教学方法以及制度体系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多样化已成为国际共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说:“几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具有理论传统的大学对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已经在较短时期内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改革。”〔1〕因此,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2〕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特征就是多样化。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来看,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长期以来是单一的政府办学,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允许市场主体和个人依法办高校,民办高等教育逐渐发展壮大,其在校生规模如今已占到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过去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窄、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要求。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科和知识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的综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是多元化的,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时代要求而逐渐走向多样化,提出了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通识型人才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质量标准的多元化。以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由政府统一管理,政府为高校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准,这种质量标准过于理论化和学术化,忽视了市场、个人多样化的需求。而今高等教育已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同类型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主体的需求而有了不同的质量标准,并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了。

2.特色化

这是从高等院校的分类和定位的中观维度来分析的。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院校要实现自主发展,就面临着分类和定位问题。高等院校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其实就是高等院校选择不同的分类和定位的结果,如果能够在科学的分类结构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那么高校的发展就会凸显出自己的特色,从而持久地保持院校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所谓特色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要凸显出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办出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才有竞争力。

潘懋元先生十分重视和强调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特色。“每所学校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而不是大,因为大不等于强。”〔3〕不少著名的学校不一定规模很大,“解放前很多办得非常不错的大学事实上是专科学校。例如杭州艺专,是当时中国水平最高的艺术院校。上海的商专、东亚体专,还有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始终是专科学校,中国的会计制度和人才基本上都是它们培养出来的”〔3〕。还有被朱镕基誉为“湖南的骄傲”的吉首大学,这里的骄傲说的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即学校着眼于湘西少数民族,办了少数民族的体育专业、艺术专业、语言专业等特色专业,并为湘西少数民族培养师资和干部。宁波的高校办学也非常有特色。宁波的高校数量不多,但是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它们主要是围绕宁波发达的中小企业发展来办学。例如宁波大红鹰学院培养的是多面手的秘书,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这类秘书的需求;还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专门为北仑港的工厂培养高级技工人才。

高校特色化的质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问题上来,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构建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观念,这样才能把特色化的质量观落到实处。潘懋元先生认为,首先要在观念上对应用型本科怎么办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服务地方为主”;其次是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按照学科体系的结构和逻辑来安排,不能走研究型大学的路子,同时也不能完全按照职业教育的应用、实践的标准来进行,应当是课程设置要有基本的理论内容,但重点又是理论如何转化为应用和实践;第三是教学,主要是要落实产学研,重视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第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吸纳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4〕。

3.人本化

这是从高校内部人才培养的微观维度来分析的。人才培养是高校内部的核心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内部质量体系的中心。人本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其实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质量观中的价值取向问题,这也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基础。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正常发挥都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本功能之上。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个人价值是最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促进着个人发展的价值。因此,人本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时要注重以生为本,要注意到学习者个体的差异化的需求,树立“以生为本”的质量观。

潘懋元先生认为,特色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应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应只关注学生应学什么专业或掌握什么职业技能。他强调“特色型大学应在重视搭建通识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办成多科性的院校,要充分发挥新增学科的作用”〔5〕。此外,潘懋元先生还强调要对应用型本科生进行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进入职场和社会专业领域后,制约其长远发展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是职业人文素质。他认为,“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到专业课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来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形成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应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6〕。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潘懋元先生关于“大学教师发展”的论述也深刻体现出了“人本化”的内涵。潘懋元先生认为,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到来,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进修和培训等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教师继续提高的需要,因此应当要创新理念和制度,在高校中引入“教师发展”的概念。“高校教师发展,与一般所说的教师培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教师培训着重从外部的社会组织的需要出发,要求高校教师接受某种规定的教育、培训;教师发展则着重从教师主体性出发,强调教师自我要求达到某种目标。教师发展离不开某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但更重视教师的自主性,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7〕教师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培训应从教师主体性出发,而不是仅仅只是对外部需求的反应。在教师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上,我国以往的教师培训带有浓厚的强制色彩,更多的是政府部门从集中优势资源和统一管理的角度去考虑,忽视了高校和教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应当以院校为单位,开展多样化的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式与活动,如可开展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教师发展的各种研讨活动等,以调动教师主动追求发展的积极性。可以说,“教师发展”的理念是“以教师为本”的,它考虑到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帮助教师自我发展,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以及师德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也是“人本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体现。

三、小结

本文虽然总结了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几个特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特性内含矛盾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理解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例如,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可能会导致质量标准过于相对化,因此质量的多样性和质量的统一性是一对内在矛盾;高等教育质量的特色化可能会导致高校逐渐丧失其学术机构的独立自主性,沦为单纯满足外部需求的市场组织,因此特色化和自主性也是一对内在矛盾;高等教育质量的人本化可能会导致质量建设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增大质量建设工作的难度,可能会由于过于理想化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推行,因此,人本化和标准化也是一对内在矛盾。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质量建设没有终点,只会在质量内在的各种矛盾关系的运动变化中不断发展,这也提醒我们,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要重视并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在发展中寻求矛盾关系的平衡。从价值观的视野理解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在矛盾关系是一个很好的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质上是人对高等教育质量这一客观现象作出的主观的价值判断,究竟什么才算是有质量的高等教育这个问题本身就蕴含着人对高等教育质量在观念上所持的价值取向。因此,质量观内在的种种矛盾关系根本上说是不同价值观的对立统一,如国家本位与市场本位、知识本位与市场本位、工具本位与人本位等等,实践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溯源至人们头脑中观念性的价值观,追溯至人们对“什么才算是有质量的高等教育”以及“怎样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潘懋元先生的相关著述中已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如能从中理解、思考并凝练出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观中内在的基本价值范畴,构建价值体系,将实际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纳入这些范畴中去理解,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5):27.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4.

〔4〕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

〔5〕潘懋元.从高等教育分类看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5):8..

〔6〕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5.

〔7〕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6.

(责任编辑:杨珊)

猜你喜欢
人本化特色化教育质量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语文教师班级特色化管理“四法”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以“人本化”管理模式促学校高效运行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