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发展路径探析

2015-02-20 14:34叶利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稿源办刊学报

叶利荣

(长江大学 期刊社,湖北 荆州 434023)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发展路径探析

叶利荣

(长江大学 期刊社,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特色栏目建设是地方高校学报突破同质化困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高校学报积极探寻生存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在建设特色栏目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学报普遍面临着稿源严重不足、稿件质量堪忧、组稿周期过长等因素的困扰,这些因素制约着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应根据具体校情和编辑队伍实际,准确定位特色栏目的学术层次和受众范围;地方高校学报的各级决策者要用足各种有利政策,积极争取学校的财力支持;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编辑要主动融入特色栏目所属学科方向的学术圈,拓展特色栏目的受众范围。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作者群;读者群

特色栏目是彰显地方高校学报办刊理念和综合实力的一张重要名片。在“千刊一面”的办刊背景下,特色栏目建设成为很多地方高校学报在同质化困境中突围的重要举措,也是这些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办刊质量、积极探寻生存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学科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校学报的综合性特征,地方高校学报也是如此。在同质化程度日趋严重,人力、财力资源相对有限的办刊环境下,要同时实现地方高校学报所有栏目的整体发展是不可能的。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栏目作为重点栏目,重点扶持,倾力打造,成为地方高校学报拓展生存空间、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的现实选择。

一、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主要形式

特色栏目是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办刊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承载着刊物的办刊理念、办刊宗旨和价值追求。具体来说,依据特色栏目的承办主体,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依托外部力量,引入栏目主持人和挖掘本土资源,依靠既有编辑力量。

(一)引入栏目主持人

栏目主持人多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在特定领域学有专长,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高校学报栏目主持人的选定,应以学术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1]栏目主持人独立于编辑部之外,主要负责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选题、策划、组稿等工作。地方高校学报通常会以栏目主持人或特约编辑形式介绍特色栏目主持人。栏目主持人的形式相对灵活多样,既可以每期固定不变,也可以每期都有变化。栏目主持人的引入增强了特色栏目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为特色栏目成长为名栏或优秀栏目创造了契机,为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特色栏目建设中引入栏目主持人,归根结底是源于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缺乏足以和特色栏目所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平等对话的办刊主体。在人力、财力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依托外部力量,引入栏目主持人,增强特色栏目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不失为明智之选。

(二)依靠既有编辑力量

在寻求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每个学报编辑部都有足够的财力聘请有声望、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作为栏目主持人。即便能够争取到足够的财力支持,对于普通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人而言,很多时候,优秀的栏目主持人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此种情况下,要以特色栏目建设为契机,实现刊物的差异化发展,地方高校学报唯有整合现有资源,依靠既有编辑力量。也就是说,特色栏目和其他栏目一样,栏目的选题、策划、组稿以及后期的发行、反馈等环节的工作,全部依靠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力量完成。在现有办刊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建设特色栏目,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刊物质量的整体提升。这直接考验着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办刊能力、组稿策划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只有立足实际,从具体校情、地域特色、历史传统等方面着手,进行特色栏目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准确定位特色栏目的学术层次、受众范围。从校情出发,主要是着眼于学校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及时跟踪报道这些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俄罗斯文学研究”栏目、《北京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物流研究”栏目,都是依托校内重点学科和优质学术资源而设置;从地域特色出发,主要是立足本地实际,考察地方文化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例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徽学”栏目、《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栏目,均是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特色栏目;从历史传统出发,围绕相关历史人物,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历史典故、传说,等等,比如,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栏目、《滨州学院学报》“孙子研究”栏目,凸显了历史传统的现代价值。

二、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制约因素

有的地方高校学报刚开始创办一个特色栏目时,往往是风生水起,后来却是无疾而终。即便是能坚持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特色栏目,往往也存在难以为继的生存困境。制约特色栏目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稿源不足。相较其他栏目,特色栏目的起点更高,其对稿件的选择,要求相应更高。一直以来,稿源问题都是困扰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主要难题。普通常设栏目稿源短缺,特色栏目更是如此。学校的层次、期刊的层次,决定了地方高校学报不可能成为优质稿件作者竞相投稿的香饽饽。自身拥有的资源平台的有限性决定了地方高校学报在建设特色栏目的征途上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为此,地方高校学报往往是使尽浑身解数,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积极拓展稿源。然而,效果不尽如人意,稿源问题依然是影响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因素。

第二,稿件质量堪忧。由于学校层次不高、刊物特色不明显,地方高校学报缺乏吸引优质稿源的有利条件。在现有期刊评价体制下,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研究深度的优质稿件往往更多地流向重点大学学报或其他核心学术期刊。特色栏目自由来稿要么是学术性、专业性欠缺,要么是某一专家自己或评论者对该专家学术研究生涯的回顾、总结,要么是初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练笔。地方高校学报倾力打造的特色栏目,一旦充斥着这样一些缺乏理论深度的论文,其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特色将不复存在。

第三,组稿周期过长。为了组到一期特色栏目优质专家稿,栏目主持人或特色栏目编辑往往是费尽心思,心力交瘁。一期特色栏目组稿尚且如此不易,而高校学报是一种周期性出版的学术期刊,其刊期通常有季刊、双月刊和月刊,可想而知一年的组稿压力有多大。地方高校学报出版实践中,常常是其他栏目的稿件都已编辑加工到位,而特色栏目的稿件还没有如期到来,特色栏目编辑处于一种等米下锅的状态。组稿周期过长,既影响了刊物的正常出版,也暴露了特色栏目稿源不足的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并积极拓展稿源。

三、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具体发展路径

(一)准确定位

在“千刊一面”、学术期刊同质化程度严重的背景下,特色栏目建设是地方高校学报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尝试。如何彰显差异,突出优势,准确定位特色栏目?笔者认为,确定特色栏目的学术层次、受众范围,应从地方高校的具体校情和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自身实际出发。

一方面,特色栏目建设应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立足地方高校的具体校情,合理确定特色栏目的学术层次和受众范围。如前所述,一些地方高校学报充分挖掘其所处地域的历史传统、民俗特色,并以此为切入点,突出地理位置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重点栏目。可以借鉴这些地方高校学报建设特色栏目的经验,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寻找实现刊物差异化发展的最佳突破口。立足具体校情,即建设特色栏目不能无视学校学科布局、发展现实,不能舍近求远攀高枝、辟蹊径。学校的优势学科、优质学术资源是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源头活水,是实现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特色栏目选题的策划、组稿应围绕学校的优势学科、优质学术资源展开。

另一方面,建设特色栏目还应立足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实际,重点考察编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编辑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因素。编辑队伍是实现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即便是在特色栏目建设中引入栏目主持人,特色栏目稿件的编辑出版工作仍然是由栏目编辑完成的,编辑始终是编辑出版活动的主体。因此,特色栏目的选择、确定,既要紧密结合学校具体校情,更要综合考虑既有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重点考察编辑队伍是否具备与专家、学者的学术对话能力、专业知识储备,是否能够胜任特色栏目编辑的策划、组稿等工作,是否能够融入特定学术圈,促进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投入

地方高校学报的各级决策者要用足各种有利政策,积极争取学校的财力支持。

在现有办刊环境下,地方高校学报要解决特色栏目建设中面临的稿源不足、稿件质量不高、组稿周期过长等难题,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学校的财力支持。稿源方面,在学校层次、刊物层次既定的前提下,要拓展稿源,只有广开门路,多方约稿。无论是栏目主持人,还是栏目编辑,约稿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稿件质量方面,地方高校学报要想争取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和研究水准的优质稿件,提升特色栏目价值,必须向撰稿人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很多时候,高额稿酬也不一定能吸引优质稿件,因为现有职称晋升机制往往会把这些优质稿件导向少数核心学术期刊,为此,栏目主持人或栏目编辑还要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组稿。组稿周期方面,组稿周期长其实还是稿源不足所致,拓展稿源,开拓组稿渠道,可以有效缓解组稿周期过长的问题,但是,这同样需要资金投入。

此外,依托外部力量,引入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学术地位的栏目主持人,助力地方高校特色栏目建设,也少不了财力投入。“比如栏目主持人制度,想要聘请特色栏目主持人的,大多是不知名的影响力低的地方性高校学报,想要通过有名望的专家主持人吸引到高质量的专题稿件,但是,有名望的专家凭什么会去做一家不知名学报的栏目主持人呢?……所有的措施都少不了两点——人脉和资金。”[2]

特色栏目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持。拓展稿源、提升稿件质量、缓解组稿周期过长等难题,需要资金保障;引入栏目主持人需要经费支持;维系特色栏目的正常运转,组稿、约稿、支付稿酬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没有充足的财力保障,特色栏目建设只能是空谈。

(三)主动融合

国内首创栏目主持人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主编朱剑认为,一个好的编辑,应结合学校的重点学科,通过聘请特约栏目主持人,与专家合谋,共同讨论选题及作者人选,并可通过专家组织一流稿件。[3]由此可见,在建设特色栏目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编辑是大有可为的。为此,特色栏目编辑要勇于走出编辑部的小天地,主动融入特色栏目所属学科方向的学术圈,实现与既有作者群、读者群的有效互动,努力拓展刊物覆盖的作者群、读者群范围。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编辑要主动实现融合,积极融入特色栏目所属学科方向的特定学术圈,关注该学科方向各种级别的重大基金项目,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收集这些重大基金项目的有关立项信息,及时跟踪这些项目的完成进展,获取与之相关的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精心策划,找准选题,形成相关主题的系列研究。特色栏目编辑既要扼守校内资源,多跑院系和科研机构,积极与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交流、沟通,又要关注校外、省外甚至国外与此相关的学术动态,关注特定学科方向的学术论坛,发现学术热点,追踪学术前沿。“通过特色栏目的影响,有选择地培养作者的归依感,形成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4]此外,特色栏目编辑还要与读者群形成有效互动,注重读者反馈,努力拓展刊物的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敬尧.学报特色栏目存在的空间与条件[J].中国出版,2010(1).

[2]唐秋凤.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的困境及反思——基于《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的自我剖析[J].科技与出版,2014(1).

[3]刘勇.解读高校学报“栏目主持人”现象[J].编辑之友,2006(2).

[4]康敬奎.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化之路——兼评朱剑及尹玉吉先生的相关观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责任编辑 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作者简介:强琛(1973-),女,湖北荆州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编辑出版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1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G232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5)12-0086-03

猜你喜欢
稿源办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声 明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