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影响

2015-02-20 07:48鲁宇征
关键词:白话诗现代诗歌英美

鲁宇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发现英美意象派的身影,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家们汲取着意象主义的养分,也不断丰富着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

郑敏、袁可嘉这两位对欧美现代派文学有着精深造诣的诗人,对英美意象派的诗歌理论有着相似的评价。一方面,他们都指出了英美意象派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明确了英美意象派对于现代诗歌的重要性。

郑敏认为,“意象”概念的提出和使用为20世纪的诗歌写作打开了新的途径。尽管意象派本身寿命很短,它的存在只是1913年至1917年的四年时间,但是它的理论有很大的部分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派诗成长起来时才得到发展和运用。郑敏还认为,意象派诗人本身在这四年内虽然没有写出什么特别重要的作品,但它仿佛一个天体,自身虽然消失得很快,但它在活跃的时候却放出了极大的能量,影响着诗的世界。意象主义诗歌之含蓄、集中、凝练、富感性的特点,为现代派诗打开了全新的途径。他们关于意象的理论,大多被后来的现代派诗人所吸收、改造和运用,使得现代派诗和历来的诗都不一样,具有很独特的时代特点①。

袁可嘉指出:“意象主义兴起的大背景是对本世纪(指二十世纪)初维多利亚后期诗风的不满和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象征主义诗学涵义丰富,引导人们进入理念世界,方法上从命题到标点符号都可以有象征性,因此出现了不少大诗人大作品,而意象主义则集中于意象和节奏两端,又加上体制短小,不可能反映重大的主题,也不曾产生有重大意义的诗作。许多现代派大诗人如艾略特、庞德和威廉斯都在早期经受过意象主义的训练,但不久就向现代主义发展了。如果现代主义可以比作一所培养诗人的高等学府,那么意象主义不过是为诗人们启蒙的一所小学校而已。”②

郑敏、袁可嘉二人的看法代表了中国研究界对于意象主义诗歌的普遍看法。事实上,美国诗歌研究界对于意象主义运动也持类似的看法。总体上,他们认为意象派运动是“美国诗歌文艺复兴”,即“新诗运动”③中最令人注目的一个流派,它在采用口语、自由体和铸造意象方面对后来者影响巨大。庞德更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可以说,美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就是从庞德开始的。此外,意象主义运动在1917年刚刚过去不久,英美诗歌同行们的评价也可以作为其关注度和影响力的证明。《时报文学增刊》在1916年对意象派诗歌这样评论:“意象派使我们充满了希望,甚至当它本身还并非十分完美的时候,它似乎预示了一种形式:十分完美的诗能够在这种形式中写出。”④尽管意象主义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读者和评论家还没能理解意象主义的实质,尤其是对于节奏、意象以及自由诗这几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偏差,意象主义曾受到了很多批评。艾略特1953年在题为《美国文字和美国语言》的演说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出发点,即人们通常地、便利地认作现代诗歌的起点,是1910年左右伦敦的一个名为‘意象主义者的团体’。”⑤艾略特常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大师,而他的得益于意象主义也是人所共知。他在意象主义偃旗息鼓近四十年后的发言,可以看作是对意象派诗歌在诗歌史地位的明确指认。

除了研究者这一身份之外,郑敏与袁可嘉还有诗人的身份。他们二人是19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主流的成员,他们的诗歌创作与诗歌活动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对于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态度和观点,尤其值得关注。

考察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介入和影响以及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家们对其的反应和理解,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作诗如作文”(“大白话”)的早期白话诗阶段,意象主义诗歌理论被用于对抗僵化的中国传统诗歌,为整个中国现代白话文运动提供了一种理论资源。

因为胡适的关系,中国现代诗歌从一开始就与意象主义取得了紧密的联系。因为梁实秋的始作俑⑥,以及朱自清后来从梁实秋所论,胡适的“八事”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直接在美国意象主义“六条原则”的影响下产生的。如果坚守这样的观点,那么可以说,意象主义之于中国现代诗歌甚至中国的白话文运动,有着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基本被澄清了。沈永宝在《“八事”源于〈意象派宣言〉质疑——〈文学改良刍议〉探源》一文中,认为外国的和传统的影响对胡适文学革命思想形成至多有过一些间接的作用,“八事”更直接的来源应当是当时在国内酝酿已久的思想文化变革。旷新年在《胡适与意象派》一文也认为意象派和胡适的文学革命的发生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但是他通过分析“八事”和“六条原则”中关于诗歌形式、节奏与音节等方面的内容,认为胡适的《谈新诗》明显地印证了意象派诗论的影响。

在白话诗运动初期,刘延陵发表在1922年2月《诗》月刊第1卷第2号的《美国的新诗运动》是比较早地介绍意象派(在文中被称为“幻想派”)诗歌及其理论的文章,意象派的六原则、意象派的主要阵地《诗刊》、代表诗选等在文中都得到了简要的介绍。刘延陵首先肯定了美国的新诗,他说:“新诗‘The New Poetry’是世界的运动,并未中国所特有:中国的诗的革新不过是大江的一个支流。现在中国还有逆这个江流而上的人,我想如果把这支水的来源于现状告诉他们,且说明他现在的潮流是何种意义,这或者也能令一般逆流的人觉醒一点。”至于意象派诗人,他称之为“乃是助成美国诗界新潮的一个大浪”。刘延陵还对胡适与意象派的关系有所呼应,他在介绍“六条原则”的第四条关于意象的内容之时,还特意注明“详见胡适之先生的论新诗”。

英美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早期白话诗歌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为胡适等白话诗的发难者提供了理论支持。意象主义诗歌理论的条条框框虽然不多,但对诗歌的语言、字词、节奏、内容、翻译等都有所涉及,可被利用的地方很多。所谓理论支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胡适对意象主义诗歌理论的中国式改造,凭着前人难得的机遇,胡适创造性将意象主义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侧重通俗易懂的部分联系在一起,从而突破了语言和思维的束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白话诗运动。日本学者铃木义昭在其《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介》中说:“胡适的‘八不主义’正像胡适本人所说的那样,并不一定就是他对‘意象派信条’的抄袭。但是,它的成形受到了意象派运动的某些影响这一点是自不待言的。可以说,他对这一运动并非是仅仅当作是诗歌运动的一环来看待的,而是把它纳人整个文学的范围来把握的,他是将它改造成与中国文学的现状相适应的形式而介绍给中国文学界的。一方面,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用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加以改造、介绍的启蒙者。同时,另一方面,也许可以算作是对西方的思想文化以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加以利用的所谓‘西体中用思想’的一个体现者。”⑦——是为确论。第二,意象派诗人的革新精神与开拓者大无畏的气质对于文学革命时代的中国诗人起到了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在当时,意象派面对的是英美诗歌19世纪以来的旧传统——浪漫主义与旧风尚紧密结合的变形,这正如早期白话诗面对的明清以来旧诗词僵化的旧传统。意象主义运动本身虽然未能在创作上取得较大的成绩,但是在诗歌观念上,却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诗歌界,开启了“美国新诗”的新纪元。从最终的影响和意义而言,中国的早期白话诗运动之于中国现代白话诗的发展与意象主义对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的意义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类似。考虑到胡适、闻一多等人对于早期白话诗的贡献以及他们与美国意象主义之间的关系,上述观点是有道理的。

第二阶段,新诗的“规范化”时期,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诗人,对前一阶段的“大白话”诗歌进行了反拨。他们用于反拨的理论武器——“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尽管来源复杂,但仍不难从中发现意象派理论的痕迹。

从时间上来看,对早期白话诗歌的反拨,在1921年之后就有了开始的迹象,到1923年时则有多位诗歌评论家对早期白话诗的平实化进行抨击,不过最晚要到1927年前后,这些反拨才在前期新月派那里得到系统化的完成。周作人较早发现了早期白话诗的弊端,他在1921年6月一篇题为《新诗》的文章里,告诫诗人要继续坚持对白话诗进行改造,真正发挥出白话诗语体上的优势⑧。1923年开始,“创造社”的同仁们开始向早期白话诗开炮。成仿吾、郭沫若先后撰文批评早期白话诗“不重想象”,号召诗人在“情感”与“想象”方面下功夫。这样就推进了白话诗的内部调整。郭沫若还创作了《女神》,以实际的写作来践行自己的诗歌观念。另外一批诗人,包括“湖畔派”的汪静之、应修人和冯雪峰,以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拓展着新诗的领域;宗白华、冰心等人则以“小诗体”提高了白话诗的精巧和简约的程度;冯至则已经察觉到了自我主体的张扬和情绪的泛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有意识地平衡抒情与叙事,在形式上也重视押韵和格律,从而使得其诗歌的艺术性在那一时期非常地突出。

白话诗在郭沫若那里达到了第一个顶峰。郭氏的代表作《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破坏精神,将“诗体解放”推向了极致,几乎彻底击溃了传统旧诗词的形式。一方面这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另一方面却也易于导致自由的极端,反过来阻碍白话诗的继续完善。这大概是胡适所没有想到的。胡适强调的是“平常化”,是口语化、明白易懂,走向的是平民化/大众化。这是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任务息息相关的,也是现实的需要。——这是英美意象派所没有,也不需要承担的。正因为如此,胡适与意象主义那部分相同的理论,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发出了不同的芽。在这种情况之下,仿佛历史的巧合,起来反拨中国白话诗这一趋向的是另一位与意象派有着密切关系的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更巧的是,闻一多的格律理论及其扩展理论,也能在意象派诗歌理论中找到对应。

第三阶段,现代派对于“意象主义”的再认识。历史一再重演,诗歌史也不例外。现代派的领军人物戴望舒,正是在摆脱新月派的束缚中,建立了自己的诗学理论。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诗人本人并未明言意象主义对其的影响,但是考察现代诗派的阵地《现代》杂志以及现代派的其他同仁彼时期的诗歌创作与理论发声,如果逐条对《望舒诗论》进行分析与讨论,仍不难从中找出它们与意象派诗歌理论的联系。

1932年,《现代》杂志创刊,中国现代诗坛对意象主义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译介。第1卷第2期上,主编施蛰存发表了他所创作的一组新诗,并为这些诗歌冠为“意象抒情诗”之名目,可见施蛰存对意象主义诗歌的了解和自觉的借鉴。第1卷第3期,《现代》刊载了施蛰存选译的《美国三女流诗抄》,在文后还刊发了一个编者按,对陶立德尔、史考德和洛威尔这三位女诗人做了介绍。

第4卷第6期刊载了徐迟的《意象主义的七个诗人》,这篇论文对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做了基础性的介绍,如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起止年限、七个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主要作品、意象主义的六项原则、意象主义代表诗人各自的发展和归宿等等,应该说是对意象主义诗歌最全面的、最完整的一次介绍。

第5卷第6期《美国文学专号》上刊载了邵洵美的《现代美国诗坛概观》。从诗学理论的建构来看,邵洵美的《现代美国诗坛概况》对意象派的介绍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他指出了意象派的理论渊源是英国的哲学家休谟,指出正是休谟对浪漫主义的批评启发了意象派的诞生。

第5卷第3期刊载了戴望舒的译文《叶赛宁与俄国意象诗派》。戴望舒翻译的《叶赛宁与俄国意象诗派》是一位法国作者写的介绍研究苏俄文学著作中的一节,作者指出,叶赛宁等俄国意象派诗学观念的核心是“意象应该算是一切真正的诗的基础”。叶赛宁等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来源与美国意象派诗人有所不同,叶赛宁的诗歌意象“是从自然界和农民生活中借来的”。这篇论文还指出了俄国意象派与未来派之间的关系,有些诗人既是意象派诗人,又是未来派诗人,如马雅可夫斯基,显示出俄国意象派与未来派之间本来就有相通之处。

《现代》杂志,除了上述提到的译介,还刊载了大量的庞德等诗人的英美都市诗。《现代》5卷6期开辟的“美国文学专号”就刊载了庞德的诗歌《默想》、《一个少女》、《黑拖鞋·裴洛谛小景》,进行系统的译介与研究。另外,《现代》2卷4期登载了高明译,日本阿部知二作的《英美新兴诗派》,这些都可见出中国现代诗人们对庞德关注已久,研究颇深。《现代》1卷2期首先推出了施蜇存的一组意象抒情诗,包括《桥洞》、《祝英台》、《夏日小景》、《沙利文》、《银鱼》、《卫生》共六首,就是采用庞德式的都市手笔与都市诗情创作而成的。

或许是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直指诗歌写作的核心,似乎每一代诗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并非历史的重复,而是历史的螺旋上升。毕竟,经过这样的几次反复,中国现代诗歌的确是越来越成熟了。

第四阶段,从本质上发现意象主义诗歌理论。正如艾略特所说,意象主义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开端,它的理论成为了后来的诗人磨砺诗艺的工具,它的许多可能性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诗歌中得到发扬光大,从而大大地推进了现代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中国现代诗歌也不例外。及至四十年代,意象主义诗歌理论对中国诗歌理论家的影响,已经很难找到明显可见的例证了。只有在直面诗论的内核之时,研究者才能发现从本质的深处里,发现意象主义诗歌理论与彼时的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某些共同的面向。——很有可能,这些面向,其实就是所有伟大诗歌的共同点。这正如所有意象主义诗歌评价,庞德、弗林特、罗厄尔都认为的意象主义没有发明新的东西,它不过是发现了那些伟大诗歌的共同点,那些共同点在早期的诗歌中存在过,意象派不过是把它们找出来指导以后诗人的写作。

1942年《诗创作》第15期的诗论专号刊载了詹姆逊女士著、宗玮译的《二十世纪英美诗人论》,介绍庞德等印象主义者诗歌创作的准确和明朗等特点。可见,中国现代诗人积极译介庞德及意象主义都市诗歌,形成中国现代都市诗的热潮,从而拓展了中国新诗一个新颖广阔的题材表现领域,弥补了“五四”以来“没有都会诗人”的遗憾。

或许是因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直指诗歌写作的核心,似乎每一阶段的中国现代诗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并非历史的重复,而是历史的螺旋上升。毕竟,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现代诗歌理论不断地趋于成熟。

注释:

①郑敏:《意象派诗的创新、局限及对现代派诗的影响》,《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

②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95页。

③新诗运动起始于1912年11月门罗女士在芝加哥创办《诗刊》之时。该运动反抗的是英国的浪漫派传统和美国的高雅派,是美国诗歌现代化和民族化的一次诗歌运动。

④转引自彼得琼斯编、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漓江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⑤转引自彼得琼斯编、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漓江出版社,1986年,第2页。

⑥梁实秋1926年发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其中提到“……试细按影像主义者的宣言,列有六戒条,主要的如不用典、不用沉浮的套语,几乎条条与我们中国倡导的白话文的主旨吻合,所以我想,白话文运动是由外国影响而起的。”

⑦铃木义昭:《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徐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⑧见周作人《新诗》,选自《谈虎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12页。

:

[1]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 -解构诗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3。

[2]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195.

[3]琼斯编,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4]周作人,谈虎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112.

猜你喜欢
白话诗现代诗歌英美
诗歌本体研究的扎实拓展
——评王泽龙《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研究》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笔下的世俗心态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胡适白话诗鼓吹的是与非
英美常见表达
英美为何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