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5-02-20 14:34许荣花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许荣花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医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许荣花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医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摘要:学习者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需要经过技术能力发展阶梯,每上一个台阶都是个体技术能力的一次跃进。基于这样的技术认识论,构建了高职院校“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分层递进”式人才培养体系、“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做”三位一体“理实交替”的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实施该模式,应该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应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核心。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机电类相关专业创新性地构建了“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正在不断摸索与改革。笔者拟简要介绍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模式构建和取得的经验,以飨读者。

一、“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注重技能训练,还是促进认知发展,一直是困扰人们的认识论问题。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知识的高深性是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教育链接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跨越二者,又成为二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技能训练,也必须重视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应该把对技术的认识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人们学习技术,表现为个体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习者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技术能力发展的阶梯,每一次进步都是学习的结果,每上一个台阶都是个体技术能力的一次跃进。

许庆瑞、陈劲(1997)提出了“3I”模式[1],即模仿(Imitation)-改进(Improvement)-创新(Innovation)。这不仅适合企业或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对每一个技术学习者来说,其技术能力的提升,也是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梯。通常认为技术学习的完整过程,需要经过技术信息的获取和技术知识的转化。针对技术信息的获取,FarncoMalerba(l992)提出六种获取方式:干中学、用中学、从科技进步中学习、从产业溢出中学习、从互动中学习和通过研发学习。可见,技术信息的获取,是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接纳信息、固化技能、溢出信息、累积技术。学习者获取信息之后,需要将信息转化为自身技术知识。怎样转化?根据Polnayi(1962)对知识的分类——外显(explicit)知识和内隐(tacit)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互相转化的过程。譬如,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等活动,完成内隐知识的组织与转化。不难看出,技术学习是在不断地内在化、外在化、组合与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与吸收。这就告诉我们,技术学习具有阶梯性,需要学习者的能动性,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技术学习的规律。

技术学习还表现为技能的形成。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由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到熟练地掌握技能的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动作技能表现为由局部的动作形成、再联合成完整的动作系统、再到自动化系统;心智技能则表现为部分认识与整体认识,内部语言的概括化和简约化。

以上所述是从单项技术来分析技术学习的规律,但是人们掌握的技术往往是一系列的、整体的技术,对于一位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必须具备具有相互联系的各种技术,形成独特的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指社会中各种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按一定目的、一定结构方式组成的技术整体。技术体系内的技术具有类属的同一性、作用的协同性、结构的关联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技术体系具有一批有关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专门知识与手段。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们往往需要的是运用多个技术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在此,我们不分析社会的技术体系形成与确立,而从学习者角度分析技术体系形成。

首先,技术体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即是单个技术的积累和叠加,只有关联的技能增加,形成系列动作。技术叠加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技术质量的改变,形成生产能力。其次,技术体系的形成先有局部技术的改良,再通过技术的积累,促进技术原理性的发展,才能构成完备的技术链,从而表明技术能力的提升。

对于技术体系的学习与掌握,是学习者追求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完整的技术体系,以适应技术岗位的需要,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相互融合的时代,机电行业更加需要复合性的技术人才,他们需要掌握的技术呈系列化、体系化。按照一定的层级加强技能训练、原理知识的学习,并且相互交替进行,是符合技术形成规律的。

二、“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从当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大多数机电类专业还只是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标准滞后于岗位工作标准。学生毕业后,对书本上的机电专业知识很难学以致用,普遍感到对所从事机电行业的工作力不从心,同时,使得企业在学校招聘时,很难找到适合的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技术型人才成长规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以上述技术形成规律和技术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分层递进,理实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分层递进”式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分层式”,是基于学生技术能力发展模式,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入门、熟练、提高三个层次。入门层次(第1年),即通过校内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模拟训练与教学,结合第一个暑假的专业体验实习,实现工学结合;熟练层次(第2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技能,以汽车专业为例,前半年通过校内汽车专业全真模拟训练区,后半年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组织顶岗实习,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提高层次(第3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门化技能,前半年开展以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为项目的校内训练,后半年以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为平台,结合毕业设计,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基于汽车维修工作任务,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采用以工作任务过程为导向的工作任务分析法,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对汽车维护、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总成、系统)维修及汽车专项技术服务等企业工作任务进行工作过程任务分析,在此基础上挑选出可组成课程的模块,再与其他模块合并成课程。按照建构主义学说中提出的人的认知规律,以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框架建立为原则,形成基于汽车维修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围绕技术能力的形成和技术体系的序列与完整,形成以岗位技术能力导向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二)构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阶梯式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上述的分层式递进,从初等能力、中等能力、高等能力三方面构建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技术能力的阶次培养。根据工作领域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对汽车结构原理的认知、对实习设备的操作技能及汽车检修能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实施理实交替的教学过程。根据汽车维修工作任务和行业人才招聘的特点及汽车维修技术的学习构建规律,采取四阶段理实交替的时间顺序组织教学,保证每年九月份毕业班学生开始顶岗实习。

根据工作领域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及理论课程设置情况,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对汽车结构原理的认知、对实习设备的操作技能及汽车检修能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构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阶梯式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课程教学采取“教、学、做”三位一体、理实交替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实施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维修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学习。采用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结合汽车上的元器件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项目教学具有“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学生在实施项目模拟的情境下,自主开展并完成教学项目,进行协作和会话实现探索式学习,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转化为组织和引导,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方法上,推行教学的一体化,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实操等教学方式,实行仿真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实践型学习、生产型学习。将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如“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汽车快修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单元和专项技术的教学放到企业现场,结合企业岗位、特色技术和企业文化进行学习。

三、实施“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一)必须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方式达到利益共享的一种经营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有助于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达到双方共赢。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调查、学生就业、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互兼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合作,能够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技术学习的规律,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与技术学习过程的圆满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根本的保证,也就是实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革。譬如,在机电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双主体互补型”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机制,与荆州先行运输集团、荆州顺吉汽车施救服务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进行专业共建。与荆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荆州先行运输集团、荆州顺吉汽车施救服务公司等企业共同制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及各专业教学标准。从荆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荆州先行运输集团、荆州顺吉汽车施救服务公司等公司中竞争性建立汽车4S店,营造真实的汽车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汽车企业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必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要有一批熟悉最新生产技术、有着过硬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实践教师,它是实现“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保证。

建成一支“双师”素质优良、“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培养校企“双负责人”,发挥团队的作用和“双负责人”的领导与关键作用;二是推进教师“双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重视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教育培训,达到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建成一支完全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达到国家级标准的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在项目负责人带领下,培养一批在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环保和节能、在用汽车质量鉴定与评估、汽车计算机测控技术和汽车远程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的骨干教师和行业技术骨干,建成一支“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三)必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提高到了与理论教学、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校内外实训基地与课堂一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更重要的教育环境。因此,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校内实训基地具备生产功能、生产企业具备教学功能的要求加强两个基地建设,提出了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全融合、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完全融合、教学环境和高度仿真企业生产环境及完全企业生产环境的完全融合的目标。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了满足“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大胆地实行开门办学,引进知名汽车维修企业进校园,开办4S店;引进企业在学校设立企业技术培训点,进行企业技术培训和推广。使校内实训基地接近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校内就有一种工作学习身临其境的感受。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已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汽车维护、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总成)维修及汽车专项技术服务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按照生产企业具备教学功能的原则,遴选、稳定了40多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四)必须要有完备的制度做保障

实施“分层递进,理实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能满足需要的教学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怎样才能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怎样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怎样保证“分层递进,理实交替”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需要有制度作保障。

为了使学校与企业的更好合作,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如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和企业间的沟通协调和相关事务的统筹。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荆州市机电行业协会的作用,网络辖区内的汽车与维修企业,建立了机电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环节、互派专业人员、提供教学与研究场所等。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制定了教学团队建设制度、课程建设“双负责人”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等,还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鼓励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加快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譬如与荆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荆州先行运输集团、荆州顺吉汽车施救服务公司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建立课程建设量化考核机制,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责任到人。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成效,教学制度改革是关键。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专门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行业调研分析,统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成立了课程开发专家委员会,进行岗位职责分析,按照“最新、适用、有效”的原则开发新课程与模块,按照教学规律将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组合,建设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从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学生课程选修制度,培养有个性独特、才能突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庆瑞,陈劲.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展望[J].管理工程学报,1997(Z).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u Ronghua

(Collegeofmedicine,Ji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Jingzhou434020)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learners’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need throu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ep,every step is a leap of individual technical capacity.Based on the theory of technology,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called “the layered and progressive,the alternation of physical and reality”,that is,the “progressive” type of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the “ladder” type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alternation of physical and reality,such as “teaching,learning and doing”.At the same time,several key issues that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odel are propos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layered and progressive;the alternation of physical and reality;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作者简介:叶利荣(1978-),女,湖北仙桃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期刊编辑出版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0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G718. 5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5)12-0082-04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探究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